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90%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2021-02-08 學生安全教育平臺


作者:席席老師

來源:習伴(ID:xiban2020)


昨晚,我去閨蜜家找她聊天。


她三歲的孩子康康也在,由於爸爸不在家,沒人帶孩子,閨蜜就搬出一堆玩具,讓康康在角落玩,她好和我說話。


閨蜜正說到興頭上,康康站起來往這邊走,嘴裡還叫著「媽媽……」


不巧,前面有一塊小型積木,康康沒有看見,一腳踩了上去,整個人向前摔倒,還踢翻了剛剛搭建好的木頭城堡。


康康「哇」地一聲哭起來,我和閨蜜急忙起身去看他摔到哪裡沒有,確認沒有摔傷之後,閨蜜責備起來:「走路也不小心看,非要摔一跤才舒服是不是?」


康康帶著哭聲委屈地說:「媽媽,我想讓你看看我搭好的城堡,現在它也垮了……」


閨蜜繼續不依不饒:「垮了就重新搭,哭什麼哭呢,一個男孩子,真是……」


這下,康康哭得更兇了。剛剛還是抽噎著,現在完全是啕嚎大哭,那哭聲裡,除了疼痛,還有委屈……


閨蜜眼裡滿是無奈和生氣,我卻突然很同情眼前這個「愛哭」的孩子。


有多少家長,最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他們覺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鬧了,就天下太平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味壓制孩子的情緒,

只會釀成更大的災禍


幾年前,一個剛成年的少年在美國被抓,警察在他的住所搜出了1600發子彈和手槍。


這件事情,一度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少年的母親,是臺灣女星狄鶯。


為了這個孩子,狄鶯可以說付出了全部心血,可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呢?


因為和這樣的媽媽在一起,太壓抑了。


孩子很小的時候,狄鶯就每天死盯著孩子,甚至孩子吃飯吃了7個小時,她就坐在孩子對面吃了7個小時。



孩子偶爾考試沒考好,只考了60分,她就完全沒辦法接受。


一定要給老師打了電話,確認題目比較難,所有人都考得不好,而不是自己兒子學習下降造成的,才肯罷休。



孩子小學畢業前,連家門口的便利店都沒有單獨去過,都是媽媽陪著。


就這樣,還動不動向孩子訴苦:我為你犧牲了一切,這樣照顧你,連朋友都沒時間見,你怎麼對得起我。


在這樣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孩子想反抗,不足為奇。


反抗不了媽媽,就悄悄買了槍枝彈藥,想發洩一通,最後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正如作家劉娜所說:


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一次衝突的問題。


在這個家庭裡,孩子一直壓抑著自己憤怒的情緒,而母親全然未覺。


等情緒徹底爆發,像火山一般噴湧而出,徹底壓不住了,才意識到自己教育的失敗,可惜,已經晚了。


心裡諮詢師李雪曾經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多少父母以愛為名,控制著孩子的言行,壓抑著孩子的情緒。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情緒也一樣,如果一直堵在孩子心中,遲早有一天,它會帶著摧毀的力量決堤。


毀滅的,是一個家庭的幸福。


好的父母,能看見孩子的情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力只有一種。


被看見就會變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熱情、創造力、愛。


不被看見時就變成黑色的生命力,變成恨、攻擊、憤怒和破壞。」


看見孩子的情緒,是親子關係療愈的開始。


還記得《媽媽是超人》裡有這麼一幕:


胡可帶著小兒子去體檢,可是醫院裡體檢的兒童太多,體檢項目又太長,胡可一人分身乏術,所以晚上去接大兒子安吉就遲了很久。


安吉獨自等了很久,他一邊哭一邊打電話給胡可,在電話裡大吼:「我不想等你了!你怎麼還不來?」


安頓完小兒子自己還來不及休息的胡可匆匆趕到安吉在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蹲下來抱住安吉,真誠地向他道歉。



她沒有急著和兒子講道理,看見兒子嘴角還往下垂著,手裡還拿著送給她的禮物,就溫和地問安吉:


