從醫學到腦機接口,他用實踐證明「意念」控制機器人的可能

2021-02-14 DeepTech深科技

科幻電影中的賽博格(Cyborg)技術不斷刷新著我們對「半機械人」的認知,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到後來的《阿凡達》、《明日邊緣》等,各種超越思維的想像,讓人機聯動成為了可能。而在現代,面對人工智慧的來勢洶洶,很多人開始擔心未來世界會不會變成由機器人主宰。

「鋼鐵俠」馬斯克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表示:「未來人類需要與機器合體成賽博格,才能避免被人工智慧淘汰」。為此,這位成功的企業家召集了數位在神經科學、工程學等領域各有所長的科學家,成立了 Neuralink,試圖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避免人工智慧的威脅。

與馬斯克創辦的其它公司一樣,Neuralink 擁有瘋狂基因——希望在短期內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當然,其員工也有著相同的想法。

比如,Neuralink 有一位聯合創始人 Max Hodak。人如其名,他的想法也是非常 「瘋狂馬克斯」。在他的個人網頁上寫著:我相信我們這一代的基本目標之一是理解意識的物理學,並學會用它來設計。我熱切地期待著一個比特多於原子的世界。

根據 LinkedIn 我們了解到,Max 本科四年在杜克大學 Miguel Nicolelis 教授的實驗室擔任助理研究員,參與了恆河猴的腦機接口的研究。Miguel Nicolelis 教授是誰?用一句話來說,他是腦機接口的先驅人物,其研究對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夢起世界盃,「圓夢」世界盃

1970 年 6 月 21 日,這一天,義大利和巴西正在爭奪世界盃最後的冠軍。9 歲的 Miguel Nicolelis 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這一切。比賽結束,巴西奪冠,眾人歡呼。Miguel 只是繼續安靜地坐著,腦海裡卻在不斷重播進最後一球時候的情景:球場上,八名運動員幾乎沒有說話,也沒有眼神交流,但他們就好像是一個共同體的延伸,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想法,並展開行動。這對當時的 Miguel 來說有些深奧,但和許多其他孩子一樣,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為世界盃賽場上的戰士。2014 年,Miguel 以「另類」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為一位癱瘓少年做了一套「機械戰甲」,讓少年用大腦控制機械外肢,成功為巴西世界盃完成了開球。雖然不是真的踢世界盃,但作為神經科學家,他成為了一位為全球數以億計行動困難的人帶來希望的英雄。圖 | 身穿「機械戰甲」的癱瘓少年為 2014 年世界盃開球Miguel 發明的仿生外骨骼是由患者大腦控制的,受到了 1970 年世界盃巴西奪冠隊的啟發,即該外骨骼是人身體的延伸。換句話說,對癱瘓的人來說,他的大腦本質上會將外骨骼視為身體上的一條腿。這並不是什麼「神論」。多年以來,Miguel Nicolelis 在神經可塑性領域的研究表明,大腦能夠重塑自己,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並且融入新的元素。在他杜克大學的實驗室裡,桌上放滿了仿生外骨骼的草圖,此外,還有一張一個男人抱著猴子的照片。「這是 Jon Kaas。」 Miguel 說,「他是過去50年間,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正是 Jon 在神經可塑性上的研究,為 Miguel 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礎。「神經可塑性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基礎。Kaas 是我們的英雄。」Kaas 進行可塑性早期研究的時候,Miguel 正就讀於聖保羅大學的醫學專業。雖然從中學開始就打算當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但在即將完成目標的時候,他的興趣點轉向了是否可以創建大腦的 3D 地圖。在導師的建議下,Miguel 前往美國哈內曼大學,師從 John Chapin 進行博士後工作,專注於可同時讀取多個神經元的傳感器的研究。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他們成功開發了一款頭髮絲粗細的傳感器,將其植入大腦後,可同時閱讀數十個神經元。1994 年,Miguel 成為了杜克大學助理教授,自此開始了一系列的動物實驗,並不斷取得成績。1999年,Miguel 創造出了第一臺腦機接口裝置(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這是一種可以讓人類大腦控制機器運動的設備。BMI 可以從神經元中讀取信號,並將其轉換為機器指令,這個過程就好比人類大腦將信號先發送到脊髓,然後再到肌肉的方式。2000 年,其團隊成功證明貓頭鷹可以同時控制放置於不同地方的兩個機械臂;一隻成年的恆河猴可以通過腦機接口去控制視頻遊戲操縱杆;另一隻猴子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念」控制電腦光標的移動。2001 年,這項技術被列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2004 年,腦機接口首次在人體中進行測試,參與的人包括 11 名將進行神腦刺激手術的帕金森患者,Miguel 的團隊則獲得了在手術過程中向其腦內植入傳感器的許可。通過讓患者玩視頻遊戲,然後連結腦機接口,帕金森患者們學會了用自己的大腦控制遊戲。2008 年,是 Miguel 團隊最著名的一個實驗。他們在一隻名為 Idoya 的成年雌性恆河猴大腦中植入了一次可以讀取 250-300 個神經元信號的電極。當 Idoya 在杜克大學實驗室的跑步機上跑步時,放置於日本的人性機器人開始接收信號,不久之後也開始進行運動。Idoya 可以在跑步機的屏幕上觀看機器人運動。令人驚訝的是,機器人從 Idoya 大腦接收命令的速度要比 Idoya 的腿還快,同時,當 Idoya 的雙腿停止運動,但大腦還在思考走路的時候,機器人也還一直保持行走的狀態。2011 年,Miguel 出版書籍 Beyond Boundaries,並推出了「重拾行走計劃」(Walk Again Project)。2013 年,「重拾行走計劃」獲得了巴西政府的資金支持。同年,Miguel 和巴西科學家首次實現了兩隻老鼠之間的腦機接口交流。2014 年,Miguel 成功讓一位高位截癱的男孩用自己的大腦控制機械外骨骼為巴西世界盃完成了開球。2016 年,「重拾行走計劃」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上》。所有這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舉動,都成為了現實。那麼,現在腦機接口技術究竟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未來又將如何造福全世界數以億計的行動困難的人?腦機接口技術先驅 Miguel Nicolelis 教授以線上方式,在 EmTech China 2020 的現場,為我們帶來答案。點擊"閱讀原文」,註冊 EmTech China 2020。

