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難道是我的孩子?

2021-02-21 粑粑傳媒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論孩子》

臺灣一部親子題材神劇火了,豆瓣評分8.1。看過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評語:比看恐怖片還可怕。你敢看嗎?

該劇由網劇精品專業戶Netflix和臺灣公視聯合出品,剛一上線就口碑爆棚。被網友譽為華語版《黑鏡》。

看過《黑鏡》的觀眾都知道,這部英劇因為腦洞大開的劇情和科技與人性的反思,而被科幻神劇。

 

而本劇同樣不乏各種光怪陸離的奇幻設定和故事隱喻,但導演卻將視角對準了中國式家庭的親子關係上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該劇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5個被母愛綁架的孩子,一邊被無私地愛著,一邊被深深傷害著的故事。

短短10集劇情,就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特有的一種悲劇——在愛的名義下,孩子壓抑,窒息,甚至失去自我。

故事改編自臺灣教育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在書中作者通過自己多年做家教的經歷,記錄了親眼目睹過的一些因過度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的案例。

 

編劇將書中所紀錄的真實案例濃縮為五個故事,並大膽地採用超現實的手法,將普通父母、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等問題裹上科技和恐怖的外衣,設置進幾個極端的故事情境中進行誇張演繹。

毛骨悚然的家庭悲劇的背後,實則是很多家庭中真實發生過的現實映射。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可想而知,這個孩子對她來說有多麼重要。


而這個孩子,就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小偉。

小偉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然而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了。


他與自己的好兄弟們正計劃著去畢業旅行,但如果他的成績不好,媽媽肯定不會同意。

所以他偷刻圖章,偽造了一份假的成績單。



可惜事情很快就被媽媽發現了。


她去質問小偉,小偉並沒有承認,這讓她失望透頂。一直以來她把小偉當做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對待小偉她滿是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你為什麼不爭氣一點?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



故事到這裡,就像許多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一樣:爭吵、冷戰、妥協……


但媽媽意外購得的一個遙控器讓這一切發生了改變。這是一個「能隨意操縱孩子的時間的」的黑科技遙控器。


在遙控器的效用下,媽媽把兒子的時間,卡在假成績單事件發生的周三。就這樣,小偉每天都經歷著相同的事件,每天都感覺發生的一切似曾相識。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計程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至此他終於知道了自己被媽媽控制著的事實。因為這個遙控器,小偉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循環。


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好在在這行屍走肉一般的日子裡,他認識了女孩小嵐。小嵐活潑開朗,和他一樣喜歡畫畫,小偉對她漸生好感。


而且當小偉去女孩家裡做客的時候,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了。



可是好景不長,很快兩人的戀情被媽媽發現了。她命令小偉「我不準你再跟她見面」。


這次小偉出聲反抗了,他大聲喊「我不要」,甚至還跪下了」。



但媽媽還是無動於衷,不同意又如何?她再一次用遙控器,把時間回溯到二人相遇以前……


第二天,當小偉去找小嵐時,果然,對方已經不認識他了。他只能無助的大喊著,「我是紀培偉啊,你們怎麼都不記得我了」。



這件事,也成為壓垮小偉的最後一根稻草。生無可戀的他選擇割腕自殺。


可是再次醒來,又是那個熟悉的早晨。媽媽用遙控器倒帶了時間,救回了小偉。



割腕、觸電、跳樓……無數次的自殺嘗試都被媽媽以遙控器挽回。


他終於哭著問:「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就這樣,他連自殺的權利都沒有了。


終於,小偉徹底妥協了。


一年又一年,他最終把自己活成了媽媽心目中完美的樣子。表面上,他成為了成功的商人;內心裡,他沒有任何主見,始終對媽媽充滿恐懼。


到了結尾,小偉終於鼓起勇氣反抗,他終於偷出遙控器,並大喊「它是我的」。



他以為他終於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媽媽的一句話徹底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


「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上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布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否定女兒對文學的愛好,一定要她去當醫生。

