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推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2021-02-21 南寧樂親子兒童活動站


今天想給大家安利一部臺灣親子題材神劇,聽話它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豆瓣評分8.1。這部劇的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句話最早是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從片頭動畫便可窺見一絲驚悚:一個初生的嬰兒,腦袋突然被咬掉一塊,手被咔得扣上了一把鎖。再仔細看,頭部殘缺的部分,依稀是母親的側臉。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該劇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5個被母愛綁架的孩子,一邊被無私地愛著,一邊被深深傷害著的故事。短短10集劇情,就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特有的一種悲劇——在愛的名義下,孩子壓抑,窒息,甚至失去自我。

每一集都有一個病態的媽媽,明明愛孩子,卻脫口而出深深傷害孩子的話。看看你有沒有說過?今天,先分享我最喜歡的3個故事(有部分劇透。)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無限循環的人生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籤字。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計程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布。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幹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高分害死貓」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女兒的死前記憶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布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否定女兒對文學的愛好,一定要她去當醫生。

對於女兒取得的好成績冷嘲熱諷。

她才明白,原來,害死茉莉的兇手,是她自己。

看著茉莉臨死前的那一幕,她聲嘶力竭地喊出:「媽媽愛你啊。」

可茉莉,已經聽不見了。

在單一的價值體系裡,人們往往認為:只有一個「最好的」,其他的都是失敗者。尤其是,只有學業成績最好的,才是第一名。其他的,都是失敗者。

只是,當我們處心積慮的帶孩子尋求那「大家都要」的第一名時,是要折斷孩子的哪一個翅膀?或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只是,當我們處心積慮的帶孩子尋求那第一名時,那第一名是為孩子?還是為自己的「光環」或者「不安」?

只有在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謎;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賦;每一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著名紐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 (Jason Wu)。他曾為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設計了總統就職晚宴上的白色禮服。

然而如此優秀的設計師,在5歲的時候特別愛玩芭比娃娃。然而,他的媽媽陳美雲並沒有罵他是娘娘腔,也沒有試圖去扔掉他的洋娃娃,更沒有強制他去玩那些男孩子喜歡的坦克、手槍,逼迫他變得「別人家的孩子「,媽媽一直在支持他的愛好、他的理想,讓他最終實現了自己當服裝設計師的夢想。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劇集裡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其實是在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其實,每一個家庭都發生過,這樣的情況:父母常常會無意識的把工作上的不順,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就像劇裡這些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親,找不到其他宣洩渠道,只好將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總能控制我的孩子。」

永不放棄的愛與信任,是父母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生資產。面對這個變化莫測的未來世界,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孩子的未來。然而,身為父母的我們,能給予孩子最重要的生命禮物,就是一份永恆堅定的愛與信任。

最後,我想分享美國幼兒園教師李坤珊博士,在她的《讓孩子安心做自己》書裡說的——愛從來都不是個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去愛?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從了解孩子開始,以「尊重孩子」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孩子的能力前提出發,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不是去塑造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能做的,是堅定的帶著孩子,一起走向那不確定的未來。

