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寄生蟲》之前,韓國電影商業與藝術的高峰屬於《釜山行》。一部主打喪屍元素的商業電影,反而跳出喪屍電影的窠臼,披了一個災難片的外殼,本質上講的是人在生死考驗面前,自私人性的毀滅和轉變。甚至可以說《釜山行》並不是一部「喪屍片」。喪屍爆發只是一個災難故事背景,這個背景換成過去電影中的洪水、爆炸、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小行星撞地球等等都成立。只不過喪屍元素更符合當下流行,更吸引觀眾,更有商業電影的價值。戲劇理論大師拉約什·埃格裡(Lajos Egri)在其著作《編劇的藝術》自序中說:是的,誰都需要關切。誰都想引人注目,乃至永垂不朽。對出眾的渴求是人生的基本需要。這兩句看上去和劇作理論無關的話,其實是每個故事的終極追求——出眾。我們每天面對太多千篇一律的故事,比如已經很成熟的「喪屍電影」類型,無非是感染病毒、變成喪屍、最後戰勝怪物這樣雷同的模式。除了更換不同明星,增加不同的風險,以及不同的特效和視覺刺激,本質上都差不多,看完也記不住。而《釜山行》卻在看似沒有創新空間的喪屍片中做到「出眾」,根源就在於它把兩個看似不能組合的元素「喪屍+(家庭親情)」組合起來,讓觀眾產生一種「原來喪屍電影還能這樣拍」的驚喜。《釜山行》開啟的「喪屍+( )」模式給喪屍電影類型帶來更多可能,比如之後爆火的韓劇《王國》,也把看起來更不相關的「喪屍+(古裝和宮鬥)」結合在一起。《王國》創新地把喪屍與古裝宮鬥結合《釜山行1》有多出眾,《釜山行2:半島》就有多俗套。兩部電影雖然共用一個IP,導演兼編劇也都是延尚昊,但《釜山行2:半島》與《釜山行》完全是兩部獨立的電影,劇情既無關聯更無延續性。《釜山行2:半島》從廉價感十足的海報上就能看出,《釜山行2》根本就不想再做什麼高級的人性揭露,直接淪為一部槍戰+追車+末世元素混雜打打殺殺的流水線電影。就像口碑逐一遞減的《生化危機》系列,除了第一部非常有戲劇張力,後面5部逐漸變成遊戲廳殭屍遊戲般的感官刺激。系列評分最低的《生化危機5:懲罰》為什麼《釜山行1》高級又感人,而《釜山行2:半島》卻如此cheap又撲街呢?如果從編劇角度來看,拉約什·埃格裡在《編劇的藝術》中分析了一齣好戲的三要素:前提、人物和衝突。這三個元素也正是《釜山行》故事出眾的原因:01 一個好前提劇作的前提,就是劇作者想通過這部劇證明的一個命題,或者說想通過這個故事達到的目標。比如經久不衰的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經典,首先因為它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前提:「偉大的愛情戰勝一切,甚至是死亡」。莎翁的年代比較久遠,舉個比較近的例子。2020年爆火的兩部現象級國產劇《隱秘的角落》和《三十而已》,都有明確的前提。例如《隱秘的角落》是「隱瞞導致失控,小的謊言會不斷導致更大的毀滅」,《三十而已》是「女性面對三十歲時遇到的各種問題,誰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釜山行》也有一個好前提。上文提到,《釜山行》本質上並不是一部「喪屍電影」,它只是想通過喪屍爆發這一極端環境證明一個前提:「自私的人導致滅頂之災,無私的人才能團結起來逃出災難」。《釜山行》中多次給出過「人性自私導致災難」這個前提的具體暗示。這些暗示巧妙嵌入電影,小到女兒秀安給老奶奶讓座,以及突然明白爸爸媽媽離婚是因為兩個人都很自私,各顧各的生活。大到這次病毒感染災難就是因為主角徐碩宇的證券公司為了利益,讓一艘感染病毒的船靠岸。包括列車眾人逃命時對髒兮兮的流浪漢的態度。還有金義城飾演的那位巴士公司的常務,從頭至尾自私到底,最後不給穿過喪屍車廂的徐碩宇等人開門,代表了社會中只顧自保,極端自私的一類人。所以,《釜山行》的成功首先在於它擁有一個精心構思的前提,而且這個前提非常精確,並不是一個模糊的道理,而是已經包含了人物、衝突和結論。02 一個好人物在第一步好前提的基礎上,一部出眾的好戲要有一個好人物。電影中的人物雖然是群像,但編劇還是以孔侑飾演的證券經理人徐碩宇為主角,著重刻畫了這個人物在這趟喪屍列車之旅中產生的變化。有人說徐碩宇最後一邊變喪屍一邊微笑的鏡頭,可以成為2016年度韓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最佳鏡頭。原因在於這個人物從電影旅程開始時極度自私自我,最終變成電影結局時的無私和犧牲。延尚昊安排了一個非常高明的衝擊結尾,觀眾在為徐碩宇從自私變成無私感到高興的同時,也為他變成殭屍感到極大惋惜。