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蹟

2021-02-08 南瓜藤的南瓜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二部《貓的孩子》,先簡單介紹一下劇情:

阿衍的堂兄弟姐妹們都是學霸,只有他是個學渣,害得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他的爸爸以此為藉口在外跟別的女人過日子,基本不著家,偶爾回家來,則不是打兒子就是打老婆。

阿衍的媽媽也認為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兒子不爭氣,從而不斷請家教來幫助兒子提高成績。

一位家教老師看出了阿衍的問題

——他不是笨,也不是不好好學習,而是內心充滿了恐懼,根本沒法靜下心來學習,建議大人給他看心理醫生,但是媽媽不相信(爸爸是反正不會管的)。

後來阿衍從一個同學那裡得到提示

——在平行世界裡,你會找到一種特殊的方法讓你的成績突然提高的。

阿衍找到的方法是虐貓,每虐死一隻貓,他就能考一次滿分。

於是,那個膽小善良的男孩在半夜裡化身成了冷酷變態的惡魔,以扼殺生命為交換,取得那點可以在家族中炫耀一下的成績。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評價一個孩子好不好的標準變得如此地單一,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是壞孩子。

而且成績還不只是孩子好壞的標籤,它還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標誌,是大人們在別人面前是否抬得起頭來的關鍵。

甚至,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得為夫妻關係背書,為家庭和諧負責。

一個孩子的成績承載了那麼多學習以外的東西,壓力,能不大嗎?

而當一個孩子被壓垮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看見?

劇中家教老師指出阿衍應該去看心理醫生時阿衍媽媽的反應也是太真實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鴕鳥式父母也不乏其人。

就在不久前與一位老師聊天,她說到了班裡有一個心理問題很嚴重的學生。

她說這個孩子其實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異常了,班主任也告知了家長,可是家長不重視,覺得孩子只是單純的學習壓力大心情不好而已。

因為沒有及時幹預,導致後來越來越嚴重,厭學,自殘,如今只能靠藥物維持才能相對正常地來學校上個課。

這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高學歷知識分子,孩子的問題他們不是意識不到,而是在還沒有嚴重到後來的程度時,不願意去承認,因為養出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很丟臉。

阿衍的媽媽也不是不知道兒子的問題,家裡的貓一隻只死去,她當然知道,為此,她還費盡心思保護著最後一隻懷孕的貓,不讓兒子接觸到它。

她明知兒子是因為虐貓才會產生聽到貓叫的幻覺,然而在考場外,她卻竭力要找到那隻根本不存在的貓來證明兒子是正常的。

最終,在貓媽媽生小貓的那個夜晚,母子二人目睹著生命誕生的那一刻,終於明白了那個本應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蹟,它是如此神奇如此美好,根本不需要其他東西來加持。

是的,也許很多當家長的忘記了寶寶還沒出生時的初心了。

而我因為二胎小花生,又一次真真切切地回到了初心,那就是

——我從不奢望他有多聰明多漂亮多有出息,我只戰戰兢兢地祈禱他一切正常健康,順順利利出生平平安安長大

——是不是這樣的?你們想起來了嗎?

最近看到的兩個新聞,都是高三孩子的,都是在學業的高壓下。

一個安康平利的女孩,在寫下13個「對不起」後自殺身亡;

一個南京的男孩,不堪忍受陪讀媽媽的辱罵用菜刀砍死了媽媽。

為什麼?都說每一對母子(母女)都是生死之交,這生死之交什麼時候卻被學業壓到了「你死我活」?

說什麼生存競爭激烈,說什麼為了你的將來,現在的生存都已經成問題了,還管什麼將來?醒醒吧!

今天看到孫儷在兒子等等10歲生日的時候寫下的微博長文,連說了9個「謝謝」,感謝孩子成全了父母。

跟我之前剛看完這部電視劇時候寫下的感慨一樣的觀點

——不是孩子應該感謝父母,而是父母應該感謝孩子,是孩子讓我們的生命體驗更加完整和美好。

願我們都不忘初心,與我們的生死之交互相感恩,共同成長!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連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媽媽的遙控器》——你到底想我死多少回

「輕舟一葉」有詩盈來,有暖常在,這是對冬日的祈盼

家長先做好這幾點,再來要求孩子,青藤學霸媽媽開講(3)

【清靈心苑】不做焦躁的媽媽,用心陪伴的魔力比你想的還要大

「收益一生」如你所是,非如我所願

最近育兒貼:

@新手媽媽,江江的育兒小貼士。今日分享:有關DHA

最近視頻:

