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媽媽的遙控器》——你到底想我死多少回

2021-02-21 南瓜藤的南瓜地

百度百科上是這麼介紹這部電視劇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

書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今天講講第一部《媽媽的遙控器》

劇情:小偉的媽媽得到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重置小偉的時間。

當小偉的所作所為讓她不滿意的時候,她就按動遙控器讓時間重來,一遍又一遍,直到小偉做到她的要求為止。

於是小偉改掉了對媽媽不誠實的毛病,一次次重複的學習也讓他的成績越來越好,終於在長大後活成了媽媽所希望的樣子——事業有成,聽話孝順。

我的劇情介紹寫到這裡,突然想,假如真有這麼一個遙控器,不知道有多少媽媽夢寐以求地想得到它吧?

至於孩子的感受,有什麼關係?

劇中小偉被媽媽逼到崩潰,數度自殺,但遙控器都起了作用,媽媽把時間一重置,小偉就連死都死不掉——多好,就是逼垮了也不怕。

最終的結果不是達到了「為你好」嗎?

如果任由小偉自己發展,一個不誠實(偽造成績單)、貪玩(一心想著跟同學去旅行)、早戀(高中生就跟一個打扮前衛的女孩談戀愛)的學渣怎麼可能達到後來的人生高度?

所以,媽媽有做錯嗎?

由此,我又想到了楊永信的電擊療法。

在紀錄片中,連我們普通觀眾都看出來了,一個叛逆的怎麼苦口婆心都教育不好的孩子,走進治療室短短一點時間,出來就成了痛哭流涕感恩父母的乖孩子,正常的情況下可能嗎?

能想像得到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被迫。

把一個孩子逼迫成這樣的,那該是多大的恐懼啊?

然而,有多少父母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送過去「治療」。

甚至在電擊療法被取締後,我還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很多家長還在維護著楊永信,認為他拯救了自己的孩子

——哪怕孩子偷偷地在網上發洩:我的人生已經被他們毀掉了,餘生都將在驚恐和麻木中捱下去,可能隨時都會去死,或者,讓他們(父母)去死!

劇中的小偉,雖然如媽媽所願成為了一個成功人士,但是卻非常地不快樂。

他之前的一次次自殺就是為了反抗媽媽的控制,在活過來後,小偉痛苦地問媽媽:「你到底要我死多少次?」

能死得掉對於他來說都成了一種奢望,由此可見,後來那個成功人士的生活事實上小偉過得生不如死。

然而媽媽在乎嗎?

媽媽根本就看不到兒子的痛苦,媽媽看到的只有兒子的成功,或者說自己「教育」的成功。

從而可以向外人炫耀——「他本來要買頭等艙的,我叫他不要花那麼多錢,可是他堅持,一定要買商務艙,真是固執……」

成年後的小偉依然在媽媽的控制中,明明有一個女朋友,媽媽卻讓他去相親。

不過這次的相親對象倒是提醒了已經被媽媽掌控得麻木了的小偉——為自己活!

小偉再次反抗,這回不是自殺,而是偷取媽媽的遙控器。

拿到了遙控器的小偉與發現遙控器被偷的媽媽在馬路上對峙的一幕,赤裸裸地揭露了媽媽所謂的愛有多自私。

小偉已經明確表示了對媽媽的恨,對人生的絕望,對為自己活的渴望。

而媽媽,卻惡狠狠地說:「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言下之意,即便知道兒子生不如死都不肯放手。

這與那些帶回來一個經過了電擊療法從此戰戰兢兢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而認為楊永信拯救了孩子的家長何其相似啊

——他們需要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嗎?不,他們只需要一個歸我掌控的物件——我生的孩子,當然得聽我的,我別的東西掌控不了,我還不能掌控自己的孩子?

劇中小偉的媽媽就是一個單親媽媽,從那些閃回的鏡頭可以看出,媽媽的婚姻很不幸,工作也不順心。

而她之所以要這麼逼迫小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獲得一種對親密關係的掌控感,為了在外人面前證明自己有本事,教育有方生活得很好,為自己爭口氣。

所以,媽媽也真的非常可憐。

只是,再可憐,怎能把孩子當成充面子的工具?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中最可怕的一點就是不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總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物。

由此我又想到了不久之前有個中高考加分提案,要給在疫情中做出了貢獻的醫務人員孩子加分,結合之前看到的另一個提案,老賴的行為將影響到子女的升學。

我就呵呵了,原來「孩子是父母的附屬物」才不是民間的落後思想呢,如果國家政策都如此明示,怎能改變這種意識?

難怪,如今一句話常常被人提到——父母在等孩子感恩,孩子卻在等父母道歉!

只希望,更多的這一代意識到了上一代的錯誤以後,能逐漸從自己開始改變,不要再傷害下一代!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連結:

「輕舟一葉」那些童言童語,要記得記錄下來啊,真是可愛極了

「種瓜得瓜」孩子,我不要你的感恩,相反我還要感恩你選擇了我

獨立強大,生活才能貌美如花

兒子改變了我的性格,他是上天的恩賜!

那些缺愛的孩子們,願父母溫柔以待!

