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練琴,就逼孩子練?你不能不知的「快樂教育」

2021-02-08 小燕說育兒

最近,在刷2019年初的綜藝節目《歌手》的「歌王衝刺夜」比賽,我無意中看到拿到了冠軍的劉歡,在隨後的採訪中坦言:自己和太太當時奉行快樂教育,就沒有逼孩子練琴。對於自己當初沒有逼迫女兒練琴,感到後悔。

他說:「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後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因為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時候還會給我們挑刺。」

甚至,在訪談的最後,劉歡還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勸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長們:「其實你迫使他練一練,他可能就很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孩子不想練琴,就要逼一逼?快樂教育是毒藥?

甚至,我在網上輸入「快樂教育」,跳出來的文章經常會看到「快樂教育是毒雞湯」、「快樂教育是陷阱」、「快樂教育是階級分化的工具」,甚至大V評論家周小平在《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中強調:快樂教育是為了摧毀中國文明,是對中國人的洗腦。

讓我對「快樂教育」更多了一份好奇心,快樂教育真是這麼洗腦的知識,是階級分化的工具?於是,本著科學育兒原則的我特意買來了快樂教育的倡導者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想一睹「快樂教育」的真諦。

一、快樂教育的錯誤解讀

我瀏覽了網上大部分的人關於「快樂教育」的文章,大部分人對「快樂教育」的誤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

1、學習是痛苦的,沒有所謂的「快樂教育」

從腦科學的角度分析,學習確實是痛苦的。

知乎上的腦科學博士OwlLite在文章中指出:學習的過程需要「除舊迎新」。而「舊」的事物和認知讓我們感受到舒適, 形成所謂「comfort zone 」. 而「新」的事物和認知則帶來不確定性和隱藏的危險的感受,這是的我們的身體像面對陌生危險環境一樣釋放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NE)。這直接導致全身血管的收縮以及緊張、壓力和不安的感受。而對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血管收縮本身就能導致附近的神經牽扯,從而導致神經性疼痛。

所以說,學習確實是痛苦的,是反人性的,是需要堅持的,是需要我們付出辛苦和努力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在《主持人大賽》中犀利、到位的點評,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出口成章的文學功底一度上熱搜。而在董卿的訪談節目中,我們得知就是由於父親小時候的嚴厲教育和逼迫,才有了董卿今天的功成名就。

而她也在節目中感謝自己的父母:是父親讓我成為一個內心挺強大的孩子。因為進入社會以後,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打擊,你都需要堅強去面對。所以現在,我發現很多事情我還挺能咬著牙去堅持下來。

而且鋼琴家郎朗也在自傳《千裡之行,我的故事》中強調:如果沒有我父親的那種逼迫和自己的堅持,也許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錢文忠教授說: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思路是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快樂,給孩子更多的遊戲時間。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

學習確實是痛苦的,是需要堅持的。可是李笑來也在《財富自由之路》書中講道:如果一件事需要堅持,需要努力才行,那說明我們骨子裡是不願意做的,是註定做不成的。

即使是董卿、郎朗對於今天的成就對父親的嚴厲和逼迫感恩戴德,但是他們的今天真的幸福嗎?郎朗不也很多次提出想放棄彈琴嗎?

可是你觀察過兩三歲的孩子嗎?樂此不彼地跑來跑去不覺得累,觀察螞蟻大半天都不動,玩沙子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煩躁,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快樂的源頭。孩子不覺得是痛苦的,即使在我們大人看來是無聊、煩躁、痛苦的,但是對孩子來說就是快樂。

是我們把自己認為的痛苦強加給孩子,覺得孩子是痛苦的,才誤導了「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是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去激發他們的潛能,寓教於樂,然後引導孩子克服學習路上的枯燥,度過學習的瓶頸期,從而讓孩子體驗到克服困難後的喜悅與快樂。所謂的快樂是精神層面的愉悅,而非物質和感官上的愉悅。

2、快樂教育是放任自流

孩子覺得練琴很累,不快樂,那就不練了。孩子寫作業寫到12點,太辛苦了,那就代寫。孩子說畫畫太累了,那就不學了。孩子說數學太難了,那就不學數學了。

孩子不開心那就不學了,童年應該是快樂的。

把快樂教育解讀為孩子的快樂才是關鍵,減少孩子學習和努力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釋放天性。減負,輕鬆化,簡單化,孩子開心,家長開心。

殊不知,這就是父母一刀切地看待「快樂教育」,把「快樂教育」等同於快樂,忽略了教育兩個字。父母單純地把「快樂教育」等同於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認為孩子不喜歡就是不快樂,把努力學習當做了快樂的對立面。

