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三四歲開始已經晚了

2021-02-22 育兒康

文 | 軒軒媽

來源 | 親寶寶育兒(ID:qbaobao6)

前些天為了給軒軒的爺爺過生日,全家其樂融融地聚在了一起,本該是充滿歡聲笑語的餐桌,卻鬧了一個好大的不愉快。

開席之前,我們都笑著讓壽星爺爺站起來講兩句,但一上桌後,軒軒的小堂哥壯壯就開始上躥下跳。

一會喊著自己餓了要吃蛋糕,一會又嫌棄自己位置不好,竟然想跟爺爺換座位!

全家齊上陣都哄不住他,最後壯壯媽媽也發了脾氣,把孩子拽出包廂一頓訓斥,這齣鬧劇才落下帷幕。

吃完飯後,壯壯媽媽拉著我好一頓訴苦:「壯壯現在都七歲了,我從他四五歲開始就教著立規矩,怎麼教都沒用,難道以後只能靠著打罵才能管教他嗎?」

看著壯壯媽媽苦惱的臉,我實在沒忍心說出這句話,「孩子四五歲才開始立規矩,可能已經晚了。」

絕大多數家長不知道的是,2歲以後就是孩子行為規則形成的關鍵期了,立規矩最好從2歲就開始。

大家可別小瞧了走路還晃悠的2歲孩子,在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了「客體自我」階段,能夠審視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行為,並且熱衷於通過觀察、模仿去學習生活經驗。

也是從這時起,他們學習社會技巧和行為方式的速度空前發展,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都會想跟著學一學。

這就是為什麼兩三歲的孩子,學規矩快,學會不守規矩、任性妄為也很快的最大原因。

看到這裡肯定很多家長疑惑了,「兩三歲的小孩子,大人說話尚且理解困難,怎麼教規矩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思維誤區,行為規則不應該是由大人口頭說教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學到的。

別看我現在能夠在給孩子立規矩的問題上侃侃而談,當年我也曾一腳踩入「深坑」。軒軒三歲多的時候,我曾經給她立過一條規矩,每天吃小零食的數量不能超過三份。帶孩子出去玩耍時,不論軒軒的眼神有多失落,只要那天已經吃過三份小零食,其他寶媽分享給軒軒的小零食就會被我拒絕。但沒過多久,這條規矩就被軒軒自己打破了,當我不在家時,軒軒就會用哭鬧的方式去威脅大人,獲得更多的零食。那時的我忽視了軒軒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徵,以及孩子容易餓這個生理特徵。兩三歲的孩子,見到小零食就會犯饞,這是忍不住的天性!如果大家像我一樣去強行壓制住孩子的欲望,那麼在脫離監控後,孩子勢必會打破規則。所以定規則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水平,家長切不能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獨斷專行。

用完的物品要放回原處,最常見的就是玩具整理,要求孩子每次玩完之後,自己歸位

禁止行為粗野,不能隨便打人、罵人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懂得排序,玩具和其他要跟小朋友共享的東西,都需要遵守先到先得的原則

