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不要選擇離開,請留下來,試試情話陪哭法

2020-12-22 武小溪育兒說

01當遇到被孩子用哭鬧「要挾」時,父母不同的選擇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幾乎每一位父母,都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在《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就一直被女兒用哭要挾著。小姑娘不想吃飯想吃冰淇淋,哭;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又哭;不想上幼兒園,還哭。

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這種類似的狀態,只不過不同的父母會採取不同的做法。

有些父母會採取完全放任的態度,比如馬雅舒,無論女兒因為什麼哭,只要女兒一哭,就統統滿足。

但過於放任會讓孩子以為只要哭就能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從而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

而有的父母,會採取冷暴力的處理辦法,當遇到孩子用哭「要挾」並且講不聽的時候,會不理會孩子,然後轉身離開。

孩子在家裡哭,別理他,走開,孩子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孩子在外面哭,不理他,走開,孩子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

但父母卻忽略了,在孩子眼裡,看到的不是我們處理事情的規則,而是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他們感受到的是恐懼和威脅。

這種冷暴力的處理方法,跟前幾年大熱的「哭聲免疫法」如出一轍。「哭聲免疫法」由美國行為主義專家華生提出,簡單講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當年這種理論的擁護者甚多,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抱,就相當於是鼓勵孩子用哭做武器,要挾父母,從而養出黏人的壞毛病,還有就是他們認為反正孩子哭也哭不壞,不理他們也沒事。

事實上,這個理論被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會給孩子帶來心理損傷,其對孩子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最直接和有力的證據就是這個理論的提出者自己的幾個兒女的現狀。

華生的孩子在這種冷漠的養育方式下,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父親的施捨勉強度日。

這三個曾經在「哭聲免疫法」養育下不哭不鬧、乖巧聽話的孩子身體裡,住著絕望的靈魂。

02父母的漠然,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父母的漠然,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也會破壞親子間愛的聯結。

教育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有條件的愛,其本質是自私的——那麼大人教給孩子的正是自私。

父母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顧孩子的意願,漠視孩子渴求父母回應的願望,採取自以為有效的方法,但消耗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

有些孩子在嘗試了幾次之後,雖然知道父母不是真的消失,但在自己哭了或者提出需求時,面對的是父母的愛搭不理,一臉冷漠。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愛會大打折扣,安全感被破壞。接下來的教育方式,也會在缺乏愛和信任時,效果大大減弱。

在一個黑屋試驗中,試驗者讓一個4、5歲的孩子和一個照顧他的成年人一起待在一間黑暗的房間裡。房間裡有燈,但不允許開。不一會兒,孩子便呼喚照顧他的成人,問她在哪兒。但成人沒有回應。

孩子焦躁起來,繼續詢問成人在哪兒,並請求她的回應。成人就告訴孩子,回應也沒用,因為不允許開燈。

此時孩子說了一句特別具有哲理性的話,他告訴成人:「回應,是光!」

很多父母認為,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亂發脾氣」,沒有打孩子也沒有罵孩子,而是採用不發火、不回應、不理睬、冷處理的方式等孩子不哭鬧,就是溫和的方式。

但事實上,這也不溫和,看著是不爆發,但那張冷著的臉或是轉身離開的背影,都充滿著暴力的能量。

03父母正向回應很重要,試試「情話陪哭法」

前文提到,當遇到孩子哭鬧時,有些父母為了快速解決問題,雖然不打不罵孩子,但會採取冷漠的方式不回應孩子。但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不回應,對孩子來說,同樣會帶來深深的傷害。

另外也有試驗證明,父母對孩子的正向回應很重要。這個實驗就是「冷臉媽媽」實驗。

實驗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寶寶和媽媽面對面坐著。在第一階段,當寶寶的動作和表情發生變化時,媽媽都會給出積極的回應,寶寶很開心、很放鬆;第二階段,無論寶寶做出什麼表情和動作,媽媽都是一臉冷漠,剛開始寶寶很困惑,沒過多久,開始變得緊張焦慮,於是他們更加用力地做出更多表情和動作,試圖去取悅媽媽,當發現媽媽依然是一臉冷漠的時候,徹底崩潰大哭,並且難以安撫。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養育者對孩子的正向回應,才是安撫孩子的有效手段。而那種「冷落孩子、不回應孩子,孩子就不鬧了」的想法,完全是父母的一廂情願。

