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刷2019年初的綜藝節目《歌手》的「歌王衝刺夜」比賽,我無意中看到拿到了冠軍的劉歡,在隨後的採訪中坦言:自己和太太當時奉行快樂教育,就沒有逼孩子練琴。對於自己當初沒有逼迫女兒練琴,感到後悔。
他說:「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後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因為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時候還會給我們挑刺。」
甚至,在訪談的最後,劉歡還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勸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長們:「其實你迫使他練一練,他可能就很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孩子不想練琴,就要逼一逼?快樂教育是毒藥?
甚至,我在網上輸入「快樂教育」,跳出來的文章經常會看到「快樂教育是毒雞湯」、「快樂教育是陷阱」、「快樂教育是階級分化的工具」,甚至大V評論家周小平在《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中強調:快樂教育是為了摧毀中國文明,是對中國人的洗腦。
讓我對「快樂教育」更多了一份好奇心,快樂教育真是這麼洗腦的知識,是階級分化的工具?於是,本著科學育兒原則的我特意買來了快樂教育的倡導者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想一睹「快樂教育」的真諦。
一、快樂教育的錯誤解讀
我瀏覽了網上大部分的人關於「快樂教育」的文章,大部分人對「快樂教育」的誤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
1、學習是痛苦的,沒有所謂的「快樂教育」
從腦科學的角度分析,學習確實是痛苦的。
知乎上的腦科學博士OwlLite在文章中指出:學習的過程需要「除舊迎新」。而「舊」的事物和認知讓我們感受到舒適, 形成所謂「comfort zone 」. 而「新」的事物和認知則帶來不確定性和隱藏的危險的感受,這是的我們的身體像面對陌生危險環境一樣釋放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NE)。這直接導致全身血管的收縮以及緊張、壓力和不安的感受。而對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血管收縮本身就能導致附近的神經牽扯,從而導致神經性疼痛。
所以說,學習確實是痛苦的,是反人性的,是需要堅持的,是需要我們付出辛苦和努力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在《主持人大賽》中犀利、到位的點評,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出口成章的文學功底一度上熱搜。而在董卿的訪談節目中,我們得知就是由於父親小時候的嚴厲教育和逼迫,才有了董卿今天的功成名就。
而她也在節目中感謝自己的父母:是父親讓我成為一個內心挺強大的孩子。因為進入社會以後,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打擊,你都需要堅強去面對。所以現在,我發現很多事情我還挺能咬著牙去堅持下來。
而且鋼琴家郎朗也在自傳《千裡之行,我的故事》中強調:如果沒有我父親的那種逼迫和自己的堅持,也許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錢文忠教授說: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思路是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快樂,給孩子更多的遊戲時間。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
學習確實是痛苦的,是需要堅持的。可是李笑來也在《財富自由之路》書中講道:如果一件事需要堅持,需要努力才行,那說明我們骨子裡是不願意做的,是註定做不成的。
即使是董卿、郎朗對於今天的成就對父親的嚴厲和逼迫感恩戴德,但是他們的今天真的幸福嗎?郎朗不也很多次提出想放棄彈琴嗎?
