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應該知道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21-02-12 樂天心晴

經常聽到很多父母說:你早聽我的還至於現在這樣?你為什麼就非得這樣,為什麼就不能聽我的?但作為父母,你讓孩子事事聽你的,可是你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給他充足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讓他成為自己嗎?

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了9個不同家庭,關於母親通過不同形式對孩子進行控制的故事,其中林茉莉的故事最貼近生活,也最讓人唏噓。林茉莉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文靜乖巧,家境優渥,看似前程似錦,卻選擇在家中陽臺跳樓自殺。林茉莉的母親是一位留美碩士,有了孩子以後,成為全職媽媽,照顧孩子。可她對於自己放棄事業這件事耿耿於懷,加上丈夫是系主任,所以把教育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期望孩子可以出人頭地,成為她向外炫耀的資本。為了監控孩子,林茉莉的母親在家裡裝上監控,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大女兒林茉莉聰慧懂事,是她關注的重點,茉莉的學習、生活都被安排的一絲不苟。茉莉喜歡文學,但媽媽認為學醫才會更有前途,因此將文學夢一直藏在心底,偷偷讀小說,創作小說。她以為自己聽話好好念書,以後就會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是在她即將有機會將作品遞給自己喜歡的作家時,媽媽催她回家上家教課,她思量再三,還是回到了家裡。這件事,也成為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了悲劇發生的導火索。茉莉去世後,她的妹妹可莉成為了媽媽新的重心,原本可以在客廳開心讀小說的可莉,笑容也逐漸被壓抑所取代。在一次爭吵中,茉莉的媽媽吼道:我好歹也是留美碩士耶,要不是生下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而茉莉的回答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你以為我們想被你生出來哦,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是呀,我們自私地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他們成為我們的夢想實現者?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其實滲透在方方面面,比如「我都是為你好」、「你以後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再也不管你了」、「你還小你不懂」「你知道什麼」……控制欲強的父母,往往會教育出自卑、敏感、自我厭惡、依賴性強的孩子。最近因為代孕、棄養而被封殺的鄭爽,性格中的自卑、敏感、情緒穩定性差、不懂得如何正常溝通等,也和父母的強控制欲不無關係。還有被廣大女同胞所厭惡的「媽寶男」,也大多是來自於母親比較強勢,對孩子的控制欲比較強的家庭。

02 要想擺脫控制欲,父母要學會治癒自己

育兒先育己,很贊同一句話:育兒其實就是渡己的過程。當察覺到自己屬於控制欲比較強的父母時,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出於什麼原因想要控制孩子?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曾舉過一個例子,有一位媽媽經過蛋糕店,看到琳琅滿目的蛋糕,便問女兒吃不吃,女兒說不想吃,可這位媽媽仍然為女兒買了,女兒也真的沒有吃。後來這位媽媽分析為什么女兒不想吃,自己卻執意要賣給女兒吃。原來,因為自己小時候想吃蛋糕時,媽媽沒有給自己買,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在路過那個蛋糕店時,童年時未被滿足的自己,想要滿足吃蛋糕的心願了。蛋糕看似是給女兒買的,實際上卻是買給童年時未被滿足的自己。就像我們父母那一輩,吃苦吃慣了,那個年代能填飽肚子就已經很滿足了,哪裡還顧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追求。因此,他們在教育我們時,習慣性認為「有吃的就不錯了,幹啥挑三揀四」。童年有未治癒傷口的人,如果成年後也沒有得到及時治癒,就很容易不經意間暗示孩子應該怎麼做。鄭爽的母親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歌星,養育鄭爽,就是想實現自己未實現的夢想。無獨有偶,花樣滑冰運動員安香怡的母親,也是這樣一位「虎媽」。安香怡出生前,她工作不順,辭了外企的工作,在31歲時開始學花樣滑冰。為了實現自己對於花樣滑冰的夢想,她把把女兒當作另一個自己,自己鑽研比賽規則,將安香怡帶上了花樣滑冰的道路,對她進行魔鬼訓練,訓練強度之大讓人生畏。「養孩子究竟為了什麼?為了付出與欣賞。」可孩子想要接受這份付出與欣賞嗎?很多人懷孕生子後,因為各種原因,或主動或被迫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每天的工作就是圍著孩子轉。時間久了,每天處理孩子的大事兒小事兒,忙活家裡的瑣事,忙得像陀螺連軸轉,根本抽不出空去考慮自己。然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第一個受到指責的也是全職媽媽:你不用上班,每天就在家裡看看孩子,這都做不好嗎?社會上對於全職媽媽的認同度也有待提高,《82年的金智英》中,對全職媽媽的稱呼是「媽蟲」——專靠老公,在家裡帶孩子的全職媽媽。周圍人的不理解,社會上的低認同度,很容易讓全職媽媽將重心全部都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進行全面把控。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宿敵」:他回回考第一,英語說得很溜,脾氣好有耐心,甚至燒水都燒的比自己更快更好……很多時候,父母會將自己的孩子與親朋好友的孩子作比較,如果覺得自己孩子某方面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回家後會將孩子臭罵一頓,並且會逼迫孩子去提高這方面的能力。而當覺得孩子明顯比對方的孩子優秀時,則會感覺很有面子,虛榮心膨脹。「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沒有錯,可經常將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則會使孩子產生「我不如別人」、「我很差勁」、「我不行」的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則會使孩子不自信、自我效能感差,自尊心低。