當遇到孩子哭鬧,既不提倡打罵孩子,又不要冷落孩子,而是要正向回應孩子。而正向回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媽媽知道怎麼辦》這本書中提到的「情話陪哭法」。

所謂的「情話陪哭法」就是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先跟孩子說「情話」,再「陪哭」。

「情話」具體是指共情的話、理解的話,表達對孩子當下情緒的理解和包容;「陪哭」不是讓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哭,而是在孩子哭的時候,陪在孩子身邊。

李玫瑾教授說:「對待哭鬧的孩子,四個不要做只做一件事: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不要罵,孩子正鬧情緒,聽不進去,說得多會讓孩子以為你在求在哄他;不要走開,因為走開就成了單獨禁閉,那叫懲罰,沒有教育意義;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你要鬧就鬧吧,等孩子情緒完全平復以後再進行溝通交流。」

「情話陪哭法」具體可以這樣運用:

第一,說「情話」——不帶情緒地描述孩子當時不開心、生氣的狀態。

比如孩子突然躺在地上大哭大鬧,但我們並不知道原因或者當前的狀況不允許我們花費時間去猜測時,不用瞎猜,可以簡單地跟孩子說:「哦,你現在不開心了,想哭就哭吧。」

如果我們知道孩子哭鬧的原因,可以簡單描述孩子的狀態,甚至可以忽略原因。比如孩子一直盼著吃冰淇淋,但因為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在了地上,於是哭了起來,可以這樣說:「冰淇淋不小心掉地上了,太可惜了,很心疼吧?想哭就哭會兒吧。」

這裡的「共情」其實就是將孩子當下的狀態、情緒簡單描述出來,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當下真實的狀況,更好地了解自己,並允許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理解了自己的情緒並發洩過後,他們才能更快地冷靜下來,內心獲得真正的平靜,而不是因為迫於父母的壓力而不得不妥協,甚至內心裡是充滿不滿的。

說「情話」時要避免語氣生硬、冷嘲熱諷,要看著孩子的眼睛,溫和地把話說出來,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包容和理解。

第二,「陪哭」——孩子哭,陪在身邊。

當跟孩子說完「情話」後,告訴孩子,他是被允許哭泣的,並且在他們哭泣的時候,我們會陪在他們身邊,這樣才能充分表達我們願意陪著孩子哭的善良態度。一旦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他們心中的「邪火」便會部分地卸掉,甚至全部消失,他們內心獲得釋然,負面情緒也會很快過去。

在告訴孩子「我陪著你哭,哭完告訴我」這句話,相當於是告訴孩子你開心的時候,我願意陪著你;你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也願意陪著你一起渡過難關。我接受一個完整的你。孩子感受到的,是真正高質量的陪伴和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的愛。

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會越來越好,我們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在以後的養育裡,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哭鬧簡直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孩子哭不是問題,父母怎麼應對才是問題。

共情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正面回應孩子,才是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正確方法。

