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令人煩躁,家長先別發火,冷靜是處理孩子情緒發洩的關鍵

2020-12-24 朗姐育兒說

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2260字

閱讀時長:約7分鐘

著名心理工作者武志紅說過: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幼兒會在心中形成一個「安全島」,爸爸愛就是安全島的基石,孩子會非常自信地去探索人,去建立關係,並不特別懼怕受到傷害。因為孩子深信,如果受了傷,如果別人拒絕他、不要他,他可以回到這個安全島上來,爸爸媽媽會愛他、支持他。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都在一瞬間,更何況是孩子。對於思想還未成熟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的孩子碰到不順心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利用哭鬧來達成目的,這是家長過度縱容溺愛的結果。

許多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冷靜就是處理孩子情緒的關鍵。

鄰居小王有一個六歲的兒子,一家人平常看起來非常幸福和諧。然而,最近好像發生了什麼了變化,即使隔著門我可以聽到那個6歲小朋友令人心碎的哭聲。剛開始只是一個孩子獨自哭泣,但過了一會兒,我聽到鄰居的聲音提高了幾分貝對孩子進行嚴厲斥責。結果,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大,小王責罵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就會感覺到十分煩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呵斥孩子,結果讓情況愈演愈烈,究其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孩子哭鬧,家長束手無策又煩躁?

我曾經聽大姨說,每次表弟經過家門口的玩具店時,他都要逼著大姨買一個玩具回去。即使家裡已經有同樣的玩具了,如果不買,他也會哭個不停。於是每次經過商店,都要買東西,一家人就把玩具堆成了一座小山。

大姨也知道用玩具哄孩子不是長久之計,但為了解放自己,她也只能一直放縱表弟。

當孩子無端製造麻煩的時候,一些父母認為要儘快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他們不想忍受孩子哭鬧。但事實上,這樣的解決方式會使孩子在未來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更加「無賴」,並不能解決孩子哭鬧製造事端的根本問題。

因此,父母不應該一面對哭鬧的孩子就無限地縱容他,讓他感到麻木,而是必須保持堅定的態度,堅持自己的決定。

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的哭泣,容忍度如此之低?

剛開始面對孩子哭鬧的問題時,有些家長會很有耐心地勸導孩子。但時間一長,哭鬧的次數漸漸增多,家長會厭倦孩子的哭鬧行為,再沒有耐心去等待孩子宣洩情緒

家長在下班後感到勞累,卻還要清潔家裡,照顧孩子的飲食,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孩子吵著鬧著要出去玩,就很容易感到崩潰。

因此,家長難以容忍孩子的哭鬧是可以理解的,作為成年人,家長需要在社會上承受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往往會影響家長的情緒和行為,所以對孩子的哭鬧容忍度低其實是與家長所受的壓力相關。

面對孩子的哭泣,家長如何平復孩子的情緒?

1. 轉移注意力

當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時,父母往往會覺得很丟臉。我們可以帶孩子去一個比較私密安靜的地方進行溝通。這樣不僅可以避開看熱鬧的人群,還可以暫時穩定孩子的情緒,使問題更容易解決。

如果孩子年齡較小,母親可以利用周圍的物品,比如說玩具、大型玩偶、有動畫人物的衣服等,問孩子說:「哇,寶貝,你看那不是你最喜歡的東西嗎?」以此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他感興趣的東西上。

2. 看著孩子的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常來說,和孩子進行眼神交流會削弱他的個人情緒,比如憤怒和恐懼。當孩子哭鬧漸漸停止,平靜下來後,家長可以試著蹲下來與孩子保持視線持平看著孩子,這會讓他「軟」下來,這樣家長就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情緒的變化。

3. 讓孩子表達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就是家長了解孩子動機的時候了。不要以為孩子恢復快樂就好了,孩子的心比成年人的敏感,如果留著問題不解決,孩子的心裡會留有疙瘩。因此,在孩子哭後,父母必須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以了解哭鬧的理由,以及孩子的真實目的,讓孩子放下心中的石頭。

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平靜下來,不要讓情緒控制孩子的行為和大腦,而後與孩子溝通,找出問題關鍵,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哭泣?