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為減少大家網上搜索的時間

請在【南寧樂親子兒童活動站】微信號


向後臺回復親子

即可獲得觀看地址。

本文轉發自:格格媽愛育兒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END-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媽媽的遙控器》——你到底想我死多少回
    百度百科上是這麼介紹這部電視劇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二部《貓的孩子》,先簡單介紹一下劇情:阿衍的堂兄弟姐妹們都是學霸,只有他是個學渣,害得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來。這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高學歷知識分子,孩子的問題他們不是意識不到,而是在還沒有嚴重到後來的程度時,不願意去承認,因為養出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很丟臉。阿衍的媽媽也不是不知道兒子的問題,家裡的貓一隻只死去,她當然知道,為此,她還費盡心思保護著最後一隻懷孕的貓,不讓兒子接觸到它。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難道是我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1)
    相信你們最近已經被這個電視劇的推薦刷屏了,我本來呢,作為一個福利號,想著等全集出完,再跟你們嘮嗑的。結果我看到第三個單元,就發現,不行。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遙控器
    其實是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臺灣的電視劇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每兩集一個單元。每個故事裡,都在講如今這個社會裡的親子關係。和教育相關的電視,和父母反思有關的內容,我總是會去看看,畢竟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多多少少總是會有一些差錯,那麼看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唄。
  • 放下對孩子的人生遙控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點擊△藍字加關注,一起分享和成長足不出戶買遍全球好物點擊上圖可進入不二之選生活館前一陣有人推薦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一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故事。忙裡偷閒看了第一個故事,看完覺得背脊發涼。原來這是一部以親子為主題的驚悚劇。
  • 豆瓣8.1分家庭教育劇告訴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心海瞭望塔|周末影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演了中國式教育,有人說,這是臺版的《黑鏡》。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卻隱匿著中國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教育的衝突。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這不是你的遙控器,是我的!」他回到了與女孩擦肩而過的那一天,也許只有這樣,小偉才可以真正擁有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 父母真的有必要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嗎?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共五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必須過動》、《孔雀》與《茉莉的最後一天》。你有過被父母逼著去學習的經歷嗎?一則「媽媽賣房送她上興趣班」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必讀)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如果這幾句話,也曾是你的陰影,如果你也曾被成績至上主義支配,如果你也曾被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欲困住,動彈不得.那你一定會喜歡上這部新出的高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如果可以讓你成績好,我寧願犧牲掉你所有的快樂。你就是我生的,所以必須聽我的。」一個身體裡只能安放一個靈魂。父母如山一般的關愛,讓孩子沒了喘息的機會。紀培偉徹底的崩潰了,他哭著問自己的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8)
    / 吳曉樂主演: 柯素雲 / 劉子銓 / 曾少宗 / 凌心妤 / 劉亮佐類型: 劇情 / 科幻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8-04-21(金馬奇幻影展) / 2018-07-07(臺灣)集數: 10單集片長: 50分鐘又名: On Children劇情簡介 · · · · ·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必須過動》
    好久沒更公眾號 剛看完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五part《必須過動》決定來一篇熱氣騰騰的安利最近的臺劇真的越來越現實
  • 作為父母應該知道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但作為父母,你讓孩子事事聽你的,可是你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給他充足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讓他成為自己嗎?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了9個不同家庭,關於母親通過不同形式對孩子進行控制的故事,其中林茉莉的故事最貼近生活,也最讓人唏噓。
  • 《致孩子》,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葉子的博客,ID:yezi_blo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晚上看了湖北武漢14歲男孩被母親怒扇耳光之後,選擇跳樓自殺的新聞,視頻裡的三分鐘很短,對於孩子的內心糾正卻很長。作為一名新手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就會特別難受。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會不會摁下以愛為名的人生遙控器
    奇葩說裡有這麼一期,如果給你一個按鈕可以為孩子定製完美人生,你願意摁下去嗎?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
    今天鹹魚貓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高分科幻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隱秘的角落》讓人看到在窒息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多麼可怕。《三十而已》教會我們,什麼是獨立的女人、什麼是好媽媽。即將結束的《以家人之名》,又讓觀眾大呼:這部劇裡的媽媽,怎麼一個賽一個極品?控制欲、佔有欲、否定、偏執、病態,每個詞都在挑戰著網友的火藥桶。親子關係,永遠是吸引眼球的題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電影《柔情史》有感
    比如:「我告訴你小霧,這個世界上誰的債都能還清,唯獨母愛是償還不清的!」小霧氣急了會回應她「你對我的好就是為了讓我產生內疚感」。影片中有幾處的鏡頭是小霧蹬著滑板車出入胡同的場景,滑板車是她出行的工具,她騎滑板車的樣子特別像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她與人說話的表情、語言、舉止,敏感、任性、刻薄、防禦性強,儼然是一個心理年齡很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