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2020-12-25 家居大能人

「你上學馬上就要遲到了,速度點!快點啊,不要磨磨蹭蹭的,哎呀,先把鞋穿好,然後再去拿書包啊!」

「拿過的東西要放好,該放哪裡就放哪裡,不要等一等,等一等之後你就忘記東西是從哪裡拿得了,還怎麼放好?」

每次面對孩子不聽話,自己不止疲憊的嘮叨了許多話孩子就像耳旁風一樣沒有聽到,家長都會覺得:「這到底是不是我親生的?」,一陣「狂轟濫炸」以後自己也氣到不行。

這是不是每天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而她認為,在孩子3-6歲之間,父母嘮叨是有點用處的;但是在孩子12歲以後,父母再嘮叨,那就完全是無用功了。

李玫瑾教授還表示道: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級父母這樣教娃。

低層次父母不顧孩子感受,控制欲很強:

如果對孩子們做一個調查,問他們「你最怕爸爸媽媽做什麼?」我想可能很多孩子都會說,「怕他們嘮叨」。

低層次的父母總是陷入「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父母越生氣」的怪圈。歸根結底會發生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我們的家長根本不相信我們的孩子,不予許我們的孩子放錯誤。

這些低層次父母們打著愛的名義,通過嘮叨的方式,希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要相信,孩子總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長大,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要急著嘮叨和矯正他。

高層次的父母會讓孩子獨立自主,讓孩子自己去學習:

高層次的父母都會明白孩子從失誤犯錯,到真正成熟需要一個過程,高層次的父母會鼓勵孩子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

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才出現,那麼,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對孩子的幫助也會更大。

父母嘮叨對孩子的危害

家長經常對孩子嘮叨,孩子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就慢慢會產生不自信!當孩子的負面情緒積累過多,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都不自信,總擔心做不好,擔心別人指責,所以在行動力方面會表現很差,顯得懦弱、膽小、遲疑。寧可跟隨大流,不敢自己做主。

一個小女孩經常被他媽媽嘮叨。她的母親也是一個碎碎念、每天都嘮叨不停。後來受李玫瑾教授的影響,她現在把孩子教育做得很好。

這主要是因為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啟蒙教育很重要,因為家長要學會在寶寶小時候正確引導寶寶發展大腦。做一個稱職的啟蒙老師是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的關鍵一步!

因此,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和引導。從出生之初,我們就做了一切,仔細觀察,對孩子的成長道路做出了正確的引導。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一張白紙。孩子今後長什麼樣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父母在這張白紙上畫上什麼東西。

由此可見,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2-6歲是兒童養成行為習慣、性格、情緒管理和高情商的黃金時期。

所以建議家長們,不管我們我們平時有多麼忙,下班有多晚。孩子的童年非常的重要,我們需要關注這個階段,苦點累點我們都要堅持,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

相信每個家長都會給孩子看一些圖畫書,看一些繪本之類的書。

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看繪本呢?

一是:繪本的圖畫圖案色彩鮮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非常願意去看;

二是:繪本的內容非常有趣,可以引導孩子進入到故事裡面去,讓孩子從主人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這裡就為大家推薦一套從德國引進的幼兒啟蒙繪本——《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一本非常好的圖畫書,插圖的質量非常的高。這套書的插圖是由插圖畫家特別設計的。全套共有40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與孩子的成長有關。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把圖畫書中的故事當作睡前故事給孩子聽。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這套書已經成為孩子們性格發展和行為習慣的指南。

這套書對於我們塑造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健全的人格,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創造出高情商的孩子,值得我們去嘗試,這套啟蒙繪本是千萬德國家庭都在使用的育兒神器。

2-6歲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黃金時代。如果不注意引導孩子,壞習慣很難改掉。父母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指導我們的寶寶。

一套書不足百元。平均來說,一本書大約2元錢。一本書只是吃早飯的錢。它可以幫助孩子們形成高情商,良好的性格和良好的習慣。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呢?