註: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這場控制權的角逐中,媽媽僅用一個決絕的轉身,就輕鬆贏得勝利。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在《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的育兒方式曾被網友們質疑,說她「不懂教育,溺愛孩子」。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便是「哭聲免疫法」的教育理論依據的提出者——美國行為主義專家華生,他的孩子在這種冷漠的養育方式下,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勉強度日……孩子用哭鬧來要挾媽媽,可媽媽的突然消失,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威脅?失去媽媽的恐懼,比起孩子的哭鬧,殺傷力更大。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 李玫瑾直言:正確應對孩子「哭鬧要挾」,父母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小孩子常常以哭鬧來要挾家長,這似乎是一件很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不少家庭都出現過類似的場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束手無策,只能妥協,實際上,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僅僅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四個基本原則。
  • 總是被孩子哭鬧「要挾」的家長,教你一招正確處理
    他顯然以為媽媽不要他了。媽媽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歸根結底,父母還是用權利壓制了孩子的需求。相信這樣做過的父母不在少數,這樣做真的合適嗎?父母的冷處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吼叫,更不能打罵,妥協也不是好辦法。
  • 寶寶不滿足就哭鬧怎麼辦 如何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改掉這個壞情緒呢?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家長可以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也要認真傾聽,認真處理,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答應。有些家長對孩子沒耐心,孩子一哭鬧發脾氣,家長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罵,這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畏懼,影響親子間的關係。也有些家長經不住孩子的哭鬧耍潑,就隨意滿足,這會讓孩子變本加厲,把哭鬧當成要挾與控制大人的手段。
  • 孩子動輒哭鬧?
    有些3歲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差,在與同伴交流時,或者與父母溝通時,因為著急而表達不清,結果被對方拒絕,孩子就會哭鬧。有些孩子有不良情緒時,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就通過哭鬧等肢體語言表達。  (2)對語言表達效果不信任。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為什麼許多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說完我拉著他就要離開。 他卻不肯離開,還朝我吼道:「不,我就要……」 我本想直接拽著他走的,他卻拉著一旁的玻璃門,就是不撒手。 我們在這僵持了很久,最後他哭著說:「你不給我買,就不走。」
  • 抓狂,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試試這些辦法
    一、二……」結果是就算媽媽數到一百,抱著小飛機不走的孩子還是不走。而更慘的是媽媽發了火真的走人,孩子在後面用短短的腿追著媽媽,發出一陣悽厲的哭喊,「媽媽,媽媽……」而如果媽媽嘴上講了幾次要走了,腳還是牢牢黏在地板,或者走了又回來,那麼不用幾次,孩子就會知道媽媽才不會走人――孩子會抓著玩具直到媽媽受不了。
  • 孩子哭鬧讓他先靜一靜,是管教最大的誤區!
    他們既不去扶,也不急著哄,就這麼淡然地看著孩子的「表演」。夫妻倆環抱手臂,歪斜著身體,頗有點冷眼旁觀的意味。這段視頻贏得了20多萬網友的點讚。這種不被孩子哭鬧要挾的作風,似乎成為管教中的一股清流。只是,當我們遠遠地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冷眼看他們崩潰哭鬧時,真的了解過孩子的感受嗎?很多人以為孩子哭鬧就是要挾,撒潑就是作對,所以寸步不讓。
  • 孩子不是寵物,不要用你的主觀,去要挾你的孩子
    蘇蘇以前是公司的主管雖然官不大,但是手下多多少少也有10多口子人呢,可是自從蘇蘇生了孩子之後,因為家中無人照看孩子,請育嬰師蘇蘇還不放心,沒辦法蘇蘇只能辭去工作,回家專心照看孩子。家長覺得自己經驗豐富,自己經歷過世間百態,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和自己統一思想。有些時候家長把孩子當成寵物養也就算了,我們我可以理解家長是愛孩子所以才會害怕孩子受傷害。可是有的家長不僅僅是把孩子當成寵物保護孩子,她們還會用所謂的愛,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威脅孩子。
  • 孩子無理取鬧要不要打?武力影響他們心理成長,不妨試試這樣交談