03 孩子的路,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好的親子關係,應該父母對孩子逐漸放手的過程,而不是讓孩子成為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著名的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說過:如果一個人沒有找到真實的「自己」,Ta會創造一個虛假的理想化形象。父母必須學會自我認識,找到自己內心的衝突,進行自我療愈。如果父母自己都從未認識過真實的自己,沒有聽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求,又怎能看到真實的孩子呢?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要放下自我,為了孩子墜下「泥潭」。孩子應該是讓你不斷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感受到愛與希望的存在,應該是推動你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動力。很多媽媽在進入「全職媽媽」的角色後,並沒有放棄自我成長,她們不斷挑戰自我,學習新知識,進行自我版本的更新換代。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經驗豐富,凡事都為孩子安排妥妥噹噹,從讀什麼學校、上什麼輔導班、選什麼專業、到哪裡上班,都為孩子鋪好了路。可孩子畢竟不是機器人,輸入指令執行指令就可以。他們是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去做選擇,相信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尊重他們做出的選擇,或許孩子就報答你一片精彩。願每一個孩子腳下都有一片自己走出來的廣闊土地,也願每一個孩子擁有用童年治癒一生的幸運。

諮詢師推薦:樂天心理專家諮詢師 白禎臻 

作者:於彤彤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扎痛了所有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灣作家吳曉樂所著,現在已經改編為電視劇,以及網絡有聲讀物,作者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通過她的真實還原,講述了九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可理解,但是孩子僅僅是個孩子,是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不是誰的作品,誰的功績。
  • 豆瓣8.1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刺痛萬千父母心
    作者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孩子們只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個道歉嗎?只要有那個道歉,小孩就有辦法被釋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可是他們等不到,因為父母會用各種迂迴的方式說,」因為你當時很壞啊,所以我們必須這麼做」、」對啊當時確實揍過你,幹嘛要那麼計較…」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哪怕生為父母,也無權主宰孩子的人生
    就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來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熱議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隨著80、90後這代人成為父母,勢必會衍生出很多跟上一代父母教育理念之間的碰撞。 很不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孩子們,大多來自第二種家庭,他們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自認為很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愛的方式、在孩子的眼裡卻成了束縛、壓迫和牢籠般的存在,令人窒息到想要逃離。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最近看到一部劇,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3,反響很大,被評為臺灣省的《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共十集,兩集一個故事,總共五個單元。第一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這個故事中,一個強勢的媽媽將孩子的方方面面掌握在手中,甚至拿到了掌控孩子時間的遙控器,將孩子犯過的錯無限回退,只為逼迫孩子認錯。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有一次一位信徒提問:我們很多人都有孩子,但是在做關於孩子的選擇的時候,我總是把握不好,到底哪些選擇應該由我們做,哪些選擇由他們自己做。薩古魯反問他:你為什麼要為他們做決定呢?信徒一愣,說:這不是我們做父母的的責任嗎?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終於被父母逼瘋!
    可是有的父母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不斷的逼迫孩子,並且一錯再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鐘國衍原本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從不會跟父母頂嘴,他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了達到父母的目標,他一直都很認真努力。可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卻總是被父母各種嫌棄、打罵和不理解,最終,在父母的逼迫下,孩子的精神崩潰了!
  • 豆瓣8.1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刺痛了萬千華人父母的心
    作者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孩子們只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個道歉嗎?只要有那個道歉,小孩就有辦法被釋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可是他們等不到,因為父母會用各種迂迴的方式說,」因為你當時很壞啊,所以我們必須這麼做」、」對啊當時確實揍過你,幹嘛要那麼計較…」
  • 教育孩子不是越快越好,父母應該降低期待和要求,給孩子快樂童年
