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無理取鬧要不要打?武力影響他們心理成長,不妨試試這樣交談

2020-11-19 肖可媽育兒

導語: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看法和理解,在教育孩子這樣事情上也是如此,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家長會選擇不同的方式對待,有的人認為"棒棍底下出孝子",有的人則認為,要與孩子多溝通。

前段時間帶兒子去商場,看到一個女孩想要吃冰激凌。一旁的爸爸不同意,便帶著她準備離開。女該躺在哭喊:「我要吃冰激凌!」面對女兒的哭鬧,爸爸竟然給了女孩一巴掌,之後訓斥道:"不許哭!跟我回家!"

女孩不停搖頭,表示不買冰激凌就不回家。憤怒的爸爸將孩子託起,揪著她的耳朵大喊:「再不聽話拖鞋伺候!

中國的傳統教育中,一直秉持著孩子不打不成才。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不少家長會扮演著虎媽、虎爸的角色。卻不知道這種舉動或許可以管教孩子一時,等到時間長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只會越來越生。

在孩子的印象中,父母並不懂得教育,只知道一味地打罵。長期受到父母的」武力教育」,今後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管教孩子。

孩子無理取鬧,與其選擇武力手段,家長不如試試這樣和他們溝通。

第一個方法:和他們講明原因。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拒絕其要求時,沒有必要解釋。但小孩子缺乏健全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評價都是主觀意識。比如上文中的小姑娘,要求沒有被滿足,便覺得是父親的錯。

管教孩子時,家長要講明自己的立場和原因。想讓自家寶貝放下手機去睡覺,可以告訴他們長期熬夜帶來的危害。懂得了違背指令的後果,孩子自然會聽從管教。

第二個方法:轉移注意力。

小孩子的脾氣就像打噴嚏一樣短暫,很容易被各種所吸引。想讓他們停止哭鬧,家長可以試著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你看那是什麼「,「前面有人在大家」,聽到這樣的話,好奇心會使得他們忘掉之前的負面情緒。

等到孩子和父母離開「哭鬧現場」,他們的情緒也會逐漸平復。這時家長再耐心地教育,指出他們的行為的負面影響。

提供選擇

第三個方法:讓他們做選擇。

有時候主動選擇比被動教訓效果更好,家長可以讓他們做選擇。比如孩子沉迷玩玩手機不願意寫作業,父母可以說:「現在要麼去寫作業,要麼三天不準玩手機。」簡單的一句話,就給了他們選擇的空間。

進行一番利弊的權衡之後,孩子自然會選擇立刻寫作業。畢竟三天不玩手機,誰能撐得住?而且他們自主做出的選擇,也不會產生排斥情緒。

第四個方法:讓他們體驗後果。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聽父母的管教,要求沒有滿足便哭鬧撒潑,主要是感覺不到後果。很多家長看到自家寶貝哭喊,會理解滿足他們的要求。這便給其造成了一種假象:只要我無理取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要求。

家長不妨讓他們體驗錯誤的後果,比如孩子貪玩不肯吃飯,不需要反覆催促。等到他們感受到飢餓發現沒有飯菜時,便會在規定時間內用餐。

第五個方法:適當予以懲罰。

假如孩子對父母的態度過於惡劣,家長可以適當予以懲罰。當然並不是使用拳腳,可以使用"冷暴力"。通過面壁思過、寫檢討等方式,讓他們獨自反省。當孩子哭鬧時,家長也不要多加訓斥,在一旁「觀看」即可。

自己負面情緒的宣洩,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孩子的情緒也會逐漸平復。這時再通過交流指出他們的錯誤,並制定相關的規則。

寄語:教育孩子這件事情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最關鍵的是看家長有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平時也可以進行反向思考,如果你是孩子,父母武力方式管教自己,你可以接受嗎?

