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要多「嘮叨」,關乎孩子的閱讀能力

2020-12-20 炄鋅媽媽

莎士比亞名言:「1000個讀者眼中就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說明著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看待《哈姆雷特》這本書的意境也各不相同。

今天這句話引用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對待孩子犯得同一個錯誤,1000個家長也會有1000種解決方法,最後得到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上有些會「嘮叨」、有些會「打罵」、有些會「講道理」、有些會「冷處理」、有些會「用語言威脅孩子」、有些甚至會將所有的方式都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這些方式使用後結果的「好」與「壞」,我們暫且不論。今天和大家主要聊一聊關於「嘮叨」的話題。

在一個家庭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個現象,做媽媽的不論在孩子什麼樣的年齡段,總會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噓寒問暖,不停的嘮叨。

孩子進入的年齡段不同,對待家長的「嘮叨」反應也各不相同

年齡小的孩子會很老實的站在一旁聽著媽媽的嘮叨聲;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會說:「知道了,知道了,煩人」;成年後的孩子會把媽媽的嘮叨聲當做耳邊的風,不做任何反應,最多偶爾敷衍一下。

我們什麼時候該對孩子「嘮叨」、什麼時候不能「嘮叨」,其中也有講究,用錯了反會招孩子厭煩!

【三歲以前多「嘮叨」】

李玫瑾教授在她的育兒心理講堂上提到過孩子小時候家長一定要多嘮叨,尤其是孩子三歲以前,家長要和孩子多說話,增加孩子每日聽見的詞彙量。

這個「嘮叨」不是指家長每天和孩子重複著同樣的話語,這樣孩子每日接收的詞彙量還是一樣,並未增加;這裡的「嘮叨」是家長每天要和孩子說著大量的不同的話。

例如家長每天可以給孩子讀不一樣的故事書或多為孩子介紹身邊接觸的不同事物的功能性等等,儘可能的讓孩子多聽多看。

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表明: 孩子從出生後開始,家長每日帶著孩子讀一本書,到孩子五歲時,會比那些不經常讀書的孩子多聽29萬個詞彙;如果每天家長帶著孩子讀五本書,從出生開始到五歲,和一個從不讀書的孩子相比,他們聽到的詞彙量差別有140萬之多。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百萬級的差距」可能是不同孩子之間閱讀能力差異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此看來「嘮叨」和「不嘮叨」的教育下,孩子接收的詞彙量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陳美玲在她的育兒道路上也提到過,她「嘮叨」的最高記錄是在她的大兒子面前「嘮叨」了近八個小時。至今她的兒子還記憶猶新。說那時候還不如被陳美齡打一頓。當然這裡的「嘮叨」是她的孩子當時在犯錯時才出現的嘮叨,是和孩子講道理的嘮叨。

【孩子青春期後,家長閉上嘴】

「嘮叨」雖然好用,但等孩子大了之後就不再適合了。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李玫瑾教授又提出這時的家長要閉上嘴巴,點到即止、不要再一直的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與思想,他們討厭家長在他們的面前幹預他的決定,所以家長越是嘮叨,在孩子面前越沒有說話權。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家長看到不聽話的孩子又變得更加嘮叨,如此惡性循環。

人對嘮叨的感受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對於「超限效應」這裡有一個故事。

一次大作家馬克·吐溫去聽牧師演講,最初他感覺牧師講的特別好,他決定多捐款;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覺得不耐煩,他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到最後牧師結束演講的時候,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沒捐,還從盤子裡拿走了幾枚硬幣。這就是心理學當中的「超限效應」。

由於刺激的時間過多、過強、過久,容易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家長對於孩子的「嘮叨」也是一樣。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再「嘮叨」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到了明事理的年齡,很多事情已經不需要家長反覆的說,他自己心裡清楚。這時家長再去和孩子不斷的嘮叨,會刺激孩子的「超限效應」。這樣即使孩子知道自己是錯的,依然會出現逆反心理,要和父母對著幹。

如同我們想讓孩子不要玩手機了去寫作業,家長和孩子一直「嘮叨」,孩子就偏想和家長對著幹。

青春期的孩子犯了錯,家長可以和孩子說一說自己的看法,點到即止,讓孩子自己考慮。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尊重孩子做出的決定。

常聽家長抱怨,自家的孩子小時候聰明伶俐、乖巧懂事,為什麼長大後全變了,變得不乖、不聽話、自己的主意還特別大。

這就是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改變,但家長沒有跟著孩子一起改變。家長還在用著孩子小時候的一招對付長大後的孩子,同樣的招數用了這麼多年,自然也就沒了效果。

當家長感到往常使用的方法,現在對孩子已經沒用了,就要另尋他法,先改變自己。當孩子發現家長在往好的方向在改變,孩子也會主動改變。

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嘮叨」雖好,但也要看情況,孩子大了還在嘮叨只會起到反作用,要注意「過猶不及」。

想看更多育兒小故事,點擊上方關注我,我是炄鋅媽媽!

