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常見的疾病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注。
7月72日,崔大夫和育學園教育中心的教育總監/心理諮詢師郭豔老師進行了一場以「幾歲該給孩子規矩」為主題的直播。很多朋友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進行整場直播的觀看,沒關係,小園子把整場直播的知識點及高頻問題進行了統一梳理和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一、「立規矩」≠提要求
所謂的「規矩」不是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可以看作是和孩子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在彼此協商的基礎上,定好規矩,去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則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基準線」。
二、「立規矩」要符合孩子心智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立的規矩也不一樣。如果想要孩子理解並遵守一個規矩,設立的規矩一定要符合當下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另外,規矩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必須依託於生活,並為生活服務。
拒絕「表演式規矩」。比如出門在外,遇到家長熟悉的人,一定要求孩子主動和對方對招呼、問好等,哪怕孩子不認識這個人,也要表現得很懂禮貌,其實這樣的規矩對孩子來說就沒有必要。家長要給孩子立的規矩,是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去做一些對他有利的事情,更利於他發育的一些事情,比如吃飯前如廁後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不要僅為了大人自己的面子立規矩。
三、立規矩的首要原則:家人一致性
給孩子立規矩,並想將規矩執行下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人保持一致性。比如,孩子吃飯時是否可以邊看電視邊吃飯,全家人的觀點必須要一致,才能方便孩子去遵守。如果媽媽覺得不可以看,爸爸覺得無所謂,那對孩子來說,一是不利於他生活中去遵守;二是會降低孩子對「契約精神」的理解。
另外,假如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爸爸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媽媽「唱反調」,如果父母有分歧並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話,孩子很可能因此產生一些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甚至很小就學會了「見人下菜碟」,知道一件事找誰一定能做成。所以家長的觀念首先要達成一致,哪怕爸爸認為媽媽這樣做不對,也可以等這件事結束以後,再私下跟媽媽溝通。
四、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
首先,家長應糾正自己對於「懂事」概念的理解,孩子非常聽話,有什麼想法不願意表露,隱藏在心裡,並不是真的「懂事」。相反,這樣的孩子不管是交流能力還是心理健康都存在一定的隱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遇到事情、心裡有情緒,應該引導孩子正常表達出來,哪怕是和家長的不同意見。比如,面對媽媽給自己穿的衣服,可以正常表達「我很喜歡」或者「我不喜歡這件衣服,我想換另一件」等,和家長能夠很好地溝通交流,而不是無理取鬧,就是懂事的孩子。並不能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接受家長的安排就被認為是「不懂事」。
Q1:幾歲應該給孩子立規矩?
答:實際上,從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但所謂的規矩不是用言語去告訴孩子,而是在生活中,用行為去引導孩子形成規矩。特別是在6歲以前,家長想要孩子遵守的規矩大多都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家長要從生活中去掌握規矩,而不是「為了立規矩而立規矩」。
對孩子來說,立規矩應從以下維度考慮:
生活習慣方面,如吃飯的時候要坐在兒童餐椅上,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等;社會交往層面,如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後,一定要說謝謝等;安全意識層面,不管是家庭安全還是個人安全上來說,一些危險的東西絕對不能觸碰,如正在燒水的電水壺、菜刀等。
Q2:為什麼孩子不遵守規矩?
答:首先要看規矩本身跟孩子的發展是不是相匹配的;其次當孩子不能遵守這個規矩時,不要去糾結「不遵守」這個結果或者急著去懲罰孩子,而是要尋找原因,找到孩子不能或不願遵守的原因是什麼,跟孩子主動溝通,去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去違反定的規矩。
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的目的並不在於如何踐行「獎勵與懲罰」。而是為了讓孩子了解行事的基本的「度」在哪裡。
Q3:寶寶到了一個階段,和家長或和別的小朋友玩時,總是愛咬人、打人怎麼辦?
答:首先家長不能因為孩子現階段或偶爾的幾次「打人」「咬人」等行為,就給自己的孩子扣上「愛打人」「脾氣不好」的帽子。家長可以嘗試跟孩子溝通,教他正確表達喜愛、友好的方式。另外,家長也要反思自己平常在家的時候,有沒有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比如總是跟孩子「打來打去」,你可能認為是和孩子玩,都是「假打」,但對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分辨出「真打」「假打」的區別。當他面對其他小朋友時,也會延續在家的行為方式,可能就表現出「打人」的行為。
Q4:和別的小朋友玩,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了,家長應該怎麼辦?
答:首先,如果在現場沒有出現彼此的攻擊性行為,家長可以暫時不要插手,多鼓勵孩子自己解決,看他面對這樣的事情是如何思考並解決的;事後,家長可以跟孩子再討論玩具被搶這件事,鼓勵他講出感受和自己的想法,並跟孩子一起討論對策。如果小朋友之間因為互相搶玩具而發生肢體衝突,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以免造成傷害。
Q5:家有兩個寶寶,相差兩歲,怎麼讓大寶和二寶的關係更好,大寶多愛二寶一點?
答:首先,當大寶出現一些「爭寵」、「打」弟弟妹妹的行為時,家長要判斷一下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再去解決。
大寶這樣做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獲取更多的關注,還有可能對於現階段的大寶來說,還不太會表達喜愛的感情,在他看來,「打」就是喜歡的表現。這時家長要引導大寶,並做好示範,親親/抱抱才是表達喜愛的正確方式。
如果是因為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而去「爭寵」或「打」弟弟妹妹,家長可以試著讓大寶多參與到照顧二寶的日常當中,讓他意識到「這是我的弟弟/妹妹」。比如給二寶換紙尿褲的時候請大寶幫幫忙,給弟弟/妹妹穿衣服的時候讓大寶幫忙挑選,當大寶做出這些行為時,家長要及時讚揚,增強他的自豪感,久而久之也能強化他對弟弟/妹妹的責任與感情。
以上,就是小園子關於7月7日【幾歲該給孩子規矩】這場直播中,知識點及高頻問題的詳細解答啦。
如果還有任何關於鼻塞與鼻幹希望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歡迎留言,也許下一個被翻牌的就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