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助長孩子的逆反心!

2021-01-14 孩子的成長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都存在一種普遍的現象:

家長喜歡不停地囑咐、不斷地提醒、不斷地督促。


父母一直對孩子叨叨,就等於把自己的話變成噪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選擇性失聰,左耳進右耳出,該幹啥還幹啥,讓父母更加抓狂。

其實,嘮叨是最無用的家教,甚至會適得其反。

永無休止的嘮叨,對孩子就是精神上的疲勞轟炸。

沒完沒了的說教批評只會讓孩子心生厭惡,挑起孩子的敵意,使親子之間的矛盾不斷緊張激化。

所以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面對家長的嘮叨時,就產生叛逆心理,孩子的內心往往是:

「你越讓我怎麼做,我就越不怎麼做。」

嘮叨屬於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

為了逃避,孩子會產生牴觸情緒,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拒絕或牴觸父母的嘮叨,不但不願意去聽,還會對你的「攻擊」變成「防禦」。

當孩子對父母建立起防火牆的時候,也很容易把我們要傳遞的愛和關懷一併拒絕。

讓嘮叨變成恰到好處的叮嚀。

父母與其嘮叨,不如採取少說、多聽、多行動的策略,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探索。


父母「嘮叨」都有什麼樣的危害?


第一,父母嘮叨,是採取了跟不上孩子發展節奏的教育方式。當父母遇到孩子的問題,或是認為孩子一定要記住的事情,如果多次進行重複,這對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來說,等於忽視孩子的感受和他們面子。過時的教育方式不會有什麼效果,不僅自己白費口舌、勞而無功,還必然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出現家長眼中的「不聽話」。


第二,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失去傾聽。在許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不全是錯誤。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是自己不停的說,那孩子那怕有滿腹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說不出來。就算孩子說出一些,家長反以為是孩子狡辯。所以,人有兩個耳朵和眼睛,卻只有一張嘴,就是要大家多看、多聽、少說話,還有會聽!


第三,父母的嘮叨,屬於一種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一般情況下,給孩子適當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無休止的嘮叨,就等於變相的單方面指責,絲毫沒有尊重和認同的意味。有時孩子明明自己可以做的很好,父母的嘮叨就等於把功勞拿走了,而當做錯時,父母的嘮叨又變成先見之明,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極大傷害。


第四,父母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係,也使父母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於是,本來應該成為避風港的家,在孩子眼裡反成為「風暴」中心。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會發生「出走」現象。


第五,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嘮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信任和帶有指責的表現,是家長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期望和不滿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長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傳遞給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當孩子的負面情緒積累過多,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第六,過度的嘮叨,使孩子感覺到被控制。父母的絮叨,明顯表現出佔據了強勢地位,孩子就算想說也沒有招架之功,更別說有反抗了。如果父母過於控制孩子的生活,是一種很自私的表現,並非真的是為孩子好。可是,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孩子由於力量原因,可能暫時不會爆發,等到青春期來臨,也等於是火山要爆發了。


第七,父母的嘮叨,很容易使孩子獲得「免疫力」,並親子關係受損。嘮叨和農藥一樣,過度使用就使蟲子產生免疫力,孩子反覆聽到家長的同樣的話,一旦習慣就內心開始抗拒。當家長一說,就在腦中想方設法躲避,儘可能想著與當前嘮叨毫不相干的東西,從而忽視掉父母的聲音。於是,家長在嘮叨時,經常可以觀察到孩子走神或「神遊」的情況。


第八,父母的嘮叨,是扼殺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不停的嘮叨和說教,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認為反正有人會提醒,便不會用心做事。而當問題出現以後,就會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成為典型的外歸因。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缺少責任感和獨立意識,變得懶惰、散漫,通常會唯父母是瞻,難獲得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


第九,父母的嘮叨,是消極思維方式和不健康生活態度。嘮叨是父母自己對生活經歷的看法,甚至是有許多的偏見、誤解和不滿,這等於是向孩子轉嫁壓力。嘮叨的人從來不顧及他人感受,這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使父母的地位和形象完全被扭曲。當這種示範被孩子接收,孩子也會變得消極,並對其他人產生很多誤解。


第十,父母的嘮叨,是一種變相的比較和貼標籤。父母經常會借嘮叨進行「宣洩」,直接引用和重複別人的話,或借別的孩子的長處來說自己孩子的問題。比如,老師對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評價,都會「鸚鵡學舌」般地對孩子「述說」。於是,嘮叨就變成了時時的對比,讓孩子總感覺到不如別人,很有可能會「破罐子破摔」,「聽話」的孩子很受傷!

