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立規矩」:5.13上海飯糰線下活動文字回放

2021-02-27 徐桂鳳

寫在前面

5月13日,我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小而美的飯糰團友線下見面會。勤奮的張小猴同學把我在兩個小時裡面叨叨叨的內容給整理了出來,發出來與大家分享共勉。希望以後有機會和更多的團友面對面地交流~~


無規矩不成方圓,無界線不得安全

——記5.13徐桂鳳醫生講座

by 張小猴

「真正有內涵的人都是謙遜的。內心富足、生活真正充實的人,情緒也是平和的,有時候身體和大腦的勞累,能獲得心靈真正的平和。無論什麼樣的困難,都打不倒一個鬥士。」以上便是我在見到徐醫生真人之後最大的感慨。

溫婉美麗的徐醫生求學於美國,同時是兩個年幼孩子的媽媽。邊讀博士邊工作,還養育兩個孩子,在處理好這些的同時、還能開飯糰給廣大新手父母釋疑解惑,這個遠非常人所能及。講座時徐醫生精神飽滿、尊重每一位發言的聽眾,在後續拍照階段也非常的謙遜低調,絲毫沒有那種高高在上之感,深深地被徐醫生的個人魅力折服,願這樣美好的女性能有好運相伴一生,畢竟,越努力,越幸運!


今天交流的主題是「規矩」,主要圍繞「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以及「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展開。

徐醫生覺得「管教」、「立規矩」、「熊孩子」這些詞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常常暗示著負面的意義,所她更喜歡用「設界線」來表達「立規矩」的意思,我本人對此也表示贊同。

一、該不該給孩子「立規矩」?

在場的父母們,其實基本都是贊同「我們要給孩子立規矩」這一觀點的。徐醫生態度很鮮明的提出「如果所有的小孩子長大後都會自動變成一個很好很好的人,那麼我們要監獄、要法律做什麼呢?」是呀,既然所有的人類長大後都會變好,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去犯罪?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自動變好,而告訴孩子規則和界限也不等於限制孩子自由發展。孩子在小的時候,由於大腦發育並不成熟,並不能很好的去明辨是非,讓他們自動去學會在生活、社會中應該如何表現,這個是很困難的。

對於一些可控的、客觀條件上沒那麼容易成癮、物理上可控的事情,確實有可能「做個夠」能解決問題(比如愛坐搖搖車)。但是有些成年人都難以抵禦的易成癮行為,比如不設限地玩ipad,或是觀看網上海量視頻,孩子也同樣難以「玩夠了以後放手」。不信的話,看看抖音之類的app是怎麼火起來並搶佔了大量社交軟體流量的?

如果崇尚「任孩子自由發展、不設立任何規則」,那麼孩子也很可能會在早期的社交關係中受挫。

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姑娘,被媽媽「不設界限」的養到三歲,從來不懂上課時候不能大聲唱歌、不能隨心所欲打斷別人談話,自己想玩的玩具必須要搶過來不管這個是不是自己的。

在這類的事情發生多次之後,別的小朋友和小朋友的家長很可能會孤立這個行為存在問題的小姑娘,也很有可能這種類型的社交關係會惡性循環:沒有人喜歡和她玩,逃避進入一個群體(抗拒上學),使用故意破壞打人等行為來引起別人注意……然後更加難以融入夥伴群體。

二、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1.根據孩子的心智發展來定規矩


人類情感的管控與額葉的發育密切相關,而額葉又是大腦發育成熟最晚的區域,大概青春期後期才會發育成熟。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根據孩子心智的發展水平來設定一定的規則和界線。

 

比如,我們可以要求三歲的孩子不要打人,但是不能要求一個三歲的孩子吃飯的時候看書的時候完全像大人一樣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2. 制定規矩不能隨心情而定,家庭成員間要一致

定什麼樣的規矩,這個是因家庭而異的,並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但是有些最起碼的規則和界限還是相通的,比如安全問題和一些最起碼的社會規則。

孩子在家玩液化氣、用手指摳插線板、在滑梯上玩耍的時候隨意將小朋友推下引起嚴重安全問題,這類安全教育相關問題是一定要設定一定規則的。最基本的社會規則,比如大家一起聽講座的時候不能大聲唱歌,在集體活動時不停打岔、打斷別人的講話,這種為了讓孩子能順利的在這個人類社會中生存下去必備的「規矩」,也必須要設立。