「為什麼給我送個蝸牛呀?是不是因為媽媽來的太慢了,像蝸牛一樣慢?」


孩子嘴角不垂了。


「那下次媽媽來快一點,像賽車一樣快,好不好?」


安吉的嘴角才上揚起來,也真正原諒了媽媽。


每個孩子不愉快的背後,也許都有一個看不見的訴求,一個未被滿足的需要。


孩子未被看見的委屈和壓抑,像一隻蠶一樣,蠶食著親子關係中的親密和信任。


看見孩子背後的情緒,遠比簡單地壓抑它更有用。


一味壓抑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對父母關閉心門,再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


英國心理學家布拉夫曼博士在他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得孩子聊聊內心衝突》裡說:「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


作為父母,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給他包容與擁抱,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不被壓抑的,能夠被理解的,也就不會再傷心、失望了。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好的父母,能看見孩子的情緒,親子關係也就逐漸得到療愈。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該怎麼做?


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能夠被理解,被支持,才願意放下戒備,對父母敞開心懷,更能聽取父母的諄諄教導。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都希望他能有個好心態,好脾氣,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是本性使然,而父母的情緒卻會讓事情雪上加霜。


例如,孩子喜歡打遊戲,常常抱著手機不鬆手。父母和他約定一天只能玩一個小時。


很多孩子到了時間仍然不願把手機還回來,此時做父母的只需溫柔而堅定地讓孩子把手機收回,而不必大動幹戈地又和孩子吵一架。


作為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需要時時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裡有幾個小方法可以試試:


1.在自己內心從1數到20,等激動的情緒平靜了,再和孩子說話;


2.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把精力一味地放在孩子做錯的事情上,多看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


3.想辦法把自己生氣的樣子錄下來,事後看看,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類似的錯。


其次,理解共情孩子,不要一味講道理。


記得在某次真人秀裡,霍思燕的兒子嗯哼亂扔玩具,後來不小心踩到自己扔的玩具,腳立刻疼了起來。


霍思燕跑過來,沒有和嗯哼說不能亂扔東西的大道理,而是自己也踩了一下那個玩具,才對嗯哼說:「真的是好痛哦!」



嗯哼看見媽媽的糗樣,忍不住笑了,卻也從此懂得了,不能亂扔東西的道理。


天下最無用的教育,就是和孩子講道理,家長不如以身作則,孩子自然能夠明白。


當一個家裡少了冷冰冰的「講道理」,親子間會有更多溫情脈脈的互動。


所以下次當孩子做了錯事,家長不如誇張點效仿給孩子看,孩子自然能明白他錯在了哪裡。


最後,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遇到事情,只會哭鬧,其實是正常的,因為他還沒有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心愛的東西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了,孩子回家後委屈地大哭,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引導他去告訴小朋友:「你弄壞了我心愛的玩具,下次不可以這樣了哦。」


同時也引導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合理地把它表達出來給父母聽,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增加了父母對孩子的了解。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用耐心,愛和溫柔灌溉出的孩子,不會成為一個情緒化的「熊孩子」。


父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同時看見和理解孩子的情緒,這個家一定是有溫度的家,也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點擊底部「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

才能讓更多人看到哦!