    教育孩子不是「臨時抱佛腳」,也不要無時無刻都在孩子面前羅嗦嘮叨、「上綱上線」。想要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和家庭,首先,父母和家庭就要尊重孩子的存在、想法和需求。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懂得如何「愛孩子」父母,卻太少太少。
  • 作為父母的你還不懂,孩子的未來,最終拼的是父母的狠心
    你還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嗎? 你還在為孩子的不成器而自責嗎? 你還在一意孤行地為孩子規劃未來嗎? …………
  • 許多父母深信自己的教育觀絕對正確|專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去年11月,臺灣作家吳曉樂的非虛構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簡體版上市,該書講述了吳曉樂從上大學以來做家教的真實經歷,書裡記錄了臺灣中產家庭青少年的真實生活。事實上,2018年7月,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過熱議,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譽為「中國版《黑鏡》」。
  • 孩子偷東西了,父母應該怎麼辦?
    回憶我們小時候,其實有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但我們也要知道,孩子偷拿東西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並不意味著通往罪惡的深淵。對於不同年齡孩子偷東西的行為,也應該有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 孩子6歲前,三個重要的敏感期,父母應該怎麼做你知道嗎
    稍微懂育兒知識的媽媽都知道,@諾諾媽說的情況是孩子沒有專注力,原因是在微小事物敏感期家長做得不夠;@豆丁媽反應的情況,是在孩子語言敏感期,爸爸媽媽做得有些欠缺;從@冰冰媽介紹的情況得知,冰冰正處於秩序敏感期階段……科學研究表明,0-6歲期間,孩子的大腦發育十分迅速。從剛出生的370克左右到6個月的700克左右,到1歲左右,寶寶的腦容量就達到了900克。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二部《貓的孩子》,先簡單介紹一下劇情:阿衍的堂兄弟姐妹們都是學霸,只有他是個學渣,害得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來。甚至,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得為夫妻關係背書,為家庭和諧負責。一個孩子的成績承載了那麼多學習以外的東西,壓力,能不大嗎?而當一個孩子被壓垮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看見?劇中家教老師指出阿衍應該去看心理醫生時阿衍媽媽的反應也是太真實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鴕鳥式父母也不乏其人。
  • 《赤月青日》孩子不是物品,父母不是所有者
    《赤月青日》每個故事都很扎心,也讓我這個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人,在反省自己作為母親做的是否合格。此劇的開始友景作為時烷的心裡諮詢師出現,心裡諮詢師在外人看了一個是個沒毛病的人,可恰巧這樣一個兒童心裡諮詢師卻是有著碩大的心理病的人,穿綠裙子的女孩就像一根絲,緊緊裹在絲裡面是個怎樣驚人的故事,要不斷的牽著小女孩走完,才能知道。
  • 以後做父母了,你會怎樣對你的孩子
    別羨慕別的父母為什麼能通情達理,自己的父母就喜歡跟自己作對。就把這個當做是一個人生任務,自己用自己的辦法處理。現在父母對你的種種不理解和令人厭惡的所作所為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看,也算是能給你做一個反面教材,讓你真正的體會到,孩子討厭的父母是什麼樣的,自己以後有了孩子應該如何去避免,從而培養出跟優秀的下一代,而不是拖著孩子的後腿。所以,如果你以後做父母了,你會是什麼樣子?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假如老闆這樣對你說:如果你不及時向我匯報工作,我就沒收你的工裝。如果你在會上不發言,我就扣你的獎金。如果你不參加這個飯局,我就降你的職。很沒有道理不是嗎?我們以為,讓孩子守規矩,就得讓他明白,紀律是什麼。我們用「紀律」來控制孩子。但是這「紀律」,很多時候,是我們隨心而定,它與情緒、衝動有關,與理智無關。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他們以及為人父母者一些反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劇從主角的家族聚會開始。本是為了聯絡感情的聚會,成了親戚們互相比較的競技場,而選手是自己的孩子。阿衍是一個即將考學測的學生,家族中其他兄姐成績都比自己還要好,使得他與父母都感到十分羞愧。
  • 知乎高分提問:當孩子大聲指出公交車上有人行竊時,作為父母應該...
    但漠視,也不對,就怕孩子對於周遭人事物過度的冷漠。在知乎上有一條評論上萬的問答。當孩子大聲指出公交車上有人行竊時,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博主講訴了自己年幼時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行竊,出於孩子天然的正義感他大聲的告訴了被偷的大人,大人把他推出了作證後,他又驚又怕的經歷。當他回家把經歷告訴父母后,這個博主的父親顯然做出了正確的教導。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可以說這 「黑鏡」的旗號不是吹噓,但這部劇科幻感的設定還沒有非常強烈,只是微科幻,而呈現的世界卻離我們非常近,甚至你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當然,與《黑鏡》最大的不同是,這部劇聚焦的領域更加的細化——家庭領域,講的是家庭教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矛盾的問題。但故事所呈現的這些親子關係,是更加黑暗、扭曲、驚悚的,讓人脊背一涼,細思極恐。
  • 作為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關鍵期!
    有些家長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孩子學去上早教課了。等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就送去各種補習班。但是這樣做,都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家長。優秀的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關鍵期!第一:口頭語言的「關鍵期」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2到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和計數能力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