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攝圖網
01
育兒群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煩惱:
早上不愛起床
叫他第一遍肯定是不起的,等到第二遍就哼哼唧唧回你一聲,直到第三遍終於不情不願地起床,那個磨蹭啊,穿個衣服都要二十分鐘;
回家不寫作業
剛坐下沒5分鐘,肯定又是想上廁所,要不然就是想喝水,半小時也寫不了10個字,不算多的作業,能從晚上七點磨蹭到九點才寫完;
晚上不願睡覺
都10點半了,還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催一聲沒動靜,再催一聲肯定說再看5分鐘,等催第三次的時候11點到了。
所以,很多媽媽問我: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孩子做事太慢,磨磨蹭蹭的習慣?
其實,這個問題,媽媽們不要擔心也不要焦慮,因為幼兒時期的磨蹭拖拉只是特殊年齡段的正常表現。
在這個時期,如果父母不斷地催促孩子「快一點」,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02
心理學上,3-6歲的孩子正處在敏感期,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按「加速鍵」會打亂孩子自己的節奏。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那些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等特徵,有些孩子更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會過早地成為「小大人」。
也有一些孩子,表現為反應遲緩、缺少責任心等特點,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續否定中失去自信。
這些孩子都很容易失去自我,長大後變得沒有主見。
那麼父母為什麼總是過多地催促孩子呢?其實通常是因為我們自身在焦慮。
如果我們深入了解自己,你的內心是否有這種恐慌「再不快點,就趕不上別人了」「再不快點,就上不了好學校了」「再不快點,都沒好前途了」。
當父母無法消化這些焦慮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轉嫁給孩子身上,傷害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這不但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還會破壞孩子的鈍感力,讓孩子變得焦慮、自卑而敏感。
而懂得放慢節奏,慢養孩子的父母,反而時常在孩子身上收穫意外之喜。
03
陳敏瑩老師,就是一位慢節奏的媽媽。
陪孩子出去散步,她會放慢腳步,讓自己適應孩子的步調;孩子被廣場上的鴿子吸引,她會停下來陪她一起觀察,在孩子有投食的需要時,告訴她「你慢慢來,媽媽在。」直到孩子心滿意足地說「媽媽,我們走吧。「帶孩子去郊外採摘,會看著孩子把小小的櫻桃一顆顆裝滿她的小花籃,不管是不是過了時間。
而她的孩子,小小年紀,做事已經特別有條理性。
有次我們一起聚餐,小小的孩子就在旁邊拼積木。只見小人兒很淡定地拿著一塊塊積木,手上一邊忙活,嘴裡一邊有規律地念叨著「首先、其次、然後、再然後」,平和而又快樂。
而孩子的這種秩序感,恰恰來自於媽媽對她的耐心。
陳敏瑩老師是中國心理學會少兒心理諮詢師,也是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同時也是位5歲孩子的媽媽,在親自帶孩子的過程中,她發現只有用那些尊重、包容孩子內在感受、個人節奏的方法來進行引導,才能遊刃有餘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為了幫助那些有育兒困擾的媽媽,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教育方法匯總成讓父母能實操快速見效的3步克服法,來教大家應對孩子的「慢慢慢」,這套3步克服法是:
(一)「玩」而不「催」
這個方法能很好地讓孩子洗臉刷牙不拖拉、吃飯更麻利、愛上收拾、在穿脫衣褲鞋襪上不拖拉......
(二)「順」而不「逆」
這個方法能很好地停止孩子手頭上「幹不完」的事情、跟孩子灌輸次序感和時段的觀念、讓孩子做作業不拖沓......
(三)「自主」而不「受迫」
這個方法能很好地讓孩子出門不拖拉、吃飯不拖拉、日常做事動作迅速起來......
如果各位家長想了解這套3步克服法,可以掃碼收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作為爸爸媽媽,我們需要耐心,再耐心一點,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試著理解孩子,試著多陪伴孩子,試著不再對孩子說「快點」,試著對他說「我等你!」
願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能教育好孩子,都能做好那個「慢節奏」家長!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