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參加朋友的婚禮,看到一幕,有兩個小孩在打打鬧鬧,時不時的會亂跑碰到周圍的人。媽媽立刻去制止他們:「聽話,不許鬧了,一會兒要去坐席吃飯了。」然而,兩個小傢伙並沒有聽話,依舊在追逐打鬧。
媽媽有些生氣了,說:「再不聽話就要挨揍了。」倆孩子像是沒聽見一樣,還是你打我一下,我碰你一下趕緊溜掉的樣子。這時年齡小的跑得太快跌倒了,媽媽順勢抓住了他:「給你說過多少遍,要安靜,別追追鬧鬧的,就是不聽話,撅起屁股來。」
小孩怯怯地看著媽媽,估計是周圍人太多,媽媽不好意思打孩子,就警告孩子,不許再跑了。
但是孩子像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不一會又開始追鬧起來。很快,兩個孩子又鬧了起來,周圍的人對這兩個如此「活潑」的孩子,感覺到很無奈。媽媽也感覺到很頭疼,但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去制止倆孩子的行為。有孩子的家庭,遇到的情況遠不只是這個……
你叫他去刷牙,他就是磨磨唧唧不去,好不容易去了,還想講條件;你叫他吃飯別看動畫片,他「威脅」你,不讓看就不吃飯;天氣變冷,你讓他多穿件衣服,他和你唱反調,說穿多了臃腫難看;你讓他放學先寫作業,他用惡狠狠的眼神看你……反正就是,你說什麼,他都不聽。
這時候你常常會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教育方式不對?這樣想就對了,還真的出現在自己的身上了。
教育書籍中講到:孩子是不會按照成人的道理去做事的,他們是通過行為和感受來認知的,你得和他做到共情。有時甚至你什麼都不用說,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因此,話少的父母比較有威嚴。
說到孩子刷牙,按照常規父母的做法:威脅有蟲子,說不刷牙會變黑;或者是刷牙有獎勵;又或者逼著孩子去刷牙,不刷就挨打,或者告訴幼兒園的老師等等方法,一次兩次可能會受用,時間久了大人的耐心與好脾氣會被耗盡。
記得孫儷曾經發過一篇微博:她給孩子們放了一個紀錄片,講的是一個小朋友拔牙的過程,通過X光,小男孩的門牙全部被蛀空了。不得不把壞的牙齒都拔掉。整個紀錄片,大人看得都心裡打顫,就別提小孩子了。
看完之後,小朋友都乖乖的按時刷牙。通過看紀錄片,孩子們的直觀感受是不刷牙的後果很嚴重,被拔掉牙齒會很痛苦。這比苦口婆心的讓孩子刷牙強多了。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講很多遍,他很難聽進去一句。
其實很多時候,不講道理,彼此的好感會存在很多。
有時候孩子不愛吃飯,很多家長就會追著喂,或者嘮叨,說不吃會餓,威脅孩子吃。孩子一次不吃,不用強迫,真正餓一次,也不讓他吃零食,
讓他知道餓著的滋味,下次就會好好地吃飯了。
還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要買一個玩具在商場裡大哭大鬧,這時候你講道理根本不管用。你就把他抱回家,或者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哭,讓他發洩,陪著他,因為他就是哭給你看的。如果你礙於面子,或者心疼孩子就買了,下次他會變本加厲,因為他知道這「招」管用,他哭鬧的目的就是讓你妥協。
你就陪著他,等他哭累了,鬧夠了,就沒事了。因為他知道,哭鬧不管用,下次他就不會這樣了。
我們很多父母,習慣性地給孩子講道理,批評孩子,叨叨叨說著不停,不管孩子聽不聽,反正就是不停地講,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
其實孩子親身體驗和感受的行為,獲取的教育更為深刻,才更具有意義。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調研: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
呼聲最高的是:父母嘮叨的時候。孩子在0-3的時候,你可以盡情的和孩子嘮叨,講得越多越好,孩子可以感知父母的聲音。但是伴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就別嘮叨了,越嘮叨,孩子就會越叛逆。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做一個會溝通的家長。
愛孩子,懂孩子,就是保護孩子,我是頓頓媽媽,一個陪孩子成長的80後媽媽,感謝點讚與關注。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