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由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大熱,向我們展示了欺凌的殘酷,也把被不少人忽視的「校園霸凌」重新擺上檯面。
在不少家長眼中,校園霸凌離我們的孩子很遠,但其實,在一些我們不以為意的小事中,已經埋下了欺凌的伏筆。例如,我們最常見的取綽號。
取綽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不過也要分情況討論。
有些綽號,概括了孩子某個階段的特徵,只是玩得近的朋友開的小玩笑。這時候家長稍加引導,可能會變成孩子成長路上的另一道光!
著名的「兩彈一星」元勳、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和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的錢三強。他的名字,就來自於同學取的綽號。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有一次,一個身體比較瘦弱的同學,署名「大弱」給他寫信,信中稱當時還叫「秉穹」的錢三強為「三強」。
這封信被錢三強父親看到,詢問他同學為何給他取這個綽號。
錢三強說:「因為我排行老三,喜歡運動,身體強壯,同學們就給我起了這個綽號,現在他們都這麼叫我。」
錢三強父親聽了兒子的解釋,也覺得三強這個名字不錯,鼓勵他:「你這個『三強』可不能只是身體強壯,還得多方面發展,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在父親的肯定下,「三強」不再是綽號,成為了錢三強的正式名字。
改名後的錢三強如父親所願,在潛心鑽研下成為核物理學專家,讓中國的核武器進入世界前三強。
我們可以看到,善意的綽號可以變成孩子引以為傲的標籤,鼓勵他,鞭策他,促使他變成更好的自己。
小時候我們幾乎人人都被取過外號,如果是善意的也就罷了,可偏偏不少外號都「暗藏機鋒」。
一個人的名字,承載著家人的期冀和祝福,沒想到卻成了認知尚不成熟的孩子排擠欺凌他人的開始。
不少孩子會對別人的姓氏「大肆攻擊」:
姓「史」,會被取各種有味道的外號;姓「苟」,總跟「狗」結下不解之緣;姓「艾」,甚至會被群嘲「愛滋病」。
在起外號上,孩子們往往有著無窮又傷人的「創造力」,而那個被難聽綽號攻擊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又有誰會在乎呢!
還有的孩子,對別人的容貌、身材評頭論足:
長著齙牙的女孩,會被叫「齙牙妹」;矮個頭的胖女孩,被鬨笑著叫「矮冬瓜」,「肥豬」。進入青春期,變聲期的男生被叫「公鴨嗓」,女生則被嘲「奶媽」……
當身體特徵被別人拿來「借題發揮」,對孩子來說,究竟是怎樣一種折磨啊!
有的家長覺得,這樣的情況僅是個例,這是因為隱蔽性的排斥孤立往往會被老師和家長忽視。
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對北京市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學的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調查。
調研顯示,40.7%的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語言欺凌。
2018年11月,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治理校園欺凌方案,正式將「起侮辱性綽號」定性為「欺凌事件」。
一個侮辱性綽號甚至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幫兇!
在童言無忌的年紀,有太多綽號,都夾雜著嫉妒、貶低、惡意的因子,成為「隱形劊子手」。而那些被惡意中傷的孩子,只能在漫漫時光裡自我療傷。
父母,都在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快樂成長,那麼當孩子因被起綽號而不快樂時,父母該怎麼做呢?聰明的父母只要做好以下三點!
· 要傾聽和理解
中國教育藍皮書經過調查,發現小學生和初中生比高中生遭遇更高頻率的欺凌。這個年齡段的不少孩子,在受欺負時,往往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有些父母對著孩子不由分說就是一通指責:「你怎麼這麼笨」,「別人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把受傷無助的孩子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也讓那些本該發出的聲音漸漸變成沉默。
其實這時候父母應該做的是傾聽和理解。
當孩子向你傾訴時,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理解他的委屈,堅定地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幫助孩子更快走出陰霾。
· 學會勇敢拒絕
當孩子被起綽號感到不快樂,說明孩子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勇敢說「不」。
不喜歡同學叫自己的綽號,就勇敢地表達「請你叫我的名字」。這樣經歷幾次後,那些熊孩子就會放棄這種取樂形式了。
有些孩子認為,拒絕別人叫綽號,會讓彼此的友誼變質。
這時候,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在乎你的朋友,也會在意你是不是真的快樂。
明知道你不喜歡這個綽號,還只顧拿你的綽號開玩笑,這種靠一個人委曲求全才能維持的友誼,並不是真正的友誼。
· 鼓勵獨立思考
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支持、鼓勵孩子去嘗試可行的辦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許多挫折。今天是起綽號,明天可能是其他煩惱。
真正的保護,是教會孩子在挫折中站起來,最終朝著更有勇氣和行動力的方向去前進,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長大這道題,沒有標準解法,也沒有正確答案。
我們無法告訴孩子如何「長大」,我們能做的,是去理解他們,去守護他們,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更溫暖的世界。
最後,祝所有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被珍視、被保護、被尊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