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急孩子越慢,你越催孩子越拖,催促是最無效的應對方法!

2021-02-12 繪閱讀

自從孩子上幼兒園以來,每天早上就跟打仗一樣,家長是各種催促,而孩子是各種磨蹭。早上起床要喊N遍,洗臉刷牙穿衣也要催,實在忍不了了只好幫忙穿好,帶好,直接拉出門!要不然孩子上幼兒園遲到,大人上班也要遲到。

上面的劇情是不是好熟悉?你家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劇情 「呢?一面是你在不停地催催催,而另一面卻是孩子在不停地拖拖拖。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問題的成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孩子的「時間觀念」的發育規律-

2歲半以前的孩子還是最專注並享受於歡快地生活在當下,對於「過去」和「未來」並沒有感受。

到了2歲半,才開始慢慢地對先後次序的觀念有了初步的萌芽。

而在孩子2歲半到3歲的時候,時間觀念開始迅速發展。開始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概念。

4歲孩子對於一天之中要做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前後的時間關係,大多已經有了理解。他們可以描述出在幼兒園都做了什麼事兒,但是,大多數還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具體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當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大多數已經能夠掌握成年人常用的與使館相關的詞彙了,可以分清楚過去與將來,了解一天之中跟他有關的事情和時間上的相互關係。

6歲孩子對時間觀念的理解可以說是更進一步,他們尤其喜歡聽爺爺奶奶將過去的故事。但是他們大部分人仍然不會認鐘錶,對於10分鐘大約是多久,也沒有什麼感覺。

所以,當你跟孩子說,你可以再玩10分鐘,然後就怎樣怎樣,基本上就等於白說。比較可取得方法是,再10分鐘結束的時候,該孩子一個提醒,比如之前和他一起頂一個鬧鐘,或者直接告訴他「時間到了」,也可以讓他看鐘表上的指針已經指到了那個位置。

7歲孩子對時間的感知,不論是興趣上還是能力上,都有了一個飛躍。他們已經可以輕鬆地認識鐘錶上面的時間了,也能說出現在是幾點幾分,知道一個小時有多少分鐘。

可是,7歲孩子做事情卻是最典型的磨磨蹭蹭,他們喜歡在限定時間快到了的時候才匆匆茫茫地取做。

當孩子8歲時候,這種拖拉的現象開始得到改善。8歲孩子做事情比以前迅速得多,也比以前更懂得遵守時間。

原來,孩子的拖拉、磨蹭現象,是一種專屬童年的「拖延症」,具有專門的年齡特徵,如果不過度幹預,隨著他的認知水平的發展,這個現象也會逐漸得到改善。

 -家長「急性子」,孩子「慢半拍」-

由於大部分家長都不太了解孩子對於時間觀念的認知規律,有時候會「過度幹預」,反而卻加重了孩子的「拖延症」。

「催促「是父母們最常用,又最無效的應對方法。孩子因為生理的限制,並不會因為父母催促而快起來,相反,催促多了可能會給孩子帶去無助的感覺,讓他反覆體驗到「我好像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的挫敗感;或者讓孩子變得逆反,乾脆更慢一點,跟父母對著幹。

用一句話說明,那就是:孩子越拖,家長越急;家長越催,孩子越拖。

那些嚴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拖延的孩子。

 -孩子的拖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1. 你的孩子可能不夠自信

當孩子認為功課很難,自己搞不定時,拖延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上文中的小M,她通過磨蹭,在這項作業上消磨掉很多時間。這種時間上的投入能夠給她精神上的安慰,她在內心暗示自己,我已經努力了呀。那麼,這種拖延就是她戰勝自己內心對功課的恐懼感的法寶。

2. 你的孩子害怕失敗挫折

假如你的孩子曾經在學習或者課堂上受過挫折,TA非常抗拒這種感受。當TA預期做作業的結果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時,他就不願意面對作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症。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是拖延症,實際原因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較低。

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有段時間回家只做語文作業,數學作業要玩到睡前才拿出來。家長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前段時間數學沒考好,老師在班上點名批評了他。從那天起他對數學產生了恐懼感,總是怕自己又考不好被老師批評,於是,就採用拖延的辦法來逃避問題。

