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說,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天使一樣,真是可愛;但是當他哭鬧發脾氣時候卻像個小惡魔,講道理沒用,強行鎮壓更是搞得雞飛狗跳,兩敗俱傷。
父母們總是認為孩子有負面情緒就是不好,是孩子的性格差,是做父母的失敗,是孩子對自己的挑戰,覺得時刻都快樂的孩子才好,於是就可能會過度去保護,這些想法使得父母們無法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正面管教中有個核心工具就是先連接再糾正,也就是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候,父母要先觀察孩子情緒,解決情緒,與孩子連接起來再糾正行為。
想與孩子連接起來,進行情緒引導,可以試試以下步驟:
1.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可以通過情緒臉譜,給情緒貼標籤,或情緒繪本等方法來幫助孩子認識每一種情緒的表情和行為是怎樣的。正面管教兒童社會情感課程(SEL)中就是運用體驗式活動,使用情緒臉譜讓孩子認識並用語言表達出生氣是怎樣的,傷心是怎樣的,高興是怎樣的,他們面對這些情緒可以怎麼做。
2.認同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有各種情緒時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正面管教小工具-《認同感受》的方法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詳細步驟分享,大家有空可以去翻一下。
3.讓孩子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表達的情緒行為有,正面管教中有一個3R原則,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父母要在在這個原則下幫助孩子恰當的發洩和表達情緒,父母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思考一下,怎樣的發洩方式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也不破壞周邊財物影響他人呢?
4.啟發思考,糾正行為。父母與孩子連接後,孩子情緒平復下來,我們還要與孩子進行復盤,啟發孩子去思考,如何去做可以解決問題,父母也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那麼再次出現同樣行為問題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少。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家的例子,周末的一天,我家孩子自己一個人用積木搭了個很高的塔,叫爸爸過來看的時候,爸爸不小心搞塌了,孩子就哭了起來,爸爸重新幫她搭一個,她還生氣的把爸爸搭的塔給推到了,搞的爸爸也生氣說:「塌了再搭一個不就好了嗎!哭什麼?」我趕緊上前去,抱著孩子說:「爸爸把你的積木塔弄塌了,你很不開心是嗎?」孩子點點頭,我又接著說:「那是你搭了好久才做好的高塔,你還想給媽媽也看看是麼?」孩子這會停下了哭泣,委屈地說:媽媽還沒看到我的塔就塌了。」我說:「那確實很可惜,寶寶能給媽媽搭一個看看麼?」這會孩子的情緒就完全平復下來了,她也接受我的建議了重新搭積木。
孩子從一歲多開始有了自我情感,也開始發展自我情緒調節,但是由於孩子大腦中掌管情緒控制的前額葉皮層尚在發育,要到青年時期才會發展完善,於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情緒疏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仔細去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平常注意幫助孩子去學習情緒表達,那麼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自然就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判斷想出最佳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