相關焦點

  • 孩子看書瞌睡怎麼辦?媽媽不用嘮叨就解決,孩子學習閱讀效率翻倍
    前閱讀是指在幼兒時期通過各種圖片、文字、圖像等形式引導孩子閱讀的過程,也就是說前閱讀就是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可家長往往忽略親子閱讀的重要性,所以導致孩子閱讀能力弱,就算是孩子對所看的書有興趣,由於不善於閱讀同樣也會導致瞌睡的情況。第三,錯誤看書的姿勢。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是這「7年」,家長可要抓住了
    最近哈佛大學最新一項研究更進一步論證了蒙臺梭利的理論,該項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的「黃金七年」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這次把早教的範圍鎖定到了孩子1-7歲之間。可是如今早教機構費用相當貴,並不是每個普通的工薪階層的家庭都能承受得了的,那麼家長能不能夠自己在家給孩子做早教呢?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最佳方案,並非是靠「閱讀」
    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很高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夠在將來出人頭地,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來。因此,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從小多閱讀,就可以讓孩子更加聰明,更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但閱讀真的更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嗎?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從小讀古詩,對大腦有這4個「隱形好處」
    而關於「唐詩宋詞」的早教班卻非常少,更有的家長覺得這種文學對孩子的效果不大。 因為舞蹈、繪畫這類的,孩子每天的進步是能看得見的,但到了背誦古詩、學習詩詞時,這好像對孩子的生活和未來沒有多大的幫助。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就錯了,學習古詩對於孩子的幫助和影響是巨大的,甚至關乎到未來。
  • 總是忍不住嘮叨孩子怎麼辦?學會這幾點,家長輕鬆告別嘮叨
    既然嘮叨如此招孩子厭惡,家長們為什麼還是忍不住嘮叨呢?1、父母付出太多中國式的家庭,都是家長圍繞著孩子轉,多數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是「鞠躬盡瘁」。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出現不聽話或者叛逆的行為,家長們就會覺得孩子不懂事,沒有感恩之情,對孩子有些嘮叨行為也是在所難免的。
  • 哈佛研究:拉開孩子成績差距的是閱讀面!請家長抓住閱讀敏感期
    很多粉絲跟我留言吐槽,孩子看課本都難,更別提課外閱讀了,這道理跟孩子講了,他就是不聽怎麼辦!每次面對這樣的家長,我都會講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要講究「天時地利」,所謂天時講得是閱讀的敏感期,地利是給孩子創造的閱讀環境。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閱讀可以刺激大腦發育這件事,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識。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些父母在媽媽懷孕時就給孩子讀繪本,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閱讀並不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唯一的最佳方法。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如何培養孩子自主閱讀能力?學會這4個訣竅,讓孩子輕鬆愛上閱讀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共讀了幾年,上了小學還是要父母講故事,或者是也沒有很愛閱讀的感覺。這其中就是父母和孩子在閱讀中,定位不恰當。說到底,孩子才是親子共讀的核心。沒有配合孩子閱讀的發展歷程。孩子的閱讀發展歷程,大致分為3個時期。閱讀發展早期(6個月-2)歲,翻書、看圖畫。這個階段,孩子通常未必會從第一頁開始看,甚至喜歡反覆看某一頁的某個圖片。
  • 3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孩子將受益一生,家長要選對方式
    3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孩子將受益一生,家長要選對方式一些私立學校在招收幼兒園升小學的學生時會對報名的孩子進行一些測試,以此來選取一些他們認為的優秀學生。一般來說,學校主要測試的是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學校會認為缺乏邏輯思維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
    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認為閱讀和提高詞彙量是促進兒童大腦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的一個方法。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但一項新的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研究最終也證實了,想要讓孩子大腦發育,父母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閱讀能力?家長懂得這樣做,孩子學習英語更專注