相關焦點

  • 總是忍不住嘮叨孩子怎麼辦?學會這幾點,家長輕鬆告別嘮叨
    被嘮叨煩的兒子,隨口頂撞了閨蜜幾句,母子間的關係很是緊張。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總之就是,面對孩子的種種行為,閨蜜就忍不住嘮叨,還說孩子要是能省點心就好了。和閨蜜一樣,很多家長都不能避免嘮叨孩子。家長越嘮叨,孩子就越煩,不僅沒有起到督促的作用,反而影響了正常的親子關係。
  • 父母的嘮叨,是害了孩子的慢性毒藥
    家長們嘴裡是喋喋不休的嘮叨,心裡卻是怕:怕孩子分不清好壞,怕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岔了道,遭遇坎坷和風雨。家長也有太多的期許:希望孩子茁壯成長,希望孩子將來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嘮叨是愛,還是控制?家長的嘮叨要表達的信息是關愛和期許,而孩子收到信息卻是不信任,是指責,是控制。一位媽媽說,孩子不讓給他夾菜,還委屈地說:「媽媽,在你眼裡,我連夾菜都不會嗎?我到底是有多蠢!」孩子的話一下子戳痛了她。連夾菜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嘮叨動怒。
  • 遠離嘮叨,別讓孩子「耳朵磨出繭子」
    尤其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的嘮叨往往只能起到負面作用。甚至有人說,嘮叨是親子關係的「殺手」。一家兒童心理研究中心調查顯示,98%的孩子認為媽媽太愛嘮叨,20%-33%的中小學生曾有過「換父母」的想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媽媽太愛嘮叨」。也許有人會說,自己之所以嘮叨是因為愛孩子、關心孩子。
  • 父母嘮叨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壞處?細數父母嘮叨的「三宗罪」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一唱一和化身唐僧式的嘮叨,一樣會讓孩子反感。別總以為孩子好為出發點,就讓孩子聽你的,你這樣做對孩子學習不僅沒幫助,甚至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細數一下父母嘮叨的這「三宗罪」一、教育效果差一句話的效果往往取決於說話的人,而非重複的次數。家長反覆不停的講,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
  • 研究表明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要多「嘮叨」,關乎孩子的閱讀能力
    今天和大家主要聊一聊關於「嘮叨」的話題。在一個家庭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個現象,做媽媽的不論在孩子什麼樣的年齡段,總會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噓寒問暖,不停的嘮叨。我們什麼時候該對孩子「嘮叨」、什麼時候不能「嘮叨」,其中也有講究,用錯了反會招孩子厭煩!
  • 嘮叨換來了孩子孩子叛逆,家長該這麼辦?看看這三招
    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經常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嘮叨或者噓寒問暖,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好的,但不是所有的「嘮叨」都能對孩子起到正面的作用,一旦嘮叨過度就容易給孩子帶來很多的負面情緒。可見,過度的嘮叨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從而破壞親子間的關係。那麼,家長該如何避免嘮叨呢?
  • 積極人生劉一凡:親子衝突:孩子不在屈服於父母的嘮叨怎麼辦?
    01孩子不在屈服於父母的嘮叨青春期孩子比較常見的共性的現象就是不再屈服於父母的嘮叨。其實你爸爸媽媽的心情和你被孩子懟的時候,心情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愛爸爸媽媽就從對他們和顏悅色開始。如果希望孩子也能夠對我們和顏悅色,那我們就先對我們的爸爸媽媽和顏悅色。同時對孩子別太嘮叨,即使老了絕對不做一個多管閒事的嘮叨老人。
  • 「我想要個不嘮叨的媽媽」,孩子的心聲,做父母的要重視
    那麼,孩子時間長會習慣你的嘮叨,不在把你的話放在心中。不管你以後說的是對還是錯,他都認為你是在嘮叨他。很多時候,「嘮叨」的父母,總覺得自己替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不領情,早就不耐煩了。甚至都產生了厭煩和反抗的心理,那媽媽對孩子的「嘮叨」的原因是什麼呢?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怎麼樣才能不嘮叨,有能到達目的呢?
  • 別讓孩子在嘮叨中成長,可能會對孩子的以後發展有所影響
    父母要把嘮叨改為實際的交流和鼓勵,適可而止地進行忠告,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反感。如果孩子不聽勸,就要其承擔後果,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在教育過程中要把命令變成請求和啟發,進行旁敲側擊,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去做,不會覺得那是嘮叨。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有一次閨蜜送孩子去上學,結果馬上就要遲到了,兒子還在那裡磨磨唧唧慢慢悠悠,這時閨蜜徹底火了,不停地給孩子說:"就要上課了,你怎麼就不能快點,剛才我就提醒你很多遍了,可你就是不聽,還是在這裡磨嘰。"閨蜜還沒有說完,孩子就開始捂著耳朵並朝閨蜜吼叫道:"你有完沒完,你能不能夠不嘮叨了?"接著甩門就走。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差勁…笨父母才會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
