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和兒子嗯哼的日常相處,一時間圈粉無數。原因就是霍思燕從來不把兒子當小孩看,而是處處理解他,尊重他。在這種有愛環境中長大的嗯哼,也處處體現出了良好的家教。
某期節目中,霍思燕的閨蜜帶著孩子來作課,因為霍思燕抱著對方的孩子,一向懂事的嗯哼竟然無理取鬧起來。他吵鬧著發脾氣,還放狠話,和媽媽絕交,甚至奔潰到要離家出走。
「反正我也不想跟你說話了;
晚上不跟你睡;
不跟你坐一個火箭了;
你讓我幹什麼事情,都不幫你幹了;
打算離家出走,去香港或者馬爾地夫。」
如果換做一般的家長,當著朋友和攝像機的面,很可能感覺下不來臺,用訓斥的方式讓孩子服軟。但是霍思燕偏不,而是很有愛地告訴嗯哼:
「媽媽最愛你,但弟弟是客人,客人是第一位,我們要熱情招待。」
高情商的霍思燕,並沒有嗯哼的無理取鬧,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兒子的反常行為,看透了他背後的情感需求:因為媽媽對別的小朋友好,忽略自己,自然就吃醋了。所以,媽媽大方地告訴孩子,別擔心,我懂你。
引得無數網友點讚:這才是別人家的媽媽,真正的父母範本!
有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無理取鬧時,第一反應就是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你再這樣,媽媽/爸爸可不帶你出來玩了啊!」
「總這麼不懂事,大人不喜歡你了!」
這種下意識「貼標籤」的行為,不僅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孩子有不良的心理投射:只有我聽話,父母才會喜歡我。時間長了,他們會認為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反而心中無法擁有穩定的安全感。
那麼,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首先,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無助、憤怒、崩潰這些看似不良的情緒,其實都是人類情感的正常反應,是可以被接納和理解的。
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曾說:「負面事件比正面事件更頑強。」
如果對負面情緒,父母只想著趕緊壓制,讓孩子不要「胡鬧」時,那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因為人類的大腦,總的可以分為理智腦和情緒腦兩部分。
年齡越小的孩子,理智腦的發育越不完善,就越沒辦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所以,父母要先學會用同理心,安撫孩子。只有情緒平復了,孩子的理智腦才會起作用。
其次,試著理解孩子無理取鬧背後的潛臺詞。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憤怒的情緒,都只是表象,類似冰山上的一角。要探究冰山下的真正原因,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情緒冰山理論」。
懊惱、不如意、被忽視、不被關注等等這些冰山下的情緒,可能都會引發同一種外在表現,也就是冰山上的情緒——憤怒。
所以如果孩子今天生氣了,不妨和ta坐下來,好好聊聊,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了負面情緒。
是同伴的嘲笑?最近成績不如意?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對孩子的情緒,可以「無條件接納」,也不要批評、判斷,甚至安慰。先讓孩子把情緒宣洩出來,找出背後的原因。
認真對待他們的苦惱,試著用同理心去感同身受,再去尋找可能的解決辦法。
最後,運用情緒ABC理論,助力我們管理好情緒。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通俗點說,就是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時,A表示突發事件;B表示我們對這件事件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我們因此產生的情緒。
我們對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決定著我們不同的情緒反應。
所以,我們要協助孩子思考自己情緒不佳的原因,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
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誇張了?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遠比陷在泥濘中無法自拔要好得多。
作家雷布斯曾說:「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幫他解決問題。」
同樣都是孩子發脾氣,如果你只看到表面,那就喪失了一次走進他們心靈,幫助他們成長的機會。
情緒管理,永遠是我們必修的功課。但是基本的原則只有一條,學會接納和理解。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如此。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