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2021-03-03 科盈心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那個讓自己痛苦到每一天都想去死的人,恰恰是最愛自己的人」,你會怎麼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真實的可怕方式,將這一問題的答案渲染的淋漓盡致。

「如果可以讓你成績好,我寧願犧牲掉你所有的快樂。

你就是我生的,所以必須聽我的。」

一個身體裡只能安放一個靈魂。

父母如山一般的關愛,讓孩子沒了喘息的機會。

我們無法得知,影片中那些受盡成長苦楚的瞬間,這些攢夠了失望的孩子,是否還對親情有絲毫的留戀。

父母逾越一切的愛,恰恰卻成了孩子最大的毒藥!

《媽媽的遙控器》

正值中考的紀培偉,某天驚恐的發現,自己竟然每天都在重複的過著同一天。

 

每天說同樣的話,遇見同一個人、同一個司機,給媽媽上交同一張偷偷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日復一日,不斷的重複。

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媽媽提醒他:「如果你還不改正自己的錯誤,你將永遠都卡在這一天。」

原來,媽媽用「萬能的遙控器」在暗地裡操控。

她將兒子牢牢困在了同一天,只是為了讓紀培偉可以自己認識到錯誤。

 

媽媽徹底掌控了他的人生。

 

如果犯錯,那就一鍵返回,直到改正為止。

 

「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就這樣,玩偶一樣的紀培偉,再也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

他活的痛苦而傷痕累累。

 

直到一個女孩的出現。

那個同樣喜歡藝術,天真又可愛的小嵐,才仿佛讓他又燃起了一點生的希望。

 

可這點微弱的火光,隨著被母親發現,很快又被撲滅了。

 

「你以後不準再和她見面」

紀媽媽歇斯底裡的怒吼,一鍵又將時間倒回到了從前。

 

男孩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他想要去死。

 

可對於能夠隨意操縱時間的母親來說,這樣的威脅毫無用處。

 

每次自殺都被母親強行時光倒回,一次又一次,什麼也沒能改變。


紀培偉徹底的崩潰了,他哭著問自己的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母親的回答像及了很多父母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

 

密不透風的關愛,被剝奪而盡的自由,讓紀培偉終於徹徹底的麻木,成了一具行屍走肉的存在。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人生是屬於他們私有的選擇,活成什麼樣我們都無權幹涉。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而非一樣可以被隨意指使或者拋棄的物品。

 

只可惜,很多對孩子充滿控制欲的父母,總是常常忘記了這一點。

 

《貓的孩子》

故事中的第二個主角,是一個天生善良,純樸而又溫順的男孩。

 

他曾經和媽媽一起救下了路邊的幾隻流浪貓。並帶回到了自己的家裡細心的照料。

雖然他的家庭不算富裕,母親也沒什麼文化,父親脾氣暴躁,還經常家暴母親。生活簡直一地雞毛。

可母親對此的看法卻是,只要兒子的成績好了,這一切就可以變得好起來。

 

她不去計較丈夫對自己的大罵,而是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兒子學習身上。

 

她頂著所有不如意的苦難,咬牙撐著,幻想著有朝一日,母憑子貴,從此在這個家裡甚至在親戚的眼裡就可以轉換地位。

 

可不幸的是,鍾國衍有嚴重的學習障礙。他的成績在母親一遍又一遍的打罵斥責中毫無起色。

直到無意間,他發現一個秘密的「平行世界」:

 

只要他在這個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考一次滿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消失了,會變成一朵花。」

那個曾經心懷善良,將小貓疼惜的抱在懷裡的少年,終究沒能逃過現實的折磨,就這樣成了一個滿手獻血的劊子手。

被收養的小貓一個個消失了。而鍾國衍的成績也一次次的考了滿分。一家人終於如願以償。

 

一切都似乎都變得好起來了。可內心始愧疚不安的鐘國衍終究沒能逃開殘害生命的陰影。他的成績變得一落千丈。

剛剛才聚攏起來的溫暖,消失了。母親又重新陷入了絕望:「我的一生都是被你毀了。」

 

故事的最後,因為虐殺小動物而被帶往警察局的鐘國衍再也忍不住自己的委屈,大聲的向這一切哭訴:「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為什麼孩子總是無法感受到父母溫暖的愛。

因為不肯放手的父母,總是將與孩子幸福無關的東西看的太重。

《茉莉的最後一天》

 

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小小家庭裡所有的平靜。

 

父親是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品學兼優,小女兒又聰明聽話。

 

全天下的父母都羨慕有這樣完美的家庭,可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女兒竟然會選擇自殺。愛子心切的母親始終無法理解。

 

偶然的機會,她藉助朋友的一項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用儀器連結起已經死去的女兒腦細胞,可以提取她的記憶。

