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時光︱李壽全《八又二分之一》

2021-02-10 最後的夢田

李壽全,臺灣資深音樂人,擁有與羅大佑相似的才華,但他大多數時候是在幕後,作為經典製作人,製作了大量的華語經典作品,比如《一樣的月光》、《天天天藍》、《一場遊戲一場夢》等。而他本人只出過一張《八又二分之一》的原創專輯,很出色的有人文價值的作品,入選臺灣百佳唱片第24位。其中的《張三的歌》傳唱至今。

關於《張三的歌》,創作者是李壽全的好友張子石,他並非是音樂工作者,只是他把自己的故事感受寫在這首歌裡,那個時候,張子石帶著兩個孩子去美國尋生計,但是美國並沒有給他預想的美好生活,顛沛流離中,前妻離開了他,自己生活沒著落,又得了癌症。他在病床上回顧起從前家庭生活的種種,就用筆寫下了這首歌,雖然是病痛和心靈的雙重折磨,卻在這首歌裡表現的無比樂觀。歌裡說的「我們要飛到那遙遠的地方望一望,這世間並非那麼悽涼」,很久以前我一度以為是席慕容的句子,然而我得知了張子石的境遇後,才感受到什麼叫生命的熱望。歌曲出版時張子石已過世,李壽全將這首歌做了編曲並親自演唱,稱為「張三的歌」,是你的張三,也可以是他的李四。歌曲很快就流傳開來,後來有了幾十種版本的翻唱。但是想起最初李壽全唱的這首歌,並非是流浪的詩與遠方,樸實無華的聲音裡有著故去的嘆息,小人物的自我安慰。

李壽全是早於羅大佑的音樂人,他在音樂的表達方式上,對人性與社會現象的深刻解讀,絕不比羅大佑少。這張專輯對於他來說是玩票性質,卻字裡行間都是故事,猶如在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很真實地折射出臺灣的一些社會風貌來。同時也是自己個人經歷的記錄,很口語化的音樂創作,從一個小人物的經歷裡,看到的社會,期待的理想,平凡而發出微妙的光,如星星燎原鋪滿臺灣的土地。

第一首歌《八又二分之一》,為什麼要叫「八又二分之一」呢?是借用了義大利電影《八又二分之一》這個片名。是說自己的人生,只完成了「八部半」的事情?這樣的歌,只有在疲憊地做了一些事後,靜靜地去回味一下才體會得到,他說的很有感觸。寫詞的吳念真本身是電影編劇,跟他講的故事一樣純正。在歌裡默默地撇去了很多瑣碎的忙碌和心酸,心裡剩下了思念,這個城市一直是這樣的,一直有這麼一撥人在這裡掙扎,卻又無能為力。


《加州的彩虹》也是張子石的作曲,作詞是張大春與李壽全,這又是個怎麼樣的故事,也只有那個尋夢無果又迷茫的人才清楚究竟經歷了什麼。大家來城市追求理想,大多數人還是在掙扎,被遺忘在城市的角落裡。《看不見自己的時候》又是一個自我安慰的告白,鏡中花水中月,看到美麗的幻影,還要在意自己是誰不被迷失。民謠的治癒。

《未來的未來》、《我的志願》、《上班族的一日》,寫出了三段人生經歷,不同時期的理想,不同時期的處理安排。誰的孩童與少年都是充滿偉大的希望的,到後來都是慢慢減少減少,發現城市不是城市家鄉不是家鄉,等待在眼角的皺紋裡消逝。無論是上班族的忙碌,學生志願的幻想,都說出了我們心裡想說的東西,很貼切的經歷,人是這樣一點點長大的,既可笑又無奈。

《佔領西門町》是典型的臺灣八十年代社會現象,在臺北的西門町,常常聚集著一群無所事事的少年,他們拉幫結派所謂的佔領地盤,還拿著刀互相鬥毆,電影裡也拍過他們的故事。他們不知道生活的苦,不知道奮鬥,不知道將來想幹嘛。而他們還是孩子,他們沒有人管嗎?他們的未來是什麼?有這麼一群人國家能有未來嗎?還談得上什麼少年強則國強。


