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取綽號,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2021-02-15 小起點


前段時間,由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大熱,向我們展示了欺凌的殘酷,也把被不少人忽視的「校園霸凌」重新擺上檯面。

在不少家長眼中,校園霸凌離我們的孩子很遠,但其實,在一些我們不以為意的小事中,已經埋下了欺凌的伏筆。例如,我們最常見的取綽號。

取綽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不過也要分情況討論。

有些綽號,概括了孩子某個階段的特徵,只是玩得近的朋友開的小玩笑。這時候家長稍加引導,可能會變成孩子成長路上的另一道光!

著名的「兩彈一星」元勳、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和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的錢三強。他的名字,就來自於同學取的綽號。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有一次,一個身體比較瘦弱的同學,署名「大弱」給他寫信,信中稱當時還叫「秉穹」的錢三強為「三強」。

這封信被錢三強父親看到,詢問他同學為何給他取這個綽號。

錢三強說:「因為我排行老三,喜歡運動,身體強壯,同學們就給我起了這個綽號,現在他們都這麼叫我。」

錢三強父親聽了兒子的解釋,也覺得三強這個名字不錯,鼓勵他:「你這個『三強』可不能只是身體強壯,還得多方面發展,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在父親的肯定下,「三強」不再是綽號,成為了錢三強的正式名字。

改名後的錢三強如父親所願,在潛心鑽研下成為核物理學專家,讓中國的核武器進入世界前三強。

我們可以看到,善意的綽號可以變成孩子引以為傲的標籤,鼓勵他,鞭策他,促使他變成更好的自己。

小時候我們幾乎人人都被取過外號,如果是善意的也就罷了,可偏偏不少外號都「暗藏機鋒」

一個人的名字,承載著家人的期冀和祝福,沒想到卻成了認知尚不成熟的孩子排擠欺凌他人的開始。

不少孩子會對別人的姓氏「大肆攻擊」:

「史」,會被取各種有味道的外號;姓「苟」,總跟「狗」結下不解之緣;姓「艾」,甚至會被群嘲「愛滋病」

在起外號上,孩子們往往有著無窮又傷人的「創造力」,而那個被難聽綽號攻擊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又有誰會在乎呢!

還有的孩子,對別人的容貌、身材評頭論足:

長著齙牙的女孩,會被叫「齙牙妹」;矮個頭的胖女孩,被鬨笑著叫「矮冬瓜」「肥豬」。進入青春期,變聲期的男生被叫「公鴨嗓」,女生則被嘲「奶媽」……

當身體特徵被別人拿來「借題發揮」,對孩子來說,究竟是怎樣一種折磨啊!

有的家長覺得,這樣的情況僅是個例,這是因為隱蔽性的排斥孤立往往會被老師和家長忽視。

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對北京市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學的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調查。

調研顯示,40.7%的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語言欺凌

2018年11月,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治理校園欺凌方案,正式將「起侮辱性綽號」定性為「欺凌事件」。

一個侮辱性綽號甚至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幫兇!

在童言無忌的年紀,有太多綽號,都夾雜著嫉妒、貶低、惡意的因子,成為「隱形劊子手」。而那些被惡意中傷的孩子,只能在漫漫時光裡自我療傷。

父母,都在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快樂成長,那麼當孩子因被起綽號而不快樂時,父母該怎麼做呢?聰明的父母只要做好以下三點!

· 要傾聽和理解

中國教育藍皮書經過調查,發現小學生和初中生比高中生遭遇更高頻率的欺凌。這個年齡段的不少孩子,在受欺負時,往往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有些父母對著孩子不由分說就是一通指責:「你怎麼這麼笨」,「別人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把受傷無助的孩子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也讓那些本該發出的聲音漸漸變成沉默。

其實這時候父母應該做的是傾聽和理解。

當孩子向你傾訴時,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理解他的委屈,堅定地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幫助孩子更快走出陰霾。

· 學會勇敢拒絕

當孩子被起綽號感到不快樂,說明孩子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勇敢說「不」。

不喜歡同學叫自己的綽號,就勇敢地表達「請你叫我的名字」。這樣經歷幾次後,那些熊孩子就會放棄這種取樂形式了。

有些孩子認為,拒絕別人叫綽號,會讓彼此的友誼變質。

這時候,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在乎你的朋友,也會在意你是不是真的快樂。

明知道你不喜歡這個綽號,還只顧拿你的綽號開玩笑,這種靠一個人委曲求全才能維持的友誼,並不是真正的友誼。

· 鼓勵獨立思考

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支持、鼓勵孩子去嘗試可行的辦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許多挫折。今天是起綽號,明天可能是其他煩惱。

真正的保護,是教會孩子在挫折中站起來,最終朝著更有勇氣和行動力的方向去前進,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長大這道題,沒有標準解法,也沒有正確答案。

我們無法告訴孩子如何「長大」,我們能做的,是去理解他們,去守護他們,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更溫暖的世界。

