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當遇到被孩子用哭鬧「要挾」時,父母不同的選擇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幾乎每一位父母,都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在《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就一直被女兒用哭要挾著。小姑娘不想吃飯想吃冰淇淋,哭;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又哭;不想上幼兒園,還哭。
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這種類似的狀態,只不過不同的父母會採取不同的做法。
有些父母會採取完全放任的態度,比如馬雅舒,無論女兒因為什麼哭,只要女兒一哭,就統統滿足。
但過於放任會讓孩子以為只要哭就能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從而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
而有的父母,會採取冷暴力的處理辦法,當遇到孩子用哭「要挾」並且講不聽的時候,會不理會孩子,然後轉身離開。
孩子在家裡哭,別理他,走開,孩子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孩子在外面哭,不理他,走開,孩子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
但父母卻忽略了,在孩子眼裡,看到的不是我們處理事情的規則,而是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他們感受到的是恐懼和威脅。
這種冷暴力的處理方法,跟前幾年大熱的「哭聲免疫法」如出一轍。「哭聲免疫法」由美國行為主義專家華生提出,簡單講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當年這種理論的擁護者甚多,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抱,就相當於是鼓勵孩子用哭做武器,要挾父母,從而養出黏人的壞毛病,還有就是他們認為反正孩子哭也哭不壞,不理他們也沒事。
事實上,這個理論被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會給孩子帶來心理損傷,其對孩子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最直接和有力的證據就是這個理論的提出者自己的幾個兒女的現狀。
華生的孩子在這種冷漠的養育方式下,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父親的施捨勉強度日。
這三個曾經在「哭聲免疫法」養育下不哭不鬧、乖巧聽話的孩子身體裡,住著絕望的靈魂。
02父母的漠然,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父母的漠然,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也會破壞親子間愛的聯結。
教育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有條件的愛,其本質是自私的——那麼大人教給孩子的正是自私。
父母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顧孩子的意願,漠視孩子渴求父母回應的願望,採取自以為有效的方法,但消耗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
有些孩子在嘗試了幾次之後,雖然知道父母不是真的消失,但在自己哭了或者提出需求時,面對的是父母的愛搭不理,一臉冷漠。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愛會大打折扣,安全感被破壞。接下來的教育方式,也會在缺乏愛和信任時,效果大大減弱。
在一個黑屋試驗中,試驗者讓一個4、5歲的孩子和一個照顧他的成年人一起待在一間黑暗的房間裡。房間裡有燈,但不允許開。不一會兒,孩子便呼喚照顧他的成人,問她在哪兒。但成人沒有回應。
孩子焦躁起來,繼續詢問成人在哪兒,並請求她的回應。成人就告訴孩子,回應也沒用,因為不允許開燈。
此時孩子說了一句特別具有哲理性的話,他告訴成人:「回應,是光!」
很多父母認為,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亂發脾氣」,沒有打孩子也沒有罵孩子,而是採用不發火、不回應、不理睬、冷處理的方式等孩子不哭鬧,就是溫和的方式。
但事實上,這也不溫和,看著是不爆發,但那張冷著的臉或是轉身離開的背影,都充滿著暴力的能量。
03父母正向回應很重要,試試「情話陪哭法」
前文提到,當遇到孩子哭鬧時,有些父母為了快速解決問題,雖然不打不罵孩子,但會採取冷漠的方式不回應孩子。但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不回應,對孩子來說,同樣會帶來深深的傷害。
另外也有試驗證明,父母對孩子的正向回應很重要。這個實驗就是「冷臉媽媽」實驗。
實驗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寶寶和媽媽面對面坐著。在第一階段,當寶寶的動作和表情發生變化時,媽媽都會給出積極的回應,寶寶很開心、很放鬆;第二階段,無論寶寶做出什麼表情和動作,媽媽都是一臉冷漠,剛開始寶寶很困惑,沒過多久,開始變得緊張焦慮,於是他們更加用力地做出更多表情和動作,試圖去取悅媽媽,當發現媽媽依然是一臉冷漠的時候,徹底崩潰大哭,並且難以安撫。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養育者對孩子的正向回應,才是安撫孩子的有效手段。而那種「冷落孩子、不回應孩子,孩子就不鬧了」的想法,完全是父母的一廂情願。
當遇到孩子哭鬧,既不提倡打罵孩子,又不要冷落孩子,而是要正向回應孩子。而正向回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媽媽知道怎麼辦》這本書中提到的「情話陪哭法」。
所謂的「情話陪哭法」就是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先跟孩子說「情話」,再「陪哭」。
「情話」具體是指共情的話、理解的話,表達對孩子當下情緒的理解和包容;「陪哭」不是讓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哭,而是在孩子哭的時候,陪在孩子身邊。
李玫瑾教授說:「對待哭鬧的孩子,四個不要做只做一件事: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不要罵,孩子正鬧情緒,聽不進去,說得多會讓孩子以為你在求在哄他;不要走開,因為走開就成了單獨禁閉,那叫懲罰,沒有教育意義;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你要鬧就鬧吧,等孩子情緒完全平復以後再進行溝通交流。」
「情話陪哭法」具體可以這樣運用:
第一,說「情話」——不帶情緒地描述孩子當時不開心、生氣的狀態。
比如孩子突然躺在地上大哭大鬧,但我們並不知道原因或者當前的狀況不允許我們花費時間去猜測時,不用瞎猜,可以簡單地跟孩子說:「哦,你現在不開心了,想哭就哭吧。」
如果我們知道孩子哭鬧的原因,可以簡單描述孩子的狀態,甚至可以忽略原因。比如孩子一直盼著吃冰淇淋,但因為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在了地上,於是哭了起來,可以這樣說:「冰淇淋不小心掉地上了,太可惜了,很心疼吧?想哭就哭會兒吧。」
這裡的「共情」其實就是將孩子當下的狀態、情緒簡單描述出來,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當下真實的狀況,更好地了解自己,並允許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理解了自己的情緒並發洩過後,他們才能更快地冷靜下來,內心獲得真正的平靜,而不是因為迫於父母的壓力而不得不妥協,甚至內心裡是充滿不滿的。
說「情話」時要避免語氣生硬、冷嘲熱諷,要看著孩子的眼睛,溫和地把話說出來,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包容和理解。
第二,「陪哭」——孩子哭,陪在身邊。
當跟孩子說完「情話」後,告訴孩子,他是被允許哭泣的,並且在他們哭泣的時候,我們會陪在他們身邊,這樣才能充分表達我們願意陪著孩子哭的善良態度。一旦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他們心中的「邪火」便會部分地卸掉,甚至全部消失,他們內心獲得釋然,負面情緒也會很快過去。
在告訴孩子「我陪著你哭,哭完告訴我」這句話,相當於是告訴孩子你開心的時候,我願意陪著你;你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也願意陪著你一起渡過難關。我接受一個完整的你。孩子感受到的,是真正高質量的陪伴和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的愛。
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會越來越好,我們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在以後的養育裡,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哭鬧簡直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孩子哭不是問題,父母怎麼應對才是問題。
共情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正面回應孩子,才是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正確方法。
註: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