對於女兒取得的好成績冷嘲熱諷。

她才明白,原來,害死茉莉的兇手,是她自己。

看著茉莉臨死前的那一幕,她聲嘶力竭地喊出:「媽媽愛你啊。」

可茉莉,已經聽不見了。

愛情公寓   |   一齣好戲   |   韓版毒戰

金秘書為何那樣   |   北方一片蒼茫

三個女孩   |   那天大海   |   愛情是狗娘

無妄之災   |   鎌倉物語   |   噩夢娃娃屋

相關焦點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新聞裡因被父母強迫學鋼琴而跳樓的女孩,微博樹洞裡匿名吐槽原生家庭的網友,總讓我想到一句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出自美國詩人紀伯倫(Gibran)的一首詩《孩子》(On Children)。(按這裡向上滑動閱讀)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 男:難道那不是你的孩子嗎?
    此前我看過一篇關於「女人該不該生孩子」的文章,很多女人表示:幹嘛要生孩子?怎麼過不是一輩子!看到這裡,就不得不想起一個故事:兩口子都在上班,結婚時,男的給了23萬彩禮,男人準備要孩子時,女人卻說:「生孩子你養,反正我我是不會養的,那是你的孩子,自己看著辦。」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遙控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說法以前聽說過,但是沒想到還有一部電視劇是叫這個名字。
  • 《致孩子》,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很多人都會輕描淡寫的說,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弱,打一巴掌就尋死覓活。可是細想悲劇的背後,一巴掌或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我特意找出《致孩子》這首詩作為育兒的準則,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終究是要翱翔藍天,展翅高飛的。在他們成人禮之前的這一段歷程,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做錯事,在外人面前不批評,私下裡耐心溝通,讓孩子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下慢慢成長。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1)
    我要每個單元都嘮嘮,等全集出完,我的文章,將會長得不成形,完全降低你們的閱讀體驗。那麼,接下來的,關於這部電視劇的介紹,我會每集講講,值得講的太多了,光講一集不過癮。導演:陳慧翎主演:鍾欣凌,劉修甫等簡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
    今天鹹魚貓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高分科幻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
  •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不過是孩子的領路人,把他引領到這個世界上來;孩子不過是禮品,是給你帶來歡欣、讓你享受生命的歡樂的禮物,而不是你的附屬品。所以你應該為上帝饋贈給你的這個禮物而驕傲,而高興,而感謝。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解讀:孩子可以是你生命的延續,但不是你思想的延伸。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共五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必須過動》、《孔雀》與《茉莉的最後一天》。你有過被父母逼著去學習的經歷嗎?一則「媽媽賣房送她上興趣班」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孩子時間,讓愛治癒一切
    似乎父母離婚影響的只是父母,怎麼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瞬間讓我想起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中的陳小乖。這本書作者吳曉樂,臺中人,1989年生,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畢業後沒有從事法律行業,而是做了家教,書中的故事,她就是個見證人。該書講述了吳曉樂從上大學以來做家教的真實經歷,書裡記錄了臺灣中產家庭青少年的真實生活。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8)
    / 吳曉樂主演: 柯素雲 / 劉子銓 / 曾少宗 / 凌心妤 / 劉亮佐類型: 劇情 / 科幻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8-04-21(金馬奇幻影展) / 2018-07-07(臺灣)集數: 10單集片長: 50分鐘又名: On Children劇情簡介 · · · · ·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必讀)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如果這幾句話,也曾是你的陰影,如果你也曾被成績至上主義支配,如果你也曾被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欲困住,動彈不得.那你一定會喜歡上這部新出的高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扎痛了所有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灣作家吳曉樂所著,現在已經改編為電視劇,以及網絡有聲讀物,作者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通過她的真實還原,講述了九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可理解,但是孩子僅僅是個孩子,是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不是誰的作品,誰的功績。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作家吳曉樂的一本小說,身為家庭教師長達八年的觀察,呈現出九個不同的故事;其改編的電視劇在Netflix全球同步播出,被譽為亞洲版「黑鏡」,獲第54屆金鐘獎5項大獎,豆瓣萬人評分8.5。
  • 心海瞭望塔|周末影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演了中國式教育,有人說,這是臺版的《黑鏡》。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卻隱匿著中國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教育的衝突。
  • 影視推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這部劇的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最早是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 作為父母應該知道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但作為父母,你讓孩子事事聽你的,可是你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給他充足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讓他成為自己嗎?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了9個不同家庭,關於母親通過不同形式對孩子進行控制的故事,其中林茉莉的故事最貼近生活,也最讓人唏噓。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必須過動》
    好久沒更公眾號 剛看完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五part《必須過動》決定來一篇熱氣騰騰的安利最近的臺劇真的越來越現實
  • 豆瓣8.1分家庭教育劇告訴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哪怕生為父母,也無權主宰孩子的人生
    一、為人父母最大的誤解:我的孩子就是我的私有物品 臺灣作者吳曉樂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就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來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熱議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隨著80、90後這代人成為父母,勢必會衍生出很多跟上一代父母教育理念之間的碰撞。
  • 李玫瑾:不和孩子培養感情,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
    但是,這個感情要看和誰有感情,如果父母不和孩子培養感情,這個孩子就不是你的,就不屬於你。」李玫瑾教授的這段話,真的可謂是振聾發聵,因為吳謝宇案和青島女律師張靈被女兒勒死的悲劇都表明,人的感情其實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是愛,也可以是恨。一旦父母與孩子的感情由愛轉為恨,那麼就會發生難以預料的重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