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管教逼瘋父母,情緒失控怎麼辦?從心法到方法為你解憂。

2020-12-24 騰訊網

傳統的育兒理念認為,憑著年齡和經驗,父母處於金字塔的頂端,而孩子位於底部。這意味著孩子應該融入父母的世界,而不是反過來。

許多人認為,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孩子的所有權屬於我們,好像孩子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一樣。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覺得有理由強迫、威脅、操縱甚至體罰孩子。我們美其名曰為「管教」,並且創造了一個叫做「紀律」的懲罰性名詞。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承認,就會發現各種形式的「紀律」只是變相發脾氣而已。很多人都相信人需要被控制。

「如果你現在不做家庭作業,我就不讓你看電視。」

「如果你和我說話不禮貌,我就沒收你的變形金剛。」

「如果你不收拾好玩具,我就把玩具送給其他小朋友。 」

這是否聽起來很熟悉?是的,很多父母無意識地都使用過威脅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我也曾經用這種錯誤的方式懲罰過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那麼我就——」成了我們的口頭禪。我們竭盡所能,試圖控制我們的孩子。

大多數家長都會習慣於對孩子發布各種禁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一書中稱之為「囚徒---監獄長」的養育模式。監獄長密切留意孩子的行為,父母除了獎懲簡直不會幹別的,扮演囚徒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對即錯。久而久之,囚犯很快就變得依賴於監獄長的控制方式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這樣的獎懲方式會削弱了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破壞了他們自我調節的內在潛力,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單純的傀儡,而不是依照內心的指引。時間一久,雙方就會陷入互相折磨,操縱與反操縱的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父母的關鍵角色就是紀律的執行者,就會讓他們覺得,他們天生散漫,需要得到教化。

大家不妨仔細回想我們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懲罰的時候。當你被攆回自己的房間,不能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有人大聲訓斥你,甚至打你耳光。你的感覺會好嗎?你會因此聽話碼?不會的,有些傷害甚至會長期潛伏,成為心理陰影。

因為紀律似乎和父母的衝動而不是理智有關,它總是會觸發兒童的不滿。雖然他們可能遵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但是他們內心是抵制的,不僅抵制我們的命令,甚至抵制我們自身。這種對抗和報復行為有時候讓父母很抓狂,覺得必須要進一步加強控制和紀律,孩子才能聽話。眾所周知,嚴厲管教最後會給孩子帶來可怕的情緒陰影和學習障礙,並且阻隔親子關係。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得到糾正,但他們的心不會服從,我們無法收買他們的意願。

父母們因為身份的自負感和權威感,很容易演變成家庭當中的獨裁者。「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這句口頭禪成為了解釋自己推行各種奇怪紀律的藉口。而那些被罵,被體罰,被禁足的孩子除了反感父母這樣的言行,還慢慢地把怨恨之情轉變成了自我厭棄。他們在生活上一團糟糕,毫無自尊,陷入自暴自棄的悲慘境地。

可許多父母就是用管教之名,行虐待之實。

遼寧撫順,6歲女孩童童(化名)遭生母及其男友長時間多次虐待險些喪命,引發社會關注。

7歲男童被生父菸頭燙傷,切除部分手指。

2018年,一位深圳女童被父母多次毆打的視頻,在網上引起轟動。父母對其抽耳光、拿掃帚抽打、拉拽頭髮撞地板,手段之殘忍讓人觸目驚心。

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對68篇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國 0~17 歲兒童中:

遭受軀體虐待的發生率為 26.6%;

遭受情感虐待的發生率為 19.6%;

遭受性虐待的發生率為 8.7%;

遭受忽視的發生率為 26.0%。

所以,孩子所受到的傷害除了身體上的痛苦外還有精神上的折磨,能幸運長大成人的孩子往往是看起來很正常,但心裡卻隱藏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創傷。

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全國婦聯的聯合調查中,多數人認為父母打孩子是正常的教育方式。

我們往往是給了孩子最多的愛,也給了孩子最多的傷害。

無論我們的意願多麼好,任何形式的紀律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攻擊。不是因為他們討厭做正確的事,而是由於威脅和懲罰貶低了他們的自尊。他們意識到我們試圖控制他們,所以他們感到無助,就像無辜的人被關進監獄一樣。每當我們懲罰他們關禁閉,或者以其他方式管教他們,孩子就會想要違抗我們,從而維護一定的自尊。我們越是攻擊他們,我討厭禁足就會更快地變成我恨你,我恨我的生活,我恨我自己。

所謂的紀律不僅沒有帶來家長理想的結果,反而導致孩子的情緒爆發,從而出現一系列失調行為。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出於4個錯誤的目的,而這4個目的都是為了要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孩子的4個錯誤行為目的分別是:

1、尋求過度關注。孩子錯誤的覺得,只有在得到家長關注的時候,我才會有歸屬感。

2、尋求權利。孩子認為只有我說了算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我得不到歸屬感,但我至少能讓你也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我已經不可能有所歸屬了,所以我選擇放棄。

親子之間,時常爆發矛盾衝突,陷入權利之爭,這樣的相處方式令雙方痛苦不堪。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紀律關注的是行為,而不是驅動行為的感覺,它恰恰阻礙了我們實現目標的努力。

我們與孩子的聯結總是發生在感覺層面。我們認為它關乎孩子的行為,然而其真正的意義卻在於孩子在我們面前的感覺。如果我們無法與他們的感覺聯結,也就無法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那麼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我們該如何開展工作呢?

1.允許孩子犯錯

拋棄我們曾經信奉的一套「瘋狂的錯誤觀」:

錯誤是不好的,你不應當犯錯,如果你犯錯,就是愚蠢、壞、無能,或者是一個失敗者。如果你犯了錯誤,就不要讓人發現,如果被發現了,就要編個藉口。

想要更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我們需要擁抱和踐行 「理智的錯誤觀」。

錯誤是一個人學習的機會,而不是無能的表現。孩子犯錯後,得到的不應是責備和懲罰,而是幫助。

責備和懲罰往往會扭曲孩子的人格。為了避免責罵,孩子總會竭力掩蓋錯誤,甚至是撒謊或者退縮放棄,不敢嘗試新的有難度的任務,導致抗挫能力和抗壓能力都很差。

2.讓自然後果教育孩子,切忌父母過度保護。

任何行為都有其自然後果——包括正面和負面的——要麼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要麼給生活增加困難。讓自然後果生效,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必要組成部分。

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讓自然的後果糾正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會促使他們自我學習。

家長要學會退一步,讓生活做孩子的老師。

比如:當我們往一個杯子裡倒了太多的水,水會溢出來。這教會我們,下次不要倒太多水。然而,很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往往不會讓孩子體驗不當行為的後果。為了不灑出水來,孩子每次往杯子裡倒水時,我們都不讓他們裝得太滿。

後果可以讓孩子自然地學到東西,孩子會對後果作出本能的正確反應。父母要學會退後一步,讓孩子自動發展自律,自力更生和自行建立責任感。如果後果是父母強加的,就永遠無效。因為人為的「後果」不會教會孩子現實生活的知識和技能,反而會破壞他們與世界建立和發展有意義的關係。

3.我們需要與孩子聯結,看見和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而非不斷地糾正他們。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聯結,而不是糾正。允許他們做真實的自己,如其所是,活得自在。

因為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關係本身就有療愈性。

4.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作的《非暴力溝通》是一本人人必備的溝通工具書,對於處理各種關係是非常實用的。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存在著非常多的暴力溝通,這些是破壞關係的頭號殺手。這樣的案例在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尤為多見。

非暴力溝通公式:

一、凡事先說觀察到的事實,我看見了什麼。。。這是有理有據。

二、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感覺/我覺得怎麼樣。。。讓別人能對你有同理心。

三、表達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怎樣。。。。我有什麼樣的需要。。。

四、用委婉的語氣向對方提出請求:你可不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具體改變?

例如:媽媽看到家裡散落一地的玩具,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蹲下來跟寶寶說:「寶貝,我看見到處都是玩具,我感覺心裡亂糟糟的,不舒服。我需要你跟媽媽一起來收拾好它們。現在,你可不可跟我一起送它們回家呢?」

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比「你有沒有聽見我說話,快把你的玩具收起來!」效果好多了?

非暴力溝通本質上是一門愛的語言,值得我們終身學習。善用它能解決人際關係中絕大多數的問題。愛的語言更是聯結親子關係的橋梁。

5.沒有輸家的問題解決法

家庭實行參與原則」——讓孩子共同制定規則。與其他人強加在他身上的決策相比,一個人會對他親自製定的決策有更大的執行動力。

沒有輸家的問題解決法,正好可以有效處理讓人頭痛的親子衝突。它具體包含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發現和定義衝突,並描述其對孩子的影響和父母的感受。

第二步:尋找備選的解決方案。

第三步:評估備選方案。你和孩子一起對提出來的備選方案進行評估。

第四步:選出來一個最好的雙方都認可的方案。最後你們一起決定。

第五步:執行決定。

第六步:對效果進行追蹤評估。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和孩子。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錯誤和摩擦不可避免。如果希望雙方能夠共同成長,彼此滋養,這就需要父母有覺醒的意識,以及不斷地學習和踐行。父母不斷的自我成長就是送給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