《殘缺的角落》、《模糊的未來》,兩首樂曲和一首歌,寫的是另一組西門町街頭流浪音樂人的生活,和打架的少年不同的是他們是來討生活的,他們或許身體還有殘缺,可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也唱出了生命中動聽的歌。只是用民謠淡淡的口吻在質問這個社會,為什麼還會有這種人?為什麼在社會高度發展的模式下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


在唱歌方面,李壽全和羅大佑一樣都是那種粗糙的破鑼嗓子,一口典型的臺灣普通話,直接接地氣的表達,非常恰到好處的吶喊。有時候音樂是件很奇怪的事,明明不專業也不優美的人唱歌,他們寫出來的歌很純淨很真實,他們唱自己的歌猶如在和你說話,敲擊著自己心中最貼切的感觸。


這張專輯裡反映的音樂感覺是八十年代的臺灣社會,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會有感同身受去理解到他歌裡所說的那種體會,現在的年輕人需要懂嗎?也許永遠也不能融入。

更多數字唱片購買,掃下方二維碼

國內首張手碟+阿卡貝拉音樂專輯,谷峰《峰碟》

    

洛兵《吟遊天外》

   

小柯《穩穩的幸福》

   

民謠《大冰的小屋》

    

高旗《宋詞壹輯》

   

以上專輯出自「唱片庫」APP,下載APP購買以上正版數字唱片,支持原創

唱片庫所有專輯均由音樂人或唱片公司授權發行的正版高品質無損數字唱片,數字唱片雖然不是傳統的實體唱片,但保留並強化了傳統唱片的豐富內容,只要在手機安裝APP就可以隨時聽音樂。「唱片庫」所有音樂都有版權,獨家代理音樂人的音樂著作。

每個人心裡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夢,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這裡是「最後的夢田音樂圖書館」。美好的音樂是香氣,是醇酒,它也是你心靈最後安放的「夢田」。獨樂樂不如眾 樂樂,只找有緣人,一起分享音樂餘香