相關焦點

  • 當孩子說討厭你時,大多數媽媽回應都錯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原來是早上婷婷讓她兒子刷牙,說了很多遍都不聽,婷婷就直接把他抱到洗漱臺,擠上牙膏看著他刷,結果小傢伙拿著牙刷直接刷起了洗漱臺,氣的婷婷吵了孩子兩句,小傢伙脫口而出「我討厭媽媽,你是壞媽媽」。一句話惹惱了婷婷,反擊說「我也不喜歡你了。」兩個人現在還在生悶氣呢。其實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會很常見,因為從孩子2歲開始,他就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意識,並且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講道理和訓斥都不如這樣有效
    在育兒計劃中,當一個孩子不得不吃飯時,他不得不在飯桌上搭起一塊積木。爸爸媽媽說服他說他吃東西後會再玩。出乎意料的是,男孩突然發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踩了一下,然後藏在門後and叫。哭,沒有說服力。母親把男孩帶到沙發的邊緣,男孩的第一句話說:「孩子,你能聽到什麼嗎?」
  • 孩子發脾氣,父母別「以暴制暴」,這樣做才是聰明家長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可能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到了2-3歲的時候,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脾氣出現,而且還特別喜歡用暴力的方式來發脾氣,讓家長感到頭痛不已。因為孩子的喜歡發脾氣,也會讓家長下意識地覺得自己沒法應對。
  • 當孩子被取綽號,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有的家長覺得,這樣的情況僅是個例,這是因為隱蔽性的排斥孤立往往會被老師和家長忽視。父母,都在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快樂成長,那麼當孩子因被起綽號而不快樂時,父母該怎麼做呢?聰明的父母只要做好以下三點!· 要傾聽和理解中國教育藍皮書經過調查,發現小學生和初中生比高中生遭遇更高頻率的欺凌。這個年齡段的不少孩子,在受欺負時,往往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 李湘女兒怒掛親媽電話: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小孩因為各種奇葩原因發脾氣的「名場面」家長一定沒少見識過,學堂也經常收到很多家長對這類問題的諮詢。有孩子經常不開心,遇事總愛發脾氣,父母束手無策的:做孩子的情緒管理榜樣然而不少父母的心聲是這樣:「我也知道發脾氣吼孩子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啊,我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我的,現在要我用愛和耐心滋養孩子的情緒,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 孩子發脾氣愛摔東西,打罵不管用,聰明媽媽這麼做一招「治服」
    01孩子發脾氣摔東西,聰明父母這樣教,一句頂十句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真的有效嗎?其實不見得。這也不難,通過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事情獲取一些報酬,太貴重的東西,就需要孩子付出非常漫長的勞動才能彌補。這漫長的「打工」生涯會給孩子一個血的教訓,這樣做比單純的打罵懲罰更容易讓娃記住,有一次這樣的教訓,娃就再也不敢發脾氣時亂摔東西了。
  • 孩子打人怎麼辦?培養有自控力的寶寶,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很多寶媽都認為自己的寶寶不到三歲,總是很愛打人。不是拽媽媽的頭髮,就是抓破爸爸的臉,而是在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把其他小朋友推到地上。擁有一對雙胞胎的的寶媽小麗同樣遇到了這個問題,她說道:兩個孩子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就是愛打人,不論她怎麼勸說教育,孩子就是不改,兩個寶寶有時候更是為此大發脾氣。為此,一家人煩惱不已,不知道該怎麼辦。
  •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這個動作比「別鬧了」更管用
    孩子2歲以後,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似乎性子似乎愈發急躁了,脾氣特大,遇到一點小問題就會崩潰。有些父母甚至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以後一直都這樣。我想說的是,這只是孩子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遇到這樣的情況,請一定告訴自己,孩子不是在故意跟你對著幹,不是處心積慮地在給你添麻煩。而是他的的確確遇到困難了。
  • 90後父母抱臂觀望孩子趴地上哭鬧,孩子耍脾氣家長該怎麼辦?
    當90後的父母遇上10後的孩子,誰會讓著誰呢?我們都知道很多90後從小都是被父母寵到大的,輪到他們做父母了,會怎樣處理自己跟孩子的關係呢?近日,一位網友拍的視頻非常有趣,視頻中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大哭,而他的爸爸媽媽就不遠處淡定地站著。