1. 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當孩子在哭鬧時,一些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讓孩子閉上嘴巴。如果孩子不停地哭或者大聲吼叫,一些沒有耐心的父母會怒斥孩子強迫孩子停止哭泣。

其實作為聰明的父母,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問問孩子為什麼哭。這樣可以使孩子恢復思考,慢慢冷靜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藉此父母也可以知道孩子哭鬧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孩子再次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也可以從容應對。

2. 不輕易妥協

有些淘氣的孩子在犯錯誤時,不僅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他們的錯誤被父母發現並進行批判教育時,他們會變得非常憤怒,此外,當父母沒有滿足這些孩子的某些要求時,他們也會感到非常憤怒。所以他們會試圖用哭鬧的行為讓父母做滿足自己的要求。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務必不要輕易地妥協不要讓孩子誤以為哭鬧是達成目的的有效手段,以免造成更壞的影響,父母必須嚴格對待孩子讓他們改掉這個壞習慣。

3. 適度懲罰孩子

當孩子出現哭鬧行為時,家長一定不要視而不見,冷處理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對孩子置之不理,會讓孩子打心眼裡覺得父母不在乎他的情緒,因此,適當的懲罰往往對孩子更有好處。

懲罰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自我反省是成長的良藥,能夠成為孩子成長路途中的助力器。

