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千變萬化,但是教育孩子卻要「慢慢來」。
對待孩子的學習,許多家長都非常著急,也特別煩惱。在他們的眼裡,讓「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學得好、學得快,這不但關乎孩子的前途未來,還關乎家庭的尊嚴和臉面。
可是教育孩子,真的越快越好嗎?我看未必。
我表哥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寵著慣著,家裡的玩具幾大箱,圖書幾書架,但大多都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硬塞」的。估計大家都能想到:玩具都是益智的,圖書都是百科和名著的,至於孩子喜歡的動畫同款玩具和日本漫畫,父母的回答永遠只有3個字:太幼稚!
我曾經勸過表哥幾次,這教育孩子,不能只遵照父母的想法意願,還得坐下來、蹲下去,聽聽孩子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買那麼多玩具和圖書,自然是價格不菲,可是孩子根本就不喜歡、懶得看,才是最大的浪費。
就這樣,表哥表嫂對於孩子的「單邊教育」,從小學到初中,父母越是盲目辛苦,孩子反而成績越差。眼看著中考、高考迫在眉睫,他們又給孩子忙不迭地報了兩三個補習班,但是十多年的含辛茹苦和數萬元的課外花費,也沒有挽救孩子日漸頹唐的學業和人生。
心急火燎和一廂情願的教育,最後換來的,是孩子中考高考接連失利,只能進入三本民辦高校。
我發現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是如此,對於教育孩子自始至終都懶於學習,不是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覺得只要自己起早貪黑地含辛茹苦,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感激自己的付出,感恩家庭的養育。
可是,在這樣自以為是、一廂情願的教育中,孩子感到情感觸動和幸福快樂了嗎?
如果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打罵責罰是主流,學習成績是全部,孩子所有的言行舉止,只要和中考高考沾邊兒就是正確,和休息娛樂相關就是「叛逆」,那麼我們的孩子,如何能感受到來自父母、家庭的善意和溫暖?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吃,話要一句一句講。
教育孩子不是「臨時抱佛腳」,也不要無時無刻都在孩子面前羅嗦嘮叨、「上綱上線」。想要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和家庭,首先,父母和家庭就要尊重孩子的存在、想法和需求。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懂得如何「愛孩子」父母,卻太少太少。
實際上,不管是小學生、初中生還是高中生,作為父母,不管平時再忙再累,都應該抽出時間和孩子多接觸、多相處和多溝通。如果你的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就叛逆,一回到家中就感覺沉悶憋氣,和父母根本沒有幾句話想說。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就更應該深切地反思。
我們和孩子之間,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壁壘高牆」也不是三言兩語鑄就的。
許多父母對待教育孩子很著急,孩子尚未出生就胎教,剛一出生就早教,一上小學就想著琴棋書畫、素質教育和跳級獲獎,到了初中高中,那就是全家人一致朝著「中考高考」的方向和目標進發。
可是,在這樣匆匆忙忙、無暇喘息的應試教育下,孩子的喜好、情緒和感受,作為父母真的會在乎嗎?
總是想著「快起來」的教育,往往都是越學越差勁,越走越迷茫。
現在的孩子學業太累,年輕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父母教育孩子,應該放緩節奏、舒緩心情,降低自身的期待和要求,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幸福的少年,和輕鬆的青春期。
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要學會如何「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