推薦非主流好音樂,探索音樂美麗內涵,主要音樂方向,新世紀音樂,世界音樂,爵士音樂,民謠音樂,優秀獨立創作人,天籟美聲,民族音樂等。

我聽見寂寞在歌唱,愛音樂的人都是寂寞的,我孤獨,我願意

如果你喜歡這首作品,請在此打賞,感謝所有愛音樂的有心人

相關焦點

  • 詹宏志:回憶李壽全的《8又二分之一》
    時間是1986年,國語流行歌曲仿佛正來到它「最美好的時光」;說它最美好,是因為新生事物一件件出來,大家都勇敢地做創新的東西,不怕沒前例,不怕沒市場,不怕被查禁,勇敢前行,渾然不知資源與世界的局限在哪裡……。
  • 8又二分之一 我們都聽過他的歌,卻遺忘了他這個人
    一首特別耐聽的歌,漂泊在外的人聽了應該都會被打動,這首歌巧合的是居然還是沈慶和李壽全共同的作品。▲李壽全看不到的家是那麼美找不到的路是告別讓我牽你的手走一回回到最初那場夢的曠野——李壽全&沈慶·《回家的路》提到臺灣老一代的歌手,除了大家所熟悉的那些,羅大佑、蘇芮、潘越雲、齊豫、娃娃、甄妮等大名鼎鼎的音樂人,大家可能還會想起相對小眾但是也成就卓著的李建復
  • 李壽全--張三的歌(小人物的悲傷與自我安慰)
    《張三的歌》,這首感動過無數人、影響過無數人,也被無數人傳唱的關於小人物悲歡的歌曲,最早收錄於李壽全的《八又二分之一》專輯。這張專輯位列臺灣百佳專輯的第二十四位。它是李壽全唯一的一張個人專輯。其實李壽全成就遠不止於此,他曾經擔任過李建復、潘越雲的製作人,他最偉大的成就除了《八又二分之一》專輯外,還有與羅大佑、侯德健聯手打造的蘇芮《「搭錯車」電影原聲專輯》,那是華語音樂黃金年代的黃金組合,而《搭錯車》也堪稱流行音樂開天闢地的作品。
  • 「極目遠望,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改變臺灣音樂史的《8 又二分之一》
    這年李壽全三十一歲。長髮披肩,一臉大鬍子,走在路上往往引人側目。不過《8 又二分之一》封面並沒有放他的肖像,而是阮義忠拍的清晨的衡陽路。這幅街頭風景,恰恰象徵那些歌裡故事搬演的舞臺。李壽全借費裡尼的片名,為這首實驗之作取名《8 又二分之一》,也成了這張專輯的標題。歌詞提到「卡拉 OK 的男人」,據說靈感來自愛唱歌的侯孝賢。歌裡那句「生日快樂」,是李壽全二十七歲妻子小西的聲音。
  • 《我要的不多》與《8又二分之一》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臺灣作家袁瓊瓊的散文集《兩個父親》。
  • 李壽全:這些年大陸音樂的一些呈現太用力了 | 著調專訪
    他經手的經典專輯不計其數,臺灣百佳流行樂唱片名單中,他製作的《搭錯車》排名第二,此外潘越雲的《天天天藍》和李建復的《龍的傳人》也都在前十,而他自己作為歌手演唱的《8又二分之一》專輯排名第24位。他就是李壽全,他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無需再多贅言,但與這些成就相比,他本人低調並且謙和,《8又二分之一》之後甚少出現在幕前,直到2016年,才發行了30周年紀念版,收錄了《回家的路》等新歌。
  • 李壽全、蔡琴、齊秦唱《張三的歌》,和你在流浪的路上眺望遠方
    最初,李壽全是想寫一首歌,送給流浪的人。 它收錄在李壽全的專輯《8又二分之一》中,有「八十年代過了二分之一」的意思。 專輯的文案是這樣一句話: 「事實上,人生就是流浪。被過去趕著逃,被未來牽著跑。」 那個年代,好像人人都憧憬著流浪。
  • 李壽全:用三十年驗證一個經典
    人們知道蘇芮、王傑、潘越雲、王力宏、張懸……但未必知道這些響噹噹的名字都與李壽全有關。流行文化具有時效性,再受歡迎的歌手也有謝幕的那一天,慢慢被人淡忘,而作為幕後的角色,只有人們在仔細回顧那段歷史時,他們的名字才會被提及。多數時候,李壽全的名字印在唱片封套不起眼的位置上,只有一次,他的名字被印在唱片封套上,那是他的唱片——也是唯一一張唱片《8又二分之一》發行的時候。
  • 生命痕跡之老歌及背後故事
    初中,李壽全開始聽西洋歌曲,發現靡靡之音的國語歌沒有輕快的西洋歌好聽。於是「聽了幾千張唱片,玩搖滾,大學也沒念好,從經濟轉學去中文」。後來新格唱片招人,有一題是:請列舉最喜歡的十張西洋唱片,並列舉理由。刷刷答畢,李壽全被順利錄取,進新格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幫李建複製作《龍的傳人》。
  • 專訪臺灣金牌製作人李壽全: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 為什麼現在的流行音樂都不再那麼流行了,人們都喜歡聽老歌?
