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別大聲訓斥,無效且傷害大,有效管教要用「KICK原則」

2021-02-08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帶孩子去遊戲場玩的時候遇見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大概只有六七歲的孩子在過山車附近發生了爭吵。原因是孩子看著過山車處有很多人排隊也爭吵著父母帶他去玩,但是由於年紀太小,父母擔心會發生危險,並勸導孩子等以後再玩。

可孩子卻不聽,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鬧起來,孩子的父親便開始大怒,在公共場合大聲呵斥孩子,情緒隨著孩子的哭聲越來越激烈。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許多的父母都同這位父親一樣,面對孩子的哭鬧沒有耐心,採用暴力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哭鬧,但其實這樣不僅沒有達到有效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孩子哭鬧,有效的管教方法是用"KICK"原則。

孩子哭鬧時父母的錯誤做法

狂暴型父母狂暴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抑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大聲訓斥甚至是動手打孩子,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的身心都帶來嚴重的影響。

縱觀生活,狂暴型父母的孩子性格也會比較急躁狂暴,遇見一點小事就會發脾氣,往往也會比較衝動,容易做出一些讓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冷漠型父母冷漠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就是採用一貫的冷漠臉態度,用一張冷冰冰的臉去回應孩子的哭聲。在他們的觀念裡,孩子愛哭鬧是很正常的,哭一會就好了,千萬不能向孩子妥協,否則孩子可能會哭鬧得更加嚴重,還可能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這種父母會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愛或者母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也比較惶恐,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成長的路上總是缺乏安全感,容易患得患失,變得沉默內向,把所有的情緒都積壓在內心,從而造成許多的心理毛病。

溺愛型父母溺愛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採用一味地安撫和妥協,以此在制止孩子的哭聲。在公共場合 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的形象,在孩子大聲哭鬧時就選擇妥協讓步,導致孩子藉此提出無理的要求,並且會認為這是滿足自己願望的武器。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一味溺愛下成長,就容易變得矯情,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用哭鬧尋求父母的方式解決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父母溺愛也導致孩子養成一系列的壞毛病,比如《變形記》中就有很多的孩子從小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居然會對家裡的清潔阿姨大爆粗口,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

由此可見,許多父母在處理孩子哭鬧的問題上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面對孩子的哭鬧,最有效的方法還在於學會用"KICK"原則。

有效管教重在"KICK原則"

何為"KICK原則""KICK原則"是西方的一套管教原則,它提倡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遵循冷靜的原則,做到心平氣和(kind)、立即(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然後又是心平氣和(Kind)。

"KICK"原則保護孩子尊嚴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學會心平氣和的口氣,而不是以一種父母權威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能夠很好的保護孩子的尊嚴,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更好地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曾經耶魯大學有一位心理學家研究過"與談話者講述某一事項時的最佳談話方式",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沉穩型的講課方式和雄辨型、演說型的講課方式相比,前者能夠讓孩子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

所以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低聲說話,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你的教育。

"KICK"原則幫助孩子平靜研究表明,低音調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做到全神貫注,同時可以在低聲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降低原本高昂的情緒,從而平靜下來。

父母先是以心平氣和的方式講話,會達到一種先發制人的效果。孩子自然也會在自己的哭鬧聲中平靜下來,從而更加冷靜理智地分析問題。生活中,就有很多的父母忽略了這一點,當孩子哭鬧時就大發雷霆,導致雙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父母氣得火冒三丈,孩子也還是不肯服輸,最終導致親子關係變得僵化。

"KICK"原則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話,拉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得親子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有效。低聲說話,讓孩子在眾人面前具有自己的尊嚴,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理解,但或許是自己的要求不合理所以不能得到實現,這會讓孩子更能接受。

若孩子一哭鬧就大聲訓斥,會讓孩子一下子陷入到尷尬的境地,即便有些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在眾人的關注中沒有臺階下,所以就會出現父母越是激烈地訓斥,孩子越是哭鬧得越大聲。

綜上所述,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行為時,一定要學會採用正確的方法,常說:"有理不在聲高。"要想讓孩子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溝通更加有效。那麼,學會用"KICK"原則具體要怎麼做,父母們不妨試試以下有三種方法。

遠離大聲訓斥,學會"KICK"原則

批評孩子時降低聲調低聲地批評孩子,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平靜理智,從而思考問題也更加有邏輯條理。心理學家曾經對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用低聲調批評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因為一直拿著喇叭玩,導致陳小春非常生氣,批評孩子時的聲音也不由自主的提高,然後越大聲就越憤怒,最後越走越快,結果Jasper被遠遠拋在後面。委屈的Jasper帶著哭腔跟爸爸喊道:"Can you stop angry now?"這件事讓我們意識到想要用心平氣和的方式講話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有耐心,鎮定地面對孩子的哭鬧,才能給孩子帶去幸福。

