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帶孩子去遊戲場玩的時候遇見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大概只有六七歲的孩子在過山車附近發生了爭吵。原因是孩子看著過山車處有很多人排隊也爭吵著父母帶他去玩,但是由於年紀太小,父母擔心會發生危險,並勸導孩子等以後再玩。
可孩子卻不聽,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鬧起來,孩子的父親便開始大怒,在公共場合大聲呵斥孩子,情緒隨著孩子的哭聲越來越激烈。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許多的父母都同這位父親一樣,面對孩子的哭鬧沒有耐心,採用暴力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哭鬧,但其實這樣不僅沒有達到有效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孩子哭鬧,有效的管教方法是用"KICK"原則。
孩子哭鬧時父母的錯誤做法
狂暴型父母狂暴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抑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大聲訓斥甚至是動手打孩子,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的身心都帶來嚴重的影響。
縱觀生活,狂暴型父母的孩子性格也會比較急躁狂暴,遇見一點小事就會發脾氣,往往也會比較衝動,容易做出一些讓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冷漠型父母冷漠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就是採用一貫的冷漠臉態度,用一張冷冰冰的臉去回應孩子的哭聲。在他們的觀念裡,孩子愛哭鬧是很正常的,哭一會就好了,千萬不能向孩子妥協,否則孩子可能會哭鬧得更加嚴重,還可能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這種父母會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愛或者母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也比較惶恐,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成長的路上總是缺乏安全感,容易患得患失,變得沉默內向,把所有的情緒都積壓在內心,從而造成許多的心理毛病。
溺愛型父母溺愛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採用一味地安撫和妥協,以此在制止孩子的哭聲。在公共場合 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的形象,在孩子大聲哭鬧時就選擇妥協讓步,導致孩子藉此提出無理的要求,並且會認為這是滿足自己願望的武器。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一味溺愛下成長,就容易變得矯情,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用哭鬧尋求父母的方式解決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父母溺愛也導致孩子養成一系列的壞毛病,比如《變形記》中就有很多的孩子從小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居然會對家裡的清潔阿姨大爆粗口,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
由此可見,許多父母在處理孩子哭鬧的問題上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面對孩子的哭鬧,最有效的方法還在於學會用"KICK"原則。
有效管教重在"KICK原則"
何為"KICK原則""KICK原則"是西方的一套管教原則,它提倡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遵循冷靜的原則,做到心平氣和(kind)、立即(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然後又是心平氣和(Kind)。
"KICK"原則保護孩子尊嚴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學會心平氣和的口氣,而不是以一種父母權威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能夠很好的保護孩子的尊嚴,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更好地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曾經耶魯大學有一位心理學家研究過"與談話者講述某一事項時的最佳談話方式",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沉穩型的講課方式和雄辨型、演說型的講課方式相比,前者能夠讓孩子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
所以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低聲說話,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你的教育。
"KICK"原則幫助孩子平靜研究表明,低音調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做到全神貫注,同時可以在低聲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降低原本高昂的情緒,從而平靜下來。
父母先是以心平氣和的方式講話,會達到一種先發制人的效果。孩子自然也會在自己的哭鬧聲中平靜下來,從而更加冷靜理智地分析問題。生活中,就有很多的父母忽略了這一點,當孩子哭鬧時就大發雷霆,導致雙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父母氣得火冒三丈,孩子也還是不肯服輸,最終導致親子關係變得僵化。
"KICK"原則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話,拉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得親子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有效。低聲說話,讓孩子在眾人面前具有自己的尊嚴,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理解,但或許是自己的要求不合理所以不能得到實現,這會讓孩子更能接受。
若孩子一哭鬧就大聲訓斥,會讓孩子一下子陷入到尷尬的境地,即便有些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在眾人的關注中沒有臺階下,所以就會出現父母越是激烈地訓斥,孩子越是哭鬧得越大聲。
綜上所述,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行為時,一定要學會採用正確的方法,常說:"有理不在聲高。"要想讓孩子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溝通更加有效。那麼,學會用"KICK"原則具體要怎麼做,父母們不妨試試以下有三種方法。
遠離大聲訓斥,學會"KICK"原則
批評孩子時降低聲調低聲地批評孩子,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平靜理智,從而思考問題也更加有邏輯條理。心理學家曾經對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用低聲調批評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因為一直拿著喇叭玩,導致陳小春非常生氣,批評孩子時的聲音也不由自主的提高,然後越大聲就越憤怒,最後越走越快,結果Jasper被遠遠拋在後面。委屈的Jasper帶著哭腔跟爸爸喊道:"Can you stop angry now?"這件事讓我們意識到想要用心平氣和的方式講話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有耐心,鎮定地面對孩子的哭鬧,才能給孩子帶去幸福。
使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降低與孩子講話聲調的同時父母也要注意自己所採用的措詞使用,千萬不要用語言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它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自我懷疑,變得膽小害怕,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創傷,產生一種抗拒逆反的心理。
綜藝節目《家政女皇》中,有一期節目中提到了父母要學會"戒吼"的問題。中科院一位心理博士羅靜這樣說:"吼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你這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就有理。孩子以後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甚至會慢慢喪失失去是非的能力。
認為吼叫是教育孩子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真正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是父母能冷靜下來,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用綿綿細語,將你的人生智慧慢慢的灌輸到孩子的腦中。
多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還要學會向孩子闡述自己的想法,把你所想要孩子做到的要求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確切明白自己要怎麼做。同時,父母也要學會傾聽孩子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需要按照你設置的路走。
《少年說》這檔節目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去說出自己平時不敢對爸爸媽媽說的話。第一集裡,有個叫景頤的小姑娘,她"控訴"了媽媽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但從來看不到她的努力。但其實,在母親的心裡,自己的女兒其實很棒,只是她從來沒有讓孩子感覺到,從而讓孩子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身上充滿著壓力。
在中國的許多家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急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導致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溝通是一種橋梁,語言是一種藝術,教育的路上絕對不能缺少交流。
"KICK原則"提倡的低聲教育並不是無限度包容和放任孩子的錯誤,而是要求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學會冷靜,一定要堅持原則,講清道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