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家長可通過暫時迴避、與之共情、控制情緒這三個方法來引導孩子發洩出自己的情緒,從而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
01.三歲孩子為什麼會哭鬧?
你家有沒有三歲的孩子?他喜歡哭鬧嗎?
很多家長發現,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越哄他哭的越厲害,甚至全家齊上陣連番哄都不管用,這就讓家長很困惑,為什麼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呢?
經研究發現,人體大腦的前額葉要到20歲的時候才能發育成熟,那麼前額葉和孩子哭鬧有關係嗎?答案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前額葉的功能就是包括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緒的。當孩子的種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前額葉功能又沒有發育完善,這就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哭鬧的行為。
通常情況下引起孩子哭鬧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1、 需求得不到滿足
臺灣情緒教育專家楊俐容老師曾說過:「每個生氣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未能被滿足的願望,或者被阻撓而無法達成的目標。」
三歲孩子進行哭鬧,最典型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認為什麼東西都是「我的」,若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者家人不明白他們的需求時,便會開始大哭大鬧。孩子的哭鬧說來就來,沒有任何徵兆,常常讓家長感到莫名其妙而又措手不及。
2、語言表達能力欠缺
三歲的孩子不具備完善的語言表達能力,哭鬧就成為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最主要的交流方式。當孩子心中的想法和委屈沒有辦法表達出來的時候,只能通過哭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如果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不加以引導,而是生孩子的氣,去責罵孩子,那麼只能讓孩子哭鬧的行為一發不可收拾。
3. 不會控制情緒
孩子不會控制情緒孩子的天就像五月的臉,說變就變。當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時候,家長往往把孩子這種行為歸結於任性。其實,任性雖然是導致孩子哭笑隨意的原因,但孩子情緒失控的根源在於孩子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家長脾氣暴躁孩子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家長脾氣暴躁,當面對社會和家庭的壓力無處宣洩時,孩子就會成為他們發洩情緒的目標。
家長這種對孩子發洩情緒的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做「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是指不斷的向比自己弱或者等級低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導致惡性循環。而孩子處於發洩情緒鏈的最底端,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面對父母發洩的情緒只能被迫接受。所以父母情緒不好,也是導致孩子經常哭鬧的原因。
那麼,孩子經常哭鬧會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呢?答案是會的,孩子哭鬧不止通常會產生這些傷害,家長要注意。
02.孩子哭鬧不止會對身體有什麼傷害?
很多家長對孩子哭鬧的行為不以為然,認為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其實,如果孩子哭鬧的實行為控制在5~10分鐘之內,這對寶寶來說是沒有什麼影響的,但是如果寶寶哭鬧的時間過長,就會對身體產生傷害了,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以下分析:
1.大腦「受傷」
長時間的哭泣會損害孩子的大腦發育,導致孩子出現認知障礙。雖然說孩子哭一哭對身體有好處,但是如果孩子哭泣的時間過長,超過了10分鐘就會導致筋疲力盡;超過20分鐘會使寶寶身體分泌一種「壓抑激素」,從而會對大腦產生傷害。
2、影響寶寶嗓子和呼吸
孩子經常哭鬧對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長時間哭鬧孩子的嗓子會受不了,會出現嘶啞,疼痛等現象。而且長時間的哭泣,寶寶也會很容易出現被嗆著或者呼吸急促的問題,從而影響孩子呼吸。
3、影響心理健康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哭鬧行為不予理睬,總覺得他們哭累了自然會停下來,但是伴隨家長不予理睬行為的同時,孩子的失望壓抑的情緒也在遞增,雖然孩子自己停止了哭泣,但是失望、壓抑的情緒也會充滿整個內心,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留下心理陰影。
面對孩子哭鬧的行為,家長該怎麼辦?在這裡,建議家長不僅要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而且要掌握止哭的方法,這樣才能解決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行為。
03.面對孩子哭鬧的行為,家長要掌握這幾個方法
1、「暫時迴避法」,讓孩子哭一會
孩子進行大哭大鬧,通常是為了讓家長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家長不要一見孩子哭鬧就答應他們的無理要求。孩子是很聰明的,這次得逞了,下次還會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要挾」,當家長答應的次數越多,孩子進行哭鬧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厲害,所以說,千萬不要孩子一哭鬧就答應他們的要求。
家長可以採用「暫時迴避法」,讓孩子哭一會。在掌握合理哭泣時間的範圍內,面對孩子無理的要求,家長可以允許孩子哭一會兒。當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哭鬧也沒有用時,他們就會停止哭泣。
在孩子停止哭泣之後,家長要和孩子進行及時的溝通,明確告訴孩子:「只有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才能得到滿足。」這樣,孩子會理解哭鬧是沒有用的,就會慢慢減少哭鬧的次數。
2、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做到和孩子「共情」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就會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先給孩子一個擁抱,先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試著去理解孩子,最後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這種共情的方式能夠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而且能幫助孩子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3、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學會控制情緒不僅是孩子應該學習的事,同時也是家長應該要做的事。
允許孩子哭,讓孩子發洩出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哭鬧的行為,很多家長總是進行打壓,斥責孩子「不準哭」,其實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想說說不出來,把情緒壓在自己的心裡,從而成為一種心病。
其實,情緒就像流水,宜疏不宜堵。聰明的家長是不會壓制孩子的情緒,而是去引導孩子發洩出自己的情緒。
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哭鬧的行為,三歲的孩子進行哭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適當的哭泣可以發洩孩子的不良情緒,緩解孩子的內心的壓力,其實是有助於孩子成長的。
所以,當孩子想哭的時候,應該讓他哭一會兒,不要壓制他,當孩子發洩出來,情緒得到宣洩,心理壓力也會得到釋放。
家長要學會控制情緒胡適在《我的母親》中寫道:「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於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很多家長脾氣暴躁,面對孩子的哭鬧行為會很生氣,通常會表現出憤怒的行為。這種方式會讓孩子造成緊張、敏感、抑鬱的心理情感,長期下去會讓孩子養成看別人臉色生活的習慣,難以建立自信心。
當家長想生氣的時候,可以通過「等待三分鐘」讓自己有一個緩衝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裡家長可以進行深呼吸,從而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如果家長的情緒已經暴露,那麼應該立即和孩子解釋,不要讓孩子加重敏感的心理。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無緣無故把情緒發洩給自己的孩子,孩子沒有承受家長情緒的義務。
結語:
面對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行為,家長要找到孩子哭泣的原因,通過暫時迴避、與孩子共情、控制情緒來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控制情緒不僅僅是孩子要學習的事,也是每一位家長應該終身學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