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我們看世界的另一個窗口,它可以濃縮時間和空間,或在一集的時間裡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或是雲集不同時代的人們,同來做客。下面文小研就為大家介紹幾部高分紀錄片吧!
提到葉嘉瑩先生,我們常懷敬佩之情。她是詩詞的女兒,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繼承者。葉嘉瑩先生雖然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但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後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文革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為葉嘉瑩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秋興〉八首描繪中國盛唐興衰。《掬水月在手》藉此隱喻葉先生經歷的動蕩歲月,影片交織了其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將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找存在的意義歷程娓娓道來。
馬原、吳嘯海、馬家輝、焦元溥、麥家、史航、阿來、謝有順、小白、高翊峰,這些作家是《文學的日常》這檔紀錄片所訪問的對象。藉由一位朋友拜訪知名作家的形式,該紀錄片為我們展現了現當代作家們關於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話題的看法,問診時代,展現了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以文學照亮日常。
該紀錄片由BBC出版,本系列回顧了20世紀的英國小說發展。一戰期間,人們萌發出了自我懷疑與意識形態危機;二戰後的原子時代,焦慮、驚駭與惶恐的情緒日益強烈;到了20世紀70至80年代,「沒有什麼是神聖的」的觀念佔據著大家的頭腦。在這些重要的節點,英國小說家們正改變著文學思潮。
片中涉及的小說家有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代表作《布朗神父探案》)、維吉尼亞·伍爾芙(著有《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等)、克里斯多福•伊舍伍德(代表作《別了,柏林》《諾裡斯先生換火車》)、阿道斯·赫胥黎(代表作《美麗新世界》)、J.R.R. 託爾金(代表作《霍比特人》和《魔戒》)、艾倫·西利託(著有《周六晚上和周日早上》《孤獨的長跑者》)等等。
《他們在島嶼寫作》目前已出兩季。該系列紀錄片以記錄展現臺灣作家、詩人為主,如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瘂弦、也斯、劉以鬯、白先勇、林文月,其中也講述了香港作家西西。
下面文小研先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幾部吧!
(林文月)
林文月,作家、學者、翻譯家,代表作有學術著作《澄輝集》、散文《讀中文系的人》、譯著《源氏物語》等。林文月作品豐富多元,描繪了特殊的人情風貌,進而開拓了色香味兼具的文學感受。
紀錄片《讀中文系的人》主要依循她的散文創作,回顧了戰亂時代大變動與大遷徙的童年,重溫了師承文人大家臺靜農、鄭騫的文學薰陶等。
(周夢蝶)
周夢蝶,詩人,1965年7月出版詩集《還魂草》,受到詩壇矚目。他曾長期在臺北武昌街擺攤鬻書自活,蕭然一城市之大隱。
紀錄片《化城再來人》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從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維、修行、寫作,試圖重現昔年武昌街氣氛、書攤的孤獨國,追索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幾次生命裡的流徙與意義,最後具現為那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
(瘂弦)
瘂弦,詩人,著有《瘂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
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回顧了瘂弦生命中的許多重要時刻,如重遊《創世紀》創刊與1950年代創作狂飆、抄寫禁書的「左營軍中廣播電臺」、「高雄煉油廠圖書室」;回憶初來臺灣的軍營生活與文友結緣等等。同時,拍攝團隊跟隨詩人重返故鄉河南南陽,追索詩人生命與詩意的根基。
(白先勇)
白先勇,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臺北人》、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等。
紀錄片《奼紫嫣紅開遍》借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交替敘說白先勇的特殊際遇與文學歷程,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40多年記掛桂林米粉的滋味、蘇州園林的10年重遊……一人引領數代風潮,獨一無二的強韌膽識、細膩深情,在片中迴蕩交響。
閒暇之時,不妨打開一部紀錄片,了解了解那些我們未曾經歷的生活和思想。
最後,歡迎同學們留言分享其他的紀錄片和觀看感受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