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次「催」孩子,其實是在「毀」孩子

2020-12-22 南平婦聯

頭圖:攝圖網

01

育兒群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煩惱:

早上不愛起床

叫他第一遍肯定是不起的,等到第二遍就哼哼唧唧回你一聲,直到第三遍終於不情不願地起床,那個磨蹭啊,穿個衣服都要二十分鐘;

回家不寫作業

剛坐下沒5分鐘,肯定又是想上廁所,要不然就是想喝水,半小時也寫不了10個字,不算多的作業,能從晚上七點磨蹭到九點才寫完;

晚上不願睡覺

都10點半了,還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催一聲沒動靜,再催一聲肯定說再看5分鐘,等催第三次的時候11點到了。

所以,很多媽媽問我: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孩子做事太慢,磨磨蹭蹭的習慣?

其實,這個問題,媽媽們不要擔心也不要焦慮,因為幼兒時期的磨蹭拖拉只是特殊年齡段的正常表現。

在這個時期,如果父母不斷地催促孩子「快一點」,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02

心理學上,3-6歲的孩子正處在敏感期,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按「加速鍵」會打亂孩子自己的節奏。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那些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等特徵,有些孩子更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會過早地成為「小大人」。

也有一些孩子,表現為反應遲緩、缺少責任心等特點,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續否定中失去自信。

這些孩子都很容易失去自我,長大後變得沒有主見。

那麼父母為什麼總是過多地催促孩子呢?其實通常是因為我們自身在焦慮。

如果我們深入了解自己,你的內心是否有這種恐慌「再不快點,就趕不上別人了」「再不快點,就上不了好學校了」「再不快點,都沒好前途了」。

當父母無法消化這些焦慮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轉嫁給孩子身上,傷害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這不但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還會破壞孩子的鈍感力,讓孩子變得焦慮、自卑而敏感。

而懂得放慢節奏,慢養孩子的父母,反而時常在孩子身上收穫意外之喜。

03

陳敏瑩老師,就是一位慢節奏的媽媽。

陪孩子出去散步,她會放慢腳步,讓自己適應孩子的步調;孩子被廣場上的鴿子吸引,她會停下來陪她一起觀察,在孩子有投食的需要時,告訴她「你慢慢來,媽媽在。」直到孩子心滿意足地說「媽媽,我們走吧。「帶孩子去郊外採摘,會看著孩子把小小的櫻桃一顆顆裝滿她的小花籃,不管是不是過了時間。

而她的孩子,小小年紀,做事已經特別有條理性。

有次我們一起聚餐,小小的孩子就在旁邊拼積木。只見小人兒很淡定地拿著一塊塊積木,手上一邊忙活,嘴裡一邊有規律地念叨著「首先、其次、然後、再然後」,平和而又快樂。

而孩子的這種秩序感,恰恰來自於媽媽對她的耐心。

陳敏瑩老師是中國心理學會少兒心理諮詢師,也是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同時也是位5歲孩子的媽媽,在親自帶孩子的過程中,她發現只有用那些尊重、包容孩子內在感受、個人節奏的方法來進行引導,才能遊刃有餘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為了幫助那些有育兒困擾的媽媽,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教育方法匯總成讓父母能實操快速見效的3步克服法,來教大家應對孩子的「慢慢慢」,這套3步克服法是:

(一)「玩」而不「催」

這個方法能很好地讓孩子洗臉刷牙不拖拉、吃飯更麻利、愛上收拾、在穿脫衣褲鞋襪上不拖拉......

(二)「順」而不「逆」

這個方法能很好地停止孩子手頭上「幹不完」的事情、跟孩子灌輸次序感和時段的觀念、讓孩子做作業不拖沓......

(三)「自主」而不「受迫」

這個方法能很好地讓孩子出門不拖拉、吃飯不拖拉、日常做事動作迅速起來......

如果各位家長想了解這套3步克服法,可以掃碼收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作為爸爸媽媽,我們需要耐心,再耐心一點,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試著理解孩子,試著多陪伴孩子,試著不再對孩子說「快點」,試著對他說「我等你!」

願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能教育好孩子,都能做好那個「慢節奏」家長!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相關焦點

