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他們以及為人父母者一些反思

2021-02-07 呆呆的羅松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劇從主角的家族聚會開始。本是為了聯絡感情的聚會,成了親戚們互相比較的競技場,而選手是自己的孩子。阿衍是一個即將考學測的學生,家族中其他兄姐成績都比自己還要好,使得他與父母都感到十分羞愧。

成績如果只是數字怎會如此沉重,它代表了某些人的期待以及多數人對你簡潔的評價。阿衍的媽媽小圓為了提升他的成績找了一個又一個家教卻無濟於事,丈夫也對這個無法長自己威風的家庭感到厭煩,偶爾回家便是對妻子施暴,小圓媽只得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某天阿衍發現他只要在一個平行時空中殺死一隻貓,他的成績就可以進步,於是一步步踏入這樣駭人的情境。

雖然這樣虛構的劇情帶著些微的奇幻感,但我認為貓在劇中只是一種隱喻,殺貓對阿衍來說是釋放壓力的方式,他的精神得到喘息之後,成績自然也有所提升。

然而沒有人看到阿衍的努力,所有人只在乎他能拿出來的成績單。在爺爺的告別式上,阿衍將滿級分的成績單拿出,得到所有人的喝彩,一群人在靈堂歡呼著,十足一場鬧劇。

除了教育問題之後,家庭關係在此片也極為扭曲,而且從房子的樣貌就可以窺知一二。阿衍的家長期有漏水的問題,但是卻一直沒辦法解決,不斷飄落的天花板屑常常成為爭吵的引火線。明明是每天進出的飯廳,所有的家具、廚具卻都用塑料套覆蓋,這個家由表層到內核全都在拖延問題與掩蓋問題。

小圓媽長期被家暴卻不願意離婚,因為所有人都認為是她沒有把兒子教好才會造成家庭失合,但是教育從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阿衍在精神崩潰邊緣時將媽媽壓倒在地掐著她的脖子,這種行為與父親幾乎無異,社會學習論者認為兒童會透過觀察及模仿學習生活技能,因此遭受虐待或目睹家暴發生的兒童,可能會模仿父母的暴力行為,長大後遇到衝突或情緒欠佳時就會以暴力方式渲洩,導致家暴問題跨代循環。儘管本片最後是平順的結局,但家暴的世襲問題仍應被重視。

而身為子女我們該如何與父母溝通?有多少孩子所認定的興趣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呢?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意無意的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告訴我們好壞優劣,在我們尚未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前,就已經永遠尚失了這樣的能力。曾有一位老師告訴我,他認為沒有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人們的思考脈絡都是依著個人的生命經驗前進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讓各種論點在腦中碰撞後再做選擇罷了。

片尾僅存的一隻貓生了幾隻小貓,也許是看到新生命的感動,促成了母子的和解。許多人們因為有了孩子不得不放棄某些曾經的夢想,而某些控制欲較為強烈的可能就會希望孩子為自己完成這些未竟之業。本片編劇簡士耕也是《紅衣小女孩》的編劇,擅長驚悚劇情的他,選擇以一種較為恐嚇以及爭議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為的也是希望能使許多父母看到自己的盲區。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安排,本片畫面時常出現新光摩天大樓,看到它自然會知道哪個方向就是臺北車站,而臺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就是著名的補習街,當主角在頂樓徘徊,踩踏在邊緣之際,那條街依然有著太多的年輕學子將人生賭在那裡,這部片也許能帶給他們以及為人父母者一些反思。