相關焦點

  • 孩子的無理取鬧,原因竟是它......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吉吉開始嚎啕大哭,一定要爸爸把他的便便變回馬桶裡。因為吉吉的大便必須得他自己衝掉……這樣讓人崩潰的神要求時不時就會出現,做不到,吉吉就會大哭大叫,滿地打滾。大家都先別急著怪孩子無理取鬧,也別擔心孩子會不會發展成強迫症。孩子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表現,可能只是他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喊破喉嚨管用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孩子是不可能再重來一次的。如果家長的方法用錯了,那真是不可挽回。在撫養孩子的路上,不僅是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的修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許多棘手的問題和許多第一次遇到的問題。
  • 孩子在學校不合群怎麼辦?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做,讓孩子開心交朋友
    不合群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他們會有痛苦、有煩惱,卻不願意跟人訴說,總是悶在心裡,一個人承擔著。 造成孩子在學校不合群,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自身原因,第二個則是外界因素,可以針對一下看看自己的小孩是屬於哪一種原因。
  • 面對嗯哼無理取鬧,霍思燕的話點醒無數人:孩子憤怒,其實是無助
    但是霍思燕偏不,而是很有愛地告訴嗯哼:「媽媽最愛你,但弟弟是客人,客人是第一位,我們要熱情招待。」高情商的霍思燕,並沒有嗯哼的無理取鬧,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兒子的反常行為,看透了他背後的情感需求:因為媽媽對別的小朋友好,忽略自己,自然就吃醋了。所以,媽媽大方地告訴孩子,別擔心,我懂你。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看到孩子用如此激烈的方法對抗自己,媽媽有些心疼,她猶豫了一下,似乎在考慮要不要答應孩子的要求。當然她首先要求強強起來,才能談條件。這讓強強覺察到媽媽的態度有變化,於是又用力的打了幾下頭,逼得媽媽只有妥協。
  •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學會「寬容」,給孩子成長的底氣
    學會"寬容",給孩子成長的底氣猶太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過:人心人心不是靠武力徵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徵服。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妨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關心,少一點責罵,少一點怪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保護孩子的童真,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勇敢做自己。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看著孩子,陪伴著孩子,讓孩子隨著自己的內心去做便足夠了。
  • 孩子越小越叛逆,喊破喉嚨都沒用時,不妨試試李玫瑾「魚缸法則」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在這幾年受到了父母家長們的歡迎,李玫瑾教授通過幾十年的研究判斷,總結出來很多育兒心得,其中就講到如果孩子脾氣暴躁,叛逆期,不妨試試「浴缸法則」,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李玫瑾教授說了,孩子的叛逆期從2歲就有了,在孩子的童年要有3個叛逆期,這個階段需要父母及時的規勸引導,對孩子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 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該講道理,還是任他大哭?
    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叛逆,有時會經常頂撞父母,還不講理、無理取鬧,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孩子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還不會很好地去控制情緒。家長應該用心去分析,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一定不要急躁,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細節,同時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了解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不要選擇離開,請留下來,試試情話陪哭法
    當年這種理論的擁護者甚多,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抱,就相當於是鼓勵孩子用哭做武器,要挾父母,從而養出黏人的壞毛病,還有就是他們認為反正孩子哭也哭不壞,不理他們也沒事。事實上,這個理論被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會給孩子帶來心理損傷,其對孩子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最直接和有力的證據就是這個理論的提出者自己的幾個兒女的現狀。