最近育兒貼:

@新手媽媽,江江的育兒小貼士。今日分享:擊破「缺鈣」謠言

最近視頻:

姐姐漱個口怎麼就這麼戳中寶寶的笑點了呢?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遙控器
    其實是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臺灣的電視劇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每兩集一個單元。每個故事裡,都在講如今這個社會裡的親子關係。和教育相關的電視,和父母反思有關的內容,我總是會去看看,畢竟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多多少少總是會有一些差錯,那麼看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唄。
  • 影視推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今天想給大家安利一部臺灣親子題材神劇,聽話它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豆瓣評分8.1。這部劇的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最早是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蹟
    這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高學歷知識分子,孩子的問題他們不是意識不到,而是在還沒有嚴重到後來的程度時,不願意去承認,因為養出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很丟臉。阿衍的媽媽也不是不知道兒子的問題,家裡的貓一隻只死去,她當然知道,為此,她還費盡心思保護著最後一隻懷孕的貓,不讓兒子接觸到它。
  • 放下對孩子的人生遙控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點擊△藍字加關注,一起分享和成長足不出戶買遍全球好物點擊上圖可進入不二之選生活館前一陣有人推薦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一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故事。忙裡偷閒看了第一個故事,看完覺得背脊發涼。原來這是一部以親子為主題的驚悚劇。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會不會摁下以愛為名的人生遙控器
    但我們是不是忘了個重要的事,作為這個事件中心的孩子,父母所謂的「完美一生」就必然是他們期望的嗎?今天,科學隊長要用一部影片為大家揭開家庭教育的迷思,來自臺灣陳慧翎導演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電影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每個家庭都有遙控器,它意味著什麼?我們能用它控制相應的電子產品,主人將它買回來,它就成了主人生活的附屬品。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難道是我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必讀)
    他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但是,為了能和最好的朋友們去畢業旅行,他每天都重複著把偽造的成績單交給媽媽。直到第三天晚上,他再一次交出了偽造的成績單,媽媽突然說:「我不是已經給了你三次機會了嗎?」他這才知道,原來媽媽的手裡有一個遙控器,可以將他的人生向前倒帶。
  • 用遙控器控制孩子的人生,她比英子媽媽更讓人窒息
    英子情緒已經崩潰了,媽媽依然在問:「我想的都是為你好啊,你為什麼非要去那個南大啊?」英子說:「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我並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英子終於說出這句憋在心裡許久的話。彈幕裡說:光是看到英子媽媽的臉,都讓人窒息。關於乖小孩和控制狂媽媽的故事,我們在無數的影視劇中看過很多。
  • 心海瞭望塔|周末影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演了中國式教育,有人說,這是臺版的《黑鏡》。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卻隱匿著中國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教育的衝突。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1)
    我要每個單元都嘮嘮,等全集出完,我的文章,將會長得不成形,完全降低你們的閱讀體驗。那麼,接下來的,關於這部電視劇的介紹,我會每集講講,值得講的太多了,光講一集不過癮。導演:陳慧翎主演:鍾欣凌,劉修甫等簡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最近看到一部劇,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3,反響很大,被評為臺灣省的《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共十集,兩集一個故事,總共五個單元。第一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這個故事中,一個強勢的媽媽將孩子的方方面面掌握在手中,甚至拿到了掌控孩子時間的遙控器,將孩子犯過的錯無限回退,只為逼迫孩子認錯。
  • 聽話教育丨《媽媽的遙控器》如何毀了一個孩子
    我突然想起前幾年看過的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面有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大家不妨來看一下:https://v.qq.com/x/page/p08396y3nr1.html男主小偉是初三學生,學習成績不太好,偷偷修改成績單,想騙媽媽同意他去畢業旅行。
  • 好劇推薦:媽媽的遙控器
    —— 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儘管不少媒體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添上了臺灣版《黑鏡》的標籤,加入了一些微妙的科幻元素,但是故事裡的矛盾點,可能生活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我們更容易感同身受。- 遙控器 -
  • 河北邢臺媽媽綁著孩子下井撿遙控器:媽媽我害怕,不要
    父母是孩子的保護傘,從小到大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父母都會毅然決然地站在孩子的面前保護著他們。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有一些父母雖然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但是從來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對於孩子的安全也絲毫不放在心上。
  • 豆瓣8.1分家庭教育劇告訴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共五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必須過動》、《孔雀》與《茉莉的最後一天》。你有過被父母逼著去學習的經歷嗎?一則「媽媽賣房送她上興趣班」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 我討厭你!不要媽媽!孩子到底想說什麼?
    最近,在後臺看到幾位媽媽心塞的留言:媽媽A:我家孩子最近總是出現這樣的口頭語:「你再這樣,我就不跟你玩了,再也不跟你說話了!」媽媽B:我兒子4歲多,昨天對我說:「我討厭你,你滾!」聽到這樣的話,我可傷心了,這該怎麼教啊?
  • 豆瓣評分8.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否刺痛了你的心
    剛離婚的小偉媽媽從一位西裝男那裡拿到了一個神奇遙控器,媽媽相信,只要她給小偉修正的機會,小偉就能學會誠實;只要她重複增加小偉的學習次數,小偉的成績就可以越來越進步。為了讓小偉努力讀書,小偉媽媽不讓他參加畢業旅行,也禁止他談戀愛。只要小偉有任何一點狀況出現,小偉媽媽就會按下遙控器,讓小偉的日子重來…在劇中,媽媽說:「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
  • 媽媽的遙控器
    但這也不能結束,多次自殺都被媽媽用遙控器倒轉時間改寫了。小偉絕望地問:「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得到的回答卻是「死到你願意活下去為止」。  長大後,小偉終於有機會偷走了媽媽的遙控器,以為自己的人生終於回到自己手裡時,媽媽追來。  結尾母子對峙馬路兩側,小偉含著淚嘶吼「這不是你的遙控器,是我的!」失去控制權的媽媽情急喊出「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必須過動》
    社會上的職業由分數決定,考高分的孩子能跟媽媽一起住進「都心好宅」,享受舒適的生活,媽媽還能獲得金質勳章,其餘的人只能住在「鴿子籠」(即slum貧民窟),髒亂的環境讓許多人避之不及。這五個單元分囊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父母孩子,也用盡了各種黑暗浮誇極致的想像。故事情節五花八門,結局也不進相同,卻都表達了同樣的一個意思。「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