可是你觀察過兩三歲的孩子嗎?樂此不彼地跑來跑去不覺得累,觀察螞蟻大半天都不動,玩沙子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煩躁,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快樂的源頭。孩子不覺得是痛苦的,即使在我們大人看來是無聊、煩躁、痛苦的,但是對孩子來說就是快樂。
是我們把自己認為的痛苦強加給孩子,覺得孩子是痛苦的,才誤導了「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是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去激發他們的潛能,寓教於樂,然後引導孩子克服學習路上的枯燥,度過學習的瓶頸期,從而讓孩子體驗到克服困難後的喜悅與快樂。所謂的快樂是精神層面的愉悅,而非物質和感官上的愉悅。
2、快樂教育是放任自流
孩子覺得練琴很累,不快樂,那就不練了。孩子寫作業寫到12點,太辛苦了,那就代寫。孩子說畫畫太累了,那就不學了。孩子說數學太難了,那就不學數學了。
孩子不開心那就不學了,童年應該是快樂的。
把快樂教育解讀為孩子的快樂才是關鍵,減少孩子學習和努力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釋放天性。減負,輕鬆化,簡單化,孩子開心,家長開心。
殊不知,這就是父母一刀切地看待「快樂教育」,把「快樂教育」等同於快樂,忽略了教育兩個字。父母單純地把「快樂教育」等同於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認為孩子不喜歡就是不快樂,把努力學習當做了快樂的對立面。
快樂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更有欲望做下去。
3、快樂教育要根據環境而定
快樂教育是西方教育,不適合中國國情和環境。
一些人看到日本的「平成廢物」現象,告訴我們就是因為日本一直效仿西方的「快樂教育」,給孩子減負,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不負責任,逃避困難,所以俗稱「平成廢物」。許多人聲稱日本已經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證明快樂教育是錯誤的。
「平成廢物」這一代最顯著的特點:
他們縱情當下,不關心明天和未來。
他們只關心「以自己為圓心,半徑3米內的事情」。
他們不想工作、不願奮鬥,連戀愛都懶得談。
他們沉迷於動漫、遊戲、娛樂,希望靠幻想解決問題。
而且文章指出:他們這種及時享樂、不思進取的態度,就是由於日本1989年開始推行的寬鬆教育。包括降低作業難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公布成績,不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名,減少學習內容,縮減上課時間等等。
甚至有日本媒體報導:在「寬鬆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圓周率甚至可以用「3」替代,完全忽略掉小數點以後的所有位數。
而寬鬆教育推行的結果是孩子們沉迷享樂,不思進取,不負責任。而且2016年5月10日,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宣布:日本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
所以,很多人聲稱,快樂教育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但是也有作者指出:日本的「寬鬆教育」根本出發點,是給孩子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去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並非讓降低學習難度或者快樂玩耍。而且日本學術界也普遍認為:寬鬆教育只是日本經濟泡沫的替罪羊,學習力的下降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4、快樂教育是階層分化的工具
知乎作家@博朗分享:英國的公立學校學費全免,倡導快樂教育,孩子們只需完成任務,就可輕鬆畢業。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且要求相當嚴格,有些學校的競爭堪比中國的學校。
而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也就是說,英國快樂教育的實質,其實是讓精英階層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工具。快樂教育只會讓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是階層分化的手段。
而一些移居美國的爸爸媽媽也在文章指出:在美國,刷題是常態,而且到了高中,一定要超前學。因為申請大學時需要看學生的GPA(學分績),高中科目的分數滿分都是4,但為什麼很多申請名校的孩子GPA都超過4呢。
那是因為這些孩子修了很多AP(大學預修課程),這些AP課程大都是大學內容,是給想申請好學校的孩子選修的。因為AP的課程滿分是5,所以孩子們選修的大學預修課程越多,成績越好,那麼孩子們的GPA分數就越高,就越有希望申請好的大學。
更有文章指出:2016年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而這些優秀的學生身上,都有一個流行的數字4。
4指的是「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孩子們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能睡4小時,困了就去喝4杯咖啡。
也就是說西方的孩子,只有平民家的孩子才是快樂教育,而精英階層的孩子都是如中國應試教育般的努力、拼命刷題。
「快樂教育」真的如這些文章所說的,只是減負,減少學習時間,給孩子快樂,甚至是妖魔鬼怪,是階級分化的工具,是西方想要洗腦中國的教育嗎?
直到我閱讀完斯賓塞先生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後,我想忠誠地告訴大家:不要被大家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隻言片語而誤解了「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不想學習就放棄,不是感到痛苦就不努力,不是不給孩子立規矩,不是讓孩子不負責任,也不是西方教育來洗腦中國的。
「快樂教育」中快樂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快樂教育是對父母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需要父母更用心的託舉,老師更用心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