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為什麼許多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2021-01-10 騰訊網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前些天,從幼兒園接孩子放學。

剛出學校門口,孩子在玩具店看見了最喜歡的小汽車,吵著讓我給他買。

我當時就拒絕他:「這個和家裡面的是一樣的,我們不買了。」

說完我拉著他就要離開。

他卻不肯離開,還朝我吼道:「不,我就要……」

我本想直接拽著他走的,他卻拉著一旁的玻璃門,就是不撒手。

我們在這僵持了很久,最後他哭著說:「你不給我買,就不走。」

因為動靜很大,惹得路人都紛紛朝我們看過來。

他卻依舊哭鬧不止。

最終,我拗不過他,還是給他買了。

每次這種場景,都特別揪心,本想拒絕孩子的時候,卻因為他一哭就心軟,最後不得不妥協。

孩子一哭,就無條件的滿足,所以很多父母變得不會拒絕孩子。

所以,用哭鬧「要挾」父母,成了許多孩子的致勝「法寶」,只要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哭就可以了。

可是,這樣的方式雖然贏了孩子,卻也輸了孩子。

01

為什麼父母總是容易「妥協」

「只要孩子一哭鬧,就妥協」,這是很多父母的常態。

明明說好不答應孩子的事,只要孩子一哭鬧,立馬變得沒有原則。

為什麼很多父母變得無法拒絕孩子?

或許容易妥協的父母,存在這幾種心理:

因為難以面對孩子的情緒:

被拒絕的孩子,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失望、憤怒、委屈、傷心、生氣等負面情緒,這時候父母就會感到內疚和心疼,所以選擇妥協。

父母因為面子,而不願與孩子爭論:

父母覺得丟人,為了面子,通常會出現煩躁的情緒,會有「不如直接滿足你」的心理狀態。

父母缺愛,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父母因為物質的匱乏,想要儘量彌補給孩子。所以面對孩子的需求,內心的「匱乏感」會激發內心的滿足欲而向孩子妥協。

然而,沒有被拒絕過的孩子,不僅不會懂得感恩,還可能會因為過度縱容而變成一個「壞孩子」。

有一個這樣真實的故事。

一個十歲的小男孩,短短半年上演了十幾次「跳樓」。

剛開始,男孩不願意去上學,爸爸就會給他幾元錢的零花錢,以此來誘哄他去學校。

後來,每次男孩都要和父親「交易」,才肯去上學,他還對爸爸說:「你不給我錢,我就不去上學。」

迫於無奈,父親只有「乖乖聽話」。

可是這樣的方式換來男孩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提要求,只要達不到他的要求,他就以「跳樓」來威脅父母,以此換來父母的退讓和妥協。

當孩子被慣上「凡事都要滿足我」的心理,胃口會越來越大。

心理學上有一種遞增效應,如果最初我們對孩子妥協,那麼孩子會越發得有恃無恐。

父母表面上的妥協,可能只是滿足孩子,實際上給孩子帶來的是深深的傷害。

02

沒有原則的滿足,最容易讓孩子變「壞」

在親子節目《童言有計》中,應採兒提到,兒子曾想要一架鋼琴。

當時,她沒有立馬答應,而是告訴兒子:

「太貴了,家裡沒辦法買,你如果真的想要的話,要好好學習,然後生日的時候再送給你。」

兒子一聽就勤學苦練,在生日這一天得到了嚮往已久的鋼琴。

其實,一架鋼琴對於應採兒來說,並不難。

但是她卻認為孩子想要鋼琴,立馬滿足的話,就會讓鋼琴變得很廉價。

孩子的欲望永遠不會停歇,但如果父母都滿足孩子,會讓孩子不懂感恩也不會珍惜。

教育家盧梭說:

當孩子哭著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不論是他想更快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乾脆的拒絕。

如果說,在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的時候,會讓孩子把父母的給予當成理所當然。

這樣的結果是,只會讓孩子的手越伸越長。

有一位江蘇的男子,整日不務正業,沉迷於買彩票暴富。

為此,他欠下了20多萬元的債務,父母辛苦替他還債,卻沒有等來他的悔悟。

後來,他又欠下了6萬多元,父母已經無力償還。

於是男子提出用房屋抵押貸款還債,遭到父母的拒絕。當時他心生怨氣,一怒之下將房子燒掉。

因為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就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這樣的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感恩。