快樂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更有欲望做下去。

3、快樂教育要根據環境而定

快樂教育是西方教育,不適合中國國情和環境。

一些人看到日本的「平成廢物」現象,告訴我們就是因為日本一直效仿西方的「快樂教育」,給孩子減負,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不負責任,逃避困難,所以俗稱「平成廢物」。許多人聲稱日本已經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證明快樂教育是錯誤的。

「平成廢物」這一代最顯著的特點:

他們縱情當下,不關心明天和未來。

他們只關心「以自己為圓心,半徑3米內的事情」。

他們不想工作、不願奮鬥,連戀愛都懶得談。

他們沉迷於動漫、遊戲、娛樂,希望靠幻想解決問題。

而且文章指出:他們這種及時享樂、不思進取的態度,就是由於日本1989年開始推行的寬鬆教育。包括降低作業難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公布成績,不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名,減少學習內容,縮減上課時間等等。

甚至有日本媒體報導:在「寬鬆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圓周率甚至可以用「3」替代,完全忽略掉小數點以後的所有位數。

而寬鬆教育推行的結果是孩子們沉迷享樂,不思進取,不負責任。而且2016年5月10日,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宣布:日本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

所以,很多人聲稱,快樂教育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但是也有作者指出:日本的「寬鬆教育」根本出發點,是給孩子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去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並非讓降低學習難度或者快樂玩耍。而且日本學術界也普遍認為:寬鬆教育只是日本經濟泡沫的替罪羊,學習力的下降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4、快樂教育是階層分化的工具

知乎作家@博朗分享:英國的公立學校學費全免,倡導快樂教育,孩子們只需完成任務,就可輕鬆畢業。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且要求相當嚴格,有些學校的競爭堪比中國的學校。

而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也就是說,英國快樂教育的實質,其實是讓精英階層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工具。快樂教育只會讓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是階層分化的手段。

而一些移居美國的爸爸媽媽也在文章指出:在美國,刷題是常態,而且到了高中,一定要超前學。因為申請大學時需要看學生的GPA(學分績),高中科目的分數滿分都是4,但為什麼很多申請名校的孩子GPA都超過4呢。

那是因為這些孩子修了很多AP(大學預修課程),這些AP課程大都是大學內容,是給想申請好學校的孩子選修的。因為AP的課程滿分是5,所以孩子們選修的大學預修課程越多,成績越好,那麼孩子們的GPA分數就越高,就越有希望申請好的大學。

更有文章指出:2016年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而這些優秀的學生身上,都有一個流行的數字4。

4指的是「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孩子們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能睡4小時,困了就去喝4杯咖啡。

也就是說西方的孩子,只有平民家的孩子才是快樂教育,而精英階層的孩子都是如中國應試教育般的努力、拼命刷題。

「快樂教育」真的如這些文章所說的,只是減負,減少學習時間,給孩子快樂,甚至是妖魔鬼怪,是階級分化的工具,是西方想要洗腦中國的教育嗎?

直到我閱讀完斯賓塞先生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後,我想忠誠地告訴大家:不要被大家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隻言片語而誤解了「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不想學習就放棄,不是感到痛苦就不努力,不是不給孩子立規矩,不是讓孩子不負責任,也不是西方教育來洗腦中國的。

「快樂教育」中快樂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快樂教育是對父母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需要父母更用心的託舉,老師更用心地教學。