    一旁的爸爸不同意,便帶著她準備離開。女該躺在哭喊:「我要吃冰激凌!」面對女兒的哭鬧,爸爸竟然給了女孩一巴掌,之後訓斥道:"不許哭!跟我回家!"女孩不停搖頭,表示不買冰激凌就不回家。憤怒的爸爸將孩子託起,揪著她的耳朵大喊:「再不聽話拖鞋伺候!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父母該如何應對?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比起在家哭鬧處理起來更加的棘手。因為我們可能會迫於面子和社交壓力,為了化解尷尬先違心去滿足孩子的要求,用「緩兵之計」讓孩子先停止哭鬧。那怎樣才能改變孩子這種以哭鬧來要挾大人滿足自己要求的行為呢。脫離場景在公共場所大多數情況都不太允許我們溫柔的堅持和孩子打持久戰,同時也會影響他人,招來一波又一波的注目禮。帶孩子暫時離開,這樣不會因為礙於面子和尷尬而影響我們冷靜處理,去外面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後等待孩子情緒穩定。
  • 孩子哭鬧別大聲訓斥,無效且傷害大,有效管教要用「KICK原則」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許多的父母都同這位父親一樣,面對孩子的哭鬧沒有耐心,採用暴力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哭鬧,但其實這樣不僅沒有達到有效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孩子哭鬧,有效的管教方法是用"KICK"原則。
  • 「孩子哭鬧時別理他,讓他哭夠就好了」別把對孩子的冷暴力當教育
    孩子無理取鬧,媽媽不想滿足他的需求我能理解,但我不理解為什麼媽媽要遠遠站到一邊?於是我走到那位年輕媽媽身邊,問她:「你為什麼不站孩子身邊,讓他看著你呢?」這位媽媽說:「我是看一篇文章裡這麼說的,當孩子哭鬧時,父母要冷處理,不要理他,站得遠一點,孩子才不會得寸進尺。父母不理會他哭鬧,他就知道自己錯了。
  • 一分別就哭,怎麼破解孩子的哭鬧不放?
    贏在孩子輸在家長,三招解決娃娃哭鬧中,我們分享過如何解決孩子的哭鬧問題。今天我們詳細聊一聊~每個人都有離開家的那一刻、離開過父母的那個時刻,可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容易的,想想有好多大學生離開家出去上學,也會格外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那更何況那麼小的小朋友呢?以下這幾點,你千萬不要去做。
  • 你家孩子有用「一哭、二鬧、三上吊」要挾方法達到目的嗎?
    老師聽到這話估計也嚇得不輕,滿口答應讓孩子回家。無獨有偶。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告訴我有一件很苦惱的事。她說:「她爸媽在妹妹家幫助照顧孩子,妹妹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五年級,成績很優秀,小的兒子一年級,每天回家她爸媽只要讓他做作業,就要跳樓,他家住在六樓。有時候腿都放在陽臺上,欲做跳樓的樣子。
  • 孩子不順心時選擇哭鬧,該咋辦?家長學會3招有效解決
    成人相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能夠更好地把自己的情緒控制住,而孩子面對情緒的時候會選擇直接的去發洩。所以我們會發現孩子都會有這樣一個特點,在遇到任何事情不順他們意的時候,就會選擇連哭帶鬧。而這些哭鬧聲在父母的眼裡又是格外的尖銳,有時候更是怎麼哄都哄不好。
  • 孩子總愛哭鬧、發脾氣,比起說教,家長更要懂得讓孩子「共情」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多數家長會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不應該哭鬧,不能亂發脾氣,但是這種說教式的教育,對孩子卻是微乎其微,根本沒有多大的效果。對於孩子的這種性格,小麗感到非常頭疼,之前小麗面對孩子的哭鬧,也嘗試過對孩子說教,但是說教並沒有讓孩子的脾氣變好,反而伴隨著自己的說教,女兒的脾氣反而越來越大,頂嘴、大喊大叫這樣的行為經常在家中出現,小麗偶爾會訓斥孩子一次,但還是治標不治本。
  • 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
    03.面對孩子哭鬧的行為,家長要掌握這幾個方法1、「暫時迴避法」,讓孩子哭一會孩子進行大哭大鬧,通常是為了讓家長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家長不要一見孩子哭鬧就答應他們的無理要求。孩子是很聰明的,這次得逞了,下次還會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要挾」,當家長答應的次數越多,孩子進行哭鬧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厲害,所以說,千萬不要孩子一哭鬧就答應他們的要求。家長可以採用「暫時迴避法」,讓孩子哭一會。在掌握合理哭泣時間的範圍內,面對孩子無理的要求,家長可以允許孩子哭一會兒。當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哭鬧也沒有用時,他們就會停止哭泣。
  • 入園哭鬧不止,家長選擇偷偷溜掉,殊不知細節毀掉孩子安全感
    於是有的媽媽為了擺脫孩子哭鬧不止的分離焦慮,乾脆就用最簡單粗暴的一招——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掉。家長們覺得溜掉了就萬事大吉,其實殊不知疏略了這樣一個小細節,對孩子安全感的構建卻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這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成年之後對伴侶間親密關係的態度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