相關焦點

  • 給孩子過生日,不是讓家長相互攀比,這些意義為人父母都得懂
    此時,家長們應該儘自己能力讓孩子擁有可以擁有的,每年一次的長途旅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給孩子精神上的富養,真正的有見識是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接受最糟糕的,無論如何都是一種經歷,內心的富足,不是物質能代替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哪怕生為父母,也無權主宰孩子的人生
    一、為人父母最大的誤解:我的孩子就是我的私有物品 臺灣作者吳曉樂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就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來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熱議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隨著80、90後這代人成為父母,勢必會衍生出很多跟上一代父母教育理念之間的碰撞。
  • 為人父母,你拼命榨取孩子的樣子真醜
    看看,就連外人都能理解孩子的疲累和不容易,而口口聲聲稱孩子為「心頭肉」的母親卻無視孩子的疲憊和需要,只顧著享受孩子為自己所帶來的商業利益和價值,捫心自問,這真的是一個合格母親會做的事情嗎?然而,童模行業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早已迷恍了一些家長的眼,他們幾乎忘記,這個為他們帶來巨大金錢利益的小小人兒,其實還是一個需要父母遮風擋雨的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扎痛了所有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灣作家吳曉樂所著,現在已經改編為電視劇,以及網絡有聲讀物,作者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通過她的真實還原,講述了九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可理解,但是孩子僅僅是個孩子,是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不是誰的作品,誰的功績。
  • 《狗十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級不應為「掌控者」
    在紀伯倫中有一首詩叫《孩子》,不是因為你,他們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你能給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主意,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的靈魂,,,《狗十三》,樸素深刻的教育形勢你越靠近,「以愛之名」就越容易形成控制,電影《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的簡單故事。
  • 作為父母應該知道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但作為父母,你讓孩子事事聽你的,可是你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給他充足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讓他成為自己嗎?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了9個不同家庭,關於母親通過不同形式對孩子進行控制的故事,其中林茉莉的故事最貼近生活,也最讓人唏噓。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共五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必須過動》、《孔雀》與《茉莉的最後一天》。你有過被父母逼著去學習的經歷嗎?一則「媽媽賣房送她上興趣班」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這不是你的遙控器,是我的!」他回到了與女孩擦肩而過的那一天,也許只有這樣,小偉才可以真正擁有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 父母真的有必要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嗎?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幸好,王勝男和林大為這對父母不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那些控制欲強到變態的父母,幸好,是林妙妙,而不是張妙妙,幸好,最後的王勝男既愛小寶,也未曾忽視林妙妙。幸好,王勝男控制欲雖強,還有個林大為中和。其實林妙妙直播、叛逆,也不過是對媽媽全方位控制的一種抗議而已,林妙妙的叛逆,不過是中國眾多孩子的一個縮影。
  • 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快樂
    :青豆書坊【編者按】 我兒子的小名叫「笑笑」,他的小夥伴中有兩個「樂樂」,還有一個「悅悅」,我朋友的兒子叫「開心」,諸如此類的名字寄託了父母的期望——為人父母者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天快樂、永遠開心嗎?
  • 怎樣完成這場「為人父母」的修行?—《陽光普照》帶給我們的反思
    前三期,我們分別解讀了這個家庭中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心理世界,以及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模式,並分析了這個家庭的父母育兒失敗的原因。那麼,我們該怎樣為人父母,才會不失敗?我們還是從電影的劇情說起吧~01看不見的陰影是最大的陰影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挺悲劇的,而為什麼會有這些悲劇呢?他們每個人有沒有可能更改這個悲劇的命運呢?
  • 《小歡喜》英子跳海:為人父母,千萬別以愛的名義去傷害你的孩子
    ,包括生活、學習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孩子與父母的相處,似乎永遠說不清誰對誰錯,但是以愛為名去做一些傷害孩子的事,這樣的父母該醒醒了。因為貧窮,在小西2歲時候,爸媽就遠離家鄉外出打工,幾年過去,小西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也攢到一些錢,原本可以像其他家庭一樣,留一個人在家陪伴孩子,但是小西父母仍然在外打拼,他們想要拼盡努力,給小西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
  • 許多父母深信自己的教育觀絕對正確|專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8)劇照鏡頭下,臺灣青少年成長時面臨的苦惱,和父母發生的摩擦,真實地觸動了許多人的心靈。近期,新京報採訪了吳曉樂,她分享了對學校教育、重男輕女等話題的看法。不幸的成長經歷,究竟是東亞社會大多數孩子的苦痛,還是少數人的煩惱?性別不平等現象,是否普遍困擾著臺灣中產家庭中的青少年,他們的人生選擇會因此發生改變嗎?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這孩子終於幹了件「大事」!一天,他在商場裡用可樂澆了一臺鋼琴裡的「愛馬仕」,價值68萬的佩卓夫三角……,這回可沒人念及他是個孩子了,更講不了人情了,琴行老闆直接報警,最後判定他們賠償折舊價20萬。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明白,過度的愛將是毀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劑。父母溺愛子女,孩子在家的確是過得逍遙自在、快快樂樂。但是一旦長大,走上社會,就會寸步難行,受苦受難。
  • 豆瓣8.1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刺痛萬千父母心
    ,為什麼你不能拿一些東西來回報我? 無論哪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願,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結局。 尊重孩子的意願,把每個孩子都當成獨立的個體,親子關係會更融洽。陳慧翎的爸爸是藍領階級,是做鐵工的,然後她媽媽是家庭主婦,他們都非常地開明。那個開明,有可能是他們無能為力。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按這裡向上滑動閱讀)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孩子時間,讓愛治癒一切
    一位媽媽問:父母離婚,就是他不好好學習的資本嗎?話語裡滿是氣憤,不甘。似乎父母離婚影響的只是父母,怎麼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瞬間讓我想起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中的陳小乖。父母離異之後,母親帶著陳小乖和妹妹一起生活。後來母親有了新的男朋友。陳小乖叫他叔叔,叔叔帶來兩個小孩。陳小乖不喜歡叔叔和那兩個小孩。媽媽讓他做出選擇,要麼接受叔叔一家,要麼回爸爸家。陳小乖問媽媽:「你為什麼要逼我做選擇?我不是你的兒子嗎?叔叔只是個外人啊。」媽媽說:「其實……當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 為人父母,你有證嗎?
    為人父母,你有證嗎? 第四季「尋找延邊朗讀者」 大千世界聽他們如何發聲 為人父母 即將為人父母的時候 你要明確一個概念
  • 13歲女孩跳樓:青少年問題頻出,父母需反思,將人生遙控器給孩子
    媽媽拿著遙控器這讓人想到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初三的小偉最大愛好是畫畫,畫畫佔據了他上課及考試的時間。這讓媽媽極為不滿。最終他帶著遙控器與卡車相撞,終於釋放了自己:這不是你的遙控器,它是我的!小偉最終的吶喊的結局很可能是毀滅性的,電視劇給了一個開放式結尾。讓觀眾們反思。做父母的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必讀)
    如果這幾句話,也曾是你的陰影,如果你也曾被成績至上主義支配,如果你也曾被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欲困住,動彈不得.那你一定會喜歡上這部新出的高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為你是孩子,所以你「什麼都不懂」,「聽爸媽的準沒錯」。沒有人想知道你到底在想什麼,誰會在乎一個孩子心中的驚濤駭浪呢?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讓他們臉上有光的模範樣本,而不是一個不完美的孩子,他們要像修剪肆意生長的樹木一樣,剪除掉你多餘的個性、獨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