相關焦點

  • 當孩子不想練琴時,金星用了這個方法,孩子竟然主動練鋼琴了!
    有一次出差坐高鐵,旁邊的座位坐著兩位母親,聊著教育孩子的那些事兒。一女士說道:「我以為讓孩子學鋼琴是一件很美好愉悅身心的事情,可是沒想到現在會弄得親子關係緊張。」另一位女士說:「對啊~現在每天讓她練琴比上天還難,還嚷嚷著不想學鋼琴了,已經對鋼琴失去了興趣,想去學其它的。可是明明剛開始學琴的時候,最興奮的就是她!興奮勁一過,就開始厭煩了」普通的一段對話,說出了許多琴童父母的心聲,一提練琴孩子就耍賴、一彈錯琴鍵就要崩潰大哭.與他們相比,其實更容易崩潰的是當父母的,因為面對這種狀況,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去解決。
  • (最全方案)孩子不想練琴怎麼辦?
    作為一個負責的琴童家長,陪孩子練琴的經歷是一定要有的,想想是多麼有愛的美好鏡頭,可是事實為什麼不是這樣的呢?孩子不想練,又該怎麼辦?1、放下你長輩的架子,你必須換位考慮,理解孩子孩子在家不好好練琴,大部分是家長問題,家長們或許覺得委屈,我為孩子付出這麼多,花時間花錢壞心情還嘔氣,心力交瘁,怎麼就是我的問題了!
  • 郎朗感恩「殘忍」父親: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成名後的郎朗,多次在公眾面前表示: 「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 當孩子說不想練琴時,聰明的家長該如何回答
    在和孩子鬥智鬥勇的練琴日常中,策略是很重要的。怎麼和孩子溝通比較好,試試下面的建議看!「這首我練了很久了,可還是彈不好!」隱含詞:付出深層原因:我的付出是沒有意義的,那我為什麼還要付出呢?練琴像吃飯一樣,一口氣吃不成胖子!知識要一點一點學,吃飯別著急,著急會噎著,吃到一定程度就飽了。練琴不能急於求成,練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流暢了。"我堅持不下去了,可不可以放棄?隱含詞:堅持深層原因:我看不到堅持的意義,沒有成就感。成就感是影響學習動力的 重要因素。應對話術:"放棄很容易,堅持很難。
  • 孩子不想練琴怎麼辦?上了1500節陪練課,VIP陪練老師的應對方法
    這不,最近孩子又跟六月的小雨似的,脾氣鬧個不停。整的我沒辦法,隔三差五四處問:孩子不想練琴怎麼辦?有一個VIP陪練老師在朋友圈裡分享了一篇文章,看著還挺有啟發的,所以轉出來,家有琴童的家長們都可以參考一下:我是VIP陪練的鋼琴陪練老師,2017年10月加入VIP陪練,這兩年上了大概將近1500節陪練課。
  • 劉歡罕見聊女兒:後悔對她用「快樂育兒方式」,當初應該逼她一下
    在這方面相信會有很多家長是有不同意見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多學習一些,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但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不應該給他們那麼多的負擔和壓力,很多人把這樣方式叫做「快樂教育」。真正的「快樂教育」,是逼出來的?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他從小學習小提琴,每天堅持練琴四個小時,沒有童年可言。常常堅持不下去,跟父母說:「不想學了。」好在父母在自己想要發放棄的時候依然不願放手幫助他成長,讓他練就了一身吃飯的本領,更讓他有機會知道女兒練琴,享受這種天倫之樂。努力和遺憾哪個更痛苦,時間會給你答案。
  • 孩子鋼琴白學了?沒看過這些,你的教育投資全都打水漂!
    貝克漢姆的女兒小七,每天至少練3小時鋼琴。老師更願意要有音樂基礎的孩子。看著雪兒失望又委屈的眼淚,我的心像針扎一樣難受。這是我第一次在孩子教育上的焦慮:……在雪兒一心想要學鋼琴後,我也全力以赴支持孩子的音樂夢。
  • 黃磊14歲女兒被「爆黑料」:最大的教育騙局,就是孩子快樂就好
    他們堅信:孩子快樂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不要在孩子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裡,過多追求其他東西,孩子不想做就別為難他們……然而,快樂教育的真諦果真如此嗎?01 快樂教育≠放縱式快樂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覺得即便孩子再優秀,可並不快樂又有什麼用。但你有沒有思考過,我們所崇尚的「快樂教育」,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 孩子,我逼你是因為我愛你
    在一檔節目中,周杰倫回憶起小時候練琴的事情。4歲開始練琴的他,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乖小孩,根本沒有辦法在琴凳上安安靜靜坐2個小時好好練琴。但是,好在有媽媽陪著他,當他不想練琴的時候,媽媽就會逼他繼續。當然,那時候的他覺得自己好委屈,別的小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自己卻要練琴。
  • 孩子總是逃避練琴?你需要十二星座練琴法來治!