相關焦點

  • 杜克大學教授:馬斯克腦機接口實現意念控制無科學基礎
    原標題:腦機接口專家:更關注技術的醫學潛力,最大挑戰在於安全性今年8月份,矽谷「鋼鐵俠」馬斯克創辦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展示了被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小豬,引起外界對腦機接口這門技術的廣泛關注和熱情。馬斯克稱,Neuralink的最終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例如可以用心靈感應召喚一輛自動駕駛中的特斯拉。
  • 國內首例 通過腦機接口72歲高位截癱患者實現用「意念」喝可樂
    1月16日上午,浙江大學在紫金港校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和展示了該校在「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轉化應用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據介紹,日前浙江大學腦機接口團隊首次在國內通過對腦內植入Utah陣列電極,幫助一位72歲高齡的高位截癱志願者,利用意念控制機械手臂的三維運動,從而實現進食、飲水和握手等一系列上肢重要功能運動。
  • 意念控制成真?特斯拉創始人馬克斯發明「腦機接口」引爭議
    說到意念控制,喜歡看科幻電影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也就是利用人的意念來操控各種設備。其實科幻電影大多是科學家們對未來事物的一種設想,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就像以前誰能想到汽車無人駕駛能實現呢!而如今意念控制也將成真。
  • 一個「腦機接口」,即可用意念控制外物
    雖然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與科幻作品中的描述無法比擬,但通過意念簡單操縱機器,正一點一點走進現實。電影《阿凡達》中的場景離我們還有多遠? 8月初英國《每日郵報》一則報導引起軒然大波:專家警告說,黑客能監聽你的腦電波,竊取你的個人信息。
  • 創達雲睿:用意念操控無人機,用睡眠儀推動腦機接口技術落地
    藉助腦電波提升專注力、改善睡眠質量雷鋒網了解到,UDrone 意念掌上智能自拍無人機套裝由 UDrone 無人機和 UMindLite 頭環組成。戴上 UMindLite 頭環、連接並設置 APP,UDrone 無人機便可測量佩戴者大腦中的電活動,跟蹤動作,並將信號轉換為指令以控制操作。
  • 首個雙手控制腦機接口:開顱手術 10 小時植入 6 個電極,癱瘓人士用...
    Buz Chmielewski 藉助科技的力量,用意識同時控制了兩條機械臂,這在醫學上還是首次。首先,他控制左機械臂拿刀、右機械臂拿叉,切開盤子裡的蛋糕。接著,其中一條機械臂緩慢移動,將蛋糕送到嘴中。其實,研究團隊用在他身上的正是大眾既耳熟能詳又表示擔憂的一項技術——「侵入式腦機接口」。
  • 「腦機接口」真的會讓你無所不能嗎?
    前天,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舉行了發布會,展示了最新的可穿戴設備LINK V 0.9以及手術機器人,現場通過三隻小豬和實時神經元活動,展示了腦機接口技術的實際應用。雖然過程只是伴隨著「噠、噠、噠」的聲音以及記錄儀的動態變化,但這已經是非常具有應用意義的了。
  • 小豬「讀心術」實現突破,意念控制機器還遠嗎?
    「這項腦機接口的最終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例如可以用心靈感應召喚一輛自動駕駛中的特斯拉」「直接通過晶片聽音樂」……隨著馬斯克的暢想節奏,在人們眼中,這樣的腦機接口科技,不僅僅可以幫助解決失明、失憶、癱瘓、癲癇等許多與神經系統相關的問題,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就能實現用意念控制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乃至有朝一日,存儲、上傳和下載人的記憶的設想也會成為現實
  • 馬斯克腦機接口演示遭專家質疑,周鴻禕炮轟:半瘋半狂
    這個聞名於世的矽谷"鋼鐵俠",已經把太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Tesla自不必多說,今年5月,人類首個商業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也正是由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實現的。 然而,在8月29日的Nerualink腦機接口發布會之後,馬斯克並沒有贏得一致性讚譽。360 創始人周鴻禕的批評毫不留情,他說馬斯克是"半瘋半狂的人"。
  • AI芯天下丨潘多拉魔盒已開,腦機接口可能讓人類變得更強
    前言:隨著科技發展以及醫療需求的增加,腦機接口成為極具潛力的新興科技領域。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突破,意念控制與大腦讀寫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平常,對於殘疾人群體而言,意念控制技術的假肢出現,將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 用意念控制的黑科技來了
