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是越快越好,父母應該降低期待和要求,給孩子快樂童年

2020-12-25 教育思享

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千變萬化,但是教育孩子卻要「慢慢來」。

對待孩子的學習,許多家長都非常著急,也特別煩惱。在他們的眼裡,讓「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學得好、學得快,這不但關乎孩子的前途未來,還關乎家庭的尊嚴和臉面。

可是教育孩子,真的越快越好嗎?我看未必。

我表哥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寵著慣著,家裡的玩具幾大箱,圖書幾書架,但大多都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硬塞」的。估計大家都能想到:玩具都是益智的,圖書都是百科和名著的,至於孩子喜歡的動畫同款玩具和日本漫畫,父母的回答永遠只有3個字:太幼稚!

我曾經勸過表哥幾次,這教育孩子,不能只遵照父母的想法意願,還得坐下來、蹲下去,聽聽孩子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買那麼多玩具和圖書,自然是價格不菲,可是孩子根本就不喜歡、懶得看,才是最大的浪費。

就這樣,表哥表嫂對於孩子的「單邊教育」,從小學到初中,父母越是盲目辛苦,孩子反而成績越差。眼看著中考、高考迫在眉睫,他們又給孩子忙不迭地報了兩三個補習班,但是十多年的含辛茹苦和數萬元的課外花費,也沒有挽救孩子日漸頹唐的學業和人生。

心急火燎和一廂情願的教育,最後換來的,是孩子中考高考接連失利,只能進入三本民辦高校。

我發現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是如此,對於教育孩子自始至終都懶於學習,不是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覺得只要自己起早貪黑地含辛茹苦,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感激自己的付出,感恩家庭的養育。

可是,在這樣自以為是、一廂情願的教育中,孩子感到情感觸動和幸福快樂了嗎?

如果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打罵責罰是主流,學習成績是全部,孩子所有的言行舉止,只要和中考高考沾邊兒就是正確,和休息娛樂相關就是「叛逆」,那麼我們的孩子,如何能感受到來自父母、家庭的善意和溫暖?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吃,話要一句一句講。

教育孩子不是「臨時抱佛腳」,也不要無時無刻都在孩子面前羅嗦嘮叨、「上綱上線」。想要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和家庭,首先,父母和家庭就要尊重孩子的存在、想法和需求。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懂得如何「愛孩子」父母,卻太少太少。

實際上,不管是小學生、初中生還是高中生,作為父母,不管平時再忙再累,都應該抽出時間和孩子多接觸、多相處和多溝通。如果你的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就叛逆,一回到家中就感覺沉悶憋氣,和父母根本沒有幾句話想說。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就更應該深切地反思。

我們和孩子之間,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壁壘高牆」也不是三言兩語鑄就的。

許多父母對待教育孩子很著急,孩子尚未出生就胎教,剛一出生就早教,一上小學就想著琴棋書畫、素質教育和跳級獲獎,到了初中高中,那就是全家人一致朝著「中考高考」的方向和目標進發。

可是,在這樣匆匆忙忙、無暇喘息的應試教育下,孩子的喜好、情緒和感受,作為父母真的會在乎嗎?

總是想著「快起來」的教育,往往都是越學越差勁,越走越迷茫。

現在的孩子學業太累,年輕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父母教育孩子,應該放緩節奏、舒緩心情,降低自身的期待和要求,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幸福的少年,和輕鬆的青春期。