使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降低與孩子講話聲調的同時父母也要注意自己所採用的措詞使用,千萬不要用語言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它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自我懷疑,變得膽小害怕,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創傷,產生一種抗拒逆反的心理。

綜藝節目《家政女皇》中,有一期節目中提到了父母要學會"戒吼"的問題。中科院一位心理博士羅靜這樣說:"吼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你這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就有理。孩子以後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甚至會慢慢喪失失去是非的能力。

認為吼叫是教育孩子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真正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是父母能冷靜下來,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用綿綿細語,將你的人生智慧慢慢的灌輸到孩子的腦中。

多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還要學會向孩子闡述自己的想法,把你所想要孩子做到的要求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確切明白自己要怎麼做。同時,父母也要學會傾聽孩子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需要按照你設置的路走。

《少年說》這檔節目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去說出自己平時不敢對爸爸媽媽說的話。第一集裡,有個叫景頤的小姑娘,她"控訴"了媽媽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但從來看不到她的努力。但其實,在母親的心裡,自己的女兒其實很棒,只是她從來沒有讓孩子感覺到,從而讓孩子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身上充滿著壓力。

在中國的許多家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急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導致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溝通是一種橋梁,語言是一種藝術,教育的路上絕對不能缺少交流。

"KICK原則"提倡的低聲教育並不是無限度包容和放任孩子的錯誤,而是要求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學會冷靜,一定要堅持原則,講清道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實用 | 哪些哭鬧要陪?哪些哭鬧要等?
    孩子的哭鬧,有些是合理需要,有些是別有用心,父母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且慢慢看來……面對孩子的哭鬧,大多數父母都會不舒服,煩躁、心疼、不安、不喜……哭鬧是不是一無是處的?當然不是!哭鬧是孩子天生的表達需求、宣洩情緒、釋放壓力的方式。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 父母管教的兩個關鍵期,千萬別只和孩子做朋友!
    每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盲目的。身為老師,也是孩子的爸爸,我不得不承認:管教孩子是有「關鍵期」的,爸媽可要抓住關鍵期,用對方法,施以矯正。但是,那孩子卻只顧著低頭玩手機,一臉的冷漠,媽媽只好笑笑,佯裝訓斥一句,就隨孩子去了。酒席開始了,那孩子突然來了熱情:嚷嚷著要吃肉。媽媽尷尬地笑笑,說這孩子怎麼這樣,在座的都沒動筷呢,不懂規矩。同學們客氣道:孩子嘛,想吃就吃,不必拘束。
  • 孩子哭鬧讓他先靜一靜,是管教最大的誤區!
    前兩天,有段「萌娃睡地哭鬧」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視頻中,小朋友倒在地上嚎啕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就站在不遠的地方。他們既不去扶,也不急著哄,就這麼淡然地看著孩子的「表演」。夫妻倆環抱手臂,歪斜著身體,頗有點冷眼旁觀的意味。這段視頻贏得了20多萬網友的點讚。這種不被孩子哭鬧要挾的作風,似乎成為管教中的一股清流。
  • 「孩子哭鬧時別理他,讓他哭夠就好了」別把對孩子的冷暴力當教育
    這樣的做法就是冷暴力,是父母在和孩子較量,看似父母取得勝利,實則是兩敗俱傷,因為這是大人在用權威壓迫孩子服軟,而且服軟的孩子並不能真正意識到錯誤,他們之所以不哭,大概率是怕父母不再愛他們。冷暴力處理孩子哭鬧的方法,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他們往往違心順從父母,只會討好父母,卻不敢有自己的主見。所以父母們,切記別再把冷暴力當作教育,正確應對孩子哭鬧的方式應該是冷處理。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孩子的央求卻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用哭鬧的方式逼自己的家長給自己購買。其實,這就是比較常見的情感勒索,在父母沒有回應孩子想要的東西時,則用家長最為頭疼的方式勒索家長,逼迫家長妥協。雖說有家長會因為受不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哭鬧而不予以理會,但是仍舊有家長不想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而被迫接受孩子的"勒索"。
  • 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三四歲開始已經晚了
    一會喊著自己餓了要吃蛋糕,一會又嫌棄自己位置不好,竟然想跟爺爺換座位!全家齊上陣都哄不住他,最後壯壯媽媽也發了脾氣,把孩子拽出包廂一頓訓斥,這齣鬧劇才落下帷幕。吃完飯後,壯壯媽媽拉著我好一頓訴苦:「壯壯現在都七歲了,我從他四五歲開始就教著立規矩,怎麼教都沒用,難道以後只能靠著打罵才能管教他嗎?」