綜上所述,教育是看見個體生命的價值,與孩子聯結,與現實聯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育是關注孩子情感的需要,是愛的教育。它基於人性,求同存異。它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所呈現的本來面目。

教育同時是順應因果律,遵循自然法則的。孩子是一顆種子,來到這世上,自有他自己的使命。而我們父母只需安心做好園丁,用心澆灌和守護這顆種子,等待它在未來某天綻放。

相關焦點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你知道嗎?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你,在孩子眼中與一頭怪獸無異。這句話並不誇張,因為我們容易發現,在身邊的家庭中,父母如果情緒溫和,友善待人,孩子的性格也是落落大方,家庭關係融洽,自信有愛。這句話聽在孩子的耳朵裡,太過於刺耳。孩子不得不再一次開啟他的逃跑求生存模式,但依然掙不脫父母的「包圍」,被父母逼到了沙發一角,媽媽嘴裡還一直重複著「媽媽討厭你」。整個過程中,爸媽的情緒越來越激動,表情越來越猙獰。從責罵,到嘶吼,到摔東西……哪一個環節都沒有落下。
  • 虎媽因網課拉孩子跳海,被「逼」瘋的家長熟讀十本書,告別無能
    每一個被「逼」瘋的家長,真是教育專家說的那樣,是因為父母自己的無能嗎?「新高考前沿」這裡想替這些被「逼」瘋的父母說兩句。尤其是叛逆期孩子,不好好學習不聽話,很多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管你多麼好的修養和脾氣。
  • 孩子總情緒敏感,容易失控怎麼辦?父母的重視,能讓孩子更積極
    孩子的情緒問題時常讓家長非常煩惱,因為有些孩子情緒波動過大,總有情緒敏感容易失控的問題。而這樣動不動就撒脾氣或者哭鬧,也讓家長不知道是打還是教育,因此,在孩子這個情緒敏感的多發期,不少家長都在論壇上討論。
  • 「作業沒完成,爸爸失控砍傷孩子」: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在大人面前,孩子沒有反抗的能力,父母一旦情緒不穩定,他們往往也會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父母,招來一頓毒打叱罵。 所以面對情緒失控的父母,他們大多會比較敏感。而這樣的敏感會一直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伴隨他們成長,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人生。
  • 睿智燈塔app-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
    其實別說孩子了,大人有時候也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難過和委屈的時候,但是孩子一直發脾氣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希望家長平常能夠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對孩子做好引導作用。那麼,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呢?以下是睿智燈塔導師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泰國恐怖短片《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才是孩子的童年陰影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情緒失控時會變成"怪獸",互相廝打糾纏,最後兩敗俱傷,但是傷的最深的不是吵架的父母,而是孩子。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父母情緒失控對孩子的"殺傷力", 而作為家長,我們應當對自身的情緒管理有足夠的重視。
  • 《海蒂和爺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接受孩子的全部就行了!
    但管教的方法有說教,打罵,強逼等等,但效果並不理想。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都有各種毛病,而且親子關係非常不好。作為一位母親,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管教孩子,父母應該如何做?>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父母總喜歡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在大人面前,孩子沒有反抗的能力,父母一旦情緒不穩定,他們往往也會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父母,招來一頓毒打叱罵。 所以面對情緒失控的父母,他們大多會比較敏感。而這樣的敏感會一直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伴隨他們成長,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人生。
  • 「我不買了,別打了」6歲女孩跪地求饒,情緒失控的父母多可怕?
    雖然說現如今已經不再提倡「棍棒式教育」,但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在氣頭上,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往往還是會選擇打罵的方式去管教孩子。殊不知家長如此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危害要遠大於益處。其實像這種一言不合就打罵孩子的家長並不在少數,選擇以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聽話確實能夠立即得到想要的效果,但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管教之下,很可能會出現問題。
