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發現那個讓自己痛苦到每一天都想去死的人,恰恰是最愛自己的人」,你會怎麼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真實的可怕方式,將這一問題的答案渲染的淋漓盡致。
「如果可以讓你成績好,我寧願犧牲掉你所有的快樂。
你就是我生的,所以必須聽我的。」
一個身體裡只能安放一個靈魂。
父母如山一般的關愛,讓孩子沒了喘息的機會。
我們無法得知,影片中那些受盡成長苦楚的瞬間,這些攢夠了失望的孩子,是否還對親情有絲毫的留戀。
父母逾越一切的愛,恰恰卻成了孩子最大的毒藥!
《媽媽的遙控器》
正值中考的紀培偉,某天驚恐的發現,自己竟然每天都在重複的過著同一天。
每天說同樣的話,遇見同一個人、同一個司機,給媽媽上交同一張偷偷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日復一日,不斷的重複。
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媽媽提醒他:「如果你還不改正自己的錯誤,你將永遠都卡在這一天。」
原來,媽媽用「萬能的遙控器」在暗地裡操控。
她將兒子牢牢困在了同一天,只是為了讓紀培偉可以自己認識到錯誤。
媽媽徹底掌控了他的人生。
如果犯錯,那就一鍵返回,直到改正為止。
「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就這樣,玩偶一樣的紀培偉,再也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
他活的痛苦而傷痕累累。
直到一個女孩的出現。
那個同樣喜歡藝術,天真又可愛的小嵐,才仿佛讓他又燃起了一點生的希望。
可這點微弱的火光,隨著被母親發現,很快又被撲滅了。
「你以後不準再和她見面」,
紀媽媽歇斯底裡的怒吼,一鍵又將時間倒回到了從前。
男孩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他想要去死。
可對於能夠隨意操縱時間的母親來說,這樣的威脅毫無用處。
每次自殺都被母親強行時光倒回,一次又一次,什麼也沒能改變。
紀培偉徹底的崩潰了,他哭著問自己的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母親的回答像及了很多父母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
密不透風的關愛,被剝奪而盡的自由,讓紀培偉終於徹徹底的麻木,成了一具行屍走肉的存在。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人生是屬於他們私有的選擇,活成什麼樣我們都無權幹涉。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而非一樣可以被隨意指使或者拋棄的物品。
只可惜,很多對孩子充滿控制欲的父母,總是常常忘記了這一點。
《貓的孩子》
故事中的第二個主角,是一個天生善良,純樸而又溫順的男孩。
他曾經和媽媽一起救下了路邊的幾隻流浪貓。並帶回到了自己的家裡細心的照料。
雖然他的家庭不算富裕,母親也沒什麼文化,父親脾氣暴躁,還經常家暴母親。生活簡直一地雞毛。
可母親對此的看法卻是,只要兒子的成績好了,這一切就可以變得好起來。
她不去計較丈夫對自己的大罵,而是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兒子學習身上。
她頂著所有不如意的苦難,咬牙撐著,幻想著有朝一日,母憑子貴,從此在這個家裡甚至在親戚的眼裡就可以轉換地位。
可不幸的是,鍾國衍有嚴重的學習障礙。他的成績在母親一遍又一遍的打罵斥責中毫無起色。
直到無意間,他發現一個秘密的「平行世界」:
只要他在這個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考一次滿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消失了,會變成一朵花。」
那個曾經心懷善良,將小貓疼惜的抱在懷裡的少年,終究沒能逃過現實的折磨,就這樣成了一個滿手獻血的劊子手。
被收養的小貓一個個消失了。而鍾國衍的成績也一次次的考了滿分。一家人終於如願以償。
一切都似乎都變得好起來了。可內心始愧疚不安的鐘國衍終究沒能逃開殘害生命的陰影。他的成績變得一落千丈。
剛剛才聚攏起來的溫暖,消失了。母親又重新陷入了絕望:「我的一生都是被你毀了。」
故事的最後,因為虐殺小動物而被帶往警察局的鐘國衍再也忍不住自己的委屈,大聲的向這一切哭訴:「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為什麼孩子總是無法感受到父母溫暖的愛。
因為不肯放手的父母,總是將與孩子幸福無關的東西看的太重。
《茉莉的最後一天》