在講座過程中,好幾個媽媽提到了自己對於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總是「隨心情而定」這麼個情況。同樣的行為,心情好的時候就不管孩子,由著他去;而心情不好的時候,那這事沒商量,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徐醫生解釋了一下,心理學上這種情況叫做「間歇性強化」,而由間歇性強化養成的行為習慣,是最難去糾正修改的。比如賭博,莊家很容易讓賭徒成癮,用的也是間歇性強化。第一二三局讓你贏,然後第四局輸掉了,第五局又贏了,此後不論你輸贏(一般都是輸),你很難去脫身了。

在場有位媽媽提到自己與自己的孩子相處的過程就是這樣的,她發現吼孩子特別有用。有時候讓孩子做什麼,好聲好氣的說的時候孩子就像沒聽到一樣,沒反應,不理睬,但是一旦將聲音提高几個分貝,孩子立馬就乖乖做事了。於是媽媽就覺得,吼孩子真的很有用,但是看媽媽的現場表述時的表情,我感覺她應該是細想來這種做法可能有些地方有些不妥,於是現場講出這件事來。

而我們眼光毒辣的徐醫生,就非常直截了當的指出了這件事情為什麼不妥:其實在孩子眼中,在孩子的認知中,這件我不喜歡做的事情,在媽媽沒有吼我的時候我可以不用聽不用管,反正只要媽媽吼我的時候我再去做就好了,既然媽媽還沒吼我,那我就再玩一會兒我自己想玩的就好啦,不管她。當媽媽來吼我的時候,我立馬把這件事做了,媽媽也不會怎樣我。

這其實跟當媽的理解和初衷完全不同啊。媽媽得出的結論是「吼孩子真的有用,要吼」;孩子的結論是「媽媽不吼的時候我可以不用做這件事」,於是,媽媽以後會越吼越多,而吼叫在孩子這裡也越來越不管用了。

這裡完全沒有什麼規矩和規則,唯一的標準就是媽媽吼了沒。而媽媽吼不吼很多時候取決於媽媽自己的心情,心情好的時候包容度高,同樣的事情也不會說什麼;心情不好的時候容忍度低,很小一件事就要發火。而孩子自身也沒什麼安全感:到底這件事我該不該做?什麼樣的事情我可以做?沒有任何的邊界,其實更沒有安全感,孩子會不斷地試探試探再試探,也一直不會覺得安全。

關於養育孩子時的「間歇性強化」,很多時候也不全是因為媽媽(一般媽媽為孩子的主要照料人,起碼參加講座的這些家庭基本都是以媽媽為主導,特別感謝兩位爸爸的到場,雖然說,按道理講,養育孩子本來就是你們的職責,但是你們確實做得比大部分中國爸爸要好了)

情緒不穩定、朝令夕改,有時候也是家庭成員間的不一致造成的。媽媽覺得是這樣的規矩,但是爸爸不覺得這個規矩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於是並不在意孩子的行為,祖父母那一輩的有時候更加隔輩溺愛一些,粉絲濾鏡加持下,保持清醒理智並不容易,所以想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的媽媽有時候很難讓孩子去遵守這些規則和界線。

家庭成員之間的不一致,很可能也會造成間歇性反覆的強化作用。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孩子很難形成真正的規則意識。而對於這些「隨心情而定」和「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的規矩,其實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些規矩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還是我們換個別的規矩就可以了。比如,很多家庭的老人堅持孩子必須要穿襪子,對於穿襪子這件事其實沒那麼重要,也就不必要上升到「規矩」的高度,隨孩子和老人去是沒什麼關係的,沒必要犧牲家庭氛圍去爭的面紅耳赤。


3. 分清父母的情緒和真正重要的事情

在要求孩子必須怎樣的時候,家長可以問一下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要定這個規矩呢?是因為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還是我的權威被冒犯了呢(我讓你下來你偏不下來,所以我很生氣,並不是你不下來這件事情有多重要,而是你竟然不聽我的話,所以我火冒三丈)?

