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育兒理念認為,憑著年齡和經驗,父母處於金字塔的頂端,而孩子位於底部。這意味著孩子應該融入父母的世界,而不是反過來。
許多人認為,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孩子的所有權屬於我們,好像孩子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一樣。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覺得有理由強迫、威脅、操縱甚至體罰孩子。我們美其名曰為「管教」,並且創造了一個叫做「紀律」的懲罰性名詞。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承認,就會發現各種形式的「紀律」只是變相發脾氣而已。很多人都相信人需要被控制。
「如果你現在不做家庭作業,我就不讓你看電視。」
「如果你和我說話不禮貌,我就沒收你的變形金剛。」
「如果你不收拾好玩具,我就把玩具送給其他小朋友。 」
這是否聽起來很熟悉?是的,很多父母無意識地都使用過威脅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我也曾經用這種錯誤的方式懲罰過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那麼我就——」成了我們的口頭禪。我們竭盡所能,試圖控制我們的孩子。
大多數家長都會習慣於對孩子發布各種禁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一書中稱之為「囚徒---監獄長」的養育模式。監獄長密切留意孩子的行為,父母除了獎懲簡直不會幹別的,扮演囚徒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對即錯。久而久之,囚犯很快就變得依賴於監獄長的控制方式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這樣的獎懲方式會削弱了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破壞了他們自我調節的內在潛力,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單純的傀儡,而不是依照內心的指引。時間一久,雙方就會陷入互相折磨,操縱與反操縱的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父母的關鍵角色就是紀律的執行者,就會讓他們覺得,他們天生散漫,需要得到教化。
大家不妨仔細回想我們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懲罰的時候。當你被攆回自己的房間,不能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有人大聲訓斥你,甚至打你耳光。你的感覺會好嗎?你會因此聽話碼?不會的,有些傷害甚至會長期潛伏,成為心理陰影。
因為紀律似乎和父母的衝動而不是理智有關,它總是會觸發兒童的不滿。雖然他們可能遵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但是他們內心是抵制的,不僅抵制我們的命令,甚至抵制我們自身。這種對抗和報復行為有時候讓父母很抓狂,覺得必須要進一步加強控制和紀律,孩子才能聽話。眾所周知,嚴厲管教最後會給孩子帶來可怕的情緒陰影和學習障礙,並且阻隔親子關係。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得到糾正,但他們的心不會服從,我們無法收買他們的意願。
父母們因為身份的自負感和權威感,很容易演變成家庭當中的獨裁者。「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這句口頭禪成為了解釋自己推行各種奇怪紀律的藉口。而那些被罵,被體罰,被禁足的孩子除了反感父母這樣的言行,還慢慢地把怨恨之情轉變成了自我厭棄。他們在生活上一團糟糕,毫無自尊,陷入自暴自棄的悲慘境地。
可許多父母就是用管教之名,行虐待之實。
遼寧撫順,6歲女孩童童(化名)遭生母及其男友長時間多次虐待險些喪命,引發社會關注。
7歲男童被生父菸頭燙傷,切除部分手指。
2018年,一位深圳女童被父母多次毆打的視頻,在網上引起轟動。父母對其抽耳光、拿掃帚抽打、拉拽頭髮撞地板,手段之殘忍讓人觸目驚心。
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對68篇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國 0~17 歲兒童中:
遭受軀體虐待的發生率為 26.6%;
遭受情感虐待的發生率為 19.6%;
遭受性虐待的發生率為 8.7%;
遭受忽視的發生率為 26.0%。
所以,孩子所受到的傷害除了身體上的痛苦外還有精神上的折磨,能幸運長大成人的孩子往往是看起來很正常,但心裡卻隱藏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創傷。
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全國婦聯的聯合調查中,多數人認為父母打孩子是正常的教育方式。
我們往往是給了孩子最多的愛,也給了孩子最多的傷害。
無論我們的意願多麼好,任何形式的紀律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攻擊。不是因為他們討厭做正確的事,而是由於威脅和懲罰貶低了他們的自尊。他們意識到我們試圖控制他們,所以他們感到無助,就像無辜的人被關進監獄一樣。每當我們懲罰他們關禁閉,或者以其他方式管教他們,孩子就會想要違抗我們,從而維護一定的自尊。我們越是攻擊他們,「我討厭禁足」就會更快地變成「我恨你,我恨我的生活,我恨我自己。」
所謂的紀律不僅沒有帶來家長理想的結果,反而導致孩子的情緒爆發,從而出現一系列失調行為。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出於4個錯誤的目的,而這4個目的都是為了要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孩子的4個錯誤行為目的分別是:
1、尋求過度關注。孩子錯誤的覺得,只有在得到家長關注的時候,我才會有歸屬感。
2、尋求權利。孩子認為只有我說了算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我得不到歸屬感,但我至少能讓你也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我已經不可能有所歸屬了,所以我選擇放棄。
親子之間,時常爆發矛盾衝突,陷入權利之爭,這樣的相處方式令雙方痛苦不堪。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紀律關注的是行為,而不是驅動行為的感覺,它恰恰阻礙了我們實現目標的努力。
我們與孩子的聯結總是發生在感覺層面。我們認為它關乎孩子的行為,然而其真正的意義卻在於孩子在我們面前的感覺。如果我們無法與他們的感覺聯結,也就無法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那麼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我們該如何開展工作呢?