最後,祝所有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被珍視、被保護、被尊重的童年。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哭怎麼辦?不說「不許哭」,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世上有兩類完全相反的孩子,一類孩子特別活潑好動,也比較粗神經。另一類孩子,是比較敏感的,遇到一些事情就愛哭,容易多想。當你們的孩子是第二種,比較敏感愛哭的孩子時,當他們哭的時候,會怎麼對待他們呢?有些家長往往缺乏耐心,不勝其煩,會呵斥他們「不許哭」,威脅他們再哭就「收拾你」。
  • 魯迅的愛好—取綽號
    林語堂送魯迅的綽號是「白象」           魯迅小的時候被人取過綽號—雨傘,可能因為這個緣故,他養成了給人取綽號的習慣。            只要他認識的人,幾乎都有綽號,唯一正經的是對朱安,不知道「禮物」,是不是魯迅給朱安取的綽號。
  • 孩子害羞,不敢社交,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文 |晴風圖 |網絡01孩子一遇到生人,就躲起來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嗎?每次看到人多,或者看到陌生人,都會害羞地躲在你的身後,不願意上前去和別人說話,也從不會主動去和別人說話。他們總是人一多的時候,看起來膽小慎微。相信每一個父母看到孩子這樣,都很著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 孩子打人或被打,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如果孩子是有意識地打人,並且情節比較嚴重的話,就需要通過適當的方法來規範孩子打人的行為了。方法可以是:如果再次發生打人的情況,事件發生當天就不允許孩子看喜歡的卡通片或者不允許孩子做他比較喜歡的事情。當孩子意識到打人帶來的後果是他不願意接受的,以後再想做類似的事情的時候,他也會考量自己是否願意承擔這個後果。
  • 一個聰明的孩子必然心智成熟,心智如何培養父母這樣做
    教授解釋,高智商的特徵很多,不僅僅20種,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坐的各位用不同的答案證實了這一點,那就是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都在你們的答案裡。高智商的孩子,不一定有高情商,如果兩者兼得,這樣的孩子應該被稱為「心智」成熟。那麼心智從何而來,如何培養?
  • 孩子發脾氣時,90%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為了這個孩子,狄鶯可以說付出了全部心血,可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呢?因為和這樣的媽媽在一起,太壓抑了。孩子很小的時候,狄鶯就每天死盯著孩子,甚至孩子吃飯吃了7個小時,她就坐在孩子對面吃了7個小時。就這樣,還動不動向孩子訴苦:我為你犧牲了一切,這樣照顧你,連朋友都沒時間見,你怎麼對得起我。在這樣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孩子想反抗,不足為奇。反抗不了媽媽,就悄悄買了槍枝彈藥,想發洩一通,最後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 《爸爸去哪兒》: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這樣陪伴孩子
    杜江在安慰兒子的整個過程中在自我管理情緒上比較穩定,沒有因為孩子發脾氣耽誤整個團隊的行程而生氣,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時的穩定對孩子傳達的是一種接納,這是做得非常好的一面。但即便接納了情緒,孩子的行為必須受到限制,如果嗯哼無底限的撒潑,節目也無法繼續。
  • 孩子撒謊是好事?聰明的父母這樣做,幫孩子度過謊言敏感期
    很多父母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都很驚訝,我的孩子怎麼學會說謊了?好像昨天他還是什麼都依賴我,什麼都跟我分享的小寶寶呢。很多父母擔心孩子這麼小道德品質就開始變壞了,擔心孩子將來會犯罪,擔心孩子不好管。總之父母對孩子說謊的現象感到很緊張。
  • 取名字:結合父母姓氏給孩子取名,好聽又浪漫
    寶寶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既然基因都是雙方結合的,名字裡,自然要包含父母雙方特點才算完美!將父母姓名融入進寶寶的名字中,或者通過寶寶的名字展現父母之間緣分和感情。光想想就覺得很美好。快和卜廣鑑老師一起來看看吧。
  • 《願世間所有美好,都恰逢其時》:聰明的父母,從不向孩子訴苦
    我們雖然養育了他們,但我們不應該強求孩子做出什麼樣的承諾。一個人的感恩,應該是父母通過行為示範來傳遞的,而不是通過強制的手段強加給孩子。那麼,具體來講,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做聰明的父母。什麼樣的父母是聰明的父母?我想應該就是:我陪你成長,卻未必要求你伺候我到老;我的努力不全是為了你,而是我們在一起的日子;你覺得高興,我看著高興,就已經足夠。是的。我們需要做聰明的父母。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每個生命的到來,都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 當孩子說討厭你時,大多數媽媽回應都錯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原來是早上婷婷讓她兒子刷牙,說了很多遍都不聽,婷婷就直接把他抱到洗漱臺,擠上牙膏看著他刷,結果小傢伙拿著牙刷直接刷起了洗漱臺,氣的婷婷吵了孩子兩句,小傢伙脫口而出「我討厭媽媽,你是壞媽媽」。一句話惹惱了婷婷,反擊說「我也不喜歡你了。」兩個人現在還在生悶氣呢。其實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會很常見,因為從孩子2歲開始,他就逐漸開始有了清晰的意識,並且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 你的孩子不聰明,其實父母也有責任
