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在醫院陪侄子看病,連續兩天一直聽到鄰床的病人在給家人時不時地接打電話,斷斷續續聽到一些內容,後來了解到是病人兒子上學的問題。
病人的兒子在一所私立學校上高二,離家有六七十公裡,星期天回家後不願意去上學,讓家長給老師請假,家長不願意給請假,在爸媽的壓力下周日下午去了學校,下午五點左右,兒子又來電話,要回家,病人說:「兒子這樣的事已不是三次二次了,只要回家就不願意走,每一次去學校就是一場談判鬥爭。」
電話中病人帶著顫抖的聲音氣憤地說:「你能對得起你爸媽嗎?不知道感恩的東西,隨便你吧,你能對得起誰,我都傷透心了,我在醫院,你都沒問過我身體怎麼樣了?」
兒:「班裡有五六個請假不上課的呢。」
病人:有誰不上課的,你怎麼不比好的?
兒子:「就怕考不好,反正現在已經定型了,我想去上當兵。」
病人:「成績不好,當兵又能怎麼樣?走上社會,誰為你吃苦,吃虧的是你自己。」
病人:「家離學校那麼遠,明天考試,考完試再回來不行嗎?為何非今天非要回家。」
兒子:「……」
病人生氣又重複剛才的話:「隨便你吧。」(無奈)
兒子繼續說:「胳膊被媽擰青了,同學都笑話我(因為不想上學,又不聽媽媽的話,媽媽在家無奈可能動手了)。」
兒:「我在學校很壓抑,難受,肚子也不舒服。」
病人:「你給老師請假,我沒有臉給你老師打電話。」(應該因假不舒服為由請假很多次)
病人最後還是妥協了,給老師打了電話,老師的意見:如果不舒服,學校門口就有診所,可以看看,等考完試再回去。
病人:「XX老師,你就讓他回來吧,他不願意待在學校,如果有個好歹(怕喝藥、跳樓)唉!他學不好算了。」
老師聽到這話估計也嚇得不輕,滿口答應讓孩子回家。
無獨有偶。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告訴我有一件很苦惱的事。她說:「她爸媽在妹妹家幫助照顧孩子,妹妹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五年級,成績很優秀,小的兒子一年級,每天回家她爸媽只要讓他做作業,就要跳樓,他家住在六樓。有時候腿都放在陽臺上,欲做跳樓的樣子。
回家就要開客廳的大空調,看電視,因天氣不熱,外婆外公不允許,想開空調可以去臥室開,孩子也不願意,如果強硬不讓開,也會要跳樓,弄得爸媽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這樣,兩位老人每天和小傢伙交流總是小心翼翼,提心弔膽。」
她給妹妹說安裝防盜窗,妹妹夫妻倆認為安裝防盜窗影響美觀,不同意,也根本不在意父母和姐姐給他們說孩子的這種情況。我認為不是安不安防盜窗的事,不是所有的樓房都會有防盜窗,這種行為已成「病」,況且這「病」對這個孩子來說剛入肌膚,還有得救。
這二者的共性都是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孩子知道通過這種「一哭、二鬧、三上吊」的要挾方法,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孩子也就養成了用哭鬧,甚至以死來達到目的的習慣。
家長縱容孩子的後果: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沒有抗挫能力,缺乏自控能力。這幾點在這個大孩子身上通過對話都表現出來了。父親在醫院看病,一個高二的學生從沒有問過父親的病情,父親也深深感受到了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學習上遇到點困難就會放棄,用反正也學不好了為自己解脫,第二天就期末考試,非要回家,自我控制能力太差。
而小的,剛剛7歲就知道利用家長對自己的寵愛為所欲為。大孩子身上的現在所有的毛病,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表現在小孩子身上,甚至更多於大孩子。
一個孩子在父母和家人的縱容和寵愛之下,只會讓這些缺點成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而孩子一旦養成了這種性格,以後人生路上各種小困難和小坎坷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和恐懼,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前車之鑑,是我們每一個家長都要謹記的。孩子還是要從小管教,等到孩子性格,壞習慣,以達目的相要挾思想形成了,再抱怨孩子難以管教已於事無補。
你家的孩子為達到目的,用哭鬧方法來要挾過你嗎?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