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要學會如何「愛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想練琴,就逼孩子練?你不能不知的「快樂教育」
    孩子寫作業寫到12點,太辛苦了,那就代寫。孩子說畫畫太累了,那就不學了。孩子說數學太難了,那就不學數學了。孩子不開心那就不學了,童年應該是快樂的。把快樂教育解讀為孩子的快樂才是關鍵,減少孩子學習和努力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釋放天性。減負,輕鬆化,簡單化,孩子開心,家長開心。
  • 作為父母應該知道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一次爭吵中,茉莉的媽媽吼道:我好歹也是留美碩士耶,要不是生下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而茉莉的回答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你以為我們想被你生出來哦,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是呀,我們自私地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他們成為我們的夢想實現者?
  • 「快樂教育」的劉歡,坦言當初應該逼孩子一把,否則女兒不會太平凡
    每一個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父母崇尚暴力體罰,有的父母奉行快樂教育,彼此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往往只有通過時間和實踐才能夠知道究竟誰更正確,或者都不正確,只是在這場實驗中,孩子往往會成為犧牲品。
  • 愛和不愛究竟如何劃分界限,父母應該給孩子怎樣的童年
    這部劇從女性的角度講述了家庭暴力/童年創傷/婚姻家庭/生養孩子/及男女情感等很多問題。童年受虐和被遺棄,給成人後的林緒之(周迅飾)帶來諸多問題。我們看到林緒之時長扣手指、說話有些結巴、三十年的朋友也不願意擁抱,怕火等。當然這些都是劇情的需求,演員做了處理,而這些處理都是可依循的。一個童年受過嚴重創傷的孩子,成年後很難修復和治癒,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9個真實故事,沒有期待的教育神話
    紀伯倫《先知·論孩子》: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而茉莉的媽媽最終也成了她的父母一樣的人——重男輕女,對女兒茉莉要求嚴格且甚少關心,把自己未完的夢架上茉莉身上。茉莉是痛苦的,她的前半生是按母親的要求走的,但當她有了自己的女兒,她卻用自己的信念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她用寬容接納女兒,接受女兒的平凡,努力讓女兒快樂成長。
  • 平行教育要求父母不能威脅孩子
    走好人生每一步父母如果用平行教育法去教育孩子,就不能對孩子使用威脅手段,因為,平行教育法,要求對孩子的人格給予充分尊重。父母威脅孩子的原因雖然很複雜,但大致可歸結為下幾種情況。一、不清楚教育的概念只要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很多課程涉及「概念」這個詞,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概念」。
  • 鄭爽說太早懂事不是幸福:孩子的自卑,源於高要求的父母
    在最近幾天,鄭爽又因為曬粉絲的公益證書和在《奇妙小森林》的言論上了熱搜。鄭爽在《奇妙小森林》裡直言自己是過早懂事型,從小對自己要求很多,但是太早懂事並不是一件多幸福的事情,希望小朋友可以快樂長大。看到這番話,我不由得想到了賀子秋。
  • 童年的快樂治癒一生,培養孩子的樂觀,父母應該做到這15件事!
    有人說,不幸福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而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今天的書書就來給各位家長說一說怎麼給孩子帶來快樂。 培養一個快樂的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長大以後性格會更健康,學習能力更好,耐挫折能力也會更強。
  • 平行教育要求父母平等對待孩子
    二、法律地位平等對父母的要求法律地位平等,就是當孩子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時,讓孩子有充分表達自己意願的資格和機會,讓孩子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具體決定製作過程中,有平等的尊嚴與發言權。父母讓孩子具有尊嚴,就要對孩子的獨立、自主和隱私給予尊重,這是對孩子擁有平等人格和尊嚴的承認和尊重。但是,父母要注意,由於父母子女之間存在的特殊身份關係,父母在履行對孩子的管理職責和教育職責時,雙方的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
  • 「偽快樂教育」正在一步步毀了孩子
    然而,快樂教育的真諦果真如此嗎?,或許短期內父母和孩子都省心輕鬆了,但多年後回想起來,又有多少人不曾後悔,當初沒有逼自己勤奮刻苦點呢?這種「快樂教育」的確會讓孩子在童年享受無盡的快樂,但往長遠看,卻無法持續獲得從心底滋養出來的幸福。
  • 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快樂
    兒子小時候莫名地嚎啕大哭,有時我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安撫他,心裡是深深的挫敗感,對自己說:「你不是個好媽媽。」兒子大些了,不如意時哼哼唧唧地掉眼淚,我也會心煩意亂,繼而惱怒。那惱怒其實是對自己的——好像有個聲音在說:「你不是個好媽媽。」 好媽媽就要讓孩子快樂,難道不是嗎?
  • 作為孩子的父母,您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嗎