不傷害別人,做錯事之後要主動道歉

不打擾別人,當爸爸媽媽在忙工作時,不應該大喊大叫

作為家長,有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成年人的傲慢,認為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制定規則是大人的事,孩子只要乖乖聽話就好。這就導致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只是簡單粗暴地把規則直接告訴孩子,讓孩子遵照執行。其實,孩子才是規則培養活動中的主體,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那規則就可能演變成一種強迫命令。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本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突然咣當砸下來一套規則,你會願意乖乖遵守嗎?只有孩子參與了規則的制定,感受到了尊重,才會願意執行規則。所以定規矩不應該是家長單方面的,而是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著來制定規矩,在商量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家長的態度中感受到尊重和愛。並且不止孩子一個人有規矩要遵守,爸爸媽媽也同樣有自己的規矩。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特別明確的一點是,規矩不是純用嘴巴教出來的。越跟孩子說:「多吃蔬菜,不許剩飯」,孩子挑食越厲害;一出門就說:「慢點跑,要一直牽著爸爸媽媽」,孩子反而越會把手甩開;這種不斷地提醒和重複,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更容易讓孩子把規矩當做「耳旁風」。
在教孩子學規矩時,家長並不是監督者,隨時挑孩子的毛病,我們更應該做引導者,恰如其分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注入規則意識。而且對於年齡比較幼小的孩子來說,我們更應該「抓大放小」,不要用過於繁瑣的規矩將孩子限制在條條框框內。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曾經明確指出:「一個規矩太多的家庭,遲早會崩潰。」當我們在要求孩子用完東西歸位時,自己也要做到不隨手亂丟物品。當我們要求孩子行為不能粗魯,不可以隨便打人罵人時,我們嘴上也不應該再出現髒話。只有家長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通過耳濡目染地方式引導孩子,規則意識才能內化為孩子的行為。並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全家人要保持統一戰線,如果有一個愛拆臺的「豬隊友」不停地跟孩子說「算了,沒事,不用寶寶動手」,那麼媽媽教孩子千萬遍規矩也是無效的。立規矩就意味著限制,這對獨立意識蓬勃發展的孩子來說,需要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所以在已經跟孩子明確規則之後,孩子如果違反,不管他有多麼牴觸、哭鬧、發脾氣,我們都不能退讓。因為這可能是孩子在故意試探我們的底線,一旦我們屈服了,那麼孩子勢必會「得寸進尺」。當孩子為了對抗規則而撒潑打滾時,我們家長不要急於訓斥,不妨先安靜下來,靜靜在旁邊守著孩子。等到他恢復冷靜的時候,再與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完成規矩後及時給與鼓勵和肯定,讓他親身體會到遵守規則並沒有那麼困難。如果孩子哭鬧不休,那麼我們也不妨「戲精」上身,學著孩子違反規則、撒潑打滾的樣子,讓孩子直觀感受到這樣做給別人帶來的不適感。曾經有一次,軒軒在飯後不願自己收拾餐具,在我引導無效之後還嚎啕大哭了起來,於是本老母親也直接開啟裝哭大法,跟著軒軒一起乾嚎。不過2分鐘,軒軒就一邊喊著「媽媽你別哭了,這樣太醜了!」,一邊自己抹去了淚水,還悄悄地用紙巾擦起臉來。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雖然小,但總是會一天天長大的,每長大一點,就會多接觸社會一些。規則意識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石,從小讓孩子學會面對規則,接受規則,遵守規則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在懂得遵守規矩後,才會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心中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為人處世的界限。越早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越能使其內化為孩子的行為準則。願有更多的父母,能夠從孩子幼時,就以愛和悉心的教導幫助孩子學會規矩,而不是等孩子長大犯錯之後,再惡言惡語地斥責他是「熊孩子」。*本文授權轉載於微信公眾號「親寶寶育兒」,ID:qbaobao6,分享最新鮮的權威育兒知識、婚姻家庭感悟,科學育兒路上,陪千萬父母一起成長。你若喜歡,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霍思燕家的客廳和應採兒家的,差距一目了然
    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霍思燕家的客廳和應採兒家的,差距一目了然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應採兒和霍思燕,她們兩個的長相都是非常好看的,而且她們兩個也都已經結婚很多年了,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不過每一個人都是離不開規矩的,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的給孩子立一些孩子能夠完成的小規矩。
  •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巧用這4招,孩子長大少走彎路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克制孩子的壞習慣,認為寶寶還小,不需要立規矩。實際上,當寶寶2歲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家長就要給寶寶立規矩了。
  • 應採兒和霍思燕家的客廳對比,父母不要嫌棄: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
    尤其是在孩子要玩具的時候,一般家庭的家長都會順著孩子的意思給孩子買,所以在很多人眼中,明星的孩子要玩具不是更容易嗎?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某些綜藝的鏡頭裡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應採兒有著「虎媽」之稱,所以在應採兒的家裡,是這樣的 。乾淨的好像沒人住過一樣。而應採兒也表示:因為擔心孩子會寵壞,所以她立下了一些規矩,拿玩具來說,只能在房間裡玩,客廳要隨時保持整潔乾淨。
  • 2~6歲給孩子立規矩,父母首先要注意這五點,否則說破嘴皮也沒用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你有沒有遇到過2~6歲孩子的這種情況?為了吃一口冰激凌,孩子在大街上差點哭得背過氣去。看到商場的玩具,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地要買。伯頓懷特教授表示,父母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要有立規矩的意識了,如果錯過最佳的時間,將會對孩子產生一生的糟糕後果。
  • 給孩子「立規矩」,別錯過6歲前的黃金期,有界限感內心才更強大
    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在六歲之前應該給孩子立規矩,不趁早立規矩,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很難管教。這個時候想要再管孩子就很難了,孩子因為青春期的叛逆會抵抗父母,而且孩子從小就沒有規則意識,也很不習慣。最主要的是孩子有界限感,內心才會更強大。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不是1歲,也不是2歲,大部分家長都做錯了!
