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少則三五個月,多則大半年的排練,按照時間安排,村灣學戲終於進行到響鑼階段了。
響鑼,顧名思義是響起鑼鼓合起樂隊伴奏,這是合樂排練了。湖口高腔戲鑼鼓和其他劇種不同,加了一個大鈸;但好像極少用弦樂,除有部分嗩吶伴奏的吹打曲牌以外,只在特定的表演時才用笛子伴奏,比如我就見過《貴妃醉酒》用笛子伴奏楊貴妃出場。
湖口青陽腔繼承了歷史上的弋陽腔「一唱眾和」「其節以鼓、其調喧」「不入管弦」的幫腔方式。
幫腔又有「馱槓」「調臺」「調腔」「幫腔」「幫唱」等稱呼。表演形式是:演員在臺上一個人先唱,一句唱詞還未唱完,後面的幾個字就由臺側的打鼓佬接腔唱了,其他打鑼鼓家什的人又接著打鼓佬和唱起來,其他前後臺的演員也都可以接腔,甚至臺下觀眾都可以參與合唱。這樣的幫唱謂之「馱二槓」「和三槓」。這樣三個層次的演唱,聲調既高亢清亮,又粗獷樸素,音韻優美和順,婉轉動聽,其中蘊含著似乎熟悉卻又難以細辯的湖口鄉土氣息,和聲起伏、熱烈歡騰,真正是一詠三嘆、一唱眾和了!配合以鑼鼓的擊打節奏,特別是其中的大鈸,那聲音「撲撲撲」地特別蒼老古樸,烘託出青陽腔的特有氣氛,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湖口高腔戲的韻味。
老藝人曹梅卿執板掌鼓「和二槓」 (劉春江 攝)
湖口青陽腔的幫腔除了教戲師傅外,其他人也都要會唱,而且是要會唱所有的戲,才能幫得上所有演出的腔,這很有難度。
這些幫腔人是誰呢?
是教戲師傅請來的師兄弟們。
這又是湖口鄉戲的一大特點。
一般村灣學戲都只能學一出最多二出大戲或幾個小折子戲,也就只能夠演一兩場,但湖口搭草臺唱戲的習俗又是不演個三天三夜的戲,觀眾就不過癮。所以一般學戲的村灣出場時,除了自己灣裡學的戲演出外,會另請戲班子來幫著演出,名謂「送戲」,其實是要花錢請的。送戲的戲班白天上下午演出,謂之「暖場」,為學戲的村灣聚集人氣,烘託晚上的學戲村灣的隆重推出,其後兩天兩夜則由請來的戲班他們包場了。
還有一種送戲的形式:教戲師傅邀請自己的師兄弟來送戲。
在湖口鄉村各地散落著多劇種的戲曲老藝人,他們除了到村灣教戲,還會應邀進行一些「圍鼓坐唱」的形式演出。這些人都是技藝在身,各個行當都有,招攏聚在一起就是一個小戲班子。平時他們相互保持著密切聯繫,誰到哪個村灣教戲互相都知曉,也會陸續來到學戲的村灣看望師兄弟,幫著義務教幾天戲。這也就是只要學戲的村灣點學什麼戲,教戲師傅都能教的緣故。到這個村灣要出場時,如果找不到戲班子,或者因經費原因不想請戲班子時,教戲師傅就會建議把他的師兄弟們找來,組成一個臨時戲班子,進行「送戲」。這個臨時戲班子可是什麼劇目都會演,但因人少只有主角齊全,其他一些配角或跑龍套的則需要學戲的村灣裡找人湊了。這於學戲村灣的學員們也是個好事,儘管只是在劇中擔任飾扮小衙役、小丫環、小兵丁什麼的沒臺詞的配角,但他們就都會有三天多次化妝上臺露臉的機會,這於喜愛戲的人是個極大的誘惑。老藝人送戲基本上是免費,但在送戲期間的吃喝村子灣裡還是要負責的,離開時還會送點禮品給師傅們。這樣花費比請戲班子來是要省很多了。請戲班子來也同樣是要提供吃喝的呀!