對於吃,我絕對是認真的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
    今天鹹魚貓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高分科幻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
    Sandy 就養了一隻叫做樂樂的田園貓。這隻貓陪伴她長大,看著她結婚生子。生活會因為新生命的出現而驚喜,兩年前,高齡貓奶奶樂樂迎來了自己的弟弟。誰想,是她想多了,孩子出生之後,最寵弟弟的就是樂樂了!初次見到弟弟,沒有什麼雞飛狗跳的人貓大戰,樂樂小心翼翼的湊上前,輕輕的聞了聞弟弟,瞬間愛上,接著就化身保姆一發不可收拾了!確定弟弟是個弱小可憐無助的崽崽之後,貓奶奶樂樂也是操碎了心,每天都要圈著弟弟睡,恐怕他一不小心掉下床去。這還不算,Sandy吐槽說:之前有一次,因為去給兒子沏奶粉臨時離開了一會兒。
  • 豆瓣8.1分家庭教育劇告訴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親媽表示壓力超大!
    這位飼主Donna Lee家裡養了一隻超級妹控的橘貓「Bowie」,自從它接受了妹妹的存在後,竟然每天都會趁著家人不在時,偷偷跑到嬰兒房看顧寶寶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可以說這 「黑鏡」的旗號不是吹噓,但這部劇科幻感的設定還沒有非常強烈,只是微科幻,而呈現的世界卻離我們非常近,甚至你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當然,與《黑鏡》最大的不同是,這部劇聚焦的領域更加的細化——家庭領域,講的是家庭教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矛盾的問題。但故事所呈現的這些親子關係,是更加黑暗、扭曲、驚悚的,讓人脊背一涼,細思極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難道是我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對生命本身充滿渴望的兒女。他們的身體居住在你的屋子裡,但是他們的靈魂卻不是。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夢中你也無法前去那兒探訪。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得像他們,但是盡力不要使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流,也不會駐足在昨日。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按這裡向上滑動閱讀)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必須過動》
    好久沒更公眾號 剛看完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五part《必須過動》決定來一篇熱氣騰騰的安利最近的臺劇真的越來越現實
  • 電影《奇蹟男孩》教你如何幫孩子創造奇蹟
    看到這,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這十有八九就是一個雞湯電影,講述這個男孩如何生存下來、最終收穫認同和成長的勵志故事。童話爸爸告訴你,你猜的沒錯,但仍不妨礙他成為一部出色電影,尤其是奧吉的父母、老師在和他相處中的一些教育方式,足以讓父母們好好學習了。這部電影真的在教父母們,如何幫助孩子創造奇蹟。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1)
    導演:陳慧翎主演:鍾欣凌,劉修甫等簡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書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看了一下時光網上的介紹:臺灣公共電視臺時隔12年繼‬《危險心靈》後推出的教育主題電視劇。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必讀)
    如果這幾句話,也曾是你的陰影,如果你也曾被成績至上主義支配,如果你也曾被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欲困住,動彈不得.那你一定會喜歡上這部新出的高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但這樣的愛,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讓他如溺水者般喘不過氣來。這樣的愛,奪走了他的畢業旅行,奪走了他愛慕的女孩,奪走了他做選擇的權利。這到底是在愛他,還是在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 影視推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這部劇的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最早是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劇集裡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其實是在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如果可以讓你成績好,我寧願犧牲掉你所有的快樂。你就是我生的,所以必須聽我的。」一個身體裡只能安放一個靈魂。父母如山一般的關愛,讓孩子沒了喘息的機會。我們無法得知,影片中那些受盡成長苦楚的瞬間,這些攢夠了失望的孩子,是否還對親情有絲毫的留戀。父母逾越一切的愛,恰恰卻成了孩子最大的毒藥!
  • 【王君專欄】孔雀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五)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最後一個故事了! 我終於講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十集五個故事,我好像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活到我這個年齡,早已懂得了時間一定要用到最美好之物上,所以我幾乎算得上一個惜時如金的人。這樣的用了很多時間為大家講電視劇故事,於我還是第一次。做,是因為覺得值得。
  • 《致孩子》,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很多人都會輕描淡寫的說,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弱,打一巴掌就尋死覓活。可是細想悲劇的背後,一巴掌或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我特意找出《致孩子》這首詩作為育兒的準則,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終究是要翱翔藍天,展翅高飛的。在他們成人禮之前的這一段歷程,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做錯事,在外人面前不批評,私下裡耐心溝通,讓孩子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下慢慢成長。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作家吳曉樂的一本小說,身為家庭教師長達八年的觀察,呈現出九個不同的故事;其改編的電視劇在Netflix全球同步播出,被譽為亞洲版「黑鏡」,獲第54屆金鐘獎5項大獎,豆瓣萬人評分8.5。
  • 《奇蹟》: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
    有這樣一種電影,在你在看時,感動溫馨,之後的某天回想起,還是淡淡的溫暖,但是你仔細一想吧,又好像也沒發生什麼驚心動魄的事。 電影《奇蹟》就是這樣溫情的感覺,導演是枝裕和為紀念九新幹線開通而拍攝的作品,影片算是比較小眾,但豆瓣評分高達8.8,提名第59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遙控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說法以前聽說過,但是沒想到還有一部電視劇是叫這個名字。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扎痛了所有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灣作家吳曉樂所著,現在已經改編為電視劇,以及網絡有聲讀物,作者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通過她的真實還原,講述了九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可理解,但是孩子僅僅是個孩子,是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不是誰的作品,誰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