    不知從哪一天起,各大音樂選秀都在翻唱老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各路藝人紛紛回鍋不願服老。仿佛一夜之間,全民都開始懷舊。流行音樂,變得不再流行。偶像巨星都去哪兒了?上個世紀末,是華語流行樂的春天。1983年,李谷一老師的《鄉戀》登上第一屆春晚,成為大陸流行樂的開山之作。
  • 臺灣金牌製作人李壽全:三十年後再聽一首歌,依然有生命力
    臺灣音樂製作人李壽全1983年,一部講述親情倫理和時代變遷的電影《搭錯車》,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和電影一同大熱的,還有原聲大碟。其中的原創歌曲《一樣的月光》、《酒幹倘賣無》、《是否》、《請跟我來》……無一不是華語樂壇的傑作。「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 從今以後李壽全汪峰李健都是我領導了!
    是的是的,從此以後,我們就和李壽全、汪峰、李健三位音樂大咖混同一個朋友圈了!也就是說,他們以後都是我的領導了?!……李壽全說,他在內地第一次登臺唱歌是因為受劉洋邀請參加飛揚971的鵬城歌飛揚,這次他加入福田音協也是因為感受到深圳對音樂環境的用心打造。
  • 舊情懷新演繹 凝固永遠的記憶 —「張三的歌」• 李壽全 | 尤克裡裡彈唱教學譜+吉他譜
    ——《張三的歌》《張三的歌》是由張子石作詞、作曲,李壽全演唱的歌曲。該曲收錄於李壽全1986年8月1日發行的專輯《8又二分之一》中 。1986年,該曲入圍第2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張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電影《父子關係》主題曲。
  • 《二分之一的魔法》:續航二分之一的幸福
    掃去落塵,用愛裝點,續航二分之一的幸福。二分之一,正是影片中魔法世界的最大亮點。在魔法落灰、現實殘碎的新蘑菇鎮,每一個人都重新用愛續航這二分之一的幸福。他們心中懷有愛的希望,續航僅有的二分之一的幸福。褪去層繭,勇敢蛻變,續航二分之一的幸福。蛻變,是影片中另外一個續航幸福的方式。
  • 白巖松對談「民歌大師」李壽全:為什麼現在的歌都這麼難聽?
    三十年是一個奇妙的緣分,白巖松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是「感恩」。在一旁的李壽全也來了興致,他坦言大學四年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時候,就像自己,一個經濟系的學生跨行來做音樂。在白巖松的強烈要求之下,自稱吉他」荒廢「很久了的他還是抄起一把箱琴,和全場大合唱了那首《張三的歌》。
  • 一部電影,一杯咖啡,和女神邂逅在八又二分之一的浪漫夏天!
    趁著午後的時光和我們的女神來到了位於包河苑的咖啡館——八又二分之一。店的名字是也一部電影名字,這裡也成為留學英國女店主夢開始的地方。一開始我們的女神就被一杯咖啡所吸引,好奇心的驅使下就先品嘗了這杯心雨咖啡。
  • 二分之一的夢想
    而她,偏偏就有一個比自己小六歲的弟弟。周日,大院裡的孩子都由父母領著去公園,她卻只能待在家裡。弟弟年齡小,父母都圍著他轉了,哪裡輪得上自己。她很委屈,很快,這委屈便轉成了一股怒氣,小小年紀的她便對父母發火,說,為什麼非給我要個弟弟,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對著她眨眨眼,然後兩個人都笑了。母親笑著說,那是因為想給你找個伴呀。話語裡,頗有幾分逗弄她的意思。
  • 專訪李壽全——音樂好不好,三十年後再說.
    他唯一的個人專輯《8又二分之一》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佳作,一代代年輕人通過這張專輯選擇與音樂為伍,倍道而進;他所製作的《柴拉可汗》、《一千個春天》、《天天天藍》、《胭脂北投》、《「搭錯車」電影原聲》等等均在「臺灣百佳唱片」佔有一席之地;在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李壽全先後發掘了王傑、王力宏和張懸三位具有非凡影響力的歌手,在不同的時期,均留下濃墨重彩的音樂筆觸。
  • 八分之一丨低調技術流說唱JD華明傑
    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來自低調說唱技術流JD華明傑的《八分之一》,JD華明傑就是當時《中國新說唱》鬧得沸騰一時的「選擇門」事件主人公,而這首歌也算是他對於「選擇門」我其實在當年《中國新說唱》時並沒有太多關注JD華明傑,這次一首《八分之一》算是實打實的直擊我的心裡深處,讓我對於中國說唱歌手的live現場有了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