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孩子時絕不該說的9句話!|精選

2020-12-22 中國教育報

管教孩子時你經常掛在嘴邊的都有哪些話呢?

你也許沒有意識到,某些脫口而出的話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時。

它不僅影響孩子如何看待你,還影響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有些話,讓孩子認為世界是一座花園;有些則完全相反,讓孩子認為世界堪比地獄。

下面這9句話你經常說嗎?

如果有的話,建議爸媽再也不要說了——

1

在孩子面前貶損你的伴侶,其實就是在向孩子表達,你和伴侶之間關係並不融洽。

張怡筠博士曾說過,對兒童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整個天地。

身為父母,爸媽要明白,給孩子最大的愛是父母之間彼此相愛。因此千萬別再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更不要貼負面標籤了(下文會講解貼負面標籤的消極作用)。

2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Heinz Kohut)創造了一個詞「不含誘惑的深情」。

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附加任何條件。誘惑則是,你要達到我設置的條件,我才給你情感。

親子關係亦是如此。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意味著,你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達到了我才會愛你。

這對孩子的安全感、自信的建立都是有害的。

3

父母絕對應該管教孩子的行為,但絕不該否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們需要知道,他們的不當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但是他們的情緒是被接納的。

比如,如果孩子是因為傷心而哭泣,你不應該斥責孩子不準哭、因為這對孩子來講就意味著他們不準傷心難過,他們不應該有這種情緒,這是不對的。但如果孩子總是用尖叫打滾打人等不恰當的方式表達,那麼接下來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當他們有不舒服的情緒時,如何用更健康也更合理的方式去表達。

張怡筠博士曾說過幫助孩子提升情緒管理的方式之一是教孩子「說」情緒而不「做」情緒,如「爸爸媽媽,我真的很難過、很委屈、很生氣 」。當孩子能夠說情緒時,就不需要「做」情緒了(哭鬧打罵)。

4

管教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從這次錯誤中學習,而不是讓孩子因此而感到羞恥。

詢問孩子有沒有學到教訓,意味著你不是在「教」,而是「懲罰」孩子。

更好的表達方式可以是「下一次遇到這種事你會怎麼做? 」以此來確保,孩子今後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有更好的應對方式。

5

來聽聽孩子們聽到這句話之後心裡都是怎麼想的…

「爸爸/媽媽就是個大騙子,我再也不相信他們了!」

「好,既然你們這樣,那我以後也不會說到做到」

「遵守諾言一點都不重要,我也不需要遵守」

「我在爸媽心裡一點都不重要!」

如果你小時候也經歷過,相信你也會有同樣的委屈、憤怒和難過。所以千萬不要對孩子不遵守承諾了。

6

千萬不要把批評偽裝成讚美!這種做法非常不真誠且無效。

因為孩子的觀察力十分敏銳,他們能夠從你的言行中看出你到底是真誠表揚,還是故意打著表揚的旗號在責備他以前沒做好。

因此請一定要單純且真誠地讚美孩子當下的積極行為即可。

7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如,煩人精、懶、笨、不聽話、不自信、害羞等等,反而會驅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朝這些方向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結果發現,當權威人物對孩子有積極期望時,孩子的行為也會自主朝權威人物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對於年幼的孩子,父母就是權威。

如果此時父母對孩子總是貼消極標籤,而孩子又因為認知發展不成熟,無法辯證思考及反駁爸媽的觀點,就會以為自己就是爸媽口中所說的笨小孩、懶小孩、煩人精,從而做出與爸媽的標籤相符的行為。

8

控制型的父母常常會壓制孩子,通過努力獲得對孩子的控制,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已經履行了養育的職責。

心理學者簡·尼爾森在《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曾說到,控制型父母這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們認為:

1)強權就是公理;

2)相信「為了得到你的愛,我不得不放棄我自己」;

3)逃避貢獻,除非有外在的獎勵;

4)為得到更大的獎勵而試圖操縱父母;

5)變得反叛或盲目順從。

9

爸媽經常重複說不準孩子做這個、不準做那個…...本來就是個不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跟孩子重複說你不會再說第二遍了,這更是一個壞習慣。因為嘮叨就會讓孩子覺他根本就不需要聽第一遍指示。

更好的做法用這種句式:「如果你......」+警告 」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他第一次不遵守規則,那麼後果就會是什麼。然後按照這個規則執行即可。

責任編輯 | 李心卓

教育,要用「廣角」來看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更多優質教育類原創內容;

在這裡,你可以發現有意思的教育類自媒體公號;

在這裡,你可以從不一樣的視角看教育。

優質+原創+教育+自媒體,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個周末與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歡呢?