所以這種由老藝人們送戲的方式在湖口鄉戲中很普遍,形成了風氣。教戲師傅的人緣人脈也從這送戲藝人陣容可見。
因了大小曹師傅是湖口青陽腔中的領軍人物,所以當年梅圈子灣在學戲過程中,那些高腔戲老師傅就經常來探望,幫著教戲,和灣裡人熟了,早就確定了在灣裡學的戲出場時,請他們來送戲暖場。
一般響鑼的時間都是安排在演出前的幾天裡。這是因為一響鑼參加的人就多了,從費用上要有所考慮。
梅圈子灣裡響鑼時,十多位老藝人師傅就都過來了。
根據劉春江先生所著的《湖口青陽腔》一書中老藝人名單,我記起了前來參加梅圈子灣參加響排出場的老藝人有:黎炳振、鄒喜壽、黃玉盛、吳江龍、殷武煥、沈文典、潘康泉等人,還有東西場樂隊的,共有十來個人吧。
有眾位老藝人的加盟,響鑼進行得很順利。
大曹師傅不但執鼓掌板,還擔任著「馱二槓」調臺;小曹師傅是現場導演,指揮著學戲的演員們按序上場;其他老藝人則武場伴奏與「和三槓」。村灣學戲的演員們在這些師傅面前表演,就像是參加考試一樣,既十分地緊張 ,而格外地興奮,一個個當然是高度入戲,努力表現。一開始,他們的唱作念打盡顯生澀僵硬,老出差錯,讓那鼓板鑼鼓打打停停,弄得師傅們喊喊叫叫地反覆糾正,但幾番合排以後,學員們演得竟然漸漸順溜了起來,一招一式合板合節,一唱一和入調入韻了,那臉上的表情也鬆緩舒展了起來,他們終於找到了感覺,喜怒哀樂,哭笑自如,漸入佳境了。特別梅正雲、梅紅英倆人表現不凡,唱工做工、表演水平和專業劇團出來的演員也不差多少。喜得大小曹師傅眉開眼笑。這可是他們教的戲,他們的徒弟呀!有這樣的好戲,有這樣的好徒弟,他們的心血沒有白花,特別是在一群師兄弟們前,他們臉上有光啊!
學員梅正雲、梅紅英《白兔記》劇照 ( 劉春江攝)
梅圈子灣往日已經很熱鬧的戲場,現在更是鬧猛了。
除高腔戲外,湖口鄉村其他劇種響鑼則又是另一番熱鬧。湖口的彈腔戲、文曲戲、饒河戲、採茶戲、黃梅戲、木偶戲等劇種都是有樂隊伴奏的,弦吹彈撥一齊來,聲音悠揚婉囀,鑼鼓也是板鼓京鑼,響亮高吭。其中湖口彈腔戲是從湖北的漢劇轉過來的,所以還以京胡為主胡伴奏。
鑼鼓鏗鏘、唱腔悠揚、調臺轟隆,學戲的村灣以這種高調的方式,向周邊鄉村進行著演出前的宣傳和預熱。讓聽著鑼鼓戲聲的村民們一個個情緒激動,那種急著想看戲的渴望一下子吊升了起來。
也就不過幾天時間,教的一本大戲就響鑼好了。
接下來是老藝人的排練了。
說老藝人排練不與說是老藝人湊角兒,因為所有本劇種的戲這些老藝人一個個都爛熟於心,只需要臨時分派一下角色就行,不需排練直接上臺演出也不會有差錯。但老藝人還是要排一下戲,因為他們想過癮。
是的,唱戲是個很過癮的事情。
這些老師傅們都是老戲迷,是見了戲就走路不動的人,前幾天幫著響鑼排練,就撩撥得他們喉嚨發癢手腳發抖,早就想唱想演了,想親自體驗這唱唱做做的戲味道兒了,現在要借著這排練先玩一會兒。
莫看這些老藝人,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倌頭,一個個彎腰勾背,步履蹣跚,喘息咳嗽,老得立不起個人形,可鑼鼓一打,高腔一吊,就全像水發的豆芽菜一般,都蓬勃鮮活了,一個個精神抖擻了起來。他們每個人眉梢眼角、舉手抬足都是戲,一個人一身戲,配合在一起更是活了一臺戲。每位老藝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表演絕技。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看沈文典老藝人的表演。
當年沈文典也有六十多歲,莫看他長得尖嘴猴腮,彎腰拐腿的,說話也是沒有遮攔,是眾老藝人調笑逗趣的角色。但那天在戲場,眾人要沈文典來個亮相,沈文典客氣地說了句,好長時間沒演戲了,老胳膊老腿都伸展不開了。大曹師傅就笑說了句,你這老猴兒的胳膊腿兒幾時伸展開過?!眾老藝人一齊都笑了。沈文典朝著眾人擠了個怪臉,頭一低,腳一頓,扭轉身朝場子中間奔去,那腳步一反平日的蹣跚,卻是雄壯矯健,力道十足,嘴裡發出一聲怪叫:俺李逵來也,哇呀呀……真是聲震滿屋,氣勢逼人;人到場中,哇聲落停,他單臂一舉,頭猛昂起,甩出來一個造型亮相,霎時就把所有的人都震住了。
這是個什麼樣的造型亮相啊!