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小小家庭裡所有的平靜。
父親是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品學兼優,小女兒又聰明聽話。
全天下的父母都羨慕有這樣完美的家庭,可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女兒竟然會選擇自殺。愛子心切的母親始終無法理解。
偶然的機會,她藉助朋友的一項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用儀器連結起已經死去的女兒腦細胞,可以提取她的記憶。
她迫切的想要知道,到底是誰,害死了自己的寶貝女兒。
隨著記憶的連結深入,母親卻越發對看到的一切變的陌生起來。她仿佛不認識這個親生的女兒了。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會欺騙、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每考砸一次,她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上一道。直到整條手腕滿滿的都是傷痕。
在心理醫生的詢問下,女兒解釋說,「我就是幻想著有一天我考砸了,回家被媽媽打,她掀開衣服看見這些傷痕,會難過,會愧疚,會心疼的抱住我說對不起。」
她想要母親的真正理解和疼愛,甚至不惜以傷害自己為代價。
看著這樣極端的女兒出現在眼前,母親終於意識到隱藏在女兒平靜外表下的心靈其實早已是創傷無數。
她看著自己曾一次又一次的對女兒責備:「你不好好念書,就是給我丟人。」
她看見自己親手扼殺了女兒的夢想:「文學有什麼好的,女孩子就該去當個醫生,才有前途。」
她看見自己只對成績關心而對其他一切的冷漠:「這次考的好,當心下次掉下來。」
直到最後,她才明白,原來造成這一切悲劇發生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她的冷漠與壓迫,苛刻與疏離,才讓女兒對這個世界變得心灰意冷。
被分數和成績扭曲的愛,就這樣成了異常沉重的枷鎖。
母親在等待孩子的感恩,孩子卻在苦苦等著父母的對不起。
只可惜,直到最後,他們也沒能等來彼此的一場和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短片的名字,正是取自紀伯倫的一首名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來的。不是父母隨意擺弄的物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成長的過程中也註定沒有完美可循。
只可惜,大多數父母都將孩子變成了愛的附庸。
期許的太用力。才導致這些令人痛心的悲劇發生。
這部短片的導演陳慧翎,曾在採訪中透露自己年輕時和朋友的一次談話。
她問自己的朋友:「如果再重來一次,你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朋友說,那時候最想做的事情其實是去NASA工作。
但她爸爸堅持一定要她填醫學院,沒辦法,她成績很好。而且父母執意如此。
在大人們看來,孩子就是什麼都不懂,自然無法分辨這些任何選擇的好壞。
他們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成龍成鳳,卻從來不知道,孩子之所以想要堅持些什麼,正是出於對某件事物特殊的熱愛。
父母不明白的是,與其要求與苛責,倒不如學會放手,並尊重他們的意願。得體的退出,才會比打壓式教育更加有用。
在這一點上,高曉松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在女兒四歲生日的時候,他為自己的孩子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打擾你,讓你學這學那,或者不讓你幹這幹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唯一的希望是你長大後的劇本裡,還有我們的角色,哪怕是路人甲乙,都好。」
能夠成為如此開明的父親,正是因為他深知這樣的一個道理:
孩子不是一張可以被隨意塗抹的畫冊,他們有自己特定的角色,需要自己用盡一生去尋找位置,去不斷的體會對錯。
科盈心理諮詢研究中心
心理諮詢:青少年成長;考前焦慮;
親子關係;婚戀情感;人際關係;
各類神經症;
抑鬱焦慮症、企事業單位心理培訓、
員工心理援助計劃EAP、
社區心理援助服務。
諮詢電話:0533-3180210 3180575
QQ:1065250020
官網:www.keyingxinli.com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華光路118號德泰堂國際商務大廈8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