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上了熱搜,是說一個七歲的女孩在超市偷了東西,不管媽媽和店員如何問,孩子都不承認,無奈之下媽媽就選擇了報警,想給女兒一個教訓。
其實,我理解這個媽媽想要教育孩子的那份心。
但對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出的不恰當行為直接選擇報警,這件事我卻怎麼想都覺得有點不太合適。
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根本就沒法和孩子溝通的時刻,可能會下意識地去反思一下,是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已經不敢和我開誠布公了?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自己變得那麼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孩子會選擇「偷」,而不是找媽媽「要」?是不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我想,這些問題的答案,除了在自己身上尋找,更多的是要靠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
我們不僅僅是要讓孩子了解偷東西是不對的,更應該弄明白這一行為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原因。而把對這些問題的探究都丟給警察來做,並不現實。
偷東西固然有錯,但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還有沒有比報警更好的方法呢?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孩子當做小偷來對待,這樣的教育是不是又有一些過度和過激呢?
回憶我們小時候,其實有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
但我們也要知道,孩子偷拿東西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並不意味著通往罪惡的深淵。對於不同年齡孩子偷東西的行為,也應該有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為此,小暖特約譯者Joe整理了來自verywellfamily網站的相關文章,分別是由Ann Logsdon 撰寫的「How to Address Stealing Behavior as a Parent 」;以及由Amy Morin撰寫的「Disciplining Your Children When They Steal」。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如果發現孩子偷東西了,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實際上,他們可能真的未必明白。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經常會不詢問別人的意見就擅自拿走某樣東西。這倒未必是真的「偷」,而是他們心裡根本就沒有「你的」、「我的」這樣的概念。
三到五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建立「邊界」意識。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物權的概念,還不清楚哪些物品是屬於自己的,哪些是屬於他人的。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拿了別的東西,我們大可不必為其扣上偷竊的帽子。
但我們依然需要明確的告訴他們,偷拿東西是一種錯誤的行為。然後,從物品所有權的角度,讓他們明白未經他人允許就拿走東西是不對的。
在我看來,除了讓孩子明白偷東西不對,最最重要的,是要弄懂孩子為什麼偷東西。
就拿開頭那個新聞來說,七歲的孩子為什麼不讓媽媽買,而選擇悄悄拿呢?
也許我們可以大致猜到,是不是因為每次孩子要什麼東西,媽媽都特別嚴厲地批評,孩子害怕了不敢說呢?還是因為,媽媽每次都抱怨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孩子入了耳,不好意思再給父母添麻煩呢?還是因為這個女孩平時和媽媽關係就不好,用偷竊的行為來對抗媽媽呢?
由此可見,偷竊只是表面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會有許多許多。以下是兩位作者的建議:
對於父母來說,重要的一點就是儘可能多地考慮潛在的原因和背後的動機,以便正確處理孩子的偷竊行為。
下面這些是孩子們偷東西的一些常見原因:
學齡前幼兒通常會「順」走他人的物品。在這個年齡段,他們對偷拿東西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和傷害還缺乏清晰的了解。
又或是孩子沒有接受過財商教育。他們不理解去商店需要付錢買東西而不能直接拿。
由於孩子們自控力差,有時會出於一時衝動而偷偷把想要的東西放進口袋,並不考慮其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
有些孩子偷拿東西,並不是出於真的需要這件物品,而是企圖利用偷東西的行為吸引父母或老師的注意力。
還有一些孩子長期被忽視或是受過虐待,他們覺得偷來的物品能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一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滿足於想法和行動受到父母的控制。他們認為偷東西這種不良行為,正是反抗父母權威的一種方式。
還有一些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認為策劃並完成偷竊這種「挑戰」性質的行為,能夠獲得自我獨立感。
孩子們觀察到其他人的偷竊行為,於是好奇並模仿。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來說,可能會迫於有偷竊行為的同伴群體給予的壓力(同伴壓力)。
為了能夠融入群體,他們不得不聽從同伴的指令,從商店裡直接拿東西或是從更衣室無人看管的衣服口袋裡偷錢。
潛在的行為障礙或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偷竊之類的行為問題。比如孩子經歷父母離婚、家庭變故等重大變化,或是患抑鬱症等精神疾病,可能會利用偷竊行為來應對自身的心理問題。
很多時候,一些孩子之所以偷東西,是因為他們想擁有買不起或是父母不同意買的東西。
如果沾染上不良嗜好,或是受到電視、電影、遊戲節目中不健康內容的引導,那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偷偷拿錢去買酒或是吸毒。
儘管孩子們偷竊的理由有千千萬,而且年齡尚小的孩子可能還沒有「偷」的概念,但面對孩子們早期的偷竊行為,依然需要我們父母正確的引導。
家長們必須要重視,但也沒有必要一聽到「偷」這個字就自己先跳腳暴怒,不由分說把孩子暴打一頓或者臭罵一番。
對此,父母可以把重點放在找出孩子偷竊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不良行為本身。