    陪伴孩子閱讀,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情,教育君就有親身的體會,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有時注意力會不集中,有時對於閱讀還很排斥,而且根據科學調查研究,小孩子們學習的專注力時間是有限的,並不能長時間一直保持專注,因此,作為家長要想方設法來吸引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 研究表明:帶孩子的最佳人選不是媽媽,這個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
    在當前社會的家庭構成當中,大多數家庭都是由媽媽或者是老人在帶孩子,父親則忙於工作,承擔著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導致缺席了孩子的成長。然而相關研究卻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會更高,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王女士在生下孩子後一直親自帶娃,和大多數的寶媽一樣,既要忙於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時常忙得焦頭爛額。前不久,王女士的公司接了一單大項目,為了尋求事業上的更多發展,王女士也主動報名參與了其中。工作的突然變故導致孩子無人照顧,夫妻倆商量了一下,決定由王女士的愛人暫時在家帶娃,王女士忙完之後再做商量。
  • 閱讀| 專家研究證明:看五倍於課本的「閒書」,孩子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在這個方面,特級教師竇桂梅堪為典範:她所帶的一個班自小學一年級開始,至六年級畢業,學生積累了100多個寓言,200多條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詩辭,1000多條成語,因而她的學生文筆流暢,出口成章。
  • 小學閱讀能力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能力!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對於孩子,無論他學習成績如何,只要有讀書的好習慣,就擁有無窮潛力。孩子對閱讀的「精神飢餓感」形成於14歲之前,因而,培養閱讀能力,14歲以前最為關鍵。「精神飢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孩子14歲以前所養成的習慣、所閱讀的內容、從書本當中獲取的基本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斷對小時候的認知進行完善、升級、修正。
  • 嘮叨換來了孩子孩子叛逆,家長該這麼辦?看看這三招
    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經常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嘮叨或者噓寒問暖,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好的,但不是所有的「嘮叨」都能對孩子起到正面的作用,一旦嘮叨過度就容易給孩子帶來很多的負面情緒。為什麼要在外面吃完飯才回來?她說是關心我,我覺得那就是她的控制欲。」可見,過度的嘮叨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從而破壞親子間的關係。那麼,家長該如何避免嘮叨呢?
  • 「我家孩子能倒背如流」,家長別開心太早,需警惕閱讀能力陷阱
    有些家長經常以「我家孩子無論背古詩還是背課文,都能倒背如流」為傲,其實,與其關注孩子的背誦能力,不如關注孩子到底能夠理解多少,他的閱讀能力發展到哪個級別。閱讀書籍的好處是電子產品無法取代的各項研究顯示,過早讓孩子接觸電視節目、動畫片,不管節目的好壞,孩子即便能從中獲取某些有益的知識,但不可避免地會禁錮孩子想像力的發展,被動接受信息記憶也不會牢固,同時限制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的發展。
  • 研究表明:孩子從小背古詩,對大腦開發有4大好處!家長別不在意
    我一直認為詩詞是感悟人生的一條捷徑,我喜歡讀,但對於孩子需不需要從小背古詩,我一直很遲疑,直到我看到了關於從小背古詩,對大腦開發的4大好處,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一、記憶力更好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記憶是透過一再重複活化某一組特定的神經元,將其結合成某個表徵,表徵越強,這種閱讀和辨識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記憶力越好。
  • 孩子的閱讀能力決定了以後的學習能力!
    我想說不是這樣的,語文教材的學習不能代替整個兒童閱讀,光靠語文教材,每個學期一本薄薄的語文教材,三五萬字,是沒有辦法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的習慣的。 所以三年級之前應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的興趣,要鼓勵孩子讀課外書,多看課外書。
  • 小學的閱讀能力,決定了孩子以後的學習能力372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正如朱永新所說: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其閱讀史。對於孩子而言,即使他成績平平,但有良好習慣,將來仍是潛力巨大。 第二:閱讀量的累計 一般幼兒一年的閱讀量要達到50-100萬字才可以使這種能力萌芽! 6-12歲,是閱讀能力(即學習能力的基礎)長期發展的最黃金時期,這六年,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海量閱讀、大大提高閱讀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
  • 遠離嘮叨,別讓孩子「耳朵磨出繭子」
    對於絕大多數的家長和孩子來說,「嘮叨」都不可能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有「嘮叨」這個戲碼,甚至每天上演。有一首以媽媽的各種嘮叨表現為歌詞的《媽媽之歌》曾在網上風靡一時,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別忘了鋼琴課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