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中,一提到「神仙孩子」,很多人就會想到黃磊的女兒多多。
這幾年,多多更是憑藉傲人的成績和多才多藝,一躍成為「國民閨女」,而黃磊的育兒方式也隨之備受追捧。
然而最近,有人卻在網上曝光了多多私底下「真實的樣子」:
「真的很優秀,人很溫柔,和同學相處的都很好,但是淡淡的,沒有知心的朋友。」
「經常讀出有點不高興的樣子,看著有點憂鬱,和同學聊天,有時候突然就會沉默,和同學鬧不太到一起。」
總而言之,在這位「同學」的眼中,多多的確品學兼優,但從小被父母寄託了太多的厚望,以至於過早壓抑天性,被迫變得懂事圓滑,常常看起來並不快樂。
而網友的熱議,也傾向一邊倒:
「孩子的快樂是最重要的,如果強迫孩子變得優秀卻不快樂,那我寧願他當個平凡人。」
他們堅信:孩子快樂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不要在孩子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裡,過多追求其他東西,孩子不想做就別為難他們……
然而,快樂教育的真諦果真如此嗎?
01
快樂教育≠放縱式快樂
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覺得即便孩子再優秀,可並不快樂又有什麼用。
但你有沒有思考過,我們所崇尚的「快樂教育」,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是現在短暫的輕鬆快樂,還是日後長久的幸福呢?
讓孩子自由輕鬆地學習,或許短期內父母和孩子都省心輕鬆了,但多年後回想起來,又有多少人不曾後悔,當初沒有逼自己勤奮刻苦點呢?
我的父親就曾不止一次告訴我,他從小備受寵愛,就算討厭學習,家人也不會逼他,只要他開心就好。
於是高中沒畢業便外出工作,但沒有一技之長的他,人過半百還碌碌無為。
「如果我當初多堅持下,或者你爺爺奶奶逼我一把,就能讓你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了……」
時隔多年,這件事仍是父親的一個心結,這不禁讓我想起,閨蜜跟我抱怨:兒時她過得無憂無慮,不曾為任何東西而努力奮鬥過。
可如今,看著身邊的朋友靠著拼搏,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能決定下一步怎麼走時,她才發現自己的人生早已看到了盡頭。
02
「偽快樂教育」正在一步步毀了孩子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曾針對1.1萬名兒童做過一項研究證實: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放縱的快樂中,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過早地變薄。大腦皮層變薄正是一個人變膚淺的開始,他們以後在生活中會難以保持持續的注意力,失去了創造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種負面影響幾乎是不可逆的。
日本從2002年起,開始實行「寬鬆教育」,老師不再布置大量的作業,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自由發展。
看似合理的安排,其實隱患重重。
大部分孩子缺少了硬性的監督和管教後,空閒時間只顧著玩耍、看漫畫、打電動……壓根就不會主動學習。
結果短短一年,這群孩子就漸漸變得不負責任、墮落,繼而成績大幅下滑。
到2016年,日本政府才不得不宣布廢除「寬鬆教育」,轉而實行「教育強勁化」。
他們用十幾年的慘痛教訓,驚醒我們:
廢掉一個孩子,就讓ta縱慾享樂。
03
所有成功的背後,一定充滿汗水和努力
無數的案例向我們證明,毀掉一個孩子,讓他縱情享樂就夠了,而任何成功,都是努力的汗水換來的。
綜藝《嚮往的生活》裡有個片段,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在節目裡,小提琴家呂思清和劉憲華合作演奏完一曲後,旁邊的Angelababy和王迅在一旁看得兩眼發光,他們的一段對話,讓人感觸頗深。
王迅說:「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是41塊,我媽那時的工資一個月才18塊,但她還是給我買了把小提琴,我一開始特喜歡,後來莫名其妙就膩了,我現在很後悔,如果當初堅持一下,現在起碼會是個特長。」
劉憲華說:「我小時候是被父母逼著學的,一直到我十一二歲都不想拉,後來參加了第一個比賽,才開始喜歡了。」
Angelababy問他:「那你感謝現在的父母嗎?」
劉憲華說到:「現在非常非常感謝(我的爸媽)。」
而Angelababy也失落地說到:「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為未來鋪路,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同樣是練琴,有人半途而廢,有人被逼著堅持,結果呢?
被逼的孩子長大了,呂思清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劉憲華剛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是在讓我們一步步成就最好的自己。
04
孩子,你要牢記:越努力,就越幸運
真正的快樂,從不是簡單的哈哈大笑,停留於膚淺的感官滿足,而是知識帶來力量,愛帶來幸福,是精神的豐滿與靈魂的富足。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就不足,無法分辨所有事情的利弊。
父母若只是單純「尊重」孩子的選擇,追求輕鬆自在,那他們可能真的就歸為平庸了,日後進入社會不得不為生存四處奔波,拿出自己全部的時間去工作只求餬口,談何快樂可言?
孩子的黃金成長期一閃而過,如果沒有及時抓準時機教育,則將成為永遠的遺憾。所以幫助孩子擺脫「偽快樂」,教他們學會自律和堅持,追求更深層次的快樂,刻不容緩。
對陌生的事物充滿好奇,這是孩子的本能,但時間久了,耐心也會隨著好奇心的減少而減弱。這時候父母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去認清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事情,告訴孩子選擇一件事的背後需要自己去做什麼,讓孩子有個基本認識。
對於父母而言,培養孩子堅持比喜歡更為重要。孩子們看待事物的眼光都不長遠,選擇也基本遵從本能地快樂,父母不能一味根據孩子的喜歡來做選擇,在孩子選擇之前就要明確分析事情的利弊,一旦選擇了就不能回頭,人的一生很短暫,堅持做一件事就夠了。
好的父母,心都有點狠。
周杰倫曾表示:「如果不是小時候,媽媽拿著一個棍子站在身後,逼著我練琴,我就不會深深愛上音樂,更不會獲得現在的成績。」
但逼迫並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適當推他一把,讓他不能半途而廢,陪他度過最艱難期瓶頸期和倦怠期。
雖然我們強調要讓孩子吃苦,但並不意味著只是父母單方面的強壓,這樣很可能逼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事事與父母作對。所以家長要學會觀察孩子,當孩子沮喪或無助時,學會傾聽他們的煩惱,教孩子學會「勞逸結合」,肯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再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法。
父母無法一生都為孩子保駕護航,真正疼愛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心狠一點」,逼迫孩子長出翅膀來為自己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