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席席老師
來源:習伴(ID:xiban2020)
昨晚,我去閨蜜家找她聊天。
她三歲的孩子康康也在,由於爸爸不在家,沒人帶孩子,閨蜜就搬出一堆玩具,讓康康在角落玩,她好和我說話。
閨蜜正說到興頭上,康康站起來往這邊走,嘴裡還叫著「媽媽……」
不巧,前面有一塊小型積木,康康沒有看見,一腳踩了上去,整個人向前摔倒,還踢翻了剛剛搭建好的木頭城堡。
康康「哇」地一聲哭起來,我和閨蜜急忙起身去看他摔到哪裡沒有,確認沒有摔傷之後,閨蜜責備起來:「走路也不小心看,非要摔一跤才舒服是不是?」
康康帶著哭聲委屈地說:「媽媽,我想讓你看看我搭好的城堡,現在它也垮了……」
閨蜜繼續不依不饒:「垮了就重新搭,哭什麼哭呢,一個男孩子,真是……」
這下,康康哭得更兇了。剛剛還是抽噎著,現在完全是啕嚎大哭,那哭聲裡,除了疼痛,還有委屈……
閨蜜眼裡滿是無奈和生氣,我卻突然很同情眼前這個「愛哭」的孩子。
有多少家長,最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他們覺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鬧了,就天下太平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味壓制孩子的情緒,
只會釀成更大的災禍
幾年前,一個剛成年的少年在美國被抓,警察在他的住所搜出了1600發子彈和手槍。
這件事情,一度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少年的母親,是臺灣女星狄鶯。
為了這個孩子,狄鶯可以說付出了全部心血,可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呢?
因為和這樣的媽媽在一起,太壓抑了。
孩子很小的時候,狄鶯就每天死盯著孩子,甚至孩子吃飯吃了7個小時,她就坐在孩子對面吃了7個小時。
孩子偶爾考試沒考好,只考了60分,她就完全沒辦法接受。
一定要給老師打了電話,確認題目比較難,所有人都考得不好,而不是自己兒子學習下降造成的,才肯罷休。
孩子小學畢業前,連家門口的便利店都沒有單獨去過,都是媽媽陪著。
就這樣,還動不動向孩子訴苦:我為你犧牲了一切,這樣照顧你,連朋友都沒時間見,你怎麼對得起我。
在這樣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孩子想反抗,不足為奇。
反抗不了媽媽,就悄悄買了槍枝彈藥,想發洩一通,最後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正如作家劉娜所說:
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一次衝突的問題。
在這個家庭裡,孩子一直壓抑著自己憤怒的情緒,而母親全然未覺。
等情緒徹底爆發,像火山一般噴湧而出,徹底壓不住了,才意識到自己教育的失敗,可惜,已經晚了。
心裡諮詢師李雪曾經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多少父母以愛為名,控制著孩子的言行,壓抑著孩子的情緒。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情緒也一樣,如果一直堵在孩子心中,遲早有一天,它會帶著摧毀的力量決堤。
毀滅的,是一個家庭的幸福。
好的父母,能看見孩子的情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力只有一種。
被看見就會變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熱情、創造力、愛。
不被看見時就變成黑色的生命力,變成恨、攻擊、憤怒和破壞。」
看見孩子的情緒,是親子關係療愈的開始。
還記得《媽媽是超人》裡有這麼一幕:
胡可帶著小兒子去體檢,可是醫院裡體檢的兒童太多,體檢項目又太長,胡可一人分身乏術,所以晚上去接大兒子安吉就遲了很久。
安吉獨自等了很久,他一邊哭一邊打電話給胡可,在電話裡大吼:「我不想等你了!你怎麼還不來?」
安頓完小兒子自己還來不及休息的胡可匆匆趕到安吉在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蹲下來抱住安吉,真誠地向他道歉。
她沒有急著和兒子講道理,看見兒子嘴角還往下垂著,手裡還拿著送給她的禮物,就溫和地問安吉:
「為什麼給我送個蝸牛呀?是不是因為媽媽來的太慢了,像蝸牛一樣慢?」
孩子嘴角不垂了。
「那下次媽媽來快一點,像賽車一樣快,好不好?」
安吉的嘴角才上揚起來,也真正原諒了媽媽。
每個孩子不愉快的背後,也許都有一個看不見的訴求,一個未被滿足的需要。
孩子未被看見的委屈和壓抑,像一隻蠶一樣,蠶食著親子關係中的親密和信任。
看見孩子背後的情緒,遠比簡單地壓抑它更有用。
一味壓抑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對父母關閉心門,再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
英國心理學家布拉夫曼博士在他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得孩子聊聊內心衝突》裡說:「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
作為父母,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給他包容與擁抱,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不被壓抑的,能夠被理解的,也就不會再傷心、失望了。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好的父母,能看見孩子的情緒,親子關係也就逐漸得到療愈。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該怎麼做?
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能夠被理解,被支持,才願意放下戒備,對父母敞開心懷,更能聽取父母的諄諄教導。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都希望他能有個好心態,好脾氣,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是本性使然,而父母的情緒卻會讓事情雪上加霜。
例如,孩子喜歡打遊戲,常常抱著手機不鬆手。父母和他約定一天只能玩一個小時。
很多孩子到了時間仍然不願把手機還回來,此時做父母的只需溫柔而堅定地讓孩子把手機收回,而不必大動幹戈地又和孩子吵一架。
作為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需要時時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裡有幾個小方法可以試試:
1.在自己內心從1數到20,等激動的情緒平靜了,再和孩子說話;
2.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把精力一味地放在孩子做錯的事情上,多看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
3.想辦法把自己生氣的樣子錄下來,事後看看,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類似的錯。
其次,理解共情孩子,不要一味講道理。
記得在某次真人秀裡,霍思燕的兒子嗯哼亂扔玩具,後來不小心踩到自己扔的玩具,腳立刻疼了起來。
霍思燕跑過來,沒有和嗯哼說不能亂扔東西的大道理,而是自己也踩了一下那個玩具,才對嗯哼說:「真的是好痛哦!」
嗯哼看見媽媽的糗樣,忍不住笑了,卻也從此懂得了,不能亂扔東西的道理。
天下最無用的教育,就是和孩子講道理,家長不如以身作則,孩子自然能夠明白。
當一個家裡少了冷冰冰的「講道理」,親子間會有更多溫情脈脈的互動。
所以下次當孩子做了錯事,家長不如誇張點效仿給孩子看,孩子自然能明白他錯在了哪裡。
最後,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遇到事情,只會哭鬧,其實是正常的,因為他還沒有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心愛的東西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了,孩子回家後委屈地大哭,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引導他去告訴小朋友:「你弄壞了我心愛的玩具,下次不可以這樣了哦。」
同時也引導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合理地把它表達出來給父母聽,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增加了父母對孩子的了解。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用耐心,愛和溫柔灌溉出的孩子,不會成為一個情緒化的「熊孩子」。
父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同時看見和理解孩子的情緒,這個家一定是有溫度的家,也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點擊底部「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
才能讓更多人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