所有的愛,都是張弛有度,而不是一味地縱容將孩子養成「白眼狼」。

最好的教育就是,愛中有嚴,給予有度,才是給孩子成長最好的養料。

03

懂得拒絕孩子,就要學會說「不」

前不久,有這樣一個新聞。

一對父女在逛商場。

4歲的女兒看上了一架飛機模型,想讓爸爸給自己買。當時,爸爸不願意給她買。

女兒被逼急以後,在商場裡打滾,還要挾爸爸:「不買我就不起來」。

不管爸爸怎麼說,小女孩就是不屈服。

爸爸並沒有因此而心軟,兩人就這樣僵持了三個小時。

看似心硬的爸爸,其實用自己的原則給了女孩認識錯誤的機會。

教育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愛與規則同步,才能養出好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六歲前,必須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此時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適當的「不」有利於幫孩子樹立邊界感和培養孩子性格。

她提出,在拒絕孩子時要做到四個原則:

「不要罵、不要打、不走開、不說教」。

這樣的拒絕帶著愛,也是在告訴孩子「無論何時,媽媽都愛你。」

1)孩子哭鬧時,陪在他身邊:

當孩子被拒絕以後,會用哭鬧「要挾」,父母不要立馬妥協。

最好的方式是在孩子哭鬧時,不要走開,也不要打罵,而是靜靜的陪著他,並告訴他:「你這樣做不對,哭鬧也沒有用」。

等他平復情緒以後,再溝通。

賈靜雯的女兒咘咘有一次不肯睡覺,吵著要吃蘋果。賈靜雯當場就說「不可以」,結果咘咘委屈大哭。

賈靜雯就一直站在咘咘的旁邊陪著她,對她說:不行,你哭也沒有用。

哭了一會後,咘咘就安靜了下來。這時候賈靜雯抱起咘咘,溫柔安慰,很快就睡著了。

陪伴,是在拒絕孩子的同時讓他感受到溫柔而堅定的愛,讓孩子知道即使被拒絕,父母也愛他。

2)用「可以」替代「不」:

心理學家布魯斯 格萊朗博士表示,頻繁拒絕孩子,用「不」的方式,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法,孩子仿佛被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不可以」、「不行」、「不準」等詞彙都是帶著命令和強硬的方式,會讓孩子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

如果將「不」換成「可以」是一種更巧妙的拒絕方式。

兒子總會在飯前吵著要吃零食,我每次都會說「可以啊,但必須先把飯吃完。」

當孩子聽見「可以」兩個字的時候,會帶著一種被看見需求的安全感,會有期待和滿足,不會有逆反心理。

3)給孩子制定規則:

孩子2歲開始,就是行為和規則制定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這是對孩子邊界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所以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

kimi的媽媽陳若儀曾經給他規定過,一天只能玩平板電腦25分鐘。

但是他特別喜歡玩魔方,就把這個時間全部拿來玩魔方。

而且會自己設定時間,完全不需要媽媽督促。

建立規則,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對他的一種行為約束,有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建立規則,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彼此的基礎上,才會讓孩子覺得被尊重和在乎。

有規矩,孩子才不會輕易提要求,這樣的方式是共贏的。

每個孩子成長,期待的是父母看見需求、並認同感受,這並不意味著就要把孩子養得「胃口大開」。

父母的拒絕,是幫孩子學會取捨,讓他學會等待與堅持。

給孩子最深遠的愛是:

給他嚴厲,也讓他感受溫柔;給他陽光,也讓他感受寒露。

恰當的滿足,堅定的溫柔才是成長最好的甘露。

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繫授權。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孩子的央求卻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用哭鬧的方式逼自己的家長給自己購買。其實,這就是比較常見的情感勒索,在父母沒有回應孩子想要的東西時,則用家長最為頭疼的方式勒索家長,逼迫家長妥協。雖說有家長會因為受不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哭鬧而不予以理會,但是仍舊有家長不想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而被迫接受孩子的"勒索"。
  • 「我給你買,別哭了」,父母一味地妥協,只會讓孩子情緒勒索
    沒有原則的妥協,養成孩子情緒「勒索」的習慣大多數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所以就會想方設法地制止孩子去繼續哭鬧,因此父母就會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這種行為也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他們覺得通過哭鬧的方式,能夠使父母乖乖就範,這也就導致了孩子找到了要挾父母的真正手段
  • 孩子哭鬧要買玩具,90後父母「冷漠式」對待,妥協就輸了?
    很多父母在看孩子又哭又鬧,實在是沒辦法,只能咬咬牙給孩子買了。還有一部分父母會責罵孩子,買什麼買,沒錢買,趕緊走。而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也開始為人父母了,他們的教育方式往往更加的開放,更加的佛性。在他們眼裡孩子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也並不會因為孩子哭就向孩子妥協。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這天,強強想要出去玩,可是幼兒園布置的作業還沒完成,所以他的要求被媽媽一口拒絕。強強看了看媽媽,突然放聲大哭起來,這著實把媽媽嚇了一跳,但是依然沒有同意強強的要求。這時強強開始摔東西,把自己的玩具通通摔在地上,以此來發洩對媽媽的不滿。也許是看媽媽還沒答應,他乾脆直接賴在地上打滾,甚至還不停的打著自己的頭。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父母該如何應對?
    但是孩子們很聰明,發現了哭鬧更有可能到達自己的要求,在家的時候挺乖的,一出門就會各種要求、討價還價,不滿足立馬哭起來。因為父母的處理方式強化了孩子的哭鬧行為使得孩子會增加相似情境中哭鬧的機率如果不加以糾正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下去,也可能會愈演愈烈。
  • 專家:聰明父母用這3招,輕鬆搞定孩子哭鬧
    正在經歷第一個叛逆期的三四歲的孩子,可能學會和父母頂嘴,哭鬧,耍脾氣,有時可能會惹惱家長,結果氣急敗壞的父母有時會出手打幾下孩子,搞得父母和孩子都氣急敗壞,兩敗俱傷。很多媽媽也都正在經歷孩子3歲的叛逆期,孩子總喜歡跟大人對著幹,動不動愛哭鬧。媽媽們很苦惱,為什麼曾經的乖寶寶變成了現在的愛哭鬼呢?
  • 哭鬧是孩子的本能,面對不按意願就嗷嗷叫孩子,父母該如何應對?
    實際上話說出來容易,待我們真正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困難重重,秒變哭包的小戲精、包括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任意一項,都夠我們這些成年人去慢慢煎熬忍受了,就拿孩子大街上無理要求被拒絕時各種讓家長「尷尬」的表演,有多少能頂著輿論的壓力去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
  • 總是被孩子哭鬧「要挾」的家長,教你一招正確處理
    父母的冷處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吼叫,更不能打罵,妥協也不是好辦法。乾脆直接離開好了,即所謂的冷處理。什麼是冷處理呢?就是不搭理孩子,暫時走開,讓他慢慢冷靜下來。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孩子只要使出殺手鐧,一哭二鬧三打滾,我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到最後,慣壞了孩子,自己又後悔不迭。因此,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就成了讓所有父母都頭疼的問題。在節目中,只要女兒米婭一哭,馬雅舒就忍不住步步妥協。女兒不肯上幼兒園,大哭大鬧,馬雅舒心疼到崩潰,甚至想要自己親自去幼兒園照顧女兒。
  •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怎麼辦?這本書為父母們列了詳細的方法與指導
    看到喜歡的玩具,爸爸媽媽不讓買,孩子馬上躺地上撒潑,這樣的場景,我想是個父母應該都有經歷過。除了要玩具,其它時候,孩子也總是動不動就哭,父母到底可以怎麼辦呢?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書名就叫做《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怎麼辦?》。一、孩子為什麼會哭鬧?想要知道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怎麼辦,那麼首先必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要哭鬧?