 

她迫切的想要知道,到底是誰,害死了自己的寶貝女兒。

 

隨著記憶的連結深入,母親卻越發對看到的一切變的陌生起來。她仿佛不認識這個親生的女兒了。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會欺騙、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每考砸一次,她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上一道。直到整條手腕滿滿的都是傷痕。

在心理醫生的詢問下,女兒解釋說,「我就是幻想著有一天我考砸了,回家被媽媽打,她掀開衣服看見這些傷痕,會難過,會愧疚,會心疼的抱住我說對不起。」

她想要母親的真正理解和疼愛,甚至不惜以傷害自己為代價。

 

看著這樣極端的女兒出現在眼前,母親終於意識到隱藏在女兒平靜外表下的心靈其實早已是創傷無數。

她看著自己曾一次又一次的對女兒責備:「你不好好念書,就是給我丟人。」

她看見自己親手扼殺了女兒的夢想:「文學有什麼好的,女孩子就該去當個醫生,才有前途。」

 

她看見自己只對成績關心而對其他一切的冷漠:「這次考的好,當心下次掉下來。」

 

直到最後,她才明白,原來造成這一切悲劇發生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她的冷漠與壓迫,苛刻與疏離,才讓女兒對這個世界變得心灰意冷。

 

被分數和成績扭曲的愛,就這樣成了異常沉重的枷鎖。

母親在等待孩子的感恩,孩子卻在苦苦等著父母的對不起。

 

只可惜,直到最後,他們也沒能等來彼此的一場和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短片的名字,正是取自紀伯倫的一首名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來的。不是父母隨意擺弄的物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成長的過程中也註定沒有完美可循。

只可惜,大多數父母都將孩子變成了愛的附庸。

期許的太用力。才導致這些令人痛心的悲劇發生。

 

 

這部短片的導演陳慧翎,曾在採訪中透露自己年輕時和朋友的一次談話。

 

她問自己的朋友:「如果再重來一次,你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朋友說,那時候最想做的事情其實是去NASA工作。

 

但她爸爸堅持一定要她填醫學院,沒辦法,她成績很好。而且父母執意如此。

 

在大人們看來,孩子就是什麼都不懂,自然無法分辨這些任何選擇的好壞。

 

他們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成龍成鳳,卻從來不知道,孩子之所以想要堅持些什麼,正是出於對某件事物特殊的熱愛。

 

父母不明白的是,與其要求與苛責,倒不如學會放手,並尊重他們的意願。得體的退出,才會比打壓式教育更加有用。

在這一點上,高曉松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在女兒四歲生日的時候,他為自己的孩子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打擾你,讓你學這學那,或者不讓你幹這幹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唯一的希望是你長大後的劇本裡,還有我們的角色,哪怕是路人甲乙,都好。」

能夠成為如此開明的父親,正是因為他深知這樣的一個道理:

孩子不是一張可以被隨意塗抹的畫冊,他們有自己特定的角色,需要自己用盡一生去尋找位置,去不斷的體會對錯。

科盈心理諮詢研究中心

心理諮詢:青少年成長;考前焦慮;

親子關係;婚戀情感;人際關係;

各類神經症;

抑鬱焦慮症、企事業單位心理培訓、

員工心理援助計劃EAP、

社區心理援助服務。

諮詢電話:0533-3180210 3180575

QQ:1065250020

官網:www.keyingxinli.com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華光路118號德泰堂國際商務大廈805室