各位老師、家長,如果您在平時發現了這樣的文章,中教君歡迎您分享給我們。各位自媒體朋友,如果您想要在周末出現在中國教育報微信的平臺上,我們也歡迎大家來自薦!

歡迎大家發送文章連結到我們的郵箱:zgjybwx@163.com。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孩子頂嘴時,高情商父母會說這3句話,孩子將來更優秀
    隨著小孩慢慢長大,他們會出現自主意識,會與父母唱反調。小琴的兒子今年上六年級,孩子平時很有想法,可奈何小琴管教兒子特別嚴格。到了天氣稍冷一些的時候,小孩不願意穿外套,小琴就在旁邊不斷嘮叨:"快去穿外套上學"。 孩子不僅沒有聽媽媽的勸,反而頂嘴:"誰這麼早就穿外套,你怎麼這都要管?"
  • 父母的管教不當,會改變孩子的命運
    為人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感受的和我們做父母的是一樣嗎?決定孩子意識和思維質量的高低,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外界因素,而是對孩子的理解和管教孩子細節的培養及方法。如何讓孩子感受愉快的成長,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一起來聊聊關於教育孩子的幾點誤區?
  • 不孝的孩子,從小就會有這3個特點,父母要及時管教
    事實上,孩子從小就有孝,不孝順,所以父母必須多加注意,如果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甚至連父母都不放在眼裡,父母就要及時管教孩子。個案一個7歲的小女孩,平時在家就是個小公主,受到父母各式各樣的寵愛,爺爺奶奶也對她習以為常。
  • '布丁說畫'繪本與正面管教家長課堂開課了!——送給想走近孩子內心的父母
    我會擦亮雙眼仔細觀察,去發現每一個孩子為之做出的努力,並且會用鼓勵地話語對他們說:「我發現你收拾了自己的工具還幫別的小朋友撿起紙屑,感謝你的主動幫忙!」「我看見你在繪畫的時候非常專注,細心地完成。」「感謝你撿起了地面的垃圾。」「我看到你安靜地等到最後一個才上臺說畫,謝謝你的耐心等待。」我相信鼓勵的話語更能讓孩子切實地體會到:原來我這樣做是對的,是值得被肯定的。只說「你真棒!」「你真了厲害!」
  • 《海蒂和爺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接受孩子的全部就行了!
    但管教的方法有說教,打罵,強逼等等,但效果並不理想。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都有各種毛病,而且親子關係非常不好。作為一位母親,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管教孩子,父母應該如何做?>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父母總喜歡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父母該如何「管教」青春期孩子?
    據報導,這位男生就讀於初中九年級,當天下午因為與同學在教室裡玩撲克牌,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這名男生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打了兩耳光,之後乘人不備跳樓,因傷勢嚴重被宣告不治。這一悲劇再次引發了輿論場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探討,孩子母親的做法也受到了輿論的廣泛批評。
  • 父母管教的兩個關鍵期,千萬別只和孩子做朋友!
    每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盲目的。身為老師,也是孩子的爸爸,我不得不承認:管教孩子是有「關鍵期」的,爸媽可要抓住關鍵期,用對方法,施以矯正。一段時間之後,小果敢與別的孩子一起做遊戲了,也能在上課時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她的改變,連老師和同學都大吃一驚。孩子有困難有問題,父母需要摒棄權威,為了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與孩子像朋友似的交流。要不要做朋友?要什麼時候做朋友?這個分寸要把握。
  • 東野圭吾:這十句話,道盡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看東野圭吾的作品,有個很大的感受便是:很多主人公的悲劇都跟父母相關。而關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東野圭吾也多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拜讀一下:東野圭吾蠻帥的(1)悲觀也沒有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命運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要盡力去打好它——《時生》近年來,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非常的多。
  • 六年級孩子沉迷網絡玄幻小說,管教時經常激烈爭吵,家長該怎麼辦
    當中小學生真喜歡上閱讀網絡玄幻小說後,就會投入大量時間去閱讀,如我曾經接觸過好多沉迷於其中的孩子,他們可以夜裡不睡覺,甚至連吃飯時間都邊吃邊看小說,而家長則拿這樣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但也有部分孩子會聽從父母的管教,按約定時間去看網絡玄幻小說,並且不會和父母發生矛盾與衝突。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看網絡玄幻小說孩子們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之所以會造成兩種結果,最根本的問題就在家長的管教模式不同。