而且徐碩宇人物塑造的職業是證券經紀人,這個職業本身就自帶自私和唯利是圖的暗諷。電影剛開始時的徐碩宇電影快結束時的徐碩宇徐碩宇的轉變是《釜山行》故事的主線,電影中的其他人物各自所佔的比例也很合適,既沒有喧賓奪主,都從各自側面協助主線證明了「自私的人導致滅頂之災,無私的人才能團結起來逃出災難」這個前提。馬東錫飾演的全片武力輸出大叔,一開始只是想保護自己懷孕的老婆,最後也產生轉變,犧牲自己救了後面還未感染的人。還有上文提到自私到底的頑固派巴士公司常務,屬於電影中的對立人物。另外崔宇植飾演的棒球隊學生,一開始不太願意公開和同學金珍熙的愛意,但最後他也選擇了和女孩一起變成殭屍,很感人。這些人物群像在一個主角的統領下,一起為證明劇作的前提服務。03 一串好衝突有了好前提和好人物,《釜山行》對衝突的處理順理成章,十分流暢。衝突就是每場戲中的人物運動和變化。沒有衝突的劇情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會讓觀眾看上去很悶。所以爛片才會有讓觀眾看不下去的感覺。《釜山行》的衝突設置得很巧妙,延尚昊把衝突置於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上,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推進感。全片從第一個被感染者無意上車,到第一個列車員被咬,再到更多乘客被咬,再到列車停靠時遭遇軍人喪屍,最後主要角色一個一個變成殭屍,衝突不斷升級。不斷升級的衝突始終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全片的緊張感從開頭延續至結尾。觀眾一直揪著的心最終在孕婦和秀安得到解救一刻得以釋放,自然在看完電影後打出一個高分。《釜山行》在一個好前提、一個好人物和一串好衝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部出眾好戲。《釜山行》是在講故事,而《釜山行2:半島》則製作了一部「視聽娛樂電影」,和其他任何一部同類電影毫無區別,但觀眾根本不缺一部「視聽娛樂電影」。《釜山行2:半島》並沒有講故事《釜山行2:半島》口碑撲街主要有兩大原因:01 劇情沒有延續因為《釜山行1》確實太優秀了,所以當《釜山行》要拍續集的消息一出,觀眾的期待值立刻飆升,並在《釜山行2》上映前達到峰值。但往往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既然是續集,按正常邏輯來說,《釜山行2》應該接著第一部秀安和孕婦成景被救的情節繼續。第一部的結局觀眾非常滿意,主角犧牲自己,挽救了列車上最應該活下來的兩個人。但當我們看到《釜山行2:半島》第一幀的時候就發現被製作方詐騙了,這部電影和第一部毫無關係。就像當年《愛情公寓》電影版上映前後,出品方用《愛情公寓》系列劇作噱頭,但始終不敢大規模宣傳、不敢發布預告片。原因最終在正片上映後真相大白,因為只是用了同個IP,劇情卻另起爐灶,令觀眾大失所望。假如沒有前作,《釜山行2:半島》直接叫《喪屍半島》,這部電影僅僅是一部打殭屍爽片,也許不會得到這麼低的分數。但製作方一定要和《釜山行》硬扯上關係,得到的結果必然是觀眾用腳投票。02 劇情支線太多即便是把《釜山行2:半島》獨立拿來分析,在劇情上也不及格。第一部《釜山行》之所以獲得極高的口碑,且不說什麼對人性探討的深刻主題,起碼還符合編劇規律,有一個核心人物和一條緊湊的主線,並且節奏拿捏得當,全程無尿點。而《釜山行2:半島》則全面崩塌,一會表現男一號救人,一會表現存活下來的女一號對這個末世的態度,一會又切換到反派陣營中的小隊長要逃跑,一會又表現男主的親戚在角鬥場打架,還有兩段長達好幾分鐘湊時間的飆車戲……具教煥飾演的想逃走的小隊長的戲份不比男主少,而且內心掙扎比男主更多,反而男主更像是個紙片人。電影中男主甚至經常長時間沒有出現,也不知道主要想表現哪個人物。這些旁逸斜出的線索完全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都是沒有前後因果的「加風險」。最後在港口聯合國部隊「機械降神」(deus ex machina),天降神兵把主角全部救走,就這?導演延尚昊之前僅製作過一些鮮有人問津的網絡動畫電影,但憑藉《釜山行》一鳴驚人後,獲得了駕馭更多投資和預算的名氣。《釜山行》編劇兼導演延尚昊但是,《釜山行》後備受期待的作品《念力》成為爛片,這部投資巨大的《釜山行2:半島》依然沒能延續前作的驚豔。也許出名後的延尚昊被投資方綁架了才華,也許他的才華僅僅是曇花一現。畢竟創作一個好故事是一趟艱辛的苦旅,誰也不能保證提前就立下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