    嶄新的生命,需要萬千般的呵護,都希望寶寶健康快樂,長成參天大樹。然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的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呢?我身邊有個家長,六歲的閨女周末兩天的時間要參加6個興趣班的培訓,包括舞蹈、小提琴、鋼琴、書法、口才和英語,我很佩服這個小姑娘,但是,我也很心疼她,孩子的童年被剝奪,更多的是練習和上課,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真的好嗎?
  • 要求自己太難,要求孩子卻簡單!不努力的父母憑什麼要求孩子努力
    有一對夫妻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與別人相處,但兩人每天卻老為小事吵個不停。還有一位媽媽,答應了孩子第二天陪孩子去鍛鍊,最終卻完全把這件事拋諸腦後。父母是否覺得這些情景似曾相識?你是否也曾對自己的孩子做過同樣的事情?都知道改變自己太難,動動嘴要求孩子很簡單。我這輩子已經這樣了,過日子麼,剩下的就是吃喝拉撒玩手機,但我一定要讓孩子努力突破階層。
  • 不用管,孩子也很懂事?家長先別急著高興,孩子也許並不快樂
    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被教導要順從和懂事。父母往往把懂事作為一個評判標準,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好還是壞。但太過懂事的孩子是讓人心疼的,孩子一旦被貼上懂事的標籤,懂事這件事仿佛就變得理所當然了。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家長如果要求孩子過於懂事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壓力,產生負面影響。
  • 《天才少女》:孩子不是父母實現理想的工具
    童年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很寶貴的,童年造就一個人的性格,而性格可以決定人的命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童年能決定人生的方向。電影《天才少女》是一部關於孩子教育問題的電影,孩子的童年需要什麼,我們又該給孩子什麼,這是一個值得大多數家長深思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從兩個角度,用電影中的情節映射現實中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
  • 各種學前班讓孩子的童年喘不過氣!切記揠苗助長教育不可取
    而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是不顧孩子情況,將一大堆知識全都塞給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和要求,他們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學去記。這時候讓孩子超前學習,並不一定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耗費孩子美好的童年時光,讓孩子一開始就覺得學習是很艱難的一件事,造成孩子無形的巨大壓力。
  • 舒淇自曝悲慘童年,林志穎選擇性遺忘:父母最可悲的,是不懂孩子
    近日,影后舒淇在《時代我》的一期專訪中,談及了自己的悲慘童年。舒淇的父母崇尚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遭父母打罵是家常便飯。由於恐懼,從小的舒淇就養成了討好型人格,開始懂得察言觀色。前些日子有個熱門話題「父母應不應該持證上崗?」我覺得,沒有能力、以及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小孩了。烈日暴雨下種植長大的植被,只會萎靡不振、毫無生機。父母們應該知道,自己生養的是骨肉,而不是寵物。不應該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為所欲為,全然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 lily英語: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興趣,不追求功利,才能替他選好書;其次,言傳身教很重要,家長經常讀書、分析和思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會愛上讀書。很多家長會問,孩子的童年很重要,難道不應該給予「快樂教育」嗎?家長注重孩子的快樂是好事,但一定要明白:只有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 幸福快樂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誇獎和讚美!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經常誇孩子,她也不會花錢去買別人誇她。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小編深知父母的誇獎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針對這個問題,小編諮詢了權威親子教育機構learn鏈,他們的教育專家告訴小編,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誇獎,是對孩子最大的肯定和讚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無比期待父母的誇獎,哪怕只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溫情的話語,都會給孩子前行的溫暖和力量。
  • 臺灣歌手信和女兒:缺失孩子的童年,想要再和孩子親近,有多難?
    在最近一期節目裡,孩子們和爸爸做了一個「真心話小測驗」,猝不及防地又讓我淚目了。 參加節目的5組家庭,被要求爸爸和孩子背對背地站好,由爸爸來提問題,如果孩子說「是」,就往前走一步,如果說「不是」就站在原地不動。遊戲做完,也就可以看到父親與孩子之間真正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