3. 你的孩子壓力太大

假如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太大,當TA面對功課或者作業時,大腦已經條件反射地開始緊張。這時候,平時缺乏關懷的孩子更容易自責和自我批評,但這種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會進一步引發焦慮,從而加深了拖延的程度。那些「河東獅」式家長的孩子,如果有拖延症,很可能是這個原因。

4. 你的孩子是完美主義

上文中的小C,就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內心害怕失控,只有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要求進行的時候,TA的內心才有安全感。對無關緊要的事情追求完美,勢必會造成拖延。

人們的習慣性拖延是可以被改善的。作為家長,我們完全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問題。

1. 和孩子比賽,看誰速度快

每天早晨起床時,我們可以和孩子比賽穿衣、比賽刷牙,看看誰動作快。

當和孩子建立了這種競賽關係時,孩子就能意識到時間的緊張,並且想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速度——每個孩子都有想變得更好的意願,在比賽中,他會自動變得更快一點,試圖戰勝你。

2. 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

可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慢性子,你說比賽他也快不起來,這時,我們就最好放低自己的節奏,陪伴孩子共同完成某件事。

在陪伴的過程中,可以用語言進行鼓勵,比如「寶貝,媽媽相信你能穿好的,一步一步來。」中間可以再提醒孩子,「嗯,已經穿好一隻袖子了,媽媽一定能夠很快看到你穿好衣服的。」引導就這樣,我們並不催促,但是過程中,給孩子一個稍快的節奏,讓他能慢慢按照大人的節奏去努力。等他再大一點,就慢慢地快了。

3. 引導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當孩子6歲能夠看懂時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時間表」,幫助學習時間管理。

首先,讓孩子知道時間點和時間段的概念。

比如,孩子要在10點之前睡覺,這是一個時間點;但是刷牙需要5分鐘,洗澡需要20分鐘,這是時間段。讓孩子對時間點和時間段有清楚明確的概念,並且知道做每一件事情需要多長時間,有助於他更好地計劃時間。

如果孩子問你「一分鐘有多長」,你可以讓孩子自己不快不慢地數60下,來讓他更加直觀的認識時間。

其次,讓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排出主次,並建立要事第一的規則。

4、停止做一個嚴厲的父母。

別再對你的孩子太過嚴厲了。很多父母慣於對孩子發號施令,這也不準那也不行,孩子做任何事沒有達到要求就一頓數落,更有甚者會體罰孩子。孩子在這種嚴厲的氛圍下,很容易養成逃避拖延的性格,同時也不願意去表達,喜歡沉默寡言。學會做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給孩子一定的容錯空間,是改善的第一步。

5、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

一般來講,拖延症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不是行動派。比如,當孩子應該要寫作業的時候還在看電視,很大的可能性是家長本人也想看電視;或者孩子看到家長在玩手機,TA自然認為自己看電視是無可厚非的。讓孩子不再拖延,大人要首先戒掉自己的陋習。

6、把大目標分解為小任務。

現在的孩子家庭作業量都很大,常常會超過小朋友的接受範圍。這種時候,孩子會對目標產生恐懼感。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家庭作業這個整體目標分解成單個的小目標。比如,前三十分鐘做語文作業,完成後獎勵十分鐘休息或者做個小遊戲,再三十分鐘做數學,獎勵十分鐘休息,以此類推,目標就不難執行,也減少拖延了。

7、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拖延症本質上是一種逃避行為,逃避的原因比較多的成分是孩子害怕失敗。當我們告訴孩子,失敗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如何去進步,這時候孩子才不會恐懼失敗,也不再逃避了。只有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會時時驚恐。

8、讓磨蹭付出代價

孩子只有在體會到磨蹭會給自己帶來損失之後,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價,讓孩子自己去品嘗磨蹭的自然後果,從而讓孩子學會自覺主動地改變習慣,不失為一個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解決孩子的拖延症,歸根結底,還是要我們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給孩子更高質量的愛,更多的陪伴和包容,理解和尊重,能夠改變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所以,改變孩子,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

