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時你經常掛在嘴邊的都有哪些話呢?
你也許沒有意識到,某些脫口而出的話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時。
它不僅影響孩子如何看待你,還影響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有些話,讓孩子認為世界是一座花園;有些則完全相反,讓孩子認為世界堪比地獄。
下面這9句話你經常說嗎?
如果有的話,建議爸媽再也不要說了——
1
在孩子面前貶損你的伴侶,其實就是在向孩子表達,你和伴侶之間關係並不融洽。
張怡筠博士曾說過,對兒童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整個天地。
身為父母,爸媽要明白,給孩子最大的愛是父母之間彼此相愛。因此千萬別再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更不要貼負面標籤了(下文會講解貼負面標籤的消極作用)。
2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Heinz Kohut)創造了一個詞「不含誘惑的深情」。
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附加任何條件。誘惑則是,你要達到我設置的條件,我才給你情感。
親子關係亦是如此。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意味著,你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達到了我才會愛你。
這對孩子的安全感、自信的建立都是有害的。
3
父母絕對應該管教孩子的行為,但絕不該否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們需要知道,他們的不當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但是他們的情緒是被接納的。
比如,如果孩子是因為傷心而哭泣,你不應該斥責孩子不準哭、因為這對孩子來講就意味著他們不準傷心難過,他們不應該有這種情緒,這是不對的。但如果孩子總是用尖叫打滾打人等不恰當的方式表達,那麼接下來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當他們有不舒服的情緒時,如何用更健康也更合理的方式去表達。
張怡筠博士曾說過幫助孩子提升情緒管理的方式之一是教孩子「說」情緒而不「做」情緒,如「爸爸媽媽,我真的很難過、很委屈、很生氣 」。當孩子能夠說情緒時,就不需要「做」情緒了(哭鬧打罵)。
4
管教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從這次錯誤中學習,而不是讓孩子因此而感到羞恥。
詢問孩子有沒有學到教訓,意味著你不是在「教」,而是「懲罰」孩子。
更好的表達方式可以是「下一次遇到這種事你會怎麼做? 」以此來確保,孩子今後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有更好的應對方式。
5
來聽聽孩子們聽到這句話之後心裡都是怎麼想的…
「爸爸/媽媽就是個大騙子,我再也不相信他們了!」
「好,既然你們這樣,那我以後也不會說到做到」
「遵守諾言一點都不重要,我也不需要遵守」
「我在爸媽心裡一點都不重要!」
如果你小時候也經歷過,相信你也會有同樣的委屈、憤怒和難過。所以千萬不要對孩子不遵守承諾了。
6
千萬不要把批評偽裝成讚美!這種做法非常不真誠且無效。
因為孩子的觀察力十分敏銳,他們能夠從你的言行中看出你到底是真誠表揚,還是故意打著表揚的旗號在責備他以前沒做好。
因此請一定要單純且真誠地讚美孩子當下的積極行為即可。
7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如,煩人精、懶、笨、不聽話、不自信、害羞等等,反而會驅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朝這些方向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結果發現,當權威人物對孩子有積極期望時,孩子的行為也會自主朝權威人物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對於年幼的孩子,父母就是權威。
如果此時父母對孩子總是貼消極標籤,而孩子又因為認知發展不成熟,無法辯證思考及反駁爸媽的觀點,就會以為自己就是爸媽口中所說的笨小孩、懶小孩、煩人精,從而做出與爸媽的標籤相符的行為。
8
控制型的父母常常會壓制孩子,通過努力獲得對孩子的控制,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已經履行了養育的職責。
心理學者簡·尼爾森在《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曾說到,控制型父母這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們認為:
1)強權就是公理;
2)相信「為了得到你的愛,我不得不放棄我自己」;
3)逃避貢獻,除非有外在的獎勵;
4)為得到更大的獎勵而試圖操縱父母;
5)變得反叛或盲目順從。
9
爸媽經常重複說不準孩子做這個、不準做那個…...本來就是個不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跟孩子重複說你不會再說第二遍了,這更是一個壞習慣。因為嘮叨就會讓孩子覺他根本就不需要聽第一遍指示。
更好的做法用這種句式:「如果你......」+警告 」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他第一次不遵守規則,那麼後果就會是什麼。然後按照這個規則執行即可。
責任編輯 | 李心卓
教育,要用「廣角」來看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更多優質教育類原創內容;
在這裡,你可以發現有意思的教育類自媒體公號;
在這裡,你可以從不一樣的視角看教育。
優質+原創+教育+自媒體,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個周末與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歡呢?
各位老師、家長,如果您在平時發現了這樣的文章,中教君歡迎您分享給我們。各位自媒體朋友,如果您想要在周末出現在中國教育報微信的平臺上,我們也歡迎大家來自薦!
歡迎大家發送文章連結到我們的郵箱:zgjyb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