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嘮叨,因為對孩子的不放心。但是否考慮過這種嘮叨是否有效,還是只顧著自己一時爽。
小軍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喜歡念叨的人,每次在家裡面都是只聽見她的聲音。有一次,小軍放學很晚回家,只見她媽媽開口就念:「怎麼這麼晚回家,是老師留堂了還是路上貪玩了,怎麼不提前和我說一聲,你知道我有多麼擔心你嗎?你在路上貪玩的時候,我多麼怕你出現什麼意外,要是……」然後,只見小軍低著頭,啥也不說,靜靜等著媽媽念完,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說話媽媽的話就短一些,要是回了話晚飯都吃不上。媽媽果然念叨了一會就去做飯了。吃完飯後,小軍坐在沙發上,拿起遙控器,打開了電視節目,小軍正看的入迷的時候,媽媽怒氣衝衝地跑過來,把電視劇一關,然後就是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媽媽說:「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倒舒服,你可知道媽媽工作很辛苦,還得給你們刷碗,剛才還沒給你說完……」只見小軍轉頭就往房間裡走。
看到這裡,不知您是否會對這個媽媽感同身受,孩子太不聽話了,自己明明就是為他好才說這麼多,孩子真是白眼狼,都不珍惜自己的愛。
愛你才會嘮叨,孩子可能會說:「這種愛給別人吧,我不需要。」是啊,愛不是單方面的輸出,而是對方能不能接受。

現在很多孩子對家長的嘮叨到了近零容忍的程度,每當家長要發表長篇大論的時候,孩子就一副痛苦的表情,真的是好比唐僧的緊箍咒一般,讓人頭疼欲裂。
而每當孩子說出「媽媽,你能不能不要嘮叨」的時候,媽媽可能更會炸,念叨的更多,時間越長。

有的時候,作為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父母的嘮叨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擔心的時候,這倒無可厚非,孩子不接受可能是溝通不夠的問題。但如果父母是純屬於喜歡嘮叨,因為嘮叨而找到了存在感以及榮譽感,這就怪不得孩子不體諒了。
如果是前者,父母們先得和孩子好好溝通,純屬的嘮叨對孩子是無用功,尊重孩子的想法,然後既能表達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教育,又能讓孩子接受和理解;如果是後者,孩子們快快長大,組建家庭就能擺脫父母的嘮叨了。
嘮叨並不是父母口中說的那是愛,也可能是傷害,兩者只有在孩子接受的前提下才能劃上等於號。
(小編撰文不易,點個關注,教你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