    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在彼此協商的基礎上,定好規矩,去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則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基準線」。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立的規矩也不一樣。
  • 崔玉濤答疑:幾歲給孩子立規矩?不是1歲,不是2歲,竟是這個年紀!
    一、「立規矩」≠提要求所謂的「規矩」不是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可以看作是和孩子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在彼此協商的基礎上,定好規矩,去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則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基準線」。
  • 看了體操皇后的「鐵血教育」,才明白:提早給孩子立規矩很重要
    比方說,劉璇給四歲的兒子制定了精細的日程表,精準到每個小時該幹些什麼,包括寫字、讀書、學英語、運動、玩耍和洗漱等等,把學習、玩樂、運動各方面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劉璇的「鐵血教育」,向我們證明了:給孩子立規矩確實要趁早,這樣能避免很多不良習慣的養成
  • 【每周美文】愛孩子是本能,立規矩是責任——石獅市神州實驗幼兒園
    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 教育孩子要遵循兩個詞:「趁早」和「放緩」
    父母愛孩子,是出於本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愛,只是有的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愛得太過急切,卻不曾想,寬容過頭是縱容,寵愛過頭是溺愛。好習慣需要慢慢形成,不能急於求成,壞習慣想改變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孩子切記以下兩個原則:一、教育孩子需要趁早。
  •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5.13上海飯糰線下活動文字回放
    今天交流的主題是「規矩」,主要圍繞「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以及「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展開。在場的父母們,其實基本都是贊同「我們要給孩子立規矩」這一觀點的。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姑娘,被媽媽「不設界限」的養到三歲,從來不懂上課時候不能大聲唱歌、不能隨心所欲打斷別人談話,自己想玩的玩具必須要搶過來不管這個是不是自己的。
  • 培養儀式感要趁早,專家坦言:逢年過節有禮物收的孩子情商高
    專家說,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之後情商更高。培養儀式感要趁早,專家坦言:逢年過節有禮物收的孩子情商高培養儀式感要趁早,專家坦言:逢年過節有禮物收的孩子情商高。這話沒毛病,沐浴在浪漫驚喜裡的孩子,他們內心蘊含著浪漫的基因,蘊含著無盡的情趣,人因為這些情趣而變得愉悅和隨和,會設身處地的考慮周全,會有心為他人準備驚喜。試問,這樣的人怎會不被誇情商高。閨蜜萌萌的兒子今年四歲,有次她接兒子放學的時候,兒子懇求的讓她買一些彩紙和畫筆,閨蜜一頭霧水,不知道兒子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 3歲6歲是孩子成長關鍵期,此時不立規矩,等到長大的時候就晚了!
    而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三歲看老,也就是說,從三歲開始家長就要尤其注重孩子日後綜合品質的培養,比如說要教會孩子開始有規矩意識,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前段時間,聽到李玫瑾教授一段話:孩子在三歲,六歲的時候是立規矩的關鍵期,此時若不立下規矩,等到長大的時候就晚了!
  • 女明星生不出孩子,劉嘉玲、林志玲:生孩子一定要趁早!
    另外一位童顏女神林依晨也面臨同樣的困境,1982年出生的林依晨今年也是38歲的年紀,兩年前,她就向媒體透露,自己要減少工作,積極開始造人計劃,但是一直沒有聽到懷孕的消息,去年甚至傳出林依晨的老公因為她一直不孕,公然出軌嫩模。
  • 2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爸媽巧用這3招,孩子日後好管教
    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喜歡反抗,嚴重一點的甚至會開始摔東西,脾氣越來越壞。事實上,所謂的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千萬不要依著孩子的性子,否則長大後,很容易養成驕縱的性格。
  • 童媽給孩子立規矩:學會全套操作可不易
    這不證明孩子天性頑劣難以管教,很大可能是因為父母缺乏管教孩子的技術水平。把握不住時間節點,管教時機,管教力度,管教手段.6歲以前一個階段,6-12歲是一個階段,12-18歲是一個階段。不同階段不偏不倚給孩子立規則是一項技術活。前個階段沒有立好則後患無窮,有些適得其反,可真夠家長受的。
  • 觀應採兒和霍思燕家的客廳差異:怎樣給孩子立規矩?
    整個客廳,幾乎沒有孩子的玩具,單看這裡,仿佛家裡沒有孩子一樣,所有的東西都擺放的整整齊齊。應採兒說在jasper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玩具必須分門別類的擺放好。這是她給jasper立的規矩,所以現在jasper已經形成習慣,把玩好的玩具會在第一時間收拾起來,雖然房間看上去就會格外整潔。應採兒說:「客廳是屬於大家的,不是屬於你的。你的玩具要放在房間裡,這就是我要的。」
  • 5歲男孩因調皮被水煮魚盆嗆死: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給「糖」吃
    幼兒期,是父母管教的關鍵期心理學上,3~6歲孩子都是幼兒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第一叛逆期。父母要在這個階段,給孩子立規矩,教給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如果父母只給孩子餵「糖」,孩子在外面就不會得到「糖」,可能是……四川一輛公交車上,一位7歲男孩先後踢了三次對面座位上的青年男子,終於在第三次後,男人忍無可忍,直接站起來抱起男孩就來個過天摔,同時還不忘「補刀」,在男孩的腦袋上狠狠踹了三四腳。
  • 出名要趁早?12位大咖告訴你:NO!
    文/Amber Lee「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張愛玲的這句話,成了多少人的魔咒?於是,各路俊男靚女擠破腦袋參加選秀,就想出名早一點,再早一點;於是,「三十而立」成了無數屌絲人生路上的一塊心病;於是,貝比剛呱呱墜地,爸比媽比們就下定決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改變命運真是其心可鑑!
  • 觀應採兒和霍思燕家的客廳差異:該怎樣給孩子立規矩?
    整個客廳,幾乎沒有孩子的玩具,單看這裡,仿佛家裡沒有孩子一樣,所有的東西都擺放的整整齊齊。應採兒說在jasper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玩具必須分門別類的擺放好。這是她給jasper立的規矩,所以現在jasper已經形成習慣,把玩好的玩具會在第一時間收拾起來,雖然房間看上去就會格外整潔。應採兒說:「客廳是屬於大家的,不是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