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直言:正確應對孩子「哭鬧要挾」,父母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2020-12-23 健康生活心得

小孩子常常以哭鬧來要挾家長,這似乎是一件很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不少家庭都出現過類似的場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束手無策,只能妥協,實際上,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僅僅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四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打孩子

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往往特別煩心,而家長又明知道孩子的要求很過分或者他們的行為觸碰到了家長的底線,這就讓家長感到怒不可遏,伸手打孩子幾下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會讓他們覺得很委屈,而且這也是不公平的。

第二,不要罵孩子

很多家長都知道體罰孩子是不正確的,尤其是不應該打孩子,所以就乾脆破口大罵,這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但是這往往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孩子覺得家長是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凡事只會大吵大嚷,而且他們會變本加厲,比家長的嗓門還大,以此來對抗家長。

第三,不要說教

有些家長會想,既然打不得罵不得,那我跟孩子講道理總可以吧,可實際上,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即使是不哭不鬧的時候,家長和他們講道理,他們也不一定能聽得懂,更何況是在他們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如果家長跟他們講一番大道理,他們更是什麼都聽不進去。

第四,不要走開

在某些家長看來,不能打、不能罵也不能講道理,那乾脆就不理孩子了,離孩子遠一點,讓孩子在一旁哭鬧好了,這樣一來,雖然孩子有可能安靜下來,但下次他們還會這樣鬧。

因此,家長不妨在一旁靜靜的看著孩子,讓他們知道家長是有原則和底線的,如果你哭鬧那你就一直這樣下去好了,反正家長是不會妥協的,這樣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但是很多父母往往會心軟,自己的孩子一旦鬧起來,總是用金錢滿足孩子的哭鬧,卻忘了最好的教育是親子教育。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

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孩子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從中學到知識,慢慢改正自己的行為。

而繪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和學習。

而繪本就是讓孩子接受知識最快最有效的好助手。近幾年,繪本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可接受。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所以李玫瑾教授給各位父母推薦這一套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書籍《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中英雙語繪本,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地去教育孩子。

和大家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自卑、懦弱或者脾氣大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

我們也當過小孩,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惡言相向,所以我選擇這套繪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裡面的主題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主人公小腳鴨的做法就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一共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媽媽我能行》、《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好孩子懂禮貌》、《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讓我快樂》、《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

色彩鮮豔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元全套10冊的《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是2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 ↓

