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寵物,不要用你的主觀,去要挾你的孩子

2020-12-28 90育兒

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孩子當成了寵物,家長時時刻刻都想著掌控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家長是特別的疼愛孩子,可是仔細觀看家長只是在愛他自己而已。因為家長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一味地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給孩子設定的路線去成長

蘇蘇以前是公司的主管雖然官不大,但是手下多多少少也有10多口子人呢,可是自從蘇蘇生了孩子之後,因為家中無人照看孩子,請育嬰師蘇蘇還不放心,沒辦法蘇蘇只能辭去工作,回家專心照看孩子。

自從蘇蘇回歸到家庭之後,重心全部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為了提現自己的成果,蘇蘇對待孩子簡直是無微不至。孩子做任何的事情都要經過蘇蘇的同意才行,如果蘇蘇不同意孩子絕對不敢貿然行動。

蘇蘇看著自己的孩子還挺有成就感的,逢人就誇讚自己的孩子,誇孩子聽話、誇孩子好帶養等等。孩子在蘇蘇的「培養」下,確實挺聽話,有些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而是不敢。

每當蘇蘇誇讚孩子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是象徵性的符合幾聲,雖然她們能夠看出蘇蘇對待孩子的不足,但是從來沒有人指出來。直到有一次蘇蘇帶孩子去參加某早教中心的活動,中教中心老師的一句話徹底讓蘇蘇清醒了。老師對蘇蘇說,我覺得你的孩子就像是你的寵物一樣,做任何事情都要看你的臉色,自己一點主見都沒有

因為參加活動的孩子一共有5個,年齡都是差不多的,其他孩子都參與的特別好,唯獨蘇蘇的孩子,孩子做什麼都要看蘇蘇的眼神,好像是在請示自己到底能不能去。只有蘇蘇同意之後,孩子才敢去參與。

聽完老師的話蘇蘇回家思考了很久,自己確實沒有把孩子當成是一個完整的人,因為她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有些事自己要成不了,需要自己的幫助,所以大事小事自己都會幫孩子去做,而且有時候為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還會要挾孩子。自從老師說過之後蘇蘇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現在也在慢慢的改變。

可是生活中有不少像蘇蘇這樣的家長,自己真的把孩子當成寵物,卻渾然不知。

家長把孩子當寵物養體現在哪些方面?

1.左右孩子的行為

孩子本來對周圍的一切充滿著好奇,好奇心驅使孩子做出一系列的行為,當然這些行為有好的也有壞的。因為孩子不知道,只有親身經歷過孩子才能明白。可是家長從來不給孩子機會,總是去幹擾孩子的行為,只允許孩子有好的行為,不允許孩子有不好的行為。

2.左右孩子的思想

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小,怕孩子思想有偏差,於是總是想方設法的去左右孩子的思想。家長覺得自己經驗豐富,自己經歷過世間百態,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和自己統一思想

有些時候家長把孩子當成寵物養也就算了,我們我可以理解家長是愛孩子所以才會害怕孩子受傷害。可是有的家長不僅僅是把孩子當成寵物保護孩子,她們還會用所謂的愛,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威脅孩子。

生活中家長用主觀要挾孩子體現在哪方面?

1.孩子的學習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如果你這次能考第一名,媽媽就會獎勵你100塊錢」「如果你這次考不了第一,我就不帶你去旅遊了」等等。家長想要第一名,可是不見得孩子也想要第一,家長從來沒有和孩子溝通過,就單方面的去要求孩子,而且還用一些物質去要挾孩子達成父母心中想要的目標。

2.孩子的興趣

有的家長還喜歡用孩子的興趣來要挾孩子,因為家長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除了學習之外的東西家長都覺得是浪費時間。所以每當孩子不好好學習的時候,家長就會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我就把你的籃球班給你停了,把你的籃球鞋給扔了,讓你再也不能打籃球」。

3.孩子的工作

孩子長大之後依然逃不過家長主觀思想的威脅,尤其在孩子找工作的時候,家長想要孩子安安穩穩,於是有的家長就會託關係給孩子找一份自認為安穩的工作,可是有的孩子不想這麼早就被套牢,於是家長就開始說「你要是不去那裡上班,以後就別回來了,咱們斷絕關係」。

家長覺得自己這樣做都是為孩子好,可是家長認真的想想自己把孩子當成寵物到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呢?

