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
終於講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最後一個故事了!
我如釋重負地想要長長地舒一口氣。
但是,不能啊。
這個名叫《孔雀》的故事,
依舊讓我艱於呼吸視聽,
但我又不能停止講述。
我的教育良心,
敦促我必須把這樣的故事講給我的朋友們。
每講完一個,
我就好像又完成了一次救贖。
這個故事,
被設置在臺北最著名的私立名校維德學校裡。
第一個鏡頭,
便是維德學校開學時秩序比軍營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場面:
每一個孩子屏息魚貫而入學校,
像機場安檢一樣接受開書包檢查。
孩子們的行走路線,
都固定固化固式。
學生們都在虔誠地朗讀《家長同意書》:
為了安心向學,不帶藝人的照片到學校;
為了安心向學,不可以在課間進行球類運動;
為了安心向學,不在學校討論任何和考試無關的事情……
維德學校裡的每一個孩子,
都背影匆匆,
形象模糊。
因為超級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和超高的升學率,
這所貴族學校,
在當地聲名顯赫。
這個故事的主題,
也許可以理解為——「交換」,
不,準確地說,
應該叫「交易」!
如果你迫切地需要什麼,
然而又力所不逮的時候,
就可以去和「孔雀」交易。
孔雀,是維德學校的一處神秘所在,
它能洞悉人的內心需求,
並且向你發出交易邀請:
他通過剝奪你,
來滿足你。
每個人都在和孔雀的交易裡,
因為輕易得到了不能得到的而竊喜,
然後又迅速因為失去而跌入人生的更大的深淵。
孔雀的詭異在於,
它不會提前告知你你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它只說:
讓我滿足你,
你只需付出一點點,一點點……
而所有人最後都發現,
那一點點,
其實都是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故事的主人公是高中女生劉巧藝。
人如其名,
巧藝極具藝術天分,
是擅長色彩搭配的天才少女。
但巧藝的痛苦在於,
她只是出生於平民家庭的女兒,
但她有一個「瘋狂」的母親方美琪。
這位母親發誓無論如何要讓兒女出人頭地。
於是,她一人身兼多職,忘我勞作,
她想盡了一切辦法,
把巧藝送進了上流社會中這所最富盛名的私立維德學校。
但在這個富人云集的學校裡,
巧藝活得很艱難。
為了維持白富美的假象,
她不僅必須隱藏媽媽是個採茶女,
爸爸是個計程車司機的事實,
而且還需要應對同學之間各種各樣的高級交際,
而這些無不需要大把的金錢才能對付。
青春期小姑娘的虛榮被校園裡的「孔雀」發現了,
在孔雀的誘惑下,
驚恐不安的巧藝有了和孔雀的第一次交易,
然後,控制不了的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巧藝的一個一個小小夢想悄悄地變為了現實:
她被平時高傲的同學引以為知己了,
她被邀請參加了高檔法式餐廳的聚餐了,
她甚至還為學校捐獻了50萬,
成為了當年獲得校長嘉獎感謝的學生,
在萬眾矚目之下走上學校的頒獎臺,
接受校方隆重的致謝……
巧藝第一次覺得自己在維德學校活得像個人了。
這一切當然都是孔雀的「饋贈」。
但歡樂很快過去,
巧藝恐懼地發現,
孔雀索要的「那一點點一點點」,
居然是她最引以為驕傲的東西——她的藝術天賦。
巧藝先是發現自己的眼睛不能辨別色彩了,
然後發現自己的眼珠白化硬化,
慢慢地,
巧藝有了吞食昆蟲青蛙的欲望,
而且她的手臂開始長出雜毛……
而這些,
都讓學校那隻孔雀的毛更加鮮豔,
眼神更加絢爛。
而這一切,
方美琪都不知道。
她天天在掙扎著忙於做工,
忙于堅決想盡一切辦法把巧藝的弟弟巧新也送進維德學校。
巧新不願意,
他的夢想是讀社區普通中學的人人體育班。
但方美琪斬釘截鐵地否定了兒子的想法。
她的計劃是:
就算兒子擠不進私立維德,
那就算用買高價學區房的方式,
也要把兒子送進明星中學。
方美琪的邏輯很簡單:
進入名星中學就是進入了名牌大學,
而進入了名牌大學,
就是進入了上流社會。
只要兩個孩子進入了上流社會,
她的一切「投資」才算值了。
方美琪絲毫沒有感受到巧藝正在邁入深淵,
也沒有體會到兒子讀體育班的堅決。
這個似乎蓬勃著無限生命力的女人,
和兒女和丈夫頑強地對抗著,
她非要把自己的「名校培養夢」堅持到底。
但她終於累倒了。
而同時,巧藝父親肇事逃逸也丟了工作。
兩位能夠掙錢的大人的倒下,
讓這個家庭瞬間癱瘓。
巧藝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不得已只好告訴父親自己和孔雀的交易。
又經歷了很多變故後,
孔雀終於和這一家人達成了交易:
偷出維德學校的「家長同意書」銷毀,
還給維德學生應該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讓維德學校成為一所普通的學校。