  • 孩子不服管教讓家長頭疼,利用好「正面管教」,孩子乖巧又懂事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服管教?想讓孩子乖巧懂事,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孩子跟家長唱反調,不服管教的樣子簡直能把人氣炸。明明是孩子自己犯了錯,為啥還這麼橫,不服管教呢?面對這樣的孩子,一味地表現出嚴厲是沒有用的,家長還要學會利用正面管教。
  • 父母在這4個方面對孩子「嚴格管教」,孩子長大情商高,較為獨立
    父母在這4個方面對孩子「嚴格管教」,孩子長大情商高,相對的也較為獨立孩子在10歲之前可以說是性格塑造期,如果任由孩子性格發展,身上必定會養成很多缺點,對未來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影響,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叫性格決定命運。那家長們應該注意那幾個方面呢?
  • 原生家庭的悲哀:多少孩子「毀在」中國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
    童年在我們的印象中,本該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但許多人卻表示,他們對於童年感到的只有畏懼,每當回憶起童年的時候,只有深深的絕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有弒母案,還有孩子打罵母親的案件不斷在發生,有的孩子因為母親打自己忍不住就跳樓了,許許多多社會新聞發生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他們會變成這樣?
  • 叛逆期的孩子難管教,比起喊破喉嚨式的管教,魚缸法則更有效
    前言:有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你叫孩子吃飯時,他剛好在打遊戲,即便你喊破喉嚨,他就當沒聽見,一直在挑戰你的底線。當家裡孩子越來越難管時,家長也很無奈,因為打罵孩子又不捨得,不打罵又不聽管教。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真的是越管教,越叛逆。
  • 孩子的不懂事,多半是父母的疏於管教!
    孩子大吼:「不是你讓我拿的嗎?你說讓我打電話用,今天你還和我打電話了。」父親立馬像犯了錯的孩子,一聲不吭。班主任在歷數孩子犯的各種錯誤,逃課,上課睡覺、躲廁所玩手機、目無校規校紀、不聽老師管教等。孩子這時態度堅決地對班主任說:「我不上了,你幫我辦退學。」班主任說:「這事我辦不了,你得找校長。」孩子倔脾氣上來,問:「校長辦公室在哪?我去找校長。」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可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更聽話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跟孩子進行溝通,並且在溝通的時候保持絕對的耐心。其實父母想要孩子能夠跟自己更好的溝通,那麼就應該經常性跟孩子進行了解,只有明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那父母才能對症下藥。父母首先應該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突然變得不聽話,從而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如果父母太早對孩子的事情下結論,那麼很有可能會存在冤枉孩子的情況,導致孩子覺得父母不明事理,也就不願意聽從父母的管教了。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優秀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管教的勇氣》裡有句話:「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後給他翅膀。」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的!」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
  • 當孩子被人欺負,父母別再說「沒關係」,記得教會孩子說這句話
    但是從兒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這句話並不妥當,主要有這兩個弊端:一、讓孩子懦弱膽小。當孩子每次被欺負時,父母如果都安慰他說「沒關係」,會讓孩子認為別人欺負了自己,自己也沒啥辦法,只能忍氣吞聲,可能會導致他的性格膽小懦弱。二、讓孩子討好迎合。有的孩子本來非常生氣,或者有其他的辦法,但父母說了沒關係,反而強行壓抑住其他的念頭。
  • 有人說老師打學生有錯,如果換作父母管教孩子,是否也有錯?
    但是,也有人說,老師打學生有錯,如果換作父母管教孩子,是否也有錯?一、家長是否適合用棍棒教育?很多的教育理念都在講,棍棒教育不僅僅會給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在教育上都會把孩子呵護得很好,打罵不得。
  • 父母正確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做一名老師敢管教的學生,才會有以後
    孩子開始上課的第一天回來就告訴我說:媽媽,我們班第一節課沒上,老師就讓我們靜心了,我說為什麼,孩子說:我們班的一個小朋友表現得不好,老師說:看大家都能做好,你也要做好啊,大家都等你呢。沒想到這個孩子直接跑了,說上學不好玩,老師追出去以後,就給他家長打電話,先帶走了。
  • 管孩子是一門「學問」,孩子有以下這3種行為,父母必須嚴格管教
    面對如何管教孩子,家長們可能都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這些不同的方式方法就導致了孩子們不同的表現形式,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非常大的爭議,父母的管教方式可能在孩子看來是抗拒的,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卻是覺得對孩子是最好的,所以家長和孩子之間因為管教的問題導致的衝突,導致親子關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