結語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去書樹立孩子控制情緒的本事,切不可放任其發展,長此以往,不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做的事有很多,與孩子共同成長。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突然哭鬧、煩躁,害羞又黏人,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家長別忽視!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很強烈的相互依賴關係。當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獨自一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例如去幼兒園),可能會突然變得膽小、黏人、不安、煩躁,甚至哭鬧,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 不高興就打自己,孩子無法控制情緒,不妨先讓他們冷靜
    我感到疑惑,為何孩子發脾氣會打自己呢?憤怒作為主觀意識的行為,有時將理智"遮掩",做出衝動之事。成年人情緒憤怒,大都會口出髒話,或是打砸東西。小孩子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也會選擇大喊哭鬧的方式宣洩負面情緒。然而有些孩子發脾氣時,卻喜歡打自己。
  • 孩子哭鬧讓他先靜一靜,是管教最大的誤區!
    他提出孩子哭鬧時,不要去抱和安撫,這樣孩子會變本加厲,越發嬌縱。然而,在他嚴苛的訓練下,孩子無一例外都以悲劇收場。無論是袖手旁觀,轉身離開,還是不理不睬,對於孩子而言,都是精神上的冷暴力。這種被父母忽視和拋棄的感覺,可以擊潰任何一個孩子。孩子處於情緒中時,的確很難溝通,先讓他們冷靜下來是有必要的。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學會堅強,培養孩子的冷靜與理性,會在孩子受到挫折或遇到問題的時候告訴孩子要學會控制不良情緒,遇事要冷靜。聽起來好像是為了孩子好,能夠變得更加懂事。但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如果孩子心情出現難過時,在第一時間會選擇的傾吐對象會是身邊的朋友而不是家長。
  • 孩子情緒化,無理取鬧,家長們能夠理性麼
    在大人看來孩子無緣由的哭鬧,究竟是向自己最親密的人傳達什麼呢?而我們家長又該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情緒化呢?先來看看孩子為什麼哭鬧。上面這個視頻是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突然間就不高興了,孩子還不會說話。當時我就納悶了,啥原因呢?不想吃了?可是,外婆一口接著一口餵的時候還在吃呀。想要我抱?
  • 家長心情煩躁忍不住體罰孩子,父母記住:孩子不是受氣包、出氣筒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讓一些家長理所應當地認為,孩子不聽話不學習打一頓就好了。而這種懲罰方式,往往也成了父母發洩自己情緒的藉口,教育目的沒有達到,可能還會傷害了孩子。在陝西就有一個8歲女孩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後導致死亡的事例。
  • 孩子脾氣大,一點就炸?別著急,3個方法教你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現在經常有家長特別無奈地說,孩子越長大,越情緒化,很多時候還會特別無理取鬧,動不動就發脾氣,跟家長哭鬧,家長對於這種情況都會不知道怎麼處理,親子關係也越來越緊張。成人的世界裡,見過和經歷過太多的事情,能夠很自然地掌控自己的這五種情緒,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去表現什麼樣的情緒,知道自己能不能隨時隨地地發洩自己不好的情緒.
  • 孩子「易燃易爆炸」?掌握這6招,讓孩子發洩壞情緒
    每個人都有脾氣,小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脾氣差,令很多家長都感到頭疼不已,無論是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孩子說發脾氣就發脾氣,家長講道理、批評教育都不奏效,所以如何管教漸漸成為一個難題,今天就跟著育兒助手敬邦嬰兒車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一下怎麼幫助孩子發洩壞情緒。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有時孩子會因為一個東西壞了而難過很久;有時找不到一個玩具了,孩子會先喊爸爸媽媽,這時,找到了玩具倒還好,要是沒有找到的話,孩子哭得能把天給掀了。像其他家長一樣,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阿明夫妻會加以制止,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嚴重時,他們也會選擇用懲罰的方式,引導孩子引起警惕。
  • 致憤怒中的家長:孩子是家長發火的最大受害者,他們的世界不應有...
    原標題:致憤怒中的家長:孩子是家長發火的最大受害者,他們的世界不應有怒火 | 觀點民小編說您上一次跟孩子發火是什麼時候?為什麼脾氣一上來就怎麼都抑制不住?我們都知道批評孩子是正常的,但怎麼一生氣就口不擇言?
  • 孩子哭鬧只會吼「別哭了」?高智商家長用這句話代替,趕快學起來
    不要因為別人哭泣而感到矯情煩躁,也不要因為自己哭泣而感到羞恥丟面,哭泣,這只是一種情緒表達的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確面對。尤其是當孩子哭泣時,家長的反應很重要,一旦處理不好,後果真的很嚴重。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千萬別只會說「別哭了」,哭是孩子的正常情緒宣洩表現,我們一定要展現出強大的共情能力,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溫暖,這才是王道。
  • 闢謠:孩子哭鬧採用「冷處理」?三種方法處理孩子情緒「崩潰」
    我忙出來安慰小姑娘,誰知桃子媽媽卻攔住了我,她憤憤地說:「都是長輩帶著把她慣的,別理她,哭會兒就好了!」相信屏幕前的媽媽,大多數也遇到過3、4歲的孩子任性哭鬧、發脾氣的情況,大家也是如桃子媽媽一樣冷處理的嗎?這樣的方式真的正確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 孩子動輒哭鬧?
    這種哭鬧原因較多,在3歲孩子身上比較多發。  【典型表現】  孩子經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鬧。如在遇到解決不了問題時、有不良情緒需要發洩時、表示疼痛與不適時、不知如何與人交往時、表達自己的需求時,不用語言來表達,而是通過哭鬧的方式。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寶寶不滿足就哭鬧怎麼辦 如何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
    家長在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的同時,也為孩子樹立了粗爆待人的榜樣,對孩子心理產生陰影,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一不滿足就哭鬧發脾氣,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家長可以先從這幾個方面找原因:一、環境影響。如果家長平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況,容易暴躁發脾氣,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學會發脾氣。
  • 總是被孩子哭鬧「要挾」的家長,教你一招正確處理
    乾脆直接離開好了,即所謂的冷處理。什麼是冷處理呢?就是不搭理孩子,暫時走開,讓他慢慢冷靜下來。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裡寫到: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也就是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是我們糾正其錯誤行為,教育他的好機會。意在給孩子播種積極處理問題的理念。
  • 「孩子哭鬧時別理他,讓他哭夠就好了」別把對孩子的冷暴力當教育
    冷暴力處理孩子哭鬧的方法,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他們往往違心順從父母,只會討好父母,卻不敢有自己的主見。所以父母們,切記別再把冷暴力當作教育,正確應對孩子哭鬧的方式應該是冷處理。冷處理指的是當孩子哭鬧時,父母要留給孩子哭鬧發洩的時間,等到孩子情緒發洩出來後,再去跟孩子講述對錯,這樣孩子更能聽得進去,而且當孩子發洩情緒哭鬧時,父母不要丟下孩子,最好坐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們。
  • 孩子哭鬧沒完沒了,家長做好這幾點,讓孩子變得乖巧起來
    文/荔枝育兒日記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要注意溝通方式。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特別乖巧的,而且聽家長話,特別不喜歡他們在生活當中和自己大吵大鬧。但是有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是因為情緒,或者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表達,從而出現了大吵大鬧。當孩子出現哭鬧不止的時候,家長與其採取強制的方法進行制止,不如把這幾招掌握在自己手裡面,應對孩子哭鬧沒有任何問題的。
  • 孩子哭鬧打一頓就好?評論區一片支持聲,家長科學解決很難嗎?
    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也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認為對別人發火、用武力解決問題是正常的。小時候惹是生非,成年後也會對孩子進行武力威懾,最終成為父母的樣子。孩子哭鬧時,父母科學解決才是正道孩子哭鬧,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控制情緒的能力不足,表達能力有限,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只能用哭鬧索取,這是很正常的。其實孩子的訴求很簡單,只要耐心問孩子,孩子說出來,滿足他,就不會出現無理取鬧的情況。
  •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哭鬧,理智家長是這麼處理的
    很多孩子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會哭鬧,家長有時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在幼兒園門口哄了半天也不行,孩子就是哭。我們家長看到孩子這麼哭,也會不忍心,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來一起看看。多帶孩子熟悉幼兒園寶寶有時候是因為不適應新環境才哭的,所以在把寶寶送到幼兒園之前,應該先帶寶寶去參觀幼兒園,或者經常帶寶寶到公共場合和其他的小寶寶一起玩耍,讓寶寶完成心理上的過渡,這樣寶寶上幼兒園後,才不會因為不適應而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