相關焦點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都這樣做
    「愛嘮叨」幾乎是每個父母身上都會有的標籤,不管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每次犯錯後父母總會不厭其煩地嘮叨,生怕你沒有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下次再犯錯。如果孩子不聽父母嘮叨的話,這時候父母會說:「我說了這麼久,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或者是:「我說了這麼久,你拿我的話當耳旁風是吧?」看到這裡,很多父母肯定想:「代入感太強了,我感覺我已經在嘮叨孩子了。」
  • 李玫瑾: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不少父母們都有這樣的苦惱,自己嘮叨一頓,講了很多大道理,結果發現孩子左耳聽右耳冒,一點東西都聽不進去。不少父母遇到這種事時,心裡都會想:「孩子真不懂事,一點兒也不懂我們的良苦用心」。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智商的父母都這樣做
    每當孩子撒潑打滾,胡攪蠻纏的時候,父母的腦海中裡都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念頭:我怎麼生出這麼個祖宗?因為要顧及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克制自己不打孩子,壓著心裡的火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才不管你生不生氣,就是跟你對著幹,到最後,孩子的毛病沒有改,還把你氣得不行。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這應該是許多母親頭疼的問題。面對憤怒的孩子,許多家長很無奈。許多家長說他們的孩子亂發脾氣。道理講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但孩子們就是不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們在三歲之前是聽不見去我們的大道理的。所以,記住跟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會嘮叨不停、講道理,一流父母都這樣做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幼年時期走過來的,經歷過的父母教導大概也不會比現在的孩子們要少。記憶中尤其深刻的,也許大多都是父母親不間斷的碎碎念吧?特別是在進入了青春期的時候,我們都會對他們的嘮叨感到不勝其煩,但是輪到自己做人父母時,卻又難免重複這一歷程,叫自己的孩子也嘗到了一番「唐僧碎碎念」的威力。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有些父母看似不怎麼關心孩子的成績,他們的成績反而很優秀,那些越是被逼、被嘮叨的孩子,他們的成績反而不理想。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高層次"的家長從來不是只跟孩子講大道理。
  • 李玫瑾:別再對孩子嘮叨講道理了,眼界高、見識廣的父母都這樣做
    而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在面對父母滔滔不絕的說教、通篇的大道理時,根本聽不同,並不是故意辜負父母的「良苦用心」。我國著名心理犯罪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說到:「孩子6歲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但是到了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你說的那些我都懂,而且你都講了十多年了。」而孩子長大後出現的問題,多半是3-6歲沒有教育好!
  • 低層次的家長愛跟孩子講道理,而層次高的家長會這樣做,娃更優秀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嘮叨是最低級的育兒方法,也是低層次父母最喜歡用的方法,」你中了嗎?當孩子犯錯誤時,解決的辦法有千萬個,但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不停的給孩子講道理,停止你的嘮叨吧!否則,不僅起不了自己想要的育兒效果,甚至往往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 李玫瑾教授:孩子小時候多嘮叨,長大了請閉嘴,中國父母都做反了
    根本沒給孩子立好規矩、培養好的學習習慣,現在突然讓孩子轉變狀態,肯定不適應呀。丹丹這才認識到,原來都是自己之前沒有對孩子管教,該說的時候不說,現在說多了孩子不聽還煩。>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 為啥絕大多數孩子邁入中學會成績陡降?李玫瑾:少說少管才有效
    之後老師和賈女士交談中發現,她在孩子學習方面幹涉較多,幾乎每一件和學習有關的事情,賈女士都參與其中,處於青春期孩子很敏感,尤其長時間在父母嘮叨下會變得格外叛逆,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開始牴觸學習的原因所在。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父母,與旁人無關