1.允許孩子犯錯
拋棄我們曾經信奉的一套「瘋狂的錯誤觀」:
錯誤是不好的,你不應當犯錯,如果你犯錯,就是愚蠢、壞、無能,或者是一個失敗者。如果你犯了錯誤,就不要讓人發現,如果被發現了,就要編個藉口。
想要更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我們需要擁抱和踐行 「理智的錯誤觀」。
錯誤是一個人學習的機會,而不是無能的表現。孩子犯錯後,得到的不應是責備和懲罰,而是幫助。
責備和懲罰往往會扭曲孩子的人格。為了避免責罵,孩子總會竭力掩蓋錯誤,甚至是撒謊或者退縮放棄,不敢嘗試新的有難度的任務,導致抗挫能力和抗壓能力都很差。
2.讓自然後果教育孩子,切忌父母過度保護。
任何行為都有其自然後果——包括正面和負面的——要麼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要麼給生活增加困難。讓自然後果生效,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必要組成部分。
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讓自然的後果糾正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會促使他們自我學習。
家長要學會退一步,讓生活做孩子的老師。
比如:當我們往一個杯子裡倒了太多的水,水會溢出來。這教會我們,下次不要倒太多水。然而,很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往往不會讓孩子體驗不當行為的後果。為了不灑出水來,孩子每次往杯子裡倒水時,我們都不讓他們裝得太滿。
後果可以讓孩子自然地學到東西,孩子會對後果作出本能的正確反應。父母要學會退後一步,讓孩子自動發展自律,自力更生和自行建立責任感。如果後果是父母強加的,就永遠無效。因為人為的「後果」不會教會孩子現實生活的知識和技能,反而會破壞他們與世界建立和發展有意義的關係。
3.我們需要與孩子聯結,看見和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而非不斷地糾正他們。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聯結,而不是糾正。允許他們做真實的自己,如其所是,活得自在。
因為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關係本身就有療愈性。
4.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作的《非暴力溝通》是一本人人必備的溝通工具書,對於處理各種關係是非常實用的。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存在著非常多的暴力溝通,這些是破壞關係的頭號殺手。這樣的案例在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尤為多見。
非暴力溝通公式:
一、凡事先說觀察到的事實,我看見了什麼。。。這是有理有據。
二、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感覺/我覺得怎麼樣。。。讓別人能對你有同理心。
三、表達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怎樣。。。。我有什麼樣的需要。。。
四、用委婉的語氣向對方提出請求:你可不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具體改變?
例如:媽媽看到家裡散落一地的玩具,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蹲下來跟寶寶說:「寶貝,我看見到處都是玩具,我感覺心裡亂糟糟的,不舒服。我需要你跟媽媽一起來收拾好它們。現在,你可不可跟我一起送它們回家呢?」
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比「你有沒有聽見我說話,快把你的玩具收起來!」效果好多了?
非暴力溝通本質上是一門愛的語言,值得我們終身學習。善用它能解決人際關係中絕大多數的問題。愛的語言更是聯結親子關係的橋梁。
5.沒有輸家的問題解決法
家庭實行「參與原則」——讓孩子共同制定規則。與其他人強加在他身上的決策相比,一個人會對他親自製定的決策有更大的執行動力。
沒有輸家的問題解決法,正好可以有效處理讓人頭痛的親子衝突。它具體包含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發現和定義衝突,並描述其對孩子的影響和父母的感受。
第二步:尋找備選的解決方案。
第三步:評估備選方案。你和孩子一起對提出來的備選方案進行評估。
第四步:選出來一個最好的雙方都認可的方案。最後你們一起決定。
第五步:執行決定。
第六步:對效果進行追蹤評估。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和孩子。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錯誤和摩擦不可避免。如果希望雙方能夠共同成長,彼此滋養,這就需要父母有覺醒的意識,以及不斷地學習和踐行。父母不斷的自我成長就是送給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
綜上所述,教育是看見個體生命的價值,與孩子聯結,與現實聯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育是關注孩子情感的需要,是愛的教育。它基於人性,求同存異。它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所呈現的本來面目。
教育同時是順應因果律,遵循自然法則的。孩子是一顆種子,來到這世上,自有他自己的使命。而我們父母只需安心做好園丁,用心澆灌和守護這顆種子,等待它在未來某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