相關焦點

  • 孩子磨嘰,家長催促埋怨,結果越催越慢,家長該如何做?
    家長的反覆催促裡面包含著對孩子的不滿、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煩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都將傳遞給孩子,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內心成長容易起到反作用,好多孩子會因此產生「唱反調」的現象:孩子會通過故意拖延的方式進行「被動攻擊」——你越是讓我快,我越慢。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讀懂孩子。
  • 為什麼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磨蹭
    對此,父母始終有一種想法:提前叫你,你都起不來,要是晚一點叫你,你豈不是要遲到。殊不知,父母的催促,打亂了孩子的時間管理,影響了孩子的時間進度。另外,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用想,想了也白想」的依賴心。
  • 媽媽越能「忍」3件事,養出的孩子越自律
    在沒生孩子之前,我和幾個好姐妹聚在一起,還能聊聊八卦,談談穿搭,但是我們幾個都有了孩子之後,坐在一起就開始聊孩子,而且有聊不完的話題,今天不是他家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明天就是他家孩子吃飯學習拖拖拉拉的,實在讓人心煩。 其實面對一個幹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孩子,確實讓人苦惱,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要麼就是忍,要麼就是打兩下。
  • 孩子磨蹭拖拉,家長越催越慢:3個方法改變孩子磨蹭的壞習慣
    這一句,很形象地描述出了家長在催孩子寫作業時的場面。孩子磨蹭是所有家長的痛,孫儷作為育兒典範也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曾經在微博上吐槽孩子吸收磨蹭:「我叫了八百遍先去洗手,沒人理我......「,」我又叫了八百遍催他們去洗手了。」
  • 蔣夢婕父親大方承認女兒戀情:父母越開明,孩子越幸福
    顯然,蔣夢婕真實隨和又不急不躁的性格也許就是來自於父親的引導和家庭教育的寬容。所以很多女孩子一方面想好好的選擇一個正確的人,一方面又對父母的催婚催育很無奈。也許在很多父母的眼裡會覺得結婚是「必需品」,而幸福只是「附加品」而已,年紀到了就應該結婚,不結婚甚至家人都會感到臉上無光。
  • 孩子磨蹭,是催出來的
    就連育兒高手孫儷也沒能倖免去催孩子,她還曾發微博吐槽:無論學過多少育兒知識,一個磨蹭的娃都能讓你敗下陣來,如論我們多少次告訴自己要淡定,脫口而出就成了「快點、快點」。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早上無數次催促起床, 晚上無數次催睡覺,孩子真的不知道時間到了就應該起床和睡覺嗎?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磨蹭真相竟然是這樣……(深度好文)
    我後來仔細思考了一下,其實父母催促孩子,實際上是要求孩子與自己在同一時區同一節律:你催促孩子快點起床,是因為你也趕著要上班;你催促孩子趕快吃飯,是因為你要收拾碗筷;你催促孩子做作業要迅速,是因為你自己的工作都還沒完成。
  • 為什麼你越禁止,孩子越愛說不、越愛跟你對著幹?
    此時,「服從」對於他們來說,大概是最難的事兒了。而以他們的能力,事事拒絕,把「不」字掛在嘴邊,就是宣布「獨立」最好最快的選擇。👉🏻第一,溫和應對孩子的逆反行為,千萬別焦慮。人與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在孩子總是「不」字當頭時,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去焦慮這是不是孩子的性格出現問題。而是,父母要學會冷靜,控制情緒,對孩子做到:不打不罵、不貼標籤。
  • 每一個孩子都是比爾蓋茨:你的催促反倒會毀了孩子
    她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每天都為孩子們的事情操心,一次偶然,將自己催促孩子兒女的話編成歌曲。平常溫柔的好媽媽,一催起孩子來,沒幾分鐘就被變成暴躁老母親。一 孩子的「磨蹭」不一定是磨蹭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越催促,孩子就越慢,我們就更心煩。同樣地,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催促也讓他們的內心非常痛苦。
  •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天下父母都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養育孩子。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就沉醉在初為父母的喜悅中,但是憂愁隨之而來,應該怎樣養育這個孩子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問題。
  • 為什麼自動機械錶越走越慢?