    最近我看到一則消息:一母親在網上各種吐槽自己的孩子什麼學路慢、說話慢、什麼不獨立思考等一系列不好的缺點……還對比親戚的孩子、鄰居的孩子,他們都比自家孩子來得優秀。這位母親還向網上各種專家詢問,做足各種功課。你不會想到吧!孩子的問題除了自身發育原因外,多半是你們父母的原因。
  • 家教小課堂 | 寒假來臨,孩子沉迷遊戲不學習?聰明父母這樣做
    盛晶說,遇到這樣的問題,與其疾言厲色地責罰打罵,還不如嘗試著以孩子的心態去接近他們,先和孩子打成一片,用一種朋友和身臨其境的心態來引導,這樣孩子更願意接受,而不是一味牴觸。校園集體生活,學生很容易跟風隨大流,別人幹啥我幹啥,班裡其他同學都玩,我不玩就「落後」了,我不就被孤立了嗎?這是很多孩子的普遍心態。5.彌補缺失的尊嚴感和存在感成長過程中,孩子都希望能在同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但往往很多學生因為在學校中表現不佳,並不能得到認同,實現心理上的滿足,只能轉移陣地尋求安慰。
  • 孩子愛看動畫片怎麼辦?聰明的父母都這麼做
    那個放學後扔下書包,急匆匆打開電視,唯恐錯失一秒畫面的孩子長成父母,就要板起臉來詆毀自己的童年嗎?動畫片真的如洪水猛獸,毀娃不倦?事實上,讓孩子每次看完動畫片分享《觀後感》,寫《觀後感》或口頭做《觀後感》的做法,是在破壞孩子「看動畫片——快樂」的愉悅迴路,既然看電視再也不愉快了,孩子乾脆就不看電視了。
  • 孩子發脾氣,父母別「以暴制暴」,這樣做才是聰明家長
    會選擇逃避和孩子相處,減少和孩子獨自在一起的時間,也有的家長會用和孩子同樣的發脾氣方式來面對孩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暴制暴」。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起不到良好效果的,都是有害無益的。「幼兒教育不僅僅是為孩子要上小學、上初中等做準備,更是要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時候,就如同一張乾乾淨淨的白紙,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這張紙上添上色彩。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智商的父母都這樣做
    每當孩子撒潑打滾,胡攪蠻纏的時候,父母的腦海中裡都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念頭:我怎麼生出這麼個祖宗?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智商的父母都這樣做1、不嘮叨,只說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凸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總是會把一件事情反覆說好幾遍。
  • 嗯哼被同學起綽號,杜江做法令人點讚,「惡意綽號」也是校園暴
    他在學校裡被同學惡意起綽號,都叫他肚臍眼,嗯哼也感覺十分難過。其實嗯哼的情況在校園裡面經常發生,小朋友不懂得玩笑的輕重,只覺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被取綽號的孩子內心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家長需要對孩子做出積極的引導,讓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不作出這樣傷害另一方的行為。
  • 被誤解多年 綽號竟是他取的
    被誤解多年 綽號竟是他取的小鬼?被誤解多年 綽號竟是他取的小鬼(黃鴻升)昨(16)日驚傳倒臥北投家中猝逝,享年36歲,有關他的過往引發關注。有網友好奇為何他的綽號叫小鬼?據悉,小鬼2002年曾以小升之名參與兒童節目《下課花路米》主持,後來改為小鬼,外傳是因為他高中和初戀女友楊丞琳交往時,以小鬼2字暱稱女方,出道後沿用此綽號
  • 聰明的父母,從不向孩子訴苦
    什麼樣的父母是聰明的父母?  我陪你成長,卻未必要求你伺我到老。我的努力不全是為了你,而是我們在一起的日子,你覺得高興,我看著高興,就已經足夠。  我也是忽然想起這麼一段話。  前些日子,遇到林冰以及她的母親,突然覺得,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軌道,一路高興的日子,才能一路歌。
  • 父母「同房」被孩子看見怎麼辦?看看聰明父母如何化解尷尬
    如果平時被孩子打擾也就算了,如果夫妻兩個人都在做羞羞的事情,孩子突然叫起來甚至是直接傳過來,應該怎麼辦呢?父母「同房」被孩子看見怎麼辦?看看聰明父母如何化解尷尬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夫妻同房不小心被孩子看見後,第一時間要做的,那就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不要對這件事情念念不忘,但是父母在分散孩子注意力時,千萬不要用呵斥和責罵等方法,可能有些家長會因為尷尬而責罵孩子,但是這樣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差的,甚至會讓孩子從心裏面產生性是罪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