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的魔法》:刻畫了兩個兄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發現
首先影片以「魔法」與「尋找寶石」作為載體,實際刻畫了兩個兄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發現。「親情」和「成長」一直是皮克斯工作室最喜歡探索的主題,相較於先前的作品《尋夢環遊記》、《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等,《二分之一的魔法》雖然反響平平,票房撲街,但不乏過人之處。尤其在對「父親」這一家庭角色的思考上。由於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弟弟伊恩從未見過父親,大哥巴利也僅有三段與父親有關的回憶。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在父親和母親當中,一定有一個扮演「剛強」、「權威」、「智慧」的角色;另一個,則扮演對應的「柔軟」、「親切」、「慈愛」的角色。 通常前者是父親,後者是母親。影片中「父親角色缺失」所帶來的影響非常真實的表現在方方面面。首先,精靈母親是個相當強悍的角色。性格非常活潑,近身搏鬥技能滿分。面對問題非常冷靜,思路清晰,行動力強。當她發現兩個兒子偷偷溜走以後,二話不說,一個人開上車就追了出去。絲毫沒有想到要找人幫忙,即使她有一個當警察的男朋友。對就是那隻發福的半人馬。
最後大戰惡龍,也是當仁不讓,摘了眼鏡就提著劍衝了上去。她下意識的把保護自己的兒子放在第一位。幾個細節,完整的勾勒出真實的單身母親形象。再看主角伊恩,一個靦腆害羞的青少年。個子瘦瘦小小,說話細聲細氣,在學校被大塊頭欺負也只能忍氣吞聲。想邀請同學來自己的生日Party,也是鼓足了天大的勇氣,但還是被自己粗線條的哥哥給攪黃了。從上面的細節可以明顯看出,伊恩非常不擅長與陌生人交往。即使發生不快,也是一個人生悶氣。
因為他缺少一種「激活」的關係(activation relationship)。理論來自:Paquette, D. (2004).Theorizing the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outcomes.這種多存在於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激活關係,對引領孩子走向世界的作用非常明顯。一是用來懷念父親,二是將這個磁帶作為自己的樹洞,他從內心深處,希望有一個人可以像父親一樣指導他,告訴他對與錯,告訴他如何面對問題。然而他並沒有這樣一個引路人。
所以在冒險的過程中,伊恩也從來都拿不定主意。遇到事情大多數時候要麼抓狂,要麼選擇規避,要麼失去信心。同時,也從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可以使用魔法,不相信自己可以學會開車。也不相信自己常做蠢事的哥哥巴利。當兩兄弟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要找到另一顆鳳凰寶石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回到了家門口。
父親是什麼樣的一個角色?父親會教我們直面自己的缺陷,會教我們在對與錯之間做出選擇,會教我們獨立、勇敢地面對世界,會教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自我。而且很容易看懂,前面都有鋪墊。例兄弟倆都被木刺扎到,哥哥:每一根纖維都有魔法,有哥哥都不要其他NPC了,魔杖掉海裡用小木渣又變了一個。
最後伊恩突然領悟到,為自己做到這一切的,是兄長巴利。充當自己引路人角色的,並不是生理意義上的父親,而是那個神經大條甚至有時惹人討厭的哥哥。在他不解的時候指導他的是巴利,一直站在背後鼓勵他的是巴利,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也是巴利。雖然小編感覺不如尋夢、飛屋、怪獸,但依然有很多亮點,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