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名言:「1000個讀者眼中就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說明著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看待《哈姆雷特》這本書的意境也各不相同。
今天這句話引用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對待孩子犯得同一個錯誤,1000個家長也會有1000種解決方法,最後得到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上有些會「嘮叨」、有些會「打罵」、有些會「講道理」、有些會「冷處理」、有些會「用語言威脅孩子」、有些甚至會將所有的方式都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這些方式使用後結果的「好」與「壞」,我們暫且不論。今天和大家主要聊一聊關於「嘮叨」的話題。
在一個家庭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個現象,做媽媽的不論在孩子什麼樣的年齡段,總會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噓寒問暖,不停的嘮叨。
孩子進入的年齡段不同,對待家長的「嘮叨」反應也各不相同
年齡小的孩子會很老實的站在一旁聽著媽媽的嘮叨聲;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會說:「知道了,知道了,煩人」;成年後的孩子會把媽媽的嘮叨聲當做耳邊的風,不做任何反應,最多偶爾敷衍一下。
我們什麼時候該對孩子「嘮叨」、什麼時候不能「嘮叨」,其中也有講究,用錯了反會招孩子厭煩!
【三歲以前多「嘮叨」】
李玫瑾教授在她的育兒心理講堂上提到過孩子小時候家長一定要多嘮叨,尤其是孩子三歲以前,家長要和孩子多說話,增加孩子每日聽見的詞彙量。
這個「嘮叨」不是指家長每天和孩子重複著同樣的話語,這樣孩子每日接收的詞彙量還是一樣,並未增加;這裡的「嘮叨」是家長每天要和孩子說著大量的不同的話。
例如家長每天可以給孩子讀不一樣的故事書或多為孩子介紹身邊接觸的不同事物的功能性等等,儘可能的讓孩子多聽多看。
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表明: 孩子從出生後開始,家長每日帶著孩子讀一本書,到孩子五歲時,會比那些不經常讀書的孩子多聽29萬個詞彙;如果每天家長帶著孩子讀五本書,從出生開始到五歲,和一個從不讀書的孩子相比,他們聽到的詞彙量差別有140萬之多。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百萬級的差距」可能是不同孩子之間閱讀能力差異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此看來「嘮叨」和「不嘮叨」的教育下,孩子接收的詞彙量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陳美玲在她的育兒道路上也提到過,她「嘮叨」的最高記錄是在她的大兒子面前「嘮叨」了近八個小時。至今她的兒子還記憶猶新。說那時候還不如被陳美齡打一頓。當然這裡的「嘮叨」是她的孩子當時在犯錯時才出現的嘮叨,是和孩子講道理的嘮叨。
【孩子青春期後,家長閉上嘴】
「嘮叨」雖然好用,但等孩子大了之後就不再適合了。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李玫瑾教授又提出這時的家長要閉上嘴巴,點到即止、不要再一直的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與思想,他們討厭家長在他們的面前幹預他的決定,所以家長越是嘮叨,在孩子面前越沒有說話權。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家長看到不聽話的孩子又變得更加嘮叨,如此惡性循環。
人對嘮叨的感受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對於「超限效應」這裡有一個故事。
一次大作家馬克·吐溫去聽牧師演講,最初他感覺牧師講的特別好,他決定多捐款;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覺得不耐煩,他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到最後牧師結束演講的時候,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沒捐,還從盤子裡拿走了幾枚硬幣。這就是心理學當中的「超限效應」。
由於刺激的時間過多、過強、過久,容易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家長對於孩子的「嘮叨」也是一樣。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再「嘮叨」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到了明事理的年齡,很多事情已經不需要家長反覆的說,他自己心裡清楚。這時家長再去和孩子不斷的嘮叨,會刺激孩子的「超限效應」。這樣即使孩子知道自己是錯的,依然會出現逆反心理,要和父母對著幹。
如同我們想讓孩子不要玩手機了去寫作業,家長和孩子一直「嘮叨」,孩子就偏想和家長對著幹。
青春期的孩子犯了錯,家長可以和孩子說一說自己的看法,點到即止,讓孩子自己考慮。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尊重孩子做出的決定。
常聽家長抱怨,自家的孩子小時候聰明伶俐、乖巧懂事,為什麼長大後全變了,變得不乖、不聽話、自己的主意還特別大。
這就是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改變,但家長沒有跟著孩子一起改變。家長還在用著孩子小時候的一招對付長大後的孩子,同樣的招數用了這麼多年,自然也就沒了效果。
當家長感到往常使用的方法,現在對孩子已經沒用了,就要另尋他法,先改變自己。當孩子發現家長在往好的方向在改變,孩子也會主動改變。
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嘮叨」雖好,但也要看情況,孩子大了還在嘮叨只會起到反作用,要注意「過猶不及」。
想看更多育兒小故事,點擊上方關注我,我是炄鋅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