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的話題。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於孩子的關注簡直堪比掌上明珠一般。這樣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逆反也越來越嚴重,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在情緒失控下,瞬間動手打人,下手重,而且顯得格外嚇人。
孩子動手打人,真的只是表達心中的不滿嗎?
2歲半的親親是一個脾氣比較大的孩子,家裡人都是很尊重他的意見,每次玩的時候都會跟親親商量,讓親親做決定。可是突然之間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媽媽給親親準備了胡蘿蔔和菠菜,親親想自己抓著吃,媽媽沒有同意,親親順勢就大喊起來,緊接著用手打了媽媽的臉,剛好打在眼睛上,一時間,眼淚都流出來了。媽媽馬上捂住眼睛,指著親親大喊:"你怎麼會打人了?你敢打媽媽?再打!媽媽也打你!"親親的媽媽是個90後,從那以後,親親只要是有情緒,就會和媽媽"對打",媽媽打的倒是不疼,但是親親下手越來越重。直到有一天,在外面玩的時候打了別人家小朋友,人家家長不願意,自家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親親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這個案例中,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孩子打人,只是一個提示性行為,並沒有攻擊性。有時候,孩子在動手打人的時候,自己也是害怕和緊張的,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周圍的人,只是在提示,這個我不接受,我要強烈的拒絕,打的動作不存在攻擊性,他們的動作要比自己理智的思維快。當家長明確孩子只是在提示你可以換一種方式交流,就不會覺得打人有多大的問題。
給家長的建議: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打人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冷靜地應對,第一時間用嚴肅但是不帶情緒的語言提示孩子,可以藉此去冷靜一會,回來的時候,可以認真地對孩子說:"我好了,我很愛你",但是我不喜歡剛才的行為。小手可以抓著勺子吃飯,你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吃飯。積極地引導孩子下一步應該做什麼,把職責變成正向引導。
寶媽知識小Time:利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理解"打"
孩子在一歲半左右會出現大臂揮動敏感期這一時期,孩子喜歡揮手打人,體現自己的肢體力量,家長要利用冷靜回應,所以從一歲半開始,要利用手臂遊戲方法的引導才算智慧,家長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臂投擲能力。比如:準備孩子要洗的小襪子,捲成襪子球,讓孩子投擲到洗衣簍裡,不僅讓孩子練習了手臂力量,還學會了照顧自己和環境。2歲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到戶外玩玩球,投籃,傳球等等。
提供樂器,讓孩子用手拍打節奏孩子的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更多的是創造。家長可以提供鈴鼓等鼓類樂器,讓孩子跟隨好聽的音樂進行節奏練習,孩子的音樂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在音樂中的孩子顯得更可愛,他就會知道,自己的手可以敲打出美妙的節奏,使得自信心滿滿。
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拍打的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哪些事物只有拍打才會顯示價值。比如:別人做得好,我們就可以拍打自己的雙手,為他鼓掌。自己被關在房間出不去的時候,可以用力拍打房門求助。
溫暖寄語:
當孩子打人的時候,正是孩子需要愛的時候,他們更需要別理解和接納。很多暴力的孩子都是在童年時被阻止和恐嚇,長大後他們開始釋放自己的情緒,破壞周圍的事物,滿足自己的求勝心理。所以,家長一定要冷靜地對待孩子打人的行為。
每日一問:對於孩子打人,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