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幼兒園以來,每天早上就跟打仗一樣,家長是各種催促,而孩子是各種磨蹭。早上起床要喊N遍,洗臉刷牙穿衣也要催,實在忍不了了只好幫忙穿好,帶好,直接拉出門!要不然孩子上幼兒園遲到,大人上班也要遲到。
上面的劇情是不是好熟悉?你家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劇情 「呢?一面是你在不停地催催催,而另一面卻是孩子在不停地拖拖拖。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問題的成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孩子的「時間觀念」的發育規律-
2歲半以前的孩子還是最專注並享受於歡快地生活在當下,對於「過去」和「未來」並沒有感受。
到了2歲半,才開始慢慢地對先後次序的觀念有了初步的萌芽。
而在孩子2歲半到3歲的時候,時間觀念開始迅速發展。開始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概念。
4歲孩子對於一天之中要做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前後的時間關係,大多已經有了理解。他們可以描述出在幼兒園都做了什麼事兒,但是,大多數還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具體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當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大多數已經能夠掌握成年人常用的與使館相關的詞彙了,可以分清楚過去與將來,了解一天之中跟他有關的事情和時間上的相互關係。
6歲孩子對時間觀念的理解可以說是更進一步,他們尤其喜歡聽爺爺奶奶將過去的故事。但是他們大部分人仍然不會認鐘錶,對於10分鐘大約是多久,也沒有什麼感覺。
所以,當你跟孩子說,你可以再玩10分鐘,然後就怎樣怎樣,基本上就等於白說。比較可取得方法是,再10分鐘結束的時候,該孩子一個提醒,比如之前和他一起頂一個鬧鐘,或者直接告訴他「時間到了」,也可以讓他看鐘表上的指針已經指到了那個位置。
7歲孩子對時間的感知,不論是興趣上還是能力上,都有了一個飛躍。他們已經可以輕鬆地認識鐘錶上面的時間了,也能說出現在是幾點幾分,知道一個小時有多少分鐘。
可是,7歲孩子做事情卻是最典型的磨磨蹭蹭,他們喜歡在限定時間快到了的時候才匆匆茫茫地取做。
當孩子8歲時候,這種拖拉的現象開始得到改善。8歲孩子做事情比以前迅速得多,也比以前更懂得遵守時間。
原來,孩子的拖拉、磨蹭現象,是一種專屬童年的「拖延症」,具有專門的年齡特徵,如果不過度幹預,隨著他的認知水平的發展,這個現象也會逐漸得到改善。
-家長「急性子」,孩子「慢半拍」-
由於大部分家長都不太了解孩子對於時間觀念的認知規律,有時候會「過度幹預」,反而卻加重了孩子的「拖延症」。
「催促「是父母們最常用,又最無效的應對方法。孩子因為生理的限制,並不會因為父母催促而快起來,相反,催促多了可能會給孩子帶去無助的感覺,讓他反覆體驗到「我好像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的挫敗感;或者讓孩子變得逆反,乾脆更慢一點,跟父母對著幹。
用一句話說明,那就是:孩子越拖,家長越急;家長越催,孩子越拖。
那些嚴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拖延的孩子。
-孩子的拖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1. 你的孩子可能不夠自信
當孩子認為功課很難,自己搞不定時,拖延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上文中的小M,她通過磨蹭,在這項作業上消磨掉很多時間。這種時間上的投入能夠給她精神上的安慰,她在內心暗示自己,我已經努力了呀。那麼,這種拖延就是她戰勝自己內心對功課的恐懼感的法寶。
2. 你的孩子害怕失敗挫折
假如你的孩子曾經在學習或者課堂上受過挫折,TA非常抗拒這種感受。當TA預期做作業的結果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時,他就不願意面對作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症。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是拖延症,實際原因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較低。
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有段時間回家只做語文作業,數學作業要玩到睡前才拿出來。家長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前段時間數學沒考好,老師在班上點名批評了他。從那天起他對數學產生了恐懼感,總是怕自己又考不好被老師批評,於是,就採用拖延的辦法來逃避問題。
3. 你的孩子壓力太大