    現在很多人都會買上一塊或者幾塊自動機械錶,但是都不約而同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表越走越慢!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以上就是對自動機械錶越走越慢的解答,如果您還有相關知識,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自我意識越強,孩子反抗性越強!
    大人教她怎麼做她從來不聽,要是急了或哭鬧的時候更是聽不進,最後非逼得大人妥協不可。而且她哭同起來沒完沒了,本來轉移了注意力、可一想起來就又哭個沒完。真愁死了!這位媽媽的遭遇可不是偶然,很多3歲寶寶的媽媽大都在經歷相似的事情,有相似的苦。3歲左右的孩子每周發一次至兩次牌氣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基至達到每天幾次,真是每天一小哭,隔天一大哭,搞得爸爸媽媽都亂了方寸。
  • 越阻止越要做,孩子總是和你對著幹,是時候了解「潘多拉效應」了!
    晚上OK睡著後跟OK爸聊起這事,我說,你這樣暴力的禁止只會帶來副作用,你看之前,我們和他約定好看一集的時候,他看完會主動自己關了,現在你強行不讓,那麼他就有著報復性的反彈,大聲說明天要看3集,可怕不?一直壓抑他,那麼原來只是想看1集,後面就會想要看3集、5集、10集,甚至滿腦子都是想要看電視!先準備好十個不透明的杯子,將杯子放在一個顯眼的地方,這時候,沒有一個孩子去看向杯子。
  • 對付磨蹭的娃,催是下策,三步幫你培養「麻溜利索」的孩子
    在文章的開頭,我想先問各位媽媽們一個問題:你最受不了你孩子的哪些壞習慣?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會說是「磨蹭」,這確實是一個令人頭大的問題。每天要催孩子起床,催孩子洗漱,催孩子吃飯,催孩子上學,催孩子寫作業,催孩子去睡覺,一整天的時間都在催促孩子做這做那的,磨蹭確實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想要孩子告別磨蹭,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有一次閨蜜送孩子去上學,結果馬上就要遲到了,兒子還在那裡磨磨唧唧慢慢悠悠,這時閨蜜徹底火了,不停地給孩子說:"就要上課了,你怎麼就不能快點,剛才我就提醒你很多遍了,可你就是不聽,還是在這裡磨嘰。"閨蜜還沒有說完,孩子就開始捂著耳朵並朝閨蜜吼叫道:"你有完沒完,你能不能夠不嘮叨了?"接著甩門就走。
  • 你的每次「催」孩子,其實是在「毀」孩子
    ,要不然就是想喝水,半小時也寫不了10個字,不算多的作業,能從晚上七點磨蹭到九點才寫完;晚上不願睡覺都10點半了,還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催一聲沒動靜,再催一聲肯定說再看5分鐘,等催第三次的時候11點到了。
  • 越鼓勵,孩子越害怕?小心,你的鼓勵可能傷到孩子
    寶貝,你是最棒的!不要著急,再試幾次就好啦~沒事兒,你看比你小的都做到了,爸爸在這裡保護你,快點加油爬上去。 這些話,父母們是不是很熟悉,而且覺得該給的鼓勵都給了。 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甚至越鼓勵越放棄? 這些話,聽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從心理學來看,這並不是鼓勵。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差勁…笨父母才會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
    語言對成年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但是對於寶寶來說,不僅無效,甚至是白費。因為孩子,根本不會講道理!而且越小的孩子越不講道理!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遇到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們開始琢磨,怎麼讓孩子有記性,於是就開始講道理,可是我們千百次的告知、講道理都是無效的。 如果是面對三歲以前的孩子,那麼和他們講道理,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你說話的意思。
  • 千萬別催那個磨蹭的孩子,老母親就是這樣被氣瘋的,哈哈哈哈哈
    源自微博用戶@熊孩子翻車現場喝最快樂的肥宅水,當最優雅的小學生。別看孩子年齡小,磨蹭起來絕對堪比「老戲骨」。時常讓老父、老母懷疑自己是不是誤入了《戲精請就位》的現場,恨不得當場給他一張「S」評級。爸爸:「你怎麼還不去床上?」兒子:「emmmmmm,你說啥?」
  •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家長怎麼辦?這3個建議,比催100遍還管用
    孫儷曾發過一條微博,專門寫自己是怎樣催促孩子洗手的。「兩個孩子,我叫了八百遍先去洗手,沒人理我......」,「然後,我又叫了八百遍催他們去洗手了」……孫儷的字裡行間,也充滿了身為老母親的無奈。有時候,你在旁邊急得直跳腳,可孩子卻仍然不緊不慢的,總會讓家長心裡不由得無名火起。孩子的拖延讓不僅孩子做不好事情,同時也分分鐘都在考驗著家長的忍耐力,但是我們要明白,孩子磨蹭和拖延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要從家長自身找原因。01.為什麼孩子做事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