    為了讓孩子練琴,你是不是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 罵過、哄過、勸過、懲罰過、獎勵過,甚至是打過,但效果甚微,熊孩子們仍然我行我素,不管不顧。 從最開始吵著買琴學琴,到後來一秒都不肯練琴,孩子為什麼一步步喪失了練琴的動力? ——原因在於家長的「催練」方法和老師的課堂引導。
  • 開學了,孩子「沒時間」練琴?
    「沒辦法,孩子課業負擔重,實在是無法權衡!」很多琴童或者家長都曾抱怨「沒時間」練琴。魯迅先生曾這樣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但問題的關鍵是,你用在練琴上的時間真的多嗎?我們來做一道數學題:假如每周練琴4次,那每年就是208次,每次練20分鐘,那每年練琴共69小時,365天相當於只有2.8天在練琴,練琴時間佔一年的千分之五。看到這個數字感覺到吃驚嗎?你還覺得每天練20分鐘過分嗎?事實上要學好鋼琴,靠的就是長時間的練琴,而且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
  • 「跳舞使我媽快樂!」孩子練舞扳腿邊哭邊自我安慰,這句話有點慘
    不過說完我又愣住了,我不是一直覺得那些逼孩子上興趣班的父母是不對的嗎?我怎麼也開始這樣想了?現在有了娃,這種矛盾感更是深刻。理智上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物品,應該尊重他們自己的意願,可是下意識總覺得,」這是我的孩子,我說了算。
  • 周杰倫媽媽拿藤條督促他練琴:有些時候,家長應該懂得逼孩子一把
    每次看見你彈的時候,我就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像杰倫一樣聽媽媽的話?」還有郎朗,因為練琴這個事情,也和父親發生了非常非常多的爭執。還有那個大學畢業證,我們真的不是想證明,自己家孩子有多優秀,最起碼你以後遇到你喜歡的人,總能做到不卑不亢。
  • 孩子不想彈鋼琴,我卻當不了虎媽
    然而,老母親還沒回過神,就又迎來了新的挑戰,在連續督促她彈琴失敗的第N天,她宣布,媽媽,我不想上鋼琴課了。 第一天 。我:鋼琴在等你哦。 小拍:你沒看見我好多作業嗎?媽媽,你能不能跟老師說說,少布置點作業? 第二天。我:怎麼今天還沒開始彈鋼琴?
  • 孩子練琴愛講條件怎麼辦?
    家長問:孩子愛講條件怎麼辦?為了讓孩子積極學琴,我與她達成協議,每天只要她認真練完一個小時琴,就答應她一個條件,開始效果還不錯。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讓孩子在「無條件」狀態下去學習、做事。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於這種狀態,該幹什麼幹什麼,而不是附加條件。二、家長要講明道理,激發內在動機。有的家長不好好思考孩子學習、練琴、做事的意義和道理。總覺得給點小的「刺激」便會引起孩子的反應,這可能會暫時起作用,但不會長期持續下去。
  • 「快樂教育」的劉歡,坦言當初應該逼孩子一把,否則女兒不會太平凡
    每一個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父母崇尚暴力體罰,有的父母奉行快樂教育,彼此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往往只有通過時間和實踐才能夠知道究竟誰更正確,或者都不正確,只是在這場實驗中,孩子往往會成為犧牲品。
  • 沙溢郎朗「平民版」四手聯彈,郎朗:看來平時沒少陪孩子練琴
    這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對於孩子的藝術教育,機構和老師的陪伴只是起到指引啟蒙和因材施教的作用,但對於如何營造有一個利於孩子練習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如何在慢慢不那麼有趣學習甚至有些枯燥辛苦的學習和苦練中堅持下來,在虎爸和貓爸之前的平衡,才是家長們需要面對的難題。
  • 音樂筆記「大眼睛」是憑藉什麼解決了孩子的練琴問題
    據音樂比較工作人員介紹,家長為了孩子能練習好鋼琴,會給孩子請專業的鋼琴教師,我們且不去探討請一位優秀老師的成本,但一個事實是,師資資源是有限的。況且再好的老師也不能天天陪伴在孩子身邊。其實家長們也不必為此太過費心,被業界譽為「陪練神器」的大眼睛鋼琴陪練機器人,就是專門「盯」著孩子練琴每個細微動作,幫助孩子、家長、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位好陪練。
  • 劉歡談女兒:到現在都後悔對她進行快樂教育,應該推她一把
    劉一絲小時候也喜歡彈琴,但是不喜歡練琴,而崇尚快樂教育的劉歡及其妻子就沒堅持讓孩子練琴,所以才會出現劉歡每次談到女兒時,總有惋惜之意。劉歡只是眾多家長中的代表,怕孩子不快樂,所以就不逼孩子一把。而快樂教育真是如此嗎?為什麼國外進行快樂教育很成功,而到了中國,大多數的家庭卻是失敗的呢?歸根結底是沒有真正理解快樂教育的含義。他們是這樣認為快樂教育的:孩子覺得練琴很累,不快樂,那就不練了。孩子還小,不快樂怎麼能有個快樂童年呢?所以,還是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逼孩子一把,萬一心理出現什麼問題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