    01逆反心理 爸爸媽媽們總是會以自我為中心來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步驟來完成每一件事情,並且會在嘮叨的過程中指責孩子,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家長的嘮叨,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採取了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能夠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重複做錯事,而這種觀念,很容易忽視孩子們的感受。 03負面情緒 美國哈佛大學的神經學者們,曾經找了36名平均在16歲左右的青少年們,並且讓他們聽母親批評、嘮叨自己的聲音。
  • 你再不停止無休止的嘮叨,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但是孩子像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不一會又開始追鬧起來。很快,兩個孩子又鬧了起來,周圍的人對這兩個如此「活潑」的孩子,感覺到很無奈。媽媽也感覺到很頭疼,但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去制止倆孩子的行為。這比苦口婆心的讓孩子刷牙強多了。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講很多遍,他很難聽進去一句。其實很多時候,不講道理,彼此的好感會存在很多。有時候孩子不愛吃飯,很多家長就會追著喂,或者嘮叨,說不吃會餓,威脅孩子吃。
  • 父母越喜歡嘮叨,孩子會越來越差勁,學會把控適度的言語教育
    這一點讓小編非常不能夠理解,因為在長大之後會非常珍惜父母的每一句嘮叨,為什麼孩子會那麼討厭呢?後來有一次英子在跟侄子相處的時候,就詢問了他最討厭父母的什麼行為,他也是說最討厭父母經常會對自己嘮叨,說很多大道理。
  • 父母的嘮叨=唐僧的緊箍咒
    看到這裡,不知您是否會對這個媽媽感同身受,孩子太不聽話了,自己明明就是為他好才說這麼多,孩子真是白眼狼,都不珍惜自己的愛。愛你才會嘮叨,孩子可能會說:「這種愛給別人吧,我不需要。」是啊,愛不是單方面的輸出,而是對方能不能接受。
  • 媽媽的嘮叨像一把「刀」
    我也看過一些所謂「媽媽的嘮叨裡盛滿了愛」的文章,我想那愛裡,多少也是摻了點過期的***——指不定殺傷力還剩下多少。嘮叨的父母,或許也愛孩子,但一定用錯了愛的方式,千萬不要打著道德的名義為「嘮叨」正名。不然,我們將一代代把錯誤的教育方式傳下去,受苦的還是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 一位媽媽的醒悟:嘮叨教不出真正自律的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見我這般反應,她慢悠悠地說:「你不覺得這幾年,自己越來越嘮叨了嗎?」人到中年,越關注教育,越想替孩子學習嘮叨,會傳染。從前是只對兒子話多,到後來更是對老公,對家人都嘮叨。為什麼家長喜歡嘮叨,是因為家長想通過言語的強調,幫助孩子建立學習主動權,改正他的學習習慣,保護孩子的學習環境,從出發點來說,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太多家長嘮叨著,就把自己丟進了「超限效應」的陷阱裡。什麼是超限效應?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而她認為,在孩子3-6歲之間,父母嘮叨是有點用處的;但是在孩子12歲以後,父母再嘮叨,那就完全是無用功了。李玫瑾教授還表示道: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級父母這樣教娃。
  • 妻子助長孩子與人攀比,提出離婚,孩子是這場婚姻最大受害者!
    當時,王先生非常生氣,衝著孩子發火了。妻子張女士當場發飆:現在哪個孩子鞋子他能穿舊?哪家孩子不是要什麼有什麼,又不是給不起,你就是對小孩摳門,捨不得花這個錢,捨不得滿足小孩這一點點物質上的要求。張女士當場還向王先生提出了離婚。離婚不是兒戲,怎可說離就離呢!
  • 別只會對孩子嘮叨,了解超限效應的危害,嘮叨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
    生活當中我們總會發現孩子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而在這段時間父母定然會對孩子不停的嘮叨,希望孩子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劉先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出色一些,可是孩子學習成績一直以來都不是太好,這也讓劉先生感覺到十分著急。為了能夠讓孩子的學習成績得到一定的改變,劉先生每天工作完了之後,就會不停的監督孩子,並且對孩子不停的嘮叨。
  • 孩子磨蹭,比父母嘮叨一百遍管用的是,用這一招
    我原來一直在不停地催孩子,反反覆覆,嘮叨到停不下來,快點,快點……不照我的話做我誓不罷休,害怕孩子上學遲到,害怕他耽擱吃早飯,害怕孩子跟不上學習的節奏,害怕孩子跟不上社會的節奏……通過這次,讓我感受到,只要提醒到了,聽不聽是他的事,不多說半個字,因為孩子自己沒有經歷過錯誤,沒有承受過痛苦,是永遠都不會追求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