  • 情緒失控的父母,殺傷力最大(贈送《不生氣歌》)
    比如作為成年人的我們經常會說反話,當某個人做了冒犯你的事情,你可能會很生氣地說:「你再這樣做試試看!」,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請你以後別再這樣做了」。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你要是對他說同樣的話,他真的會以為你想讓再做一遍。因為,此時的他的社會性發展還未成熟,還不能把父母的話、父母說話的語氣、當下的情景結合得很好。
  • 秦昊的《隱秘的角落》:情緒失控的媽媽,永遠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如果父母容易情緒失控,孩子就容易淪為父母情緒的犧牲品。陶虹曾在節目中,分享過一次因自己情緒失控對女兒犯下的錯誤教訓。有次她急著出門,女兒卻不慎將牛奶灑得到處都是,她火了,衝上去劈頭蓋臉吼女兒:「你怎麼回事兒啊?」
  • '布丁說畫'繪本與正面管教家長課堂開課了!——送給想走近孩子內心的父母
    我會擦亮雙眼仔細觀察,去發現每一個孩子為之做出的努力,並且會用鼓勵地話語對他們說:「我發現你收拾了自己的工具還幫別的小朋友撿起紙屑,感謝你的主動幫忙!」「我看見你在繪畫的時候非常專注,細心地完成。」「感謝你撿起了地面的垃圾。」「我看到你安靜地等到最後一個才上臺說畫,謝謝你的耐心等待。」我相信鼓勵的話語更能讓孩子切實地體會到:原來我這樣做是對的,是值得被肯定的。只說「你真棒!」「你真了厲害!」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他們「人小鬼大」,總是會一次次地挑戰父母的邊界,一次次試探父母的反應。只要嘗到一次甜頭,他們就會發現,原來只要哭鬧,就能逼父母就範,就能輕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長此以往,他們就把哭鬧當做自己無往不利的武器,用來挾制父母,達到目的。
  • 父母吵架各自離開,2歲男童機場大哭:你的極端情緒,正在狠狠傷害孩子!
    天底下的父母,為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都在努力工作著...然而,就在我們拼命努力的同時,卻也會輕易陷入到情緒的陷阱中;尤其是,父母極端情緒的爆發,正在給孩子的心靈,刻下傷痕!父母其中一方的情緒失控,會在孩子的心理,留下嚴重的陰影。
  • 孩子情緒失控,家長別「干著急」,2個方法可用,輕鬆搞定皮孩子
    孩子情緒失控,家長別「干著急」,2個方法可用,輕鬆搞定皮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出現越來越多的行為和情緒困擾。例如面對困難時畏難止步,遇到不順心的事便大哭大鬧,不願意接受批評,打人,交不到朋友,依賴性很強,不願意自己解決問題等...這些都表明孩子正面臨自我管理和社會交往的多重挑戰。
  • 青春期孩子常有心理偏執現象,為避免教育失控,家長需掌握這些
    有不少家長發現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格與脾氣大變,兒童期的他們還很活潑開朗,生活與學習態度都比較積極,可是進入青春期後卻變得不愛說話,且聽不進父母的話,有時情緒又變化無常,甚至有時會出現極端情緒。面對孩子的成長變化,大部分家長都讀不懂孩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表現。
  •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這9種溝通方式最有效
    如果我們能比壞脾氣早一步,及時察覺到孩子的情緒溫度,在達到爆發區之前就積極介入,那麼,很多時候,也許就能避免孩子的情緒,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父母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發脾氣?《正面管教》裡一個挺形象的理論——″掌心大腦″,清晰又簡單地演示了當情緒來臨的時候,大腦是如何喪失理智的。
  • 孩子的情緒容易失控怎麼辦?
    小孩子的情緒容易失控,是因為大腦的發展尚未完全、不夠成熟,所以容易哭鬧。而情緒反應能力控制於大腦的前額葉,約從三歲開始發展至二十歲,是最晚成熟的部分,而常談到大腦中關於杏仁核的區域,也會對情緒反應強對度有所差異,一個好的情緒控管,需要大腦的前額葉與杏仁核區域相互調節。
  • 孩子哭鬧讓他先靜一靜,是管教最大的誤區!
    父母的迴避和遠離,顯然無法教會孩子理解並且遵守規則,只能在焦躁中越發失控。有時候,孩子鬧情緒聽不見勸,父母沒法溝通,又不能一味滿足。最後,只好先冷著孩子,讓他們鬧個夠。等發脾氣沒用,孩子自然就不會再鬧了。可是,孩子的這種收斂和安靜,是真的認識到錯誤了麼?想起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郭濤和兒子石頭「鬧掰」的一幕場景。
  • 家長應該正確的管教孩子,而非打罵或驕縱孩子
    膽小:因為父母的強勢,孩子長期時間處於弱勢的狀態下,會導致孩子膽小怕事,為人懦弱,做事情害怕出錯,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缺失個人的獨立性思維,長大以後也只會依賴父母,離開了父母就會慌亂無措一事無成。語言上道理行為尚不制止:這種教育方式也是非常奇葩的,有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會跟孩子講道理,也不管孩子聽沒聽進去,聽沒聽懂,反正已經跟他講過道理了,哪怕以後在犯錯,家長也只是把道理重複一邊,並不會在行為上制止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