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嘮叨是最低級的育兒方法,也是低層次父母最喜歡用的方法,」你中了嗎?
當孩子犯錯誤時,解決的辦法有千萬個,但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不停的給孩子講道理,停止你的嘮叨吧!
否則,不僅起不了自己想要的育兒效果,甚至往往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接下來的兩個案例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案例一:
「貝貝,該起床啦,再不起床馬上就要遲到了,媽媽已經把飯做好了。」一遍又一遍的叫孩子起床,把孩子所需要穿的衣服放在床頭擺好,提前把飯菜做好,到最後還要一遍一遍的催孩子起床。
「我知道了,再睡五分鐘,」可孩子呢?雖然家長做好了一切,可孩子還是一拖再拖,等到最後終於把孩子喊起來的時候,卻已經沒有吃飯的時間了。
而這時候,孩子卻還在不停的抱怨:「哎呀,我不吃飯了,也不看看現在幾點了,下次能不能早點叫我!」
日復一日,每天如此,家長煩,孩子也煩,到最後還急匆匆地連早餐都來不及吃,踩著鈴聲進校門。
案例二:
「貝貝,飯做好了,媽媽只給你說一遍,這個時間該起床了,再不起床就遲到了。」孩子躺在床上絲毫沒有要起床的意思,明明聽到了媽媽的提醒,卻還是肆無忌憚的又重新睡了過去。
第二次醒來,一看表,卻已然是八點半了,桌子上空空如也,媽媽在廚房裡收拾碗筷。看到這一幕,孩子當場理直氣壯爆發:「媽,你怎麼不喊我?」
可廚房裡的媽媽卻探出頭來:「我沒有喊你嗎?明明是你自己聽到了沒有起床,現在已經遲到半個小時了,一會去了學校,你自己跟老師解釋。」
聽到這話,孩子也說不出來什麼,也不知道孩子到了學校是怎麼跟老師解釋的,只知道,日後的每一天早上,甚至不用媽媽提醒,孩子都能夠自覺早起,賴床的壞毛病直接被改過來了。
以上兩個案例,究竟反映了什麼教育本質和方法,這一點家長需要搞清楚!
想必每個母親都有喊孩子起床的經歷吧,當孩子賴在床上不起時,你會採用哪種辦法呢?
第一種,不停地喊孩子起床,不停地嘮叨,到最後,不僅孩子起不來,父母也是惹了一肚子氣,甚至讓親子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第二種,雖然第一天會讓孩子遲到,但卻可以直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讓孩子以後的每一天都變得自覺。
大家說,這兩種辦法究竟是哪一種更可取呢?
顯然,第二種教育方法更值得選擇,而這第二個案例的背後,也直接蘊含了盧梭的「自然後果法」,高層次的父母,往往都會採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
所謂的「自然後果法」,與傳統的說理教育不同,這種方法主張讓兒童體驗親身其過失的不良後果,然後去認識錯誤,從中吸取教育,最後變得自律規矩服從準則、自行改正。
如果家長學會正確運用「自然後果法」,這兩點好處絕對令人驚喜!
1)可以很大程度上糾正孩子的錯誤
傳統的說教教育,也就是在孩子面前不停嘮叨,不停給孩子講道理,到最後,不僅讓孩子厭煩,也會讓父母疲憊不堪。
可如果使用自然後果法,讓孩子體會到不服從規矩的苦果,自然而然地就會讓孩子自己吸取教訓,下次不敢再犯,能夠很大程度究竟孩子的錯誤,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孩子主動性更強,也越來越自律了,可想而知,肯定會更優秀了。
2)減輕對親子關係的破壞
再者說,運用自然後果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讓孩子對自己心服口服。
因為這種辦法,可以讓孩子深層次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可以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少些嘮叨,如此一來,親子關係基本受不到影響,父母可以更好地對孩子實行管教。
靈活運用「自然後果法」,家長還需要注意這幾點:
第一、不要過分說教和借題發揮
當然,在運用自然後果法的過程當中,明明孩子已經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了,但有些父母還是「不放過」,繼續說教借題發揮,如此一來,只會讓孩子很反感。
所以父母不要過分說教,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件事情可以「到此為止」。
第二、堅持到底,家長不要先妥協
再者說,有很多父母不忍心使用這種方法。他們不捨得讓孩子遲到,不捨得讓孩子早上餓著,明明下定決心不喊孩子起床,到最後卻還是率先妥協,又去喊孩子起床。像這種根本達不到自然後果法的作用,家長要堅持到底,不要率先妥協。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你還在不停的在孩子面前進行嘮叨嗎?還在不停的講道理嗎?錯,這是低層次父母才做的事情。
高層次的父母,大都會靈活運用這種「自然後果法」,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