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女士發現自己的脾氣變得特別暴躁了。她總結,每次自己生氣都是因為4歲的兒子,因為她叫兒子幹什麼事情,兒子總是聽不見,於是脾氣就上來了。
上周六晚上,楊女士叫兒子去刷牙,兒子卻只顧著耍玩具。楊女士氣得差點動手打人,後來才知道,原來兒子這叫「選擇性失聰」。
媽媽幾次叫他刷牙兒子不回答繼續玩耍
今年30歲的楊女士,家住渝中區嘉華鑫誠小區7棟。上周六晚上,一家人走完親戚回家已經9點多。楊女士給4歲兒子多多洗完澡穿上睡衣,叫多多自己刷了牙就去睡覺,而她則去陽臺給多多洗衣服襪子。
「等我洗完衣服,他居然穿著睡衣在客廳玩玩具。我又叫了幾次讓他去刷牙,他都沒有回答。後來,我去廚房準備第二天的早飯,等我出來,他還在那裡玩,氣得我差點一巴掌打上去。」楊女士說。
楊女士從來沒打過孩子,最終,這一巴掌也沒打下去,但她嘴上怒吼著:「叫你好多遍了?你聽到沒有?」一邊拉起多多就往衛生間走。
可能是楊女士拉得過猛,多多絆倒在地,哭了,橫著眼睛對媽媽說:「去就去嘛!」
多多的態度,讓楊女士很不舒服。「叫了他很多次,他就像沒聽到一樣,還對我那樣的態度。」楊女士說。
當晚,楊女士向丈夫鄭先生吐槽,稱自己不想管多多了,讓丈夫來管。鄭先生安慰她說:「孩子這麼小,聽不進去話正常。現在孩子這點事,你都受不了了,以後孩子上學了要你輔導作業,你豈不是更崩潰?」
這是選擇性失聰過濾不想聽的東西
「其實,我的性格一向比較溫和,但最近一段時間,我叫多多做事可他總是不聽,脾氣就慢慢上來了。」楊女士說,除了刷牙,吃飯、睡覺、收玩具等,都要叫多多很多次,幾次過後孩子仍然不聽,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吼。
儘管嘴上說著不想管多多了,但也只是氣話。後來,楊女士在網上搜索發現,多多的表現叫做選擇性失聰,指的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個人的內心世界中,選擇延遲性或者忽略性地反應外界世界。
後來,楊女士也聽到其他年輕媽媽說過: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立馬就看見或聽見了。對不感興趣的東西,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都像是沒聽見沒看見一樣。
「多多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的。我叫他刷牙,他卻一直耍玩具。他並不是沒聽見,而是不想聽不想去做。」楊女士說。
有一次,楊女士帶孩子逛公園,多多要去走很窄的坎坎,無論她怎麼招呼「不要上去走,要摔倒」,多多就是聽不見。還有一次是在吃飯,她叫多多快點吃,吃了去練鋼琴,不料多多吃得越來越慢也不說話了。但是,當父親說起幼兒園遊園活動的事,多多一下子就提起了精神來,話超多。
對此,楊女士陷入了糾結。她表示,都說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有著不同的表現,但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己都要發脾氣,不知道該怎麼辦。
記者小調查顯示 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你家孩子也有選擇性失聰的情況嗎?針對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多位3歲左右孩子的媽媽。她們均表示,自家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
梅梅(全職媽媽33歲):兒子上小學5年級了,以前給他說事,半天聽不到,分分鐘讓我氣炸。現在他大了,也就好了很多。
鄧女士(餐館老闆31歲):女兒5歲,只要我一叫她收玩具就失聰,叫好半天她都不理會,自己耍自己的,硬是要我發飆了才收斂一點。但是,當她婆婆叫她把玩具收了可以看一會動畫片時,女兒一下就聽到了。
李女士(幼師27歲):我兒子4歲,整天都在煩他,叫不要做的事情他偏要去做,叫做的事情他就是「裝」聽不到,氣死人。前幾天帶他去小區外面玩兒,叫他不要跑快了,不要亂跑,結果差點就跑丟了,還好後來他自己找回來了。
王夢(銷售30歲):女兒3歲多,很多時候我給她講話,她都像沒有聽到一樣。我覺得還好,沒生氣。我遇到這種情況,就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她在耍玩具,該睡覺了,如果我喊她不聽,我就說:我們去床上講個故事吧——然後,我講完故事,她就睡著了。
專家意見
家長要反思教育方式
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親子教育專家周小燕認為,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之後,比較自然地就會出現一定的叛逆。選擇性失聰,就是一個小的叛逆期。
周小燕介紹,這是孩子一個自然且短暫的過程。面對這樣的情況,部分家長特別是一些勵志做一個不發脾氣的家長,就容易情緒爆炸。如果易怒的家長是照顧孩子較多的一方,另一方就應該多承擔帶孩子的責任,減輕大人情緒爆發。
周小燕表示,遇到孩子選擇性失聰,易怒的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為什麼孩子總是聽不到父母講的話?
周小燕分析認為,孩子經常出現選擇性失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家長總是強烈阻止孩子的行為,一個勁兒地對孩子說「不可以」,孩子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繼續裝著聽不見,心裡想的是「我偏不」「叫我幹啥我就不幹」。
二、孩子耍玩具正投入,突然被家長叫去做其他事,孩子就可能愛理不理,甚至不回答。
三、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但家長再三催促,比如該去睡覺了、快點去刷牙等。
專家支招
培養孩子的底線規矩意識
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親子教育專家周小燕建議,首先,給孩子下命令應該簡單明確,培養底線的規矩意識,比如開始數數:「吃飯了啊,一、二、三……」。
其次,儘可能給孩子一定的緩衝時間。比如,在孩子耍玩具時叫他吃飯,可能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讓他再玩5分鐘或者10分鐘就吃飯。
再次,父母事先提出要求。比如快到吃飯時間,孩子還想多玩一會玩具,父母就要告訴他「只許玩10分鐘」。再比如,遇到孩子出門就亂跑這種事,家長在出門前就應該告知孩子「出門別亂跑,否則今天就在家玩兒」。
最後,對孩子的要求,家長要儘量一起參與,比如「我們一起去睡覺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