右臂高舉,不是挺直,只是微彎,卻不成弧形;拳頭緊握,朝內弓著,隨時出手打擊狀;左臂叉腰,腕彎肘突,似是稜角。雙臂也無圓渾,彎不彎直不直的,給人一種毛刺乍起的感覺,粗礪地襯出一顆頭臉來。這頭是光著的,本是凹凸不平,偏拗著脖子,顯出一種逼人的倔強;那頭卻是朝後仰著,有著仰天大笑的豪放;臉是極誇張著的,以鼻子為中線上下對扯,上邊的眼角、眉梢極力朝上揚著,下邊的臉頰、嘴角極力朝下撇著,中間一雙眼珠子怒目大瞪,像是隨時能冒出火焰來。脖子下的身子倒是板板地直著,透出一種凜冽的威勢,雙腿卻又和手臂一樣,有著挺立的架式卻又微蹲著膝蓋,讓人覺出隨時撲過來的衝勁。整個的造型亮相笨拙硬扎、粗獷古撲,卻又孔武有力,勇猛威嚴,給人一種眼目一新的震懾和說不出的美感。
就是這一個李逵亮相的造型動作,後來就弄得前來梅圈子村學戲的省贛劇院三個光頭花臉演員,跟在沈文典後面勒手紮腳地學習。說也奇怪,沈文典的李逵動作造型人人都叫絕,卻又沒有哪一個人能學像他,也許是他本人的相貌氣質所致吧。
說明一下:早年的湖口戲劇班子極少有女演員,所以旦角演員都是由男人擔任,小曹師傅就是專攻旦角。
老藝人沈文典飾演的李逵 (劉春江 攝)
在響鑼排練的過程中,學員們還要試妝試衣。
試妝就是學化戲曲臉譜了。
湖口戲曲的各劇種化妝有個基本的定勢,依生旦淨末醜行當有個大致的臉譜規範,但細下裡卻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在人物上,青陽腔的臉譜和其他劇種有很大的不同,極具特點。外行人分不清,內行人一看就明白。
學員試妝其實是師傅給學員化妝,按照學員在學戲裡角色人物畫妝,也有著定妝的意思,把這個戲劇人物的形象固定下來,告訴學員以後演出的臉譜就是這樣的。一般學員由師傅化個紅妝粉臉,自我欣賞一番就行了,反正正式出場演出時還是要請師傅化妝。這裡面是有專門的戲曲化妝技術的,一下子學不會的。但愛戲喜戲的學員卻不滿足,他們就會認真地跟著師傅學化妝,這也是學戲的一個課程不是。
試衣就是穿戲服了。這是個必須的過程,特別是頭套、冠帶、長髯、長袍、水袖、靠旗、厚底靴等等穿戴,要讓學員們先穿著適應一下,要不然正式上了臺就會彆扭,就會出差錯。
湖口鄉村的戲箱除戲班子外都是租來的。也有專門出租戲箱的人,他們備有全套的傳統戲曲演出服裝。這可是很昂貴的戲劇行頭啊,所以租金也蠻高的。好像梅圈子灣租戲箱是要二三百元錢一天。而且這些戲服只能由帶箱子過來的管箱師傅幫你穿戴,還有許多的嚴格規定。哦,好像租戲箱子還包括了一些刀劍、馬鞭等舞臺道具,難以一一說清。
那些雖然學了好幾個月大半年戲的村灣學員們,把學的戲也唱滾瓜爛熟,但化妝穿戲服卻是頭一回了。一下子帽盔冠巾、簪花翠珠,粉面紅唇、花臉長髯,彩衣翩翩、長袖飄飛,人整個地變了個模樣,自己把自己都嚇了一大跳。至今記憶猶深的是梅圈子村的梅紅英,她在《白兔記》戲裡是反串,飾演李三娘的兒子咬臍郎,是個少年兒郎。女扮男裝本來就好看,這梅紅英一化妝穿上戲衣,更是扮相俊俏,眉清目秀,英氣逼人。引來眾人一片叫好聲,老藝人也紛紛稱讚大小曹師傅慧眼識人,選了個好角色。那倆位曹師傅更是得意了。門口圍觀的灣裡人紛紛擁擠著搶著要看,就像如今粉絲們圍觀大明星一般。
梅紅英自己呢?
這位剛滿十八歲的鄉村姑娘,站在大穿衣鏡前面,看著鏡中自己的戲裝模樣,耳聽著外面眾人的讚美聲,想著再過幾天就這樣濃裝豔抹地化妝穿衣扮上角兒,在鑼鼓聲中邁步上臺,先來一個英武瀟灑的亮相,引來臺下一陣歡呼喝彩;再亮開嗓音甩出一段唱腔,臺下頓時鴉雀無聲,千百雙眼睛圓瞪瞪地都望著她,千百雙耳朵齊刷刷地都聽著她,千百顆心隨著臺上的她喜而喜她悲而悲,該是多麼激情愜意的事兒呀……想到這裡,梅紅英的心中就如有一把小撓癢扒兒在輕輕地撓著,撓著癢著渾身的血液都翻滾沸騰了起來。
青陽腔腔傳統劇目《豹子頭》演出 (李學華 吳江 攝)
一切準備停當,好戲馬上就要開臺了!
文/李志川
了解鄉情 傳遞鄉音 敬請關注 湖口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