相關焦點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新聞裡因被父母強迫學鋼琴而跳樓的女孩,微博樹洞裡匿名吐槽原生家庭的網友,總讓我想到一句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出自美國詩人紀伯倫(Gibran)的一首詩《孩子》(On Children)。(按這裡向上滑動閱讀)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在你付出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勞中,在你把孩子圈定在你的視野之內的時候,你其實已在把孩子生命和你的生命連結到了一起。其實當孩子脫離你身體的一剎那,他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了。你不過是孩子的領路人,把他引領到這個世界上來;孩子不過是禮品,是給你帶來歡欣、讓你享受生命的歡樂的禮物,而不是你的附屬品。所以你應該為上帝饋贈給你的這個禮物而驕傲,而高興,而感謝。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必讀)
    「 點擊下方的音樂,陪你聽一首好歌 」如果這幾句話,也曾是你的陰影,如果你也曾被成績至上主義支配,如果你也曾被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欲困住,動彈不得.那你一定會喜歡上這部新出的高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紀伯倫《致孩子》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جبران)。
  • 紀伯倫:論孩子
    紀伯倫(詩人,畫家)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 豆瓣8.1分家庭教育劇告訴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選擇「設為星標」編者按  有一部臺灣教育大戲,播出就被冠上了「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紀伯倫: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紀伯倫,這樣一個哪怕是知名作家也將其視作導師,將其作品反覆誦讀,鑄成豐碑的偉人,究竟何許人也?他被譽為「黎巴嫩驕子」,是與泰戈爾並肩的近代東方文學先驅。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省貝什裡,1895年跟隨母親去到美國,那時他體現出了自己的繪畫天賦。在1895年到1898年間,其繪畫和寫作得到啟蒙,作品在校刊以及各大刊物上發表。 紀伯倫一生並不一帆風順。由於其文學作品中先進的風格和言論,他曾一再被土耳其政府和奧斯曼帝國批鬥,甚至被定下叛亂分子的罪名。
  • 《致孩子》,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很多人都會輕描淡寫的說,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弱,打一巴掌就尋死覓活。可是細想悲劇的背後,一巴掌或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我特意找出《致孩子》這首詩作為育兒的準則,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終究是要翱翔藍天,展翅高飛的。在他們成人禮之前的這一段歷程,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做錯事,在外人面前不批評,私下裡耐心溝通,讓孩子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下慢慢成長。
  • 紀伯倫||愛·婚姻·孩子
    但是如果你們出於畏懼只去尋求愛的和美與愛的快樂,那你們最好掩起自己的赤裸,離開愛的打穀場,踏入那沒有季節的世界,在那裡,你會開懷,但不是盡情歡笑;你會哭泣,但不是盡拋淚水。愛除了自身別無所予,除了自身別無所取。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以為愛有了自己就足夠了。當你愛了,你不應說「上帝在我心中」,而應說「我在上帝心中」。
  • 放下對孩子的人生遙控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點擊△藍字加關注,一起分享和成長足不出戶買遍全球好物點擊上圖可進入不二之選生活館前一陣有人推薦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一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故事。忙裡偷閒看了第一個故事,看完覺得背脊發涼。原來這是一部以親子為主題的驚悚劇。
  • 你是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還是「挫折感」?
    培養挫折容忍力的重點在於「挫折雖必然發生卻不可怕,也無損自我價值」,如何讓孩子感覺到挫折就只是挫折,你仍然愛他接納他,並對孩子的未來持續改善懷抱信心?小渡曾經看過一個小視頻很火,畫面中,小女孩梨花帶雨,撅著小嘴特別委屈地對爸爸說,「你有一個缺點——老是讓我不開心。」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親媽表示壓力超大!
    這位飼主Donna Lee家裡養了一隻超級妹控的橘貓「Bowie」,自從它接受了妹妹的存在後,竟然每天都會趁著家人不在時,偷偷跑到嬰兒房看顧寶寶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扎痛了所有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灣作家吳曉樂所著,現在已經改編為電視劇,以及網絡有聲讀物,作者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通過她的真實還原,講述了九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可理解,但是孩子僅僅是個孩子,是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不是誰的作品,誰的功績。
  • 我們的孩子其實不是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的孩子嗎? 70後和80後出生的孩子是田野的孩子。不論城鄉,他們大多數是在廣闊的田野、寬闊的戶外長大的。自由與危險曾經並存。「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了」成為時代的呼喚。 85後和90後出生的孩子是電視的孩子。不論城鄉,電視遙控器是家庭矛盾的焦點。近視、廣告、零食等既是美好回憶,也是悲慘經歷。
  •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今天周末,我給大家朗誦兩首紀伯倫的詩。年輕時喜歡泰戈爾,經歷些歲月,慢慢會喜歡紀伯倫。
  • 心海瞭望塔|周末影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演了中國式教育,有人說,這是臺版的《黑鏡》。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卻隱匿著中國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教育的衝突。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
    今天鹹魚貓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高分科幻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
  • 別再嫌棄孩子愛哭了!被人誤解的「高敏感」其實是天賦
    你可能遇見過這樣一個孩子——TA 愛哭,情緒化,芝麻小事都能嚎啕大哭;TA 怕生,遇到生人、新環境總會莫名緊張;TA 溫吞又細膩,總是盯著各種別人不在意的細枝末節……這樣的孩子,時常讓人忍不住給他貼上內向、膽小、害羞、粘人、玻璃心等負面標籤。但其實,我們都誤會了。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8)
    / 吳曉樂主演: 柯素雲 / 劉子銓 / 曾少宗 / 凌心妤 / 劉亮佐類型: 劇情 / 科幻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8-04-21(金馬奇幻影展) / 2018-07-07(臺灣)集數: 10單集片長: 50分鐘又名: On Children劇情簡介 · · · · ·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必須過動》
    好久沒更公眾號 剛看完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五part《必須過動》決定來一篇熱氣騰騰的安利最近的臺劇真的越來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