這樣,孔雀就可以讓巧藝身體復原。
方美琪瘋狂地阻止這次行動。
在她的心中,
私立維德的存在,
就是尊嚴的存在,
沒有了維德,
兒女們也就沒有了上升的通道,
他們家的未來也就沒有了。
但巧藝姐弟和父親頂住了母親的壓力,
聯合完成了偷燒「家長同意書」這一次行動。
但結果卻讓人更加絕望:
家長同意書已經銷毀了,
按照道理,學校應該恢復正常,
那些不人道的管理方法可以統統終止了。
但奇怪的情景出現了:
被「解壓」的學生們群起反對,
他們主動要求開箱驗包才能進校,
主動要求日常生活重回軍事化……
於是,在學生的強烈抗議之下,
一切都自動回到了以前……
一家人去質問孔雀為什麼沒有說到做到,
讓維德學校變正常,
讓巧藝變正常。
孔雀說這不能怪它,
它已經盡力了,
要怪只能怪人類的奴性,
他們不僅僅被人家奴役,
而且也已經被自己奴役了。
奴役狀態已經成為他們體制化生活的一部分,
他們已經回不到正常了。
絕望的方美琪去求孔雀放過巧藝,
孔雀於是和方美琪做了最後一次交易:
巧藝的眼睛和身體都恢復了正常,
但走進孔雀籠的方美琪神秘失蹤了,
永遠失蹤了。
每一年的清明節,
巧藝一家人只能在孔雀籠面前擺好祭奠品,
紀念在此失蹤的媽媽。
他們還在尋找還在尋找,
希望有一天,
她能回來……
在這個故事中,
和孔雀交易的,
除了巧藝,
還重點刻畫有兩個人:
一個是維德的校長。
他向孔雀提出的要求是給維德學校最高的升學率和最好的社會名聲。
孔雀滿足了他。
但代價是,
他得用他健康行走的能力來換。
於是這位校長的下半身漸漸萎縮,
終至於癱瘓,
最後只能坐在輪椅上含著口號了……
另外一個是中途轉到維德學校的快樂女孩兒施宇婕。
這位陽光的少女初到維德時,
一臉天真歡樂的笑容,
拍著籃球,
心無所礙地上課時高高舉手直接向老師提問。
但她很快發現自己是學校的另類,
她的一切自由的行為在維德都不被允許,
而她刨根問底的學習方式更是違背維德「凡不考的都禁止思考」的學習原則……
施宇婕最後精神失常退學了,
變成了一個智力停止發育的傻姑娘。
因為她跟孔雀也進行了交易:
她獲得的是短期內成為維德學校的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而孔雀拿走的她的「那一點點」,
則是她的天真熱情和昂揚的生命活力。
這就是《孔雀》。
我覺得我講故事實在講得還不夠好,
而電視劇是拍得真好。
什麼才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
生命中最不能失去的又是什麼?
導演用那些顛倒的鏡頭,
混雜的色彩,
錯亂的時空,
形象深刻地表達了人性的迷失和瘋狂:
當「擁有更多的金錢」和「戰勝他人」被定義為「卓越」之後,
物質至上和成功至上就成為了社會的倫理價值,
世界理所當然地就成為了深不可測的欲望深溝。
那隻毛色鮮豔開屏之後光芒萬丈的孔雀就是這欲望深溝的象徵吧!
異化的社會輕而易舉地就實現了綁架,
它誘惑著人們傾其所有去交換「成功」。
沒有人意識到,
自己主動拿去「餵養」「成功」的,
是最珍貴的親情,
最珍貴的生命力,
最珍貴的健康,
最珍貴的天分……
最可悲的是,
不僅沒有人呼喊,
沒有人掙扎,
而且如果有人來拯救,
反而會受到強硬的抵制和反抗。
我終於講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十集五個故事,
我好像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
活到我這個年齡,
早已懂得了時間一定要用到最美好之物上,
所以我幾乎算得上一個惜時如金的人。
這樣的用了很多時間為大家講電視劇故事,
於我還是第一次。
做,是因為覺得值得。
有人把這部劇稱為臺灣版的《黑鏡》,
科技的使用只是手段,
科幻之外,
深刻反映的卻是人性的極暗黑之處。
而我講這些故事,
也是自我審查,
自我療救,
同時也想幫助到更多的朋友。
電視劇的名字取自紀伯倫的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我們要經常重溫這首詩。
真正讀懂了這首詩,
也許,我們就不會成為故事中的任何一種可憐可恨的母親,
也讓我們的孩子,
不會成為故事中的任何一種可憐的孩子。
我們就救了自己,
也救了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茉莉的最後一天》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二)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救救孩子,救救母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觀後(之一)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四《貓的孩子》 向上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