    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一次節目訪談中就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父母對於孩子的撫養不應當僅限於物質,更要注重精神撫養。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情商高低,主要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並非孩子自己本人的意願亦或者是他人影響。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往往也會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特徵。「低情商」父母有哪些特徵?
  • 我不跟孩子講道理了,還是讓圖書幫我們講,比做嘮叨父母強!
    因為對一個充滿了生命活力,情感迅速發展的孩子來說。用理性的方式去講道理,是最無趣的體驗。所以他們面對喋喋不休的父母,內心往往在想著如何逃離。經常跟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最後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一天會跟你說「閉嘴,爸爸你話太多了」「你們太吵了!」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差勁…笨父母才會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
    遇到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們開始琢磨,怎麼讓孩子有記性,於是就開始講道理,可是我們千百次的告知、講道理都是無效的。 如果是面對三歲以前的孩子,那麼和他們講道理,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你說話的意思。
  • 父母越喜歡嘮叨,孩子會越來越差勁,學會把控適度的言語教育
    這一點讓小編非常不能夠理解,因為在長大之後會非常珍惜父母的每一句嘮叨,為什麼孩子會那麼討厭呢?後來有一次英子在跟侄子相處的時候,就詢問了他最討厭父母的什麼行為,他也是說最討厭父母經常會對自己嘮叨,說很多大道理。
  • 父母嘮叨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壞處?細數父母嘮叨的「三宗罪」
    文|TF別說是一個小孩,假如是你的上司、父母,不厭其煩的給你重複說過的話,換位思考一下,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一唱一和化身唐僧式的嘮叨,一樣會讓孩子反感。別總以為孩子好為出發點,就讓孩子聽你的,你這樣做對孩子學習不僅沒幫助,甚至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細數一下父母嘮叨的這「三宗罪」一、教育效果差一句話的效果往往取決於說話的人,而非重複的次數。家長反覆不停的講,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聽某一件事情反覆聽太多,就會感到聽不清了,就像夜晚的催眠曲一樣。
  • 李玫瑾:父母玩命奮鬥,是為了富養孩子,那就把人生定位搞錯了
    小時候被窮養的父母多少是有些自卑的,不想讓孩子認為自己家裡很窮,總是比別人低一等,希望孩子能陽光快樂地度過童年。02一味富養孩子,把孩子的身體養弱了李玫瑾教授說:當孩子想喝甜水就一口口飲料喝,孩子想吃肉就頓頓香肉吃,孩子想要啥買啥。
  • 層次低的父母才有這些壞習慣,孩子沒出息很正常,希望你都不佔
    層次高的父母,自然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優秀,層次低的父母,孩子也很難有寬廣的眼界和格局,自然相比起來就差一些。生活中肯定沒有父母願意主動承認自己的層次低,只是這關係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及將來的人生發展,所以父母還是要經常自我反省。層次低的父母才有這些壞習慣,在這樣負面行為的影響下,孩子沒出息很正常,希望你一條都不佔。
  • 父母的嘮叨=唐僧的緊箍咒
    以愛為名,粉飾嘮叨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嘮叨,因為對孩子的不放心。但是否考慮過這種嘮叨是否有效,還是只顧著自己一時爽。看到這裡,不知您是否會對這個媽媽感同身受,孩子太不聽話了,自己明明就是為他好才說這麼多,孩子真是白眼狼,都不珍惜自己的愛。愛你才會嘮叨,孩子可能會說:「這種愛給別人吧,我不需要。」是啊,愛不是單方面的輸出,而是對方能不能接受。
  • 李玫瑾直言:正確應對孩子「哭鬧要挾」,父母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第三,不要說教有些家長會想,既然打不得罵不得,那我跟孩子講道理總可以吧,可實際上,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即使是不哭不鬧的時候,家長和他們講道理,他們也不一定能聽得懂,更何況是在他們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如果家長跟他們講一番大道理,他們更是什麼都聽不進去。
  • 孩子被霸凌怎麼辦?李玫瑾:低段位父母找老師,高段位父母這麼做
    文\張媽編輯\張媽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可謂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會因為校園霸凌而不願與人交往,自卑敏感使得自己非常害怕被孤立,更害怕一個人獨處,可能會因為害怕被霸凌而變成討好型人格。校園霸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難以磨滅的,我們更需要得知為什麼校園霸凌的施暴者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校園霸凌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