  • 孩子的哭只是一種無理取鬧嗎?讀懂孩子的哭聲,不阻止孩子哭泣
    還有的父母會說:「叫你別哭了,你聽不見嗎,給我忍住,憋回去」威脅孩子的父母會說:「再哭,我就打你了,整天就知道哭哭」真是什麼性格的父母說什麼樣的話,但出發點就是為了,不要孩子再哭了,但孩子還是一聽到這樣的話,就會哭的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大聲。
  • 頂嘴、鬧脾氣、叫往東偏要往西……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
    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不要因一時的心疼而放任不管,可以疼愛但是不能嬌慣,家長要溫柔地堅持自己的原則。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剛開始學會獨立,有時候在跨越這個心理時會有牴觸情緒,比如打人、扔東西等,家長們要做的不是用武力或者語言恐嚇,而是要跟孩子說,這樣做是不對的。
  • 不高興就打自己,孩子無法控制情緒,不妨先讓他們冷靜
    媽媽奪下手機,順手打掉孩子手中的早餐,對其呵斥道:"不想吃就不要吃了!"男孩拍打桌子,對著媽媽怒吼:"我就要吃!你憑什麼搶我手機!"男孩伸起手臂,我原以為他會打她媽媽,沒想到他卻不停拍打自己的身體。媽媽卻說:"打吧,打死你自己算了!"我感到疑惑,為何孩子發脾氣會打自己呢?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一目了然
    現在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倡和孩子交朋友,這樣才能和孩子有更好的交流。但說到原則,家長就要肩負起管教的責任,防止孩子誤入歧途。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好,這也和溫柔教育有關。雖然我們還是不提倡用暴力解決問題,但是對孩子嚴格一點也沒有錯。如果有嚴重錯誤,也可以適當使用武力。
  • 「你再吼我一遍試試」,面對孩子怒吼,父母該自省防「踢貓效應」
    「我沒有聽清楚你到底要什麼?」媽媽聽到孩子嗓門變高,也跟著提高了嗓門。「你再吼我一遍試試。」嘟嘟用手指著媽媽大聲吼道。很多父母可能會在孩子成長某個階段,突然發現,孩子不但不聽話,還要和父母頂嘴、甚至大聲吼叫。
  • 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系》的心理諮詢師作家武志紅說過: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情緒的影響將伴隨孩子一身。一個愛抱怨的媽媽,會讓孩子產生自責自卑的負面情緒,甚至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愛,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 寶媽不妨試試這些小妙招
    小編經常在小區樓下碰到這樣一群寶媽帶著孩子在外面乘涼:一位奶奶正和旁邊的人聊得正歡,不一會孩子就跑過來和奶奶說:奶奶,我尿褲子了。奶奶就急急忙忙帶孩子回家換褲子。於是就引起了幾位寶媽的討論。90後寶媽:我們家孩子8個月就學會自己上廁所了。85後寶媽:呀,你們家寶寶這麼棒呀!我們家寶寶穿開襠褲,一歲半才學會自己上廁所。
  • 孩子患有抽動症,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孩子眨眼、吸鼻子、清嗓子、扭頭……面對這些抽動症的常見表現,不少家長會擔心:這樣會不會被人笑?帶著會很難看?孩子會不會因此而自卑?甚至有些家長帶孩子就醫都會擔心就醫是否影響孩子…… 另外,有一種情況,即便孩子確診有抽動症,但是對孩子的學習、活動等沒有太大影響,醫生也不建議藥物治療,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放任不管嗎?好像做不到;要管嘛,都說不要總是給壓力,要放鬆,那麼怎樣給予心理支持和幹預呢?
  • 總說「不」的孩子,是叛逆?錯,這樣的孩子心理非常健康!
    孩子在心理上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評判。為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他們對於家長的說教開始有明顯的牴觸,想要擺脫爸爸媽媽的控制:「我真的長大了哦,不是那個你可以隨便擺弄的小糰子了!你不要再用那些小把戲糊弄我了!我自己知道該怎麼做,不要你管!」
  • 「爸爸,請你不要對我大叫!」別讓你的說話音量,毀掉了孩子的成長質量
    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都有共鳴,衝著孩子大喊大叫幾乎成為很多父母的日常。雖然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笑笑老師還是要提醒家長們:你的音量,決定了孩子的成長質量。音量越大,孩子越感受不到愛。知乎上有這樣的提問,你最不願意聽到的聲音是什麼?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萬句都有用
    相信許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越管越叛逆」的情況,比如要孩子不要看電視了,在父母說第一遍的時候,他們就像沒有聽見一樣,第二遍就會很不開心地把嘴巴嘟起來,而第三遍的時候他們還會在那裡磨磨蹭蹭,非要把家長的耐心耗盡,挨頓罵和懲罰之後,才會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而且還表現得非常不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