  • 寶寶總是哭鬧怎麼辦?父母了解「哭聲免疫法」,學會安撫孩子情緒
    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他們往往不懂如何去面對,也不知道怎麼個處理方式會更好,因此許多孩子在遇到事情時,容易選擇哭鬧。小微就習慣性地哭了起來,果不其然父母馬上就來抱著小微安慰著她,這一招對於小微來說那是百試不爽,每次遇到點什麼事情,只要她不開心哭鬧起來,父母總會第一時間來安慰她。對於小微的父母來說,他們也不知道怎麼面對孩子才好,總覺得孩子特別的嬌氣,動不動就哭鬧,讓他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每次孩子哭鬧,他們也不敢不理孩子,只好硬著頭皮去哄她。
  • 孩子號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觀:這樣的育兒方式要不得
    大不部分人都認為:孩子當眾撒潑打滾,是在向父母示威,一定不能去哄去勸去安慰,擔心慣出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毛病,「正確的做法」是該給孩子一點顏色看一看,你哭鬧是沒用的,我們不會妥協。我卻覺得,這到底是太年輕啊,做事太草率。
  • 90後父母抱臂觀望孩子趴地上哭鬧,孩子耍脾氣家長該怎麼辦?
    夫妻倆抱著膀子,既不上去抱起孩子,也不著急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著。很多網友看到這個視頻都稱讚這對90後父母的三觀超正,不慣孩子那些臭毛病,誰還是不是寶寶了?不過也有一部分網友是持反對意見的:孩子那麼痛苦,要是奶奶在身邊肯定看不下去了,小朋友長大了會不會有心理陰影,覺得自己被整個世界拋棄了呢?
  • 「我不會在你哭時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孩子只要使出殺手鐧,一哭二鬧三打滾,我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到最後,慣壞了孩子,自己又後悔不迭。因此,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就成了讓所有父母都頭疼的問題。你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嗎馬雅舒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在節目中,只要女兒米婭一哭,馬雅舒就忍不住步步妥協。
  •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發哭鬧、發脾氣,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如果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撒潑打滾,作為家長的你,會如何進行處理?是放任孩子哭鬧,不管不顧?是只要孩子哭鬧,就會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還是當孩子哭鬧時,會對他們採用暴力的做法?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父母覺得孩子脾氣大,不聽話。
  • 李玫瑾直言:正確應對孩子「哭鬧要挾」,父母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小孩子常常以哭鬧來要挾家長,這似乎是一件很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不少家庭都出現過類似的場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束手無策,只能妥協,實際上,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僅僅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四個基本原則。
  • 孩子哭鬧令人煩躁,家長先別發火,冷靜是處理孩子情緒發洩的關鍵
    許多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冷靜就是處理孩子情緒的關鍵。鄰居小王有一個六歲的兒子,一家人平常看起來非常幸福和諧。然而,最近好像發生了什麼了變化,即使隔著門我可以聽到那個6歲小朋友令人心碎的哭聲。
  • 孩子動輒哭鬧?
    【多發情形】  這種行為在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更加多發。如父母帶孩子去商店,孩子想要某個玩具,但媽媽不給買,他就會很生氣,或坐在地上哭鬧不止。  有些孩子不懂如何發洩不良情緒,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所以在受到批評、被同伴拒絕等情況下也更加多發。
  • 兩歲的孩子「狗都嫌」?父母學會這3招,比吼叫孩子更管用
    晚上的時候,麗麗給孩子講了好幾個故事,可是孩子就是不願意去睡覺。麗麗覺得自己講的嘴巴都幹了,可是孩子卻不依不饒。 麗麗想著這樣也太沒完沒了,於是拒絕了孩子再講一個的要求。沒想到麗麗的拒絕讓孩子情緒崩潰了。孩子開始嚎啕大哭,哭天搶地的樣子委屈極了。麗麗被孩子煩得很是無奈,心裡不住地嘀咕著「兩歲的孩子狗都嫌!」
  • 孩子一哭二鬧三上吊逼父母妥協怎麼辦?這個方法告訴你
    我弟弟就是這麼個孩子,天天和他媽鬥智鬥勇,有一天,他吵著要去迪士尼樂園,但是他媽因為他作業沒完成就拒絕了。因為他媽沒有同意,在地上撒潑打滾兒,以此來發洩對媽媽的不滿。孩子不吃不喝,他媽媽有些心疼孩子 ,猶豫了,考慮要不要答應孩子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