相關焦點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不要選擇離開,請留下來,試試情話陪哭法
    01當遇到被孩子用哭鬧「要挾」時,父母不同的選擇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幾乎每一位父母,都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在《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就一直被女兒用哭要挾著。小姑娘不想吃飯想吃冰淇淋,哭;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又哭;不想上幼兒園,還哭。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父母該如何應對?
    那怎樣才能改變孩子這種以哭鬧來要挾大人滿足自己要求的行為呢。脫離場景在公共場所大多數情況都不太允許我們溫柔的堅持和孩子打持久戰,同時也會影響他人,招來一波又一波的注目禮。帶孩子暫時離開,這樣不會因為礙於面子和尷尬而影響我們冷靜處理,去外面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後等待孩子情緒穩定。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在《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的育兒方式曾被網友們質疑,說她「不懂教育,溺愛孩子」。女兒不想吃飯要吃冰淇淋,一哭,就給;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一哭,就抱;不想上幼兒園,一哭,差點抱回去。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妥協、溺愛,造就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個任性的「熊孩子」,甚至「巨嬰」。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為什麼許多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所以,用哭鬧「要挾」父母,成了許多孩子的致勝「法寶」,只要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哭就可以了。 可是,這樣的方式雖然贏了孩子,卻也輸了孩子。
  • 總是被孩子哭鬧「要挾」的家長,教你一招正確處理
    媽媽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歸根結底,父母還是用權利壓制了孩子的需求。相信這樣做過的父母不在少數,這樣做真的合適嗎?父母的冷處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吼叫,更不能打罵,妥協也不是好辦法。
  • 90後父母抱臂觀望孩子趴地上哭鬧,孩子耍脾氣家長該怎麼辦?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有些家長採用的是放任不管的方式:「讓他哭吧,哭夠了就不哭了」。這種處理方式有些類似視頻中的這對90後父母,其實我們也是不提倡這種做法的,有時候孩子哭是情緒發洩的一種方式,他需要的可能只是家長的一個擁抱,如果長期放任不管,會讓孩子缺少愛的關懷,也是不利於他們的成長的。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跟父母分床睡,最好別超出最佳年齡段
    孩子多大跟父母分床睡?李玫瑾:超出最佳年齡段,影響成長發育。面對孩子分床這件事,真是令不少家長頭疼,有的家長頭疼的是給孩子分了好幾次都沒能成功,甚至有的孩子都10幾歲了還和父母擠在一張床上。
  • 【教育】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鼓勵溝通
    01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寶媽無奈上網求助有個寶媽網上交流群中,一位寶媽像各位媽媽發出了求救信號。為了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首先父母要弄明白為什麼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04李玫瑾教授:父母要鼓勵孩子,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自己的一次講座中說過,父母要鼓勵孩子,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 孩子趴地大哭,爸媽抱手淡定旁觀……面對孩子當眾撒潑,李玫瑾出招:一做三不做
    做父母的應該多少都這種經歷,孩子想要達成某種目的,你沒同意,孩子就當眾撒潑哭鬧,此時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在#90後父母的育兒觀#話題裡,大家好像都是一樣的做法,慣小孩?不存在的!不對哭鬧撒潑的孩子當眾教育、妥協、冷處理,不是意味著就不管了。在《奇葩說》中有一期辯題就是:在公共場合遇到熊孩子,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選手嶽嶽說了這樣一句話:「社會對熊孩子的教育,遠不止過肩摔、飛毛腿,更不只是打罵和批評。一切皆教育。」
  • 孩子哭鬧讓他先靜一靜,是管教最大的誤區!
    他們既不去扶,也不急著哄,就這麼淡然地看著孩子的「表演」。夫妻倆環抱手臂,歪斜著身體,頗有點冷眼旁觀的意味。這段視頻贏得了20多萬網友的點讚。這種不被孩子哭鬧要挾的作風,似乎成為管教中的一股清流。只是,當我們遠遠地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冷眼看他們崩潰哭鬧時,真的了解過孩子的感受嗎?很多人以為孩子哭鬧就是要挾,撒潑就是作對,所以寸步不讓。
  • 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李玫瑾:要提高警惕!長大了很難改正
    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事情讓父母擔心,比如拒絕學習,不聽話,早戀,一切都讓父母擔心孩子。但是現在人們鼓勵父母以溝通為主,不提倡父母教孩子體罰。所以很多家長很無奈,不知道孩子犯錯該怎麼辦。事實上,父母應該選擇正確的方法來管教孩子。
  • 孩子哭鬧別大聲訓斥,無效且傷害大,有效管教要用「KICK原則」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許多的父母都同這位父親一樣,面對孩子的哭鬧沒有耐心,採用暴力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哭鬧,但其實這樣不僅沒有達到有效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孩子哭鬧,有效的管教方法是用"KICK"原則。
  • 李玫瑾尹建莉兩位育兒專家「掐架」,作為普通父母,我們該站誰?
    李玫瑾教授育兒觀的出發點,是訓練和控制孩子,是「父母有病孩子吃藥」,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工具」。 在這裡,筆者不做評判,尹建莉、李玫瑾兩位老師的觀點、作品,都是公開的,請大家自己閱讀,自己理解。 我只和大家探討一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選擇哪種育兒思想。
  • 孩子動輒哭鬧?
    有時,孩子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往往使用這種方式,所以在感到無聊、沮喪、孤獨等情況下,也會出現哭鬧的情形。  【錯誤成因】  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呢?一般來說,原因有以下幾個:  (1)語言表達能力差。
  • 孩子多大跟父母「分床」好?李玫瑾:最少得這個年齡後,太早不行
    同時小張家裡就有個2歲的女兒、名叫童童,童童生來就較為膽小怕生,有些時候小張一不在他的身邊,童童就會緊張到哭出聲來,這讓小張倍感頭疼,為此小張花了不少功夫在網上查詢如何鍛鍊孩子膽量,最後她決定讓孩子獨自一人睡一個房間,以此鍛鍊孩子。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
  • 李玫瑾:孩子愛頂嘴?大多是父母不合格,這3招讓孩子不再頂嘴
    當孩子犯錯遭到家長責罵的時候,有的孩子會悶不作聲,默默聽從父母的教誨;有的孩子則非常不服氣,甚至頂嘴反駁父母。當孩子學會頂嘴反駁父母,家長們想必都非常苦惱,部分脾氣暴躁的家長甚至動手將孩子「揍一頓」。但無論如何,孩子和家長頂嘴這件事,還是值得家長都重視和糾正的,畢竟這關係到孩子的未來發展。
  • 90後夫妻佛系帶娃,寶寶撒潑趴地哭鬧,父母站一旁冷靜「圍觀」
    想必每個做父母的都經歷過孩子在外哭鬧的情況,每當孩子一哭鬧家長就會亂陣腳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當孩子看到想要的玩具賴著不走的情況。如果父母不答應給孩子買,孩子就會以哭鬧滿地打滾的方式威脅父母。對此,有很多家長給我留言,面對孩子哭鬧要玩具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