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守規矩在社會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三歲看老,也就是說,從三歲開始家長就要尤其注重孩子日後綜合品質的培養,比如說要教會孩子開始有規矩意識,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前段時間,聽到李玫瑾教授一段話:孩子在三歲,六歲的時候是立規矩的關鍵期,此時若不立下規矩,等到長大的時候就晚了!
案例
今天是小區的兒童活動,我帶著我們家的寶寶也去參加了這個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讓我驚喜的是,在一輪活動過後,家長們都紛紛地向我表揚了我們家孩子,原來是因為我們家的孩子特別的有規矩意識。在活動區域不會亂拿,活動組的東西更加不會亂拿,也不會去搶座位或者是搶小朋友的東西。這讓我倍感欣慰,也更想讓我意識到了從小就對孩子嚴格教育的重要性。
嬌慣孩子就等於是害了孩子,如果家長一味地,讓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日後孩子將會在社會上難以立足。因為社會上的其他人,並不會像父母一樣無底線的慣著孩子。
因此家長一定要知道以下兩點,教育孩子從小就立規矩。
1、按計劃做事
計劃其實就是一種約束,按計劃做事就是告訴自己不能夠隨心所欲地做事,凡事都有規則,也有限度,。在計劃內完成事情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規則的尊重。孩子在三到六歲的時候,家長也應該慢慢有意識地去教導孩子按計劃做事。
首先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有次序和計劃,有計劃之後才能不慌不忙地去完成任務,如果孩子眼中的媽媽總是是焦躁的,那麼孩子日後慢慢也會形成這樣的個性,就也會變得沒有那麼守規矩了。比如說,每天做家務的時候把孩子帶在身邊,小孩子觀察力強,往往會學習這種模式。而有了計劃之後,孩子也會更加知道自己的事情的順序,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加大了孩子的積極性,有了計劃之後完成事情的質量就會更高,家長也會更加省心。培養孩子按計劃做事的能力,要從小開始,三到六歲剛好。
2、增強時間意識
三到六歲的孩子正是接觸早教上幼兒園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還不夠強,沒有辦法去培養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因此家長可以把上幼兒園作為一個契機,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這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的,是一個更讓孩子學習和接受的切入點。
首先要教育孩子上幼兒園是有上課時間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抵達幼兒園,不能遲到,如果遲到的話就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可以是在幼兒園就得不到小紅花,孩子的心理重視了遲到這件事情之後,就會常常在心裡對自己進行暗示,不可以遲到,遲到就是破壞規則。如果孩子早早的就懂得了遲到的危害,腦海中具有了強烈的時間意識,那麼日後到社會上才會發展得更好。這種良好的時間觀念會塑造孩子成為一個品質更好的人,以後在社會上才能更加站得住腳,家長也能更加放心。
中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根據蒙特梭利發現的兒童敏感期得知: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是2-6歲。但這個階段孩子對故事以及圖片最為敏感,因此,用繪本來教育是最適合的。
我家孩子在2歲多就看了很多的繪本,每套都是精挑細選,其中他非常喜歡的一套叫做《寶寶性格培養與好習慣培養繪本》。這套書共有40冊,適合0-6歲的孩子,針對孩子應該培養的好習慣加以引導,形成孩子良好的素質、性格。
整套書讀下來,我發現孩子的比以前有禮貌多了,很自然地養成了好習慣,很少要我督促了。
這套繪本內容涵蓋了孩子必備的30個主題,包括:懂禮貌的寶寶、講衛生的寶寶、我愛生活、我很友好、我會動手做、我會感恩、勇敢的寶寶、我會感恩、有愛心的寶寶、我的夥伴多、我愛運動等。
內容詳實,情節豐富,插畫色彩鮮豔。每個主題都令孩子非常感興趣,讀過之後也印象深刻。
而且40冊僅售89元,平均下來一本書的價格才2塊多錢,給孩子買零食都不止這些。既能教育孩子又能促進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培養孩子的計劃事情的能力和具有時間意識是讓孩子的學會守規矩的第一步。培養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以後能夠更加好的這個社會立足,更好地報答父母和國家,一個具有規矩意識的人,總是不會是一個太差的人。規矩是人的立身之本,家長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守規矩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