徐醫生提到了一件事情,在很多中國父母眼中,孩子見到長輩不打招呼是件非常非常嚴重的事情,很多父母完全不能接受「孩子不打招呼」這個行為。但其實,孩子不打招呼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對於打招呼這件事,徐醫生沒有做過多的展開去講,而對這件事,我自己有自己的見解。我覺得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朋友以及對孩子來講並不熟悉的親友時,不打招呼其實是無所謂的,因為對你來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在孩子眼中也不過是個只見過幾次的並不熟悉的人,他們怕生也是很正常的,沒必要逼迫孩子一定要怎樣。很多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必須打招呼,不打招呼就像被踩住尾巴、被攫住痛點一樣反應激烈,其實很多時候反映的是家長的情緒,家長覺得在社交中有很大的壓力,孩子讓自己很沒面子。

父母需要分清,孩子到底是行為真的有問題,還是由於自身的一些情緒和經歷,導致自己反應過激。在立規矩的過程中,父母很可能會由於太過在意社會眼光而把自己的焦慮的情緒傳給孩子。

比如孩子在遊樂場玩耍的時候,有一些父母會一直跟在自己孩子身邊,特別注意孩子的行為。要麼害怕孩子欺負別的孩子,別人會認為自己是「熊孩子」的「熊家長」,於是不停地焦慮提醒「你別這樣,不要推,不要跟別人靠太近...」;要麼特別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一直提醒孩子「你看好了你的玩具不要被別人搶去」等等。

其實對於這些事情,家長需要放輕鬆一些,儘量少的把自己的情緒化做為孩子的「規矩」。

4.  規矩的設定和執行不一定要強硬,也不等於要打罵

立規矩的時候,要注意把「人格」和「行為」分開。把行為與人格攪在一起,會讓孩子有一種「媽媽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是與我的行為相關的」這種錯覺。比如有些家長會經常把「如果你怎樣怎樣媽媽就不愛你了」或者「你怎樣怎樣媽媽才愛你」,這樣就非常不合適。

同樣,規則的設定和執行不一定要用強硬的「你必須怎樣怎樣」,或者通過打罵來進行,有的時候換一個角度和方法,可以很輕鬆解決問題。

貔貅媽說小貔貅有段時間很喜歡睡前在床上噴水,這個行為始於某天喝睡前水時,小貔貅偶然噴了一下,非常的好玩,從此一發不可收。但是這樣的行為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床鋪全溼了,大人小孩都沒法立馬睡覺休息。更換新的床單被褥需要一定的時間,非常影響全家的休息和第二天的活動。

對於這麼一件事情,毋庸置疑的是「不能在床上噴水」這個規矩是必須要制定的。但是對於兩三歲的孩子而言,如果家長很堅決的制止、拒絕,這個時候小孩子很可能是並不合作的,會跟你拗到底、最後不歡而散。

對於這件事徐醫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作為一個大人,我有時候也會覺得噴水蠻好玩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刷牙和洗澡的時候噴水玩,睡覺的時候就不玩了,弄溼了床鋪沒辦法好好睡覺了。如果孩子非得要玩,可以讓他到床下玩,然後告訴他以後在合適的時機玩,並不是一定要硬槓到底的。

對於幼兒社交中的一些行為,比如搶玩具、打人等,孩子需要明白社交規則,但是同時也需要了解孩子不合規則的行為的原因,從而針對性應對。

比如有時候孩子其實是用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喜歡,搶你的東西、推你是想讓你來追我,跟我玩。

如果了解了自己孩子的行為動機之後,就可以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喜歡,比如口頭邀請對方和自己一起玩等,也可以在平時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這種情況有時候也適用於大孩子。徐醫生家裡的小哥哥,有天從幼兒園回來之後,屁股對著媽媽,一邊拍著屁股一邊嘴裡喊著「放屁臭死你」……

如果這種行為對著老師或者其他人做出來,無疑是非常不禮貌和不合適的,所以徐醫生會撇開頭不去看他,並用平靜的語氣說:「這個不好玩」;同時,徐醫生還要求全家都忽視孩子這個行為。幾次之後孩子覺得沒意思了,這樣的事情就不會再去做了。

寫在後面:

兩個小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張小猴寫了很多,還包含了一些我們現場討論的案列。但是我們公眾號文章篇幅有限,所以我只選取了部分內容。 希望給沒有參加線下活動的朋友一點參考。