  • 孩子磨蹭,是催出來的
    每家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催起床的場景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叫第1遍沒聽見,叫第2遍沒聽見,提高音量叫第3遍,哼哼唧唧回你一聲,大吼第4遍,才不情願地坐起來,眯著眼,等待你給ta穿衣服。眼看要遲到,只好敗下陣來,替孩子完成一切,急急忙忙把孩子送進學校,再趕到單位,依然遲到兩分鐘。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我們一手催出來的。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催催。
  • 每一個孩子都是比爾蓋茨:你的催促反倒會毀了孩子
    《不可思議的媽媽》葉一茜的「三連催」讓小亮仔突然間不知道該怎麼做了,一臉蒙圈地看著媽媽。02「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吃飯的時候慢騰騰地拿著小勺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我就按捺不住。雖然女兒慢慢地也能吃完,但我就是看不慣她吃飯這麼慢,於是便拿起勺子大口大口地餵食。」李媽媽如是說,「我知道這樣也不太好,但是只有看到飯菜吃進女兒的肚子裡,我才能安心。」
  • 媽媽輔導兒子作業,竟怒吼致骨折內傷: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催催催……
    為了趕校車,早上必須6點就變身高音喇叭,催孩子起床;好不容易磨蹭到7點起床,又要開始催著孩子洗漱、穿衣、吃飯……這邊媽媽火急火燎扯著嗓子生怕閨女錯過校車,那邊閨女卻像是個沒事人一樣,任憑你怎麼催,她就是不緊不慢。閨蜜說:光是孩子每天出門磨蹭這一下,就常常搞得她一肚子火!
  • 一個被媽媽們忽略的真相:孩子磨蹭拖延,只因父母催催催
    第1次催,起不來,第2次催,哼哼哼,假哭第3次催,才慢慢吞吞,眯著眼睛穿衣服。。。你身邊一定有李韜這樣的人: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拖拉拉,一件事情,要你追著他好幾次……換做你的孩子也變成這樣,後果會怎麼樣?曾經我也擔心我的孩子磨磨蹭蹭,但現在,我更不希望自己只懂催催催。
  • 全腦開發毀了孩子?
    近年來,全腦開發熱度不減,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全腦開發後,褒貶不一,甚至有一種言論,認為全腦開發毀了孩子,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全腦開發不使用任何物理外力不了解全腦開發的人對全腦開發總有一定的誤解,全腦開發怎麼開發,對身體有沒有危害?
  • 這5類孩子,天生就是「學霸」,父母好好培養,別毀了孩子的將來
    這5類孩子,自帶「學霸」基因,父母要好好培養,別毀了孩子的將來一、獨立自主當今社會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越來越嚴重了,很多孩子從小就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感覺,導致孩子年紀輕輕就喪失了生活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從小就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服、自己疊被子等等,這樣能夠獨立自主的孩子在學習上也更加擅長獨立思考,而不是需要家長天天催著才能學習,因此這也是學霸們的基本特徵,家長不要特意去控制孩子,適當的放手才能讓孩子展翅高飛。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紀伯倫
    「如果可以讓你成績好,我寧願犧牲掉你所有的快樂。 每次自殺都被母親強行時光倒回,一次又一次,什麼也沒能改變。母親又重新陷入了絕望:「我的一生都是被你毀了。」 故事的最後,因為虐殺小動物而被帶往警察局的鐘國衍再也忍不住自己的委屈,大聲的向這一切哭訴:「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 千萬別催那個磨蹭的孩子,老母親就是這樣被氣瘋的,哈哈哈哈哈
    還有的孩子早早就把媽媽的心理給摸透了。他們知道,其實媽媽每一次吼完都會覺得無比內疚,所以格外擅長用可憐的神態喚起媽媽的不忍。開學第一天,眼看要遲到了,媽媽終於忍不住開口催促。誰知道小人精立刻對媽媽使出一招道德綁架:「你是不是想讓我快點回學校,這樣就不用照顧我了?」「你是不是覺得我好煩啊?
  • 對付磨蹭的娃,催是下策,三步幫你培養「麻溜利索」的孩子
    在文章的開頭,我想先問各位媽媽們一個問題:你最受不了你孩子的哪些壞習慣?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會說是「磨蹭」,這確實是一個令人頭大的問題。每天要催孩子起床,催孩子洗漱,催孩子吃飯,催孩子上學,催孩子寫作業,催孩子去睡覺,一整天的時間都在催促孩子做這做那的,磨蹭確實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想要孩子告別磨蹭,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 「婆婆,你不幫我帶孩子,沒資格催我去工作」「那你等著離婚吧」
    這種問題,在婚姻有了孩子之後的那個階段比較常見,通常情況下都是:明明夫妻之間自願分工,一個主外,一個主內,一個負責賺錢養家,一個負責做家務帶娃,可是婆婆卻看不下去,覺得只讓自己兒子一個人工作太委屈,覺得兒媳在家閒著啥都不幹對自己的兒子不公平,從而就去找兒媳麻煩,催著兒媳去工作。這種情況下,如果婆婆願意幫忙帶孩子,倒還勉強說得過去。
  • 你越急孩子越慢,你越催孩子越拖,催促是最無效的應對方法!
