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是這麼介紹這部電視劇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
書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今天講講第一部《媽媽的遙控器》
劇情:小偉的媽媽得到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重置小偉的時間。
當小偉的所作所為讓她不滿意的時候,她就按動遙控器讓時間重來,一遍又一遍,直到小偉做到她的要求為止。
於是小偉改掉了對媽媽不誠實的毛病,一次次重複的學習也讓他的成績越來越好,終於在長大後活成了媽媽所希望的樣子——事業有成,聽話孝順。
我的劇情介紹寫到這裡,突然想,假如真有這麼一個遙控器,不知道有多少媽媽夢寐以求地想得到它吧?
至於孩子的感受,有什麼關係?
劇中小偉被媽媽逼到崩潰,數度自殺,但遙控器都起了作用,媽媽把時間一重置,小偉就連死都死不掉——多好,就是逼垮了也不怕。
最終的結果不是達到了「為你好」嗎?
如果任由小偉自己發展,一個不誠實(偽造成績單)、貪玩(一心想著跟同學去旅行)、早戀(高中生就跟一個打扮前衛的女孩談戀愛)的學渣怎麼可能達到後來的人生高度?
所以,媽媽有做錯嗎?
由此,我又想到了楊永信的電擊療法。
在紀錄片中,連我們普通觀眾都看出來了,一個叛逆的怎麼苦口婆心都教育不好的孩子,走進治療室短短一點時間,出來就成了痛哭流涕感恩父母的乖孩子,正常的情況下可能嗎?
能想像得到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被迫。
把一個孩子逼迫成這樣的,那該是多大的恐懼啊?
然而,有多少父母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送過去「治療」。
甚至在電擊療法被取締後,我還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很多家長還在維護著楊永信,認為他拯救了自己的孩子
——哪怕孩子偷偷地在網上發洩:我的人生已經被他們毀掉了,餘生都將在驚恐和麻木中捱下去,可能隨時都會去死,或者,讓他們(父母)去死!
劇中的小偉,雖然如媽媽所願成為了一個成功人士,但是卻非常地不快樂。
他之前的一次次自殺就是為了反抗媽媽的控制,在活過來後,小偉痛苦地問媽媽:「你到底要我死多少次?」
能死得掉對於他來說都成了一種奢望,由此可見,後來那個成功人士的生活事實上小偉過得生不如死。
然而媽媽在乎嗎?
媽媽根本就看不到兒子的痛苦,媽媽看到的只有兒子的成功,或者說自己「教育」的成功。
從而可以向外人炫耀——「他本來要買頭等艙的,我叫他不要花那麼多錢,可是他堅持,一定要買商務艙,真是固執……」
成年後的小偉依然在媽媽的控制中,明明有一個女朋友,媽媽卻讓他去相親。
不過這次的相親對象倒是提醒了已經被媽媽掌控得麻木了的小偉——為自己活!
小偉再次反抗,這回不是自殺,而是偷取媽媽的遙控器。
拿到了遙控器的小偉與發現遙控器被偷的媽媽在馬路上對峙的一幕,赤裸裸地揭露了媽媽所謂的愛有多自私。
小偉已經明確表示了對媽媽的恨,對人生的絕望,對為自己活的渴望。
而媽媽,卻惡狠狠地說:「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言下之意,即便知道兒子生不如死都不肯放手。
這與那些帶回來一個經過了電擊療法從此戰戰兢兢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而認為楊永信拯救了孩子的家長何其相似啊
——他們需要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嗎?不,他們只需要一個歸我掌控的物件——我生的孩子,當然得聽我的,我別的東西掌控不了,我還不能掌控自己的孩子?
劇中小偉的媽媽就是一個單親媽媽,從那些閃回的鏡頭可以看出,媽媽的婚姻很不幸,工作也不順心。
而她之所以要這麼逼迫小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獲得一種對親密關係的掌控感,為了在外人面前證明自己有本事,教育有方生活得很好,為自己爭口氣。
所以,媽媽也真的非常可憐。
只是,再可憐,怎能把孩子當成充面子的工具?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中最可怕的一點就是不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總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物。
由此我又想到了不久之前有個中高考加分提案,要給在疫情中做出了貢獻的醫務人員孩子加分,結合之前看到的另一個提案,老賴的行為將影響到子女的升學。
我就呵呵了,原來「孩子是父母的附屬物」才不是民間的落後思想呢,如果國家政策都如此明示,怎能改變這種意識?
難怪,如今一句話常常被人提到——父母在等孩子感恩,孩子卻在等父母道歉!
只希望,更多的這一代意識到了上一代的錯誤以後,能逐漸從自己開始改變,不要再傷害下一代!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連結:
「輕舟一葉」那些童言童語,要記得記錄下來啊,真是可愛極了
「種瓜得瓜」孩子,我不要你的感恩,相反我還要感恩你選擇了我
獨立強大,生活才能貌美如花
兒子改變了我的性格,他是上天的恩賜!
那些缺愛的孩子們,願父母溫柔以待!
最近育兒貼:
@新手媽媽,江江的育兒小貼士。今日分享:擊破「缺鈣」謠言
最近視頻:
姐姐漱個口怎麼就這麼戳中寶寶的笑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