非常開心有機會和大家面對面,感謝組織沙龍的貔貅媽和恬媽,感謝帶去攝影師朋友的夏天媽媽,也同樣感謝所有來參加的朋友。

下一次的線下網友見面會應該是在廣州。

相關焦點

  • 應採兒和霍思燕家的客廳對比,父母不要嫌棄: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
    尤其是在孩子要玩具的時候,一般家庭的家長都會順著孩子的意思給孩子買,所以在很多人眼中,明星的孩子要玩具不是更容易嗎?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某些綜藝的鏡頭裡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應採兒有著「虎媽」之稱,所以在應採兒的家裡,是這樣的 。乾淨的好像沒人住過一樣。而應採兒也表示:因為擔心孩子會寵壞,所以她立下了一些規矩,拿玩具來說,只能在房間裡玩,客廳要隨時保持整潔乾淨。
  • 【每周美文】愛孩子是本能,立規矩是責任——石獅市神州實驗幼兒園
    從小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所謂自由就是讓孩子在有規則的前提自由的活動。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 觀應採兒和霍思燕家的客廳差異:該怎樣給孩子立規矩?
    可是,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哪些事需要立規矩?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可能是不同的情況。(一)兩個客廳,兩種家庭在一檔真人秀中,有兩個家庭比較引人注目。在不同的家庭中,每個父母對待孩子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應採兒注重給孩子立規矩,培養獨立性和家庭責任感;而霍思燕卻更為尊重孩子的天性自由,給他足夠的空間和想像力。所以,這個問題,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答案是不同的。
  • 2020上海書展|七百多場線下活動我們推薦這些
    2020上海書展|七百多場線下活動我們推薦這些 方曉燕 整理 2020-08-11 10:35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單方面宣布:上海粢飯糰,天下無敵!
    地址:黃浦區東江陰街129號-13號電話:158-2101-8958營業時間:06:00-13:00一點也不誇張,這家店的粢飯糰,竟然有人冒著貼罰單的風險,也要停車過來光顧(好孩子不能模仿哦)。粢飯糰(甜/鹹)💰5.5元(加其他料需要加錢)糯度:★★★★★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不是1歲,也不是2歲,大部分家長都做錯了!
    嘿,集美們,我是糖媽~前段時間,我們的一場關於「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的直播火了!看到寶媽們不停地刷屏留言:什麼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怎麼立規矩孩子才會聽?下面這些關於「立規矩」的說法哪一種是對的?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在彼此協商的基礎上,定好規矩,去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則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基準線」。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立的規矩也不一樣。
  • 童媽給孩子立規矩:學會全套操作可不易
    ↑↑↑點擊上方藍字「說心安」關注本公眾號 也當有嬉戲與純真/也當花開滿樹否則天地便太過狹隘/生命也缺乏樂趣用文字定格時光裡每個值得收藏的瞬間假設我們立的規則是一堵牆,很遺憾許多家長心裡這堵牆是一堵活動牆。這堵牆會隨著自己的心情好壞反反覆覆前後移位:情緒好的時候算了算了不計較沒有牆了,情緒差的時候往前推進一大步。孩子是最會見機行事的小東西,察言觀色是他們的本能。父母附加太多主觀情緒的教育方式在給孩子立規則這件事上實在是大忌。
  • 回放 線上海外義診、3D口罩生產線 高新科技助力浙江復工復產
    回放 線上海外義診、3D口罩生產線 高新科技助力浙江復工復產
  • 觀應採兒和霍思燕家的客廳差異:怎樣給孩子立規矩?
    可是,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哪些事需要立規矩?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可能是不同的情況。(一)兩個客廳,兩種家庭在一檔真人秀中,有兩個家庭比較引人注目。一個是應採兒和陳小春以及他們的兒子jasper,另一個是霍思燕和杜江以及他們的兒子嗯哼。
  • 給孩子「立規矩」,別錯過6歲前的黃金期,有界限感內心才更強大