    自從孩子上幼兒園以來,每天早上就跟打仗一樣,家長是各種催促,而孩子是各種磨蹭。早上起床要喊N遍,洗臉刷牙穿衣也要催,實在忍不了了只好幫忙穿好,帶好,直接拉出門!要不然孩子上幼兒園遲到,大人上班也要遲到。上面的劇情是不是好熟悉?你家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劇情 「呢?一面是你在不停地催催催,而另一面卻是孩子在不停地拖拖拖。
  • 「催什麼催,老師好煩!」孩子,能讓老師催的,是一種責任與愛!
    確實,一會讓量體溫,一會催上課,一會作業打卡,一會又是催孩子做家務拍照。不是班級群發、私發消息,就是各種電話轟炸…… 是的,我都開始煩我自己了。 早晨一睜眼,就是這三件事:填表、作業、上課,同事們戲稱自己是三催。 我把自家少爺拉到身邊,給他展示自己一天的工作。看完了,他不嘟囔了。還給為娘端來了一杯水。
  •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解讀:是的,孩子是從你的生命中孕育的,如破繭而出的蛹,當聽到第一聲嬰兒的啼哭,你的臉上洋溢著世界上最動人的幸福和喜悅。從此你的心被孩子擄去,為孩子之喜而喜,為孩子之憂而憂,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進一退都牽動著你的神經。你用你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溶化著孩子,你用你最美好的期望為他編織著夢。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你和孩子的關係
    網上有個經典段子,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就是一個孩子寫的內心自述,大概是這樣的:「從小我就有一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好,天天就知道讀書,從不打遊戲,也不外出打架,每次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他孝順父母,無所不能。」這個對比內容很揪心,但對比的心態卻是很多父母的常態。但父母不知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帶給自家的孩子多大的壓力,甚至是一生的陰影。
  • 這「類型」的孩子不想結婚,父母別勸,小心「毀」了第三代
    「不結婚他只能毀掉自己一個人,結婚可能毀了一家人。」二姨說。二姨,一直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是自己搶著幹,因此,才寵得唯一的兒子大壯,變成了一個遊手好閒、坐吃山空「混子」。二姨說,想想將來,覺得整個家庭的前途很渺茫。其實,大壯活成今天這樣,二姨和二姨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結婚半年婆婆一直催著要孩子,沒有享受二人世界,我該怎麼說服她
    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觸,就是婆婆在兒子結婚後就一直催著要孫子,相信很多女孩子也因為這個和婆婆有矛盾什麼的,今天這個也是一個真實故事,小雪和老公結婚才半年,二人世界都還沒有享受,婆婆就一直催著要孩子,她該怎麼辦呢?為了大家閱讀,我以第一人稱來講述。
  • 你的壞情緒,會毀了孩子一生
    但身為家長,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無辜受害,往往都是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父母肆意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都是對孩子無形的傷害。每次的咒罵甚至踢打,都會在孩子內心留下永久的傷疤。一位知乎網友就說過自己的方法,每次孩子做了壞事,或者讓他心煩的時候,他數次都在心理暗示,不能發火,不能生氣。可是每次都不見效。後來一次,他試著和孩子說,爸爸雖然是大人,可是如果你做錯事了,爸爸也會心情不好,發火,如果下次爸爸又發火了,你先離爸爸遠點,給爸爸冷靜下來好嗎?
  • 父母的這3點,毀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期間,我遇到很多聰明伶俐的孩子,可是當我同他們的父母進行交流時,我開始為孩子閱讀興趣的建立,感到擔憂和心痛。這些父母正用他們認為對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毀掉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很多家長總是憂心忡忡的跟我訴苦「我們家孩子天生就不愛讀書,怎麼辦?」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其實我是很困惑的。怎麼會有孩子不喜歡閱讀?孩子最早接觸的閱讀資源基本是繪本,也可叫做圖畫書。
  •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但千萬別當這3種爸爸,容易「毀」了孩子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但千萬別當這3種爸爸,容易「毀」了孩子 父親在家庭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同時父親的價值觀、言行舉止會影響孩子,調查發現由父親親自教導帶大的寶寶其智商相對比較高,以後走向社會更容易擔負責任,也更容易成功,但是相對如果父親的教育不恰當卻是會毀了孩子,對孩子的一生都將造成影響。
  • 這4種錯誤坐姿,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開學第一天,這位小朋友,你是要上西天取經去嗎?)開學季到來了,家長為了孩子可是操碎了心。有位家長腦洞大開,自製了一個掛滿東西的「護眼神器」,讓孩子背著它去上學。看著這造型,腦裡不禁迴蕩起那嘹亮的歌聲: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