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很多父母說:你早聽我的還至於現在這樣?你為什麼就非得這樣,為什麼就不能聽我的?但作為父母,你讓孩子事事聽你的,可是你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給他充足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讓他成為自己嗎?
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了9個不同家庭,關於母親通過不同形式對孩子進行控制的故事,其中林茉莉的故事最貼近生活,也最讓人唏噓。林茉莉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文靜乖巧,家境優渥,看似前程似錦,卻選擇在家中陽臺跳樓自殺。林茉莉的母親是一位留美碩士,有了孩子以後,成為全職媽媽,照顧孩子。可她對於自己放棄事業這件事耿耿於懷,加上丈夫是系主任,所以把教育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期望孩子可以出人頭地,成為她向外炫耀的資本。為了監控孩子,林茉莉的母親在家裡裝上監控,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大女兒林茉莉聰慧懂事,是她關注的重點,茉莉的學習、生活都被安排的一絲不苟。茉莉喜歡文學,但媽媽認為學醫才會更有前途,因此將文學夢一直藏在心底,偷偷讀小說,創作小說。她以為自己聽話好好念書,以後就會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是在她即將有機會將作品遞給自己喜歡的作家時,媽媽催她回家上家教課,她思量再三,還是回到了家裡。這件事,也成為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了悲劇發生的導火索。茉莉去世後,她的妹妹可莉成為了媽媽新的重心,原本可以在客廳開心讀小說的可莉,笑容也逐漸被壓抑所取代。在一次爭吵中,茉莉的媽媽吼道:我好歹也是留美碩士耶,要不是生下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而茉莉的回答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你以為我們想被你生出來哦,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是呀,我們自私地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他們成為我們的夢想實現者?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其實滲透在方方面面,比如「我都是為你好」、「你以後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再也不管你了」、「你還小你不懂」「你知道什麼」……控制欲強的父母,往往會教育出自卑、敏感、自我厭惡、依賴性強的孩子。最近因為代孕、棄養而被封殺的鄭爽,性格中的自卑、敏感、情緒穩定性差、不懂得如何正常溝通等,也和父母的強控制欲不無關係。還有被廣大女同胞所厭惡的「媽寶男」,也大多是來自於母親比較強勢,對孩子的控制欲比較強的家庭。02 要想擺脫控制欲,父母要學會治癒自己
育兒先育己,很贊同一句話:育兒其實就是渡己的過程。當察覺到自己屬於控制欲比較強的父母時,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出於什麼原因想要控制孩子?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曾舉過一個例子,有一位媽媽經過蛋糕店,看到琳琅滿目的蛋糕,便問女兒吃不吃,女兒說不想吃,可這位媽媽仍然為女兒買了,女兒也真的沒有吃。後來這位媽媽分析為什么女兒不想吃,自己卻執意要賣給女兒吃。原來,因為自己小時候想吃蛋糕時,媽媽沒有給自己買,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在路過那個蛋糕店時,童年時未被滿足的自己,想要滿足吃蛋糕的心願了。蛋糕看似是給女兒買的,實際上卻是買給童年時未被滿足的自己。就像我們父母那一輩,吃苦吃慣了,那個年代能填飽肚子就已經很滿足了,哪裡還顧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追求。因此,他們在教育我們時,習慣性認為「有吃的就不錯了,幹啥挑三揀四」。童年有未治癒傷口的人,如果成年後也沒有得到及時治癒,就很容易不經意間暗示孩子應該怎麼做。鄭爽的母親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歌星,養育鄭爽,就是想實現自己未實現的夢想。無獨有偶,花樣滑冰運動員安香怡的母親,也是這樣一位「虎媽」。安香怡出生前,她工作不順,辭了外企的工作,在31歲時開始學花樣滑冰。為了實現自己對於花樣滑冰的夢想,她把把女兒當作另一個自己,自己鑽研比賽規則,將安香怡帶上了花樣滑冰的道路,對她進行魔鬼訓練,訓練強度之大讓人生畏。「養孩子究竟為了什麼?為了付出與欣賞。」可孩子想要接受這份付出與欣賞嗎?很多人懷孕生子後,因為各種原因,或主動或被迫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每天的工作就是圍著孩子轉。時間久了,每天處理孩子的大事兒小事兒,忙活家裡的瑣事,忙得像陀螺連軸轉,根本抽不出空去考慮自己。然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第一個受到指責的也是全職媽媽:你不用上班,每天就在家裡看看孩子,這都做不好嗎?社會上對於全職媽媽的認同度也有待提高,《82年的金智英》中,對全職媽媽的稱呼是「媽蟲」——專靠老公,在家裡帶孩子的全職媽媽。周圍人的不理解,社會上的低認同度,很容易讓全職媽媽將重心全部都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進行全面把控。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宿敵」:他回回考第一,英語說得很溜,脾氣好有耐心,甚至燒水都燒的比自己更快更好……很多時候,父母會將自己的孩子與親朋好友的孩子作比較,如果覺得自己孩子某方面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回家後會將孩子臭罵一頓,並且會逼迫孩子去提高這方面的能力。而當覺得孩子明顯比對方的孩子優秀時,則會感覺很有面子,虛榮心膨脹。「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沒有錯,可經常將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則會使孩子產生「我不如別人」、「我很差勁」、「我不行」的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則會使孩子不自信、自我效能感差,自尊心低。03 孩子的路,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好的親子關係,應該父母對孩子逐漸放手的過程,而不是讓孩子成為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著名的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說過:如果一個人沒有找到真實的「自己」,Ta會創造一個虛假的理想化形象。父母必須學會自我認識,找到自己內心的衝突,進行自我療愈。如果父母自己都從未認識過真實的自己,沒有聽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求,又怎能看到真實的孩子呢?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要放下自我,為了孩子墜下「泥潭」。孩子應該是讓你不斷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感受到愛與希望的存在,應該是推動你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動力。很多媽媽在進入「全職媽媽」的角色後,並沒有放棄自我成長,她們不斷挑戰自我,學習新知識,進行自我版本的更新換代。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經驗豐富,凡事都為孩子安排妥妥噹噹,從讀什麼學校、上什麼輔導班、選什麼專業、到哪裡上班,都為孩子鋪好了路。可孩子畢竟不是機器人,輸入指令執行指令就可以。他們是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去做選擇,相信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尊重他們做出的選擇,或許孩子就報答你一片精彩。願每一個孩子腳下都有一片自己走出來的廣闊土地,也願每一個孩子擁有用童年治癒一生的幸運。諮詢師推薦:樂天心理專家諮詢師 白禎臻
作者:於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