假如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太大,當TA面對功課或者作業時,大腦已經條件反射地開始緊張。這時候,平時缺乏關懷的孩子更容易自責和自我批評,但這種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會進一步引發焦慮,從而加深了拖延的程度。那些「河東獅」式家長的孩子,如果有拖延症,很可能是這個原因。
4. 你的孩子是完美主義
上文中的小C,就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內心害怕失控,只有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要求進行的時候,TA的內心才有安全感。對無關緊要的事情追求完美,勢必會造成拖延。
人們的習慣性拖延是可以被改善的。作為家長,我們完全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問題。
1. 和孩子比賽,看誰速度快
每天早晨起床時,我們可以和孩子比賽穿衣、比賽刷牙,看看誰動作快。
當和孩子建立了這種競賽關係時,孩子就能意識到時間的緊張,並且想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速度——每個孩子都有想變得更好的意願,在比賽中,他會自動變得更快一點,試圖戰勝你。
2. 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
可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慢性子,你說比賽他也快不起來,這時,我們就最好放低自己的節奏,陪伴孩子共同完成某件事。
在陪伴的過程中,可以用語言進行鼓勵,比如「寶貝,媽媽相信你能穿好的,一步一步來。」中間可以再提醒孩子,「嗯,已經穿好一隻袖子了,媽媽一定能夠很快看到你穿好衣服的。」引導就這樣,我們並不催促,但是過程中,給孩子一個稍快的節奏,讓他能慢慢按照大人的節奏去努力。等他再大一點,就慢慢地快了。
3. 引導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當孩子6歲能夠看懂時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時間表」,幫助學習時間管理。
首先,讓孩子知道時間點和時間段的概念。
比如,孩子要在10點之前睡覺,這是一個時間點;但是刷牙需要5分鐘,洗澡需要20分鐘,這是時間段。讓孩子對時間點和時間段有清楚明確的概念,並且知道做每一件事情需要多長時間,有助於他更好地計劃時間。
如果孩子問你「一分鐘有多長」,你可以讓孩子自己不快不慢地數60下,來讓他更加直觀的認識時間。
其次,讓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排出主次,並建立要事第一的規則。
4、停止做一個嚴厲的父母。
別再對你的孩子太過嚴厲了。很多父母慣於對孩子發號施令,這也不準那也不行,孩子做任何事沒有達到要求就一頓數落,更有甚者會體罰孩子。孩子在這種嚴厲的氛圍下,很容易養成逃避拖延的性格,同時也不願意去表達,喜歡沉默寡言。學會做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給孩子一定的容錯空間,是改善的第一步。
5、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
一般來講,拖延症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不是行動派。比如,當孩子應該要寫作業的時候還在看電視,很大的可能性是家長本人也想看電視;或者孩子看到家長在玩手機,TA自然認為自己看電視是無可厚非的。讓孩子不再拖延,大人要首先戒掉自己的陋習。
6、把大目標分解為小任務。
現在的孩子家庭作業量都很大,常常會超過小朋友的接受範圍。這種時候,孩子會對目標產生恐懼感。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家庭作業這個整體目標分解成單個的小目標。比如,前三十分鐘做語文作業,完成後獎勵十分鐘休息或者做個小遊戲,再三十分鐘做數學,獎勵十分鐘休息,以此類推,目標就不難執行,也減少拖延了。
7、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拖延症本質上是一種逃避行為,逃避的原因比較多的成分是孩子害怕失敗。當我們告訴孩子,失敗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如何去進步,這時候孩子才不會恐懼失敗,也不再逃避了。只有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會時時驚恐。
8、讓磨蹭付出代價
孩子只有在體會到磨蹭會給自己帶來損失之後,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價,讓孩子自己去品嘗磨蹭的自然後果,從而讓孩子學會自覺主動地改變習慣,不失為一個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解決孩子的拖延症,歸根結底,還是要我們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給孩子更高質量的愛,更多的陪伴和包容,理解和尊重,能夠改變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所以,改變孩子,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