    這種「黑科技」捕捉人腦發出的腦電信息,經過解讀、處理,轉變為控制機器的信號。這個展覽就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生-機智能交互與生機電一體化機器人技術」樣機展示會。 癱瘓者的福音 5年前,當自己的左腿在意念的控制下終於「踢」出去的時候,77歲的腦中風患者鄭桂榮驚喜地發現,自己「癱」了8個月的腿,竟然又「聽使喚」了:「心思一動,腿就可以開始抬起來了。」
  • 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 Neuralink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人腦!
    馬斯克講到,腦機接口最本質的就是「連線」問題(wiring)。這一次馬斯克打造的神奇設備只有硬幣大小。   這個新設備就像個大腦裡的Fitbit,可以用手機裡的APP控制,而且你看起來很正常,只是頭髮下面多了一個小創口。最新消息,Neuralink目前已經獲得FDA批准在人腦上實驗!
  • 通過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我們能和豬對話了……
    「點一下」&「說一下」已經不能滿足了,總有人希望如果可以只「想一下」就能去控制,那真是最好不過的。不過,這個事搞不好真要成真了!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從科幻照進現實北京時間8月29日早上,在15萬人圍觀的直播中,馬斯克發布了旗下公司Neuralink的腦機交互設備。本質上,Neuralink是一個腦機接口設備。
  • 科學家實現了通過意念同時控制兩個假肢完成食物的切割和餵食
    Buz Chmielewski(坐著),他的手臂和手部運動極少,他使用腦植入物來控制兩條機器人假肢。圖片提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Hopkins Medicine, JHM)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的研究人員實現了讓一位癱瘓的人能夠用意念控制一對假肢。
  • 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已無損植入豬腦,將在截癱患者開展試驗
    本文作者:DXY-xm北京時間 8 月 29 日早晨,馬斯克舉行了今年新的 Neuralink 腦機接口晶片發布會,這個無比賽博朋克的概念正式走進了醫學的現實,很快引起沸騰。據發布會介紹,這種晶片已經實現無損植入豬腦,並得到成功應用。
  • 馬斯克震撼發布腦機接口,晶片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植入人腦
    記憶可以上傳,存儲在設備中,或者下載到一個新的人體或者機器人上。往深了說,Neuralink曾表示,腦機接口技術將會在 5 年內讓人們不必使用語言,直接通過大腦交流,實現真正傳說中的心靈感應!腦機接口50年,從「動物腦」到「人腦」的飛躍其實人機互動的概念早就在慢慢發展了。一張圖帶你回顧重要節點:沒錯!早在2008年,腦機接口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把動物大腦與外部設備直接相連,並操縱外部設備執行特定的功能,比如取食。
  • 「純意念控制」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問世(組圖)
    新華社發(李想)  新華社照片,天津,2014年6月14日 「純意念控制」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問世 6月14日,因中風偏癱的董姓患者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體驗使用「神工一號」。當日,「純意念控制」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神工一號」系統新聞發布會在天津市人民醫院舉行。
  • 吊打上司,獨佔女神,馬斯克說一年就將植入人腦的腦機接口有多神
    到了電影《阿凡達》,腦機接口的表現形式,則是人類的思維活動可以轉移給「替身」阿凡達(Avatar),除了控制替身的活動之外,還和替身一起經歷外星球的體驗,腦機接口系統在電影中是一臺類似磁共振掃描儀的睡眠機器。但是本人的身體並不能移動。這一點在《環太平洋》中得到了改善。
  • 無需開顱手術的腦機接口出現了
    但這仍然沒有擺脫腦機接口一直以來的一個主要缺點:對大腦的侵入性過強。但上述初期結果表明,這是一項頗有成效的腦機接口技術。儘管電極支架只接收了一部分大腦信號:「點擊」還是「不點擊」光標。但對於某些應用而言,這也許已經足夠了。「大家總是討論數據和通道,但我認為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你的技術能改變患者的生活嗎?」Oxley 說,「只需要採集患者少量的輸出數據(信號),我們就可以幫助患者用意念來控制 Windows 10。」
  • 「賽博格」正來臨:浙大腦機接口專家和他的大鼠X戰警軍團
    「如果說記憶是依賴一部分細胞活躍的話,我們把這一類神經細胞激活了,那記憶能力就有可能加強。」潘綱說道。在形式上,腦機接口可分為植入和非植入兩種。非植入式腦機接口以頭戴式為代表,現在是商業化的主流領域。潘綱介紹道,目前非植入式設備可以較好地解讀正面和負面情緒,感受注意力集中,他的團隊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通過運動想像來控制飛行器的原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