原文作者為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應對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父母應該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是偷竊以及為什麼偷竊行為是錯誤的
父母們要向孩子們說明偷竊是錯誤的,是一種不良行為。父母與孩子談論時,最好保持冷靜和堅定,儘量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有些時候,父母們可能會為孩子的行為找各種「恰當」的理由,覺得孩子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自己的孩子因為羨慕兄弟姐妹得到的禮物比自己多,於是偷拿了他人的禮物。父母可能會覺得這種情況情有可原,怪不得孩子。
但是,父母們要記住,理解孩子偷竊行為背後的原因,不等於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對於年齡較小還沒有建立物權概念的孩子來說,父母有必要多提醒他們,從他人那裡搶走東西是錯誤的,這會讓其他人很傷心。
父母可以指派孩子作為自己物品的負責人,從而幫助他們了解物權的概念。
比如,可以和孩子事先建立規則,任何人想要借走或是玩一會兒玩具車,都必須先提出要求,經過孩子的同意後才能拿走。和孩子討論如何妥善保管借來的玩具車,最終才能完好地物歸原主。
父母可以與孩子談談心,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孩子自己說一說為什麼會偷拿東西。
不可避免的是,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很不滿意,因此大發雷霆,甚至當面羞辱孩子。但父母們最好還是保持冷靜,這才有助於孩子們主動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
比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能不能告訴我你偷拿錢的原因?你打算用這筆錢做什麼呢?」又或者是問孩子「是不是爸爸媽媽沒有給你買什麼,讓你很傷心?」這樣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逐漸打開心扉,說明自己遇到的困難。
只有知道孩子為什麼偷東西,父母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父母要將發現問題當作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
第三、必要時讓孩子明白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
當孩子出現偷拿東西的行為時,父母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求孩子歸還偷竊的物品並為此道歉。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對失主進行某種形式的補償,這將幫助他們理解偷竊行為帶來的後果。
通過賠償,孩子們付出了代價。家長也可以藉此機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明白失去自己東西的感受,才能尊重他人的財物。
在極少數情況下,孩子們被教育後可能會繼續偷竊。這時候,父母可能有必要考慮加大孩子付出代價的籌碼。
例如,取消孩子某一段時間內的特權(晚飯後不能看動畫片等),或是要求孩子做額外的家務活等。父母應該思考如何採用最有效的方式,才能讓孩子明白犯了錯誤需要受到懲罰。
關於這一點,小暖多說兩句,其實有研究表明,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可能更適合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像是學步期的孩子還不太真正能理解因果關係,採用這種方式也許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但是對於學齡的孩子,這招倒是可以試一試。比如開頭新聞裡的小女孩,已經7歲了,比起直接送警局,可以讓孩子通過自己賺錢(採用合理的方式,比如賣掉自己的玩具、東西之類的)來賠償店家的損失,以此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會更好。
從孩子在商店裡偷拿東西或是偷錢買東西的行為不難看出,孩子需要財物,但他們不明白如何正確獲得錢,也不明白如何使用和支配錢。
家長不妨利用這一機會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也許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財物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比如,父母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做家務,體驗勞動和努力的辛苦。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份內家務活,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生活能力,不用付費給孩子。除非是本應由父母承擔的家務活,比如洗車、洗碗等,可以考慮給予孩子適當的零花錢,為孩子提供學習使用和管理金錢的機會。
最後,父母和老師應該給孩子樹立積極的榜樣,踐行正直的優秀品格。
父母和老師應該以身作則,讓孩子們在家庭和學校中都有積極的參照榜樣。平時要經常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幫助孩子培養正直的品德。當孩子們每次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或是不良行為時,要認可孩子坦誠的態度,並且表揚他們知錯能改。
偷竊行為如果應對不當,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情感、社會和法律後果,包括被學校開除,甚至對青少年提起刑事訴訟。
如果父母的紀律約束無法遏制孩子的偷竊行為,那麼進一步採取措施很重要。
尤其當偷竊已成為一個持續存在的習慣問題,則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幫助。專業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找出造成孩子偷竊的根本原因。很多時候,心理健康或行為障礙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來源:
1、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what-you-can-do-when-your-child-steals-2161905
2、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what-to-do-when-your-child-steals-1095005
【遊記】日本、迪士尼、長隆、三亞、滑雪
【閱讀】科學、英語、古詩、思維、語言
【心理】分離焦慮、安全感、T2、慢熱、專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撫、小睡短
【情緒】戒吼、管教、抑鬱、聽話、 情商
【養育】牙齒、性教育、厭奶、如廁、餵養
【遊戲】玩具、繪畫、早教、兒歌、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