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次的家長愛跟孩子講道理,而層次高的家長會這樣做,娃更優秀

2021-01-11 啞鈴媽媽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嘮叨是最低級的育兒方法,也是低層次父母最喜歡用的方法,」你中了嗎?

當孩子犯錯誤時,解決的辦法有千萬個,但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不停的給孩子講道理,停止你的嘮叨吧!

否則,不僅起不了自己想要的育兒效果,甚至往往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接下來的兩個案例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案例一:

「貝貝,該起床啦,再不起床馬上就要遲到了,媽媽已經把飯做好了。」一遍又一遍的叫孩子起床,把孩子所需要穿的衣服放在床頭擺好,提前把飯菜做好,到最後還要一遍一遍的催孩子起床。

「我知道了,再睡五分鐘,」可孩子呢?雖然家長做好了一切,可孩子還是一拖再拖,等到最後終於把孩子喊起來的時候,卻已經沒有吃飯的時間了。

而這時候,孩子卻還在不停的抱怨:「哎呀,我不吃飯了,也不看看現在幾點了,下次能不能早點叫我!」

日復一日,每天如此,家長煩,孩子也煩,到最後還急匆匆地連早餐都來不及吃,踩著鈴聲進校門。

案例二:

「貝貝,飯做好了,媽媽只給你說一遍,這個時間該起床了,再不起床就遲到了。」孩子躺在床上絲毫沒有要起床的意思,明明聽到了媽媽的提醒,卻還是肆無忌憚的又重新睡了過去。

第二次醒來,一看表,卻已然是八點半了,桌子上空空如也,媽媽在廚房裡收拾碗筷。看到這一幕,孩子當場理直氣壯爆發:「媽,你怎麼不喊我?」

可廚房裡的媽媽卻探出頭來:「我沒有喊你嗎?明明是你自己聽到了沒有起床,現在已經遲到半個小時了,一會去了學校,你自己跟老師解釋。」

聽到這話,孩子也說不出來什麼,也不知道孩子到了學校是怎麼跟老師解釋的,只知道,日後的每一天早上,甚至不用媽媽提醒,孩子都能夠自覺早起,賴床的壞毛病直接被改過來了。

以上兩個案例,究竟反映了什麼教育本質和方法,這一點家長需要搞清楚!

想必每個母親都有喊孩子起床的經歷吧,當孩子賴在床上不起時,你會採用哪種辦法呢?

第一種,不停地喊孩子起床,不停地嘮叨,到最後,不僅孩子起不來,父母也是惹了一肚子氣,甚至讓親子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第二種,雖然第一天會讓孩子遲到,但卻可以直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讓孩子以後的每一天都變得自覺。

大家說,這兩種辦法究竟是哪一種更可取呢?

顯然,第二種教育方法更值得選擇,而這第二個案例的背後,也直接蘊含了盧梭的「自然後果法」,高層次的父母,往往都會採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

所謂的「自然後果法」,與傳統的說理教育不同,這種方法主張讓兒童體驗親身其過失的不良後果,然後去認識錯誤,從中吸取教育,最後變得自律規矩服從準則、自行改正。

如果家長學會正確運用「自然後果法」,這兩點好處絕對令人驚喜!

1)可以很大程度上糾正孩子的錯誤

傳統的說教教育,也就是在孩子面前不停嘮叨,不停給孩子講道理,到最後,不僅讓孩子厭煩,也會讓父母疲憊不堪。

可如果使用自然後果法,讓孩子體會到不服從規矩的苦果,自然而然地就會讓孩子自己吸取教訓,下次不敢再犯,能夠很大程度究竟孩子的錯誤,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孩子主動性更強,也越來越自律了,可想而知,肯定會更優秀了。

2)減輕對親子關係的破壞

再者說,運用自然後果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讓孩子對自己心服口服。

因為這種辦法,可以讓孩子深層次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可以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少些嘮叨,如此一來,親子關係基本受不到影響,父母可以更好地對孩子實行管教。

靈活運用「自然後果法」,家長還需要注意這幾點:

第一、不要過分說教和借題發揮

當然,在運用自然後果法的過程當中,明明孩子已經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了,但有些父母還是「不放過」,繼續說教借題發揮,如此一來,只會讓孩子很反感。

所以父母不要過分說教,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件事情可以「到此為止」。

第二、堅持到底,家長不要先妥協

再者說,有很多父母不忍心使用這種方法。他們不捨得讓孩子遲到,不捨得讓孩子早上餓著,明明下定決心不喊孩子起床,到最後卻還是率先妥協,又去喊孩子起床。像這種根本達不到自然後果法的作用,家長要堅持到底,不要率先妥協。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你還在不停的在孩子面前進行嘮叨嗎?還在不停的講道理嗎?錯,這是低層次父母才做的事情。

高層次的父母,大都會靈活運用這種「自然後果法」,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

相關焦點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有些父母看似不怎麼關心孩子的成績,他們的成績反而很優秀,那些越是被逼、被嘮叨的孩子,他們的成績反而不理想。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高層次"的家長從來不是只跟孩子講大道理。
  • 李玫瑾: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不少父母們都有這樣的苦惱,自己嘮叨一頓,講了很多大道理,結果發現孩子左耳聽右耳冒,一點東西都聽不進去。不少父母遇到這種事時,心裡都會想:「孩子真不懂事,一點兒也不懂我們的良苦用心」。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這應該是許多母親頭疼的問題。面對憤怒的孩子,許多家長很無奈。許多家長說他們的孩子亂發脾氣。道理講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但孩子們就是不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們在三歲之前是聽不見去我們的大道理的。所以,記住跟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智商的父母都這樣做
    因為要顧及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克制自己不打孩子,壓著心裡的火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才不管你生不生氣,就是跟你對著幹,到最後,孩子的毛病沒有改,還把你氣得不行。雖然現在社會推崇父母和孩子講道理,但其實一味的講道理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都這樣做
    那為什麼有時候和孩子講道理沒用呢?①孩子年齡小,無法理解3歲前,孩子的自主意識還沒萌芽,這時候你跟他講道理肯定是沒用的,因為他們壓根聽不懂。就算你苦口婆心說了一大堆,到頭來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②當孩子情緒化時,家長去和孩子講道理大人在生氣的時候,你和他講道理,他都哦不一定會接受,更何況幾乎沒有情緒管理能力的孩子。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而她認為,在孩子3-6歲之間,父母嘮叨是有點用處的;但是在孩子12歲以後,父母再嘮叨,那就完全是無用功了。李玫瑾教授還表示道: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級父母這樣教娃。
  • 育兒也分三個層次,低層次媽媽帶大的孩子難有出息,你在哪一層?
    育兒這條路上,需要父母不斷學習和努力,自然也有了高下之分,層次越高的媽媽,越是能夠教育出有出息的娃,相反,低層次的媽媽帶大的孩子很難有出息,也很難有大格局。那麼這些層次是怎麼分的呢?有一句話這樣說:「三流的媽媽當保姆,二流的媽媽當教練,一流的媽媽當榜樣。」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會嘮叨不停、講道理,一流父母都這樣做
    特別是在進入了青春期的時候,我們都會對他們的嘮叨感到不勝其煩,但是輪到自己做人父母時,卻又難免重複這一歷程,叫自己的孩子也嘗到了一番「唐僧碎碎念」的威力。也是在做了父母之後,我們才發現帶好小孩真是不易啊。他們年幼時仍算聽話,講道理會聽,可長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呢?大概率都是一看到我們張開大嘴要講道理時,就遠遠被避開了呢。
  • 層次低的父母才有這些壞習慣,孩子沒出息很正常,希望你都不佔
    層次高的父母,自然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優秀,層次低的父母,孩子也很難有寬廣的眼界和格局,自然相比起來就差一些。生活中肯定沒有父母願意主動承認自己的層次低,只是這關係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及將來的人生發展,所以父母還是要經常自我反省。層次低的父母才有這些壞習慣,在這樣負面行為的影響下,孩子沒出息很正常,希望你一條都不佔。