  • 李玫瑾直言:正確應對孩子「哭鬧要挾」,父母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小孩子常常以哭鬧來要挾家長,這似乎是一件很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不少家庭都出現過類似的場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束手無策,只能妥協,實際上,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僅僅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四個基本原則。
  • 孩子發脾氣哭鬧時家長可以怎麼做?
    很多家長說,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天使一樣,真是可愛;但是當他哭鬧發脾氣時候卻像個小惡魔,講道理沒用,強行鎮壓更是搞得雞飛狗跳,兩敗俱傷。正面管教小工具-《認同感受》的方法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詳細步驟分享,大家有空可以去翻一下。3.讓孩子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
  • 孩子哭鬧令人煩躁,家長先別發火,冷靜是處理孩子情緒發洩的關鍵
    執筆&定稿:大古全文字數:約2260字閱讀時長:約7分鐘著名心理工作者武志紅說過: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幼兒會在心中形成一個「安全島」,爸爸愛就是安全島的基石,孩子會非常自信地去探索人,去建立關係,並不特別懼怕受到傷害。
  • 父母管教孩子時絕不該說的9句話!|精選
    身為父母,爸媽要明白,給孩子最大的愛是父母之間彼此相愛。因此千萬別再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更不要貼負面標籤了(下文會講解貼負面標籤的消極作用)。2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Heinz Kohut)創造了一個詞「不含誘惑的深情」。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附加任何條件。
  • 90後父母抱臂觀望孩子趴地上哭鬧,孩子耍脾氣家長該怎麼辦?
    奶奶會認為,孩子應該被寵著,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心,讓他們在溫室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媽媽往往持反對意見,認為孩子不能慣著,犯了錯誤必須進行糾正和教育,必要時要採取嚴厲的手段來幫助他們改掉一些不良的習慣。
  • 父母經常「吼」孩子,對孩子會有3大「壞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有一次朋友帶著兒子參加聚會,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這本來不是什麼一件大不了的事,讓孩子道勤收拾乾淨就沒什麼了,可朋友卻不依不饒,大聲訓斥孩子,說他這麼大了還是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拿個杯子這麼簡單的小事都會搞砸,以後還能做什麼?孩子的表情已經很不耐煩了,看著暴怒的媽媽沒有認錯,還甩下一句:"我就是什麼也做不好!"
  •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鼓勵溝通
    在孩子小的時候,哭聲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小新父母注意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用哭鬧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前期父母沒有做好教育工作,讓孩子養成了只會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教育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蝦米·正面管教·家長課堂 開班啦!
    打罵孩子行不行:如果對孩子訓斥、打罵,長期這樣,孩子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不打不罵、溫柔地順從孩子,又擔心把孩子慣壞了,導致孩子無法無天,以後更加管不住?溫柔對待還是嚴厲管教:太過溫柔擔心慣著孩子,太過嚴厲擔心壓抑了孩子,度在哪裡?怎麼把握?
  • 孩子不聽管教逼瘋父母,情緒失控怎麼辦?從心法到方法為你解憂。
    是的,很多父母無意識地都使用過威脅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我也曾經用這種錯誤的方式懲罰過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那麼我就——」成了我們的口頭禪。我們竭盡所能,試圖控制我們的孩子。 大多數家長都會習慣於對孩子發布各種禁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一書中稱之為「囚徒---監獄長」的養育模式。
  • 孩子總是哭鬧不聽管教?這裡有幾十條建議,收藏備用~
    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歸屬感來源於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積極關注,地位感來源於孩子為家庭做出的貢獻以及他對與自己相關事物的掌控力。家長應該做到專注地陪伴孩子,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讓孩子在衣食住用行上擁有選擇權。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切都需要別人代勞的習慣。
  • 「媽媽,求你別吼我了!」被吼大的孩子,有3個缺陷,家長要留神
    "媽媽,求你別吼我了!"被吼大的孩子,有3個缺陷,家長要留神每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樣,尤其是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還處在懵懵懂懂的時期,孩子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時,總會用哭的方式來向父母表達。
  • 闢謠:孩子哭鬧採用「冷處理」?三種方法處理孩子情緒「崩潰」
    但是桃子並沒有停下來,媽媽也沒有安慰她,而是憤怒地說:「你要哭就哭個夠好了!」我忙出來安慰小姑娘,誰知桃子媽媽卻攔住了我,她憤憤地說:「都是長輩帶著把她慣的,別理她,哭會兒就好了!」「冷處理」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正因為哭如此重要,對孩子「哭泣」的行為視而不見,才成了對他們的第二次傷害。或許有的父母會覺得,如果孩子在哭,我訓斥他,他哭的會更厲害。如果我哄他,他就會學會用「哭」來要挾我。那置之不理難道不是更好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