  • 林志穎兒子手繪媽媽生氣過程:孩子眼中你發脾氣時的樣子是魔鬼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父母個人的言行,對於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 父母每次發的脾氣,孩子都用他的「錄像機」記錄在心裡。留在孩子眼,發脾氣時的父母,則是沒有頭髮、沒有眼睛的怪物。 曾在媽媽群裡做過一個小調查:您對孩子發過火嗎?
  • 蔡國慶:世上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孩子沒有錯,錯的都是父母
    當時大張偉問,你那麼喜歡孩子,可是遇上熊孩子你是怎樣處理的呢?蔡國慶很認真地說了一句話:這不是孩子的錯。世界上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不要去責怪孩子,都是父母的錯。看到這一幕,公交司機擔心孩子安全,出言制止。卻遭女子怒懟:「關你屁事 」,並對司機大吼:「我天天都這麼吊,就你有意見,你有病啊!」後來還一直罵罵咧咧的,自己在生氣,還一邊生氣一邊繼續把孩子往吊環上面放。其實視頻裡的孩子臉都通紅了,連孩子都覺得其實自己做得不對,覺得沒有面子了,可是又被媽媽強迫著,沒有辦法不照做。
  • 孩子愛哭怎麼辦?不說「不許哭」,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世上有兩類完全相反的孩子,一類孩子特別活潑好動,也比較粗神經。另一類孩子,是比較敏感的,遇到一些事情就愛哭,容易多想。當你們的孩子是第二種,比較敏感愛哭的孩子時,當他們哭的時候,會怎麼對待他們呢?有些家長往往缺乏耐心,不勝其煩,會呵斥他們「不許哭」,威脅他們再哭就「收拾你」。
  • 孩子發脾氣哭鬧時家長可以怎麼做?
    很多家長說,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天使一樣,真是可愛;但是當他哭鬧發脾氣時候卻像個小惡魔,講道理沒用,強行鎮壓更是搞得雞飛狗跳,兩敗俱傷。父母們總是認為孩子有負面情緒就是不好,是孩子的性格差,是做父母的失敗,是孩子對自己的挑戰,覺得時刻都快樂的孩子才好,於是就可能會過度去保護,這些想法使得父母們無法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正面管教中有個核心工具就是先連接再糾正,也就是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候,父母要先觀察孩子情緒,解決情緒,與孩子連接起來再糾正行為。
  • 孩子打人或被打,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當寶寶打人或咬人時,爸爸媽媽可以抓住她的手,並嚴厲地說:「不許打人,不許咬人,有話就說。」要是寶寶仍然不停止她的行為,那就要真的發脾氣了。寶寶看到爸爸媽媽動了真格,是會感到害怕的,對自已的行為也會有所收斂。寶寶快17個月了,每當寶寶與家人或鄰居玩得高興時,會突然舉起小手打人家的臉,打得叭叭響,躲都躲不過。
  • 《爸爸去哪兒》: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這樣陪伴孩子
    嗯哼的表現是從一開始的拒絕到發脾氣再到難以接受的痛哭。杜江在安慰兒子的整個過程中在自我管理情緒上比較穩定,沒有因為孩子發脾氣耽誤整個團隊的行程而生氣,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時的穩定對孩子傳達的是一種接納,這是做得非常好的一面。但即便接納了情緒,孩子的行為必須受到限制,如果嗯哼無底限的撒潑,節目也無法繼續。
  • 【家長殿堂】孩子放學回家,父母說的第一句話.
    1放學後,你問孩子的第一句話會將決定他們的一生。
  • 誇獎孩子,別說「你真棒」,聰明的家長常說4句話,孩子更自信
    若老師回復[畫的棒],孩子就會高興的手舞足蹈;若沒有被回復[畫得棒],就會瞬間變臉、發脾氣、大哭大鬧,嚷嚷道:「我媽媽說我是[最棒的]」。後來跟學生家長交流後得知,孩子的媽媽特別喜歡用[你真棒]來鼓勵孩子。孩子經過幾年的語言洗禮後,已經默認自己是最棒的,同時也無法接受自己[不是最棒的]。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為什麼會控制不住自己,暴跳如雷
    為什麼孩子發脾氣、哭鬧時,你的情緒也會瞬間如洩洪一般,無法控制,是孩子太氣人了,還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大家對這樣的話一定不陌生,你可能曾經對自己的孩子說過,或者你的父母在你幼年時也這樣訓斥過你。不得不說教育也會受到「遺傳」的影響,父母當年如何教育我們的,或多或少都會在我們教育孩子時找到「影子」。我小時候比較愛哭,因為愛哭沒少被父母訓斥,甚至偶爾會挨上幾個巴掌,這讓我從小就覺得發脾氣、愛哭是羞恥的,是不被接納的。
  • 孩子總是發脾氣,不一定是不懂事,有可能是缺少父母的關注
    想必有老張這樣困擾的家長一定不在少數,很多家長都會因為自家孩子亂發脾氣感到頭痛,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變得愛發脾氣呢?這其實是家長們需要了解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好的解決方式。
  • 孩子總愛哭鬧、發脾氣,比起說教,家長更要懂得讓孩子「共情」
    其實在很多的家庭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 孩子愛哭鬧、愛發脾氣、跟父母頂嘴等等表現已經成為常態,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家長面對這種這情況該如何正確應對呢?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總是愛哭、經常亂發脾氣1、家長的溺愛由於孩子是父母手心裡的寶,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中,父母看待孩子比什麼都重要,而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會寵著孩子,溺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