相關焦點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看著小女孩踉蹌的身影,兒子說:「她媽媽不要她了。」和那個小女孩一樣,兒子並不能理解,這只是媽媽建立規則的一種「策略」,他們感受到的,只有被拋棄的深深的恐懼。在這場控制權的角逐中,媽媽僅用一個決絕的轉身,就輕鬆贏得勝利。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可是近年來「哭聲免疫法」給孩子心理帶來的損傷,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所驗證。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便是「哭聲免疫法」的教育理論依據的提出者——行為主義專家華生,他的孩子在這種冷漠的養育方式下,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勉強度日……孩子用哭鬧來要挾媽媽,可媽媽的突然消失,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威脅?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不要選擇離開,請留下來,試試情話陪哭法
    01當遇到被孩子用哭鬧「要挾」時,父母不同的選擇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幾乎每一位父母,都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在《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就一直被女兒用哭要挾著。小姑娘不想吃飯想吃冰淇淋,哭;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又哭;不想上幼兒園,還哭。
  • 你家孩子有用「一哭、二鬧、三上吊」要挾方法達到目的嗎?
    兒子又來電話,要回家,病人說:「兒子這樣的事已不是三次二次了,只要回家就不願意走,每一次去學校就是一場談判鬥爭。」孩子欲跳樓回家就要開客廳的大空調,看電視,因天氣不熱,外婆外公不允許,想開空調可以去臥室開,孩子也不願意,如果強硬不讓開,也會要跳樓,弄得爸媽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家長必讀)
    如果這幾句話,也曾是你的陰影,如果你也曾被成績至上主義支配,如果你也曾被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欲困住,動彈不得.那你一定會喜歡上這部新出的高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她以為孩子是她的所有物,是一個漂亮的提線木偶,一個到處與人展示的獎盃,一個亦步亦趨的小寵物,唯獨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這種親子關係無疑是畸形的,可是不要以為這只是電視劇中的極端故事。實際上,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1)
    導演:陳慧翎主演:鍾欣凌,劉修甫等簡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書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看了一下時光網上的介紹:臺灣公共電視臺時隔12年繼‬《危險心靈》後推出的教育主題電視劇。
  •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的身體居住在你的屋子裡,但是他們的靈魂卻不是。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夢中你也無法前去那兒探訪。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得像他們,但是盡力不要使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流,也不會駐足在昨日。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兩集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共五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必須過動》、《孔雀》與《茉莉的最後一天》。你有過被父母逼著去學習的經歷嗎?一則「媽媽賣房送她上興趣班」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按這裡向上滑動閱讀)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 《致孩子》,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很多人都會輕描淡寫的說,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弱,打一巴掌就尋死覓活。可是細想悲劇的背後,一巴掌或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我特意找出《致孩子》這首詩作為育兒的準則,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終究是要翱翔藍天,展翅高飛的。在他們成人禮之前的這一段歷程,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做錯事,在外人面前不批評,私下裡耐心溝通,讓孩子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下慢慢成長。
  • 如何讓孩子面對寵物死亡?
    是家裡養的動物啊,也許你會這樣回答。可是在寶寶看來呢?寵物也許是家裡的一份子,是他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都養過自己的寵物。如果說兒時的時光是一個畫面唯美節奏明快的動畫片,我想與動物共處的那些時刻可以說是其中色彩豐富的一幀。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遙控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說法以前聽說過,但是沒想到還有一部電視劇是叫這個名字。
  • 孩子高燒39.5℃,要不要用抗生素?
    孩子高燒39.5℃,要不要用抗生素?,藥店的理解,大醫院醫生的理解,還有你去網上查科普的理解,這位媽媽都存在明顯的錯誤。然而聽不懂的,常常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心態問題,準確的說是——背鍋心態!別人說的話根本不想搞懂,不知道別人都是在幫你,就是在主觀要找人給孩子生病來背鍋,包括你提出這個問題,都是想找人來背鍋。孩子生病了,很難受,總得有人來扛起這個鍋!
  • 豆瓣8.1分家庭教育劇告訴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難道是我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 總是被孩子哭鬧「要挾」的家長,教你一招正確處理
    他顯然以為媽媽不要他了。媽媽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歸根結底,父母還是用權利壓制了孩子的需求。相信這樣做過的父母不在少數,這樣做真的合適嗎?父母的冷處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吼叫,更不能打罵,妥協也不是好辦法。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扎痛了所有父母的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灣作家吳曉樂所著,現在已經改編為電視劇,以及網絡有聲讀物,作者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通過她的真實還原,講述了九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可理解,但是孩子僅僅是個孩子,是個有自主思想的人,不是誰的作品,誰的功績。
  • 如何委婉地告訴孩子寵物過世了?
    慢慢地這缸魚死完之後(不要笑),我媽再也不同意我養任何的寵物,時不時就拿這兩隻魚讓我引以為戒。回到問題,我也沒辦法給出合適的回答。按照我媽的話說,她已經儘可能用"委婉"的方式讓我知道小寵物過世的消息,可依然沒辦法緩解我對小寵物生命逝去的悲痛。哪怕直到十多年後敲下這段文字,當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當時的悲傷依舊十分清晰。兩隻小金魚的死亡對我影響很大,很長一段時間,我害怕並拒絕再養任何寵物,它們的生命太脆弱了。
  • 有了孩子我們該不該把寵物遺棄,這些好處會改變你的想法
    很多人,尤其是老輩人,對於孩子和寵物在一起,是很反對也很敏感的。很多家庭會因為有了孩子而將寵物送人或者遺棄。其實只要處理得當寵物會給孩子帶來不少好處,而且隨著孩子長大會越來越喜歡寵物。以往可能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什麼都以孩子為中心,有了寵物之後,寶寶開始嘗試去關心和照顧一個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體,把寵物當成自己的家人。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將會和寵物一起成長,在這種照顧之中,能夠更加體諒他人,學會顧及他人的感受,讓寶寶更有同情心,也更有同理心,減弱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貓的孩子
    今天鹹魚貓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高分科幻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