    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在六歲之前應該給孩子立規矩,不趁早立規矩,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很難管教。這個時候想要再管孩子就很難了,孩子因為青春期的叛逆會抵抗父母,而且孩子從小就沒有規則意識,也很不習慣。最主要的是孩子有界限感,內心才會更強大。
  • 看了體操皇后的「鐵血教育」,才明白:提早給孩子立規矩很重要
    劉璇的「鐵血教育」,向我們證明了:給孩子立規矩確實要趁早,這樣能避免很多不良習慣的養成誠如李承鉉所說,一定要在孩子還沒有認知能力的時候立規矩。叄如何給孩子立規矩關於立規矩,爸爸媽媽要明白:給孩子立規矩如何才能正確的樹立規矩?
  • 新世代孩子的能量簡餐丨我們一起做飯糰!
    噹噹噹——一個個帶著父母手心溫度的飯糰登場:一份色彩繽紛的愛心早餐在孩子出門之前就整整齊齊地碼放在早餐盤裡~~~還有還有啦——不僅要有顏值,還要食材新鮮健康,符合孩子們的口味一個讓孩子飽在肚裡,記憶一生的飯糰,不止是一份早餐,是父母關心和愛護的養料,讓孩子矯健快樂地成長!
  • 全媒派 | 直播帶「活」:媒體是如何將線下活動挪到線上舉辦的?
    深受極客喜愛的出版媒體O』Reilly,原本十分倚重線下會議來傳播技術內容,卻宣布將再也不舉辦任何線下宣傳活動;原定於5月進行的Facebook開發者大會F8,被迫取消;而Google4月份的開發大會也轉為了線上直播。
  • 5歲男孩因調皮被水煮魚盆嗆死: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給「糖」吃
    5歲男孩皮皮吃飽喝足後,就在飯店裡四處奔跑,嘴裡發出奇怪的聲音。嘴裡的聲音和奔跑製造出的噪音,給靠近窗邊的兩位顧客製造了極大的幹擾,兩人直接叫來了服務員。「這孩子這麼吵,你們店不管管嗎?」幼兒期,是父母管教的關鍵期心理學上,3~6歲孩子都是幼兒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第一叛逆期。父母要在這個階段,給孩子立規矩,教給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 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三四歲開始已經晚了
    全家齊上陣都哄不住他,最後壯壯媽媽也發了脾氣,把孩子拽出包廂一頓訓斥,這齣鬧劇才落下帷幕。吃完飯後,壯壯媽媽拉著我好一頓訴苦:「壯壯現在都七歲了,我從他四五歲開始就教著立規矩,怎麼教都沒用,難道以後只能靠著打罵才能管教他嗎?」看著壯壯媽媽苦惱的臉,我實在沒忍心說出這句話,「孩子四五歲才開始立規矩,可能已經晚了。」
  • 2~6歲給孩子立規矩,父母首先要注意這五點,否則說破嘴皮也沒用
    伯頓懷特教授表示,父母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要有立規矩的意識了,如果錯過最佳的時間,將會對孩子產生一生的糟糕後果。其實是孩子自己決定的在為孩子立規矩這件事上,教育專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2~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最好時間。這並不是信口開河,其實是和孩子自身的生理髮育有關係。
  • 崔玉濤答疑:幾歲給孩子立規矩?不是1歲,不是2歲,竟是這個年紀!
    一、「立規矩」≠提要求所謂的「規矩」不是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可以看作是和孩子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在彼此協商的基礎上,定好規矩,去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則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基準線」。
  • 【日本實用信息】便利商店的飯糰包裝開法
    日本便利商店裡絕對少不了的飯糰,大家知道如何漂亮地拆開包裝嗎?
  • 上海地鐵13號線西延伸段最新消息
    上海軌交13號線西延伸工程有最新消息——  工程勘察設計一體化招標開始進行,對西延伸工程的工程勘察、工程設計的供應商開始招標活動;勘察目前籌劃周期365日曆天,設計、建設目前籌劃周期1825日曆天;本次招標活動完成後,根據相關勘察、設計合同約定開始工程勘察、設計階段。
  • 上海市司法局關於公布上海司法行政「疫」線印記文化作品徵集活動...
    市局各單位、各部門,各區局:   7月29日,市局下發《關於開展上海司法行政「疫」線印記文化作品徵集活動的通知》(滬司發〔2020〕73號),要求充分挖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一線勇敢逆行、勇於擔當的司法行政系統先進人物事跡,展現上海司法行政系統共克時艱的大愛擔當,用影像和文字記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