  • 人民日報:做家長的五個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資自己後半生的幸福。幾乎每個人都會從事「家長」這份特殊的終身職業。那麼,你認為自己的這份終身職業做得怎麼樣呢?記得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文章提出:做家長有五個層次。
  • 李玫瑾:別再對孩子嘮叨講道理了,眼界高、見識廣的父母都這樣做
    而這些愛嘮叨、講道理的父母總會抱怨孩子不懂事,辜負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而家長不知道的是,自己正在一點一點的毀掉孩子。愛嘮叨的父母很多時候都是習慣了對孩子嘮叨,或許不是孩子的問題呢?但是家長卻不會管那麼多,先自己把情緒發洩出來。
  •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跟人較勁
    噴子的出現,證明了一個命題,那就是層次越低的人越愛跟人較勁。 1. 表面強大的人其實內心非常自卑 噴子表面上看起來氣勢洶洶,貌似很厲害的樣子,其實他們的內心都有一些自卑的情結。或者是在現實中不被認可,或者是在現實中經歷了讓他們很壓抑的事情,所以大抵上就是發洩。
  • 腦學家分析:孩子不聽話,家長講道理才是大錯特錯,跟生物學有關
    不少網友感嘆,不經歷風雨的人生是說不出這樣的話的。對此,我倒是持反對意見,只因這句話同樣在育兒領域流行著,只不過被家長們稍微更改了一下,變成了「我說過許多大道理,卻依然教不好一個娃」,其中心酸,誰有娃誰知道,有六歲以下娃的寶媽尤其懂。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文明要求家長不能動手,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要溫柔對待,不僅不能打罵,還只能講道理,免得刺傷小傢伙們脆弱的自尊心。
  • 女人層次是高是低,看看朋友圈,心裡就有數了
    所以,想知道女人層次是高是低,看看朋友圈,心裡就有數了。 1、經常在朋友圈賣慘求施捨的女人,層次非常低 在現在這個社會裡,花錢容易,賺錢其實也容易,只要你有一雙手,只要你願意付出,就能夠養活自己。
  • 一個人的層次越低,就越喜歡做這三件事
    高層次的人,心理的層級跟普通人也有所不同。他們的言行舉止總是顯得很出眾。讓人在相處過程當中,不自覺地發自內心地佩服。而「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做這三件事」:若發現,趁早改過來。
  •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做這6件事」:若發現,及時改過來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做這6件事」:若發現,及時改過來人的層次高低,按什麼樣標準來判斷呢?有人說,按收入來區分,但又存在高收入的「流氓」;有的人說,按文化來分,但有些人滿腹經綸卻有人面獸心;有的人說,按道德水平來分,可是又存在為人低調老實卻一無所成的人。
  • 心力訓練:層次越高的人,越會掌握命運的主動性,層次低的人相反
    這是因為層次高的人了解命運的底層密碼,他們會通過對命運底層密碼的熟悉,順勢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主導自己的命運。而層次低的人往往會隨波逐流,不但不了解命運如何走向,更會放棄自我,並簡單把自己的人生歸因為宿命。
  • 越是低層次的父母,越有這3個「好習慣」,養出來的孩子難成才
    小麗和小美的媽媽兩種不同的反映就體現出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也能看出兩個孩子以後的樣子,低層次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很難成才,並且有這3個"好習慣"。1、 把打罵孩子作為教育孩子的最主要方法像小美的媽媽沒有什麼文化水平,算是低層次人群,完全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會打罵孩子,覺得孩子只要做錯事就應該被打,打過了才會長記性下次不會再犯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一味地打罵孩子是會使孩子變得叛逆,性格孤僻且自我否定。
  • 你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父母學會不講道理,才是更有效的教育
    有家長跟我說,孩子越早懂道理就會越懂事。其實不然,在我看來,家長講道理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將道理傳授給孩子,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在錯誤的時間,將道理「一股腦」塞進孩子腦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 層次高的人有四大貴相,層次低的人有四大衰相
    日記本中那位可愛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不再追著媽媽問「那是什麼」,卻只是低頭自顧看報,對於身邊的母親,不再關懷。往日的溫馨已成追憶,眼前的他,僅僅被母親問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煩。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鐘,卻濃縮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