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阻止越要做,孩子總是和你對著幹,是時候了解「潘多拉效應」了!

2021-02-14 媽咪OK

昨天晚上我還沒回到家OK爸就電話追過來了,問我什麼時候到到家,與此同時,就聽到後頭有OK的尖叫+嗚咽聲:「爸爸,你為什麼不給我看電視.為什麼只能明天給我看,今天不給我看,明天我要看3集……「我大體可以估摸出家裡「雞飛狗跳」的樣子,我問OK爸,你幹嘛不讓他看啊?OK爸說,每天都在看,今天一天不看怎麼了?看看看,眼睛都要看瞎了!以後都不準看!不想讓OK覺得我會「袒護」他,雖然我內心覺得讓他看一集沒啥的,所以我在電話裡沒再說啥。晚上OK睡著後跟OK爸聊起這事,我說,你這樣暴力的禁止只會帶來副作用,你看之前,我們和他約定好看一集的時候,他看完會主動自己關了,現在你強行不讓,那麼他就有著報復性的反彈,大聲說明天要看3集,可怕不?一直壓抑他,那麼原來只是想看1集,後面就會想要看3集、5集、10集,甚至滿腦子都是想要看電視!先準備好十個不透明的杯子,將杯子放在一個顯眼的地方,這時候,沒有一個孩子去看向杯子。緊接著,工作人員在其中一個杯子裡放上一顆糖,然後說道:「你們千萬不要看杯子裡有什麼。」隨後,工作人員佯裝離開,其實是找一個不容易被孩子發現的地方站好。就在這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跑過去看,放了一顆糖的杯子裡到底有什麼。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潘多拉效應。

而心理學家之所以把這個概念用「潘多拉」來命名,正是取其來自於潘多拉古希臘神話——宙斯給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告誡她絕對不能打開,但潘多拉越想越好奇,終於還是忍不住把盒子打開了,只不過盒子裡並沒有裝了什麼稀世珍寶,而是裝著人類的全部罪惡……

雖然以神話命名,但潘多拉效應在心理學的研究上有相當多經典案例都在反覆證明,探究未知事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反應。

對一件事物的簡單禁止,會引起各種推測和想像,當人們感到禁止的理由不充分時,心理上就會朝著違反禁止的方向傾斜,最終做出違反禁止的舉動。

所以到了孩子身上,爸媽的禁止或命令就像是打開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潘多拉盒子,我們不停地用阻止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在觸發他們打開盒子的動力。

既然阻止不但無效還會起反作用,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可以合作呢?

「疏」永遠比「堵」有用!

上周我和大家分享過的繪本《小調皮卡米》中「卡米媽媽「的做法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面對愛看電視的小卡米,她不是一上來就罵就禁止,一開始先是提醒,但卡米並沒有聽進。她也不動聲色,而是想了個迂迴的策略。買來一個倒計時玩具當禮物送給卡米,然後和她做了約定、看一段時間的電視就要中途休息一下,換一個項目玩。每次都會約好時間,倒計時玩具鈴由卡米保管,鈴聲一響,卡米就需要關上電視,去玩別的項目。卡米答應了,玩具鈴一響,她就關了電視,雖然一開始也仍然會有點小抱怨,啊呀,怎麼這麼快,但她還是做到了。放下電視,出門去院子裡搭帳篷、和自己的玩具玩過家家的遊戲,很快她就投入了進去,接著她又看書,時間過得很快,她也發現除了看電視,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給孩子多一點自主的掌控感,幫他發現其實我們每天都有太多好玩的事了,那麼自然而然,他將不再沉迷於電視!

在這方面,我也特別佩服明星媽媽海清的做法。

海清有個「神仙級」兒子蛋妞,陽光帥氣,品學兼優,極為自律。隨便在她微博上一翻,關於兒子的話題,差不多都是類似下面這樣的畫風:

不僅學習上特別自覺和刻苦,蛋妞的興趣涉獵還特別廣泛,書法、繪畫、英文、樂器、寫作樣樣拿得起,隨便拿出來秀一秀都是可以羨煞旁人。

但在海清看來,兒子蛋妞與一般孩子沒有多少差別。比如她讓兒子不要躺著看書,兒子會說「不,我沒有躺,我是靠著」;她讓兒子戴牙套,兒子會說,「媽媽我為什麼要聽你的呢?」

不僅懟起媽媽來和普通小孩兒沒差,在喜歡的事情上也是一樣一樣的,比如愛玩遊戲。

可是這些在海清眼裡都沒有成為挑起矛盾的壞事。在她看來,兒子有些小頂嘴的語言是特別有趣的,那就是孩子的思維世界。

因此,她很少用阻止的方式去管教兒子。就像玩遊戲,雖然在海清眼裡雖不是什麼好事,但也不至於是什麼洪水猛獸,所以她會主動幫兒子選擇優質的遊戲,從畫面到評論,自己都認真地琢磨起來,並且要自己先玩通關,玩成高手。

這波操作,其實暗藏了海清的兩層智慧:一是增加了母子間的共同語言,二是悄悄地提前幫孩子把關遊戲是否健康。

後來就連兒子蛋妞也忍不住誇她,「腦子是個好東西,媽媽你有!」(若不是心銳誠服加足夠親近,孩子嘴裡恐怕難得有這麼好玩的彩虹屁。)

不那麼稀罕,也就不那麼沉迷了。

孩子的反饋系統就是這麼簡單,尋尋常常的遊戲想玩就可以玩,拋下一切爭分奪秒或是偷雞摸狗地玩又有什麼必要呢。

單純從玩遊戲這一件事情去看,海清用到的方法,其實就是儘可能地不用條條框框過多觸發孩子的好奇心,以此來規避一發不可收拾的「潘多拉效應」。

事實上,潘多拉效應的本質好奇心,也有兩幅完全不一樣的面孔。有時候它是讓孩子沉迷、淪陷的小惡魔,有時候,它也是孩子汲取知識、獲得進步的內在動力來源。

伊恩·萊斯利在《好奇心:保持對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熱情》一書中,將積極的好奇心定義為「認識性好奇心」。他認為這一類好奇心,是可以激發創造力、引發創新,並且產生真正的價值的。

如果站在這個角度去看我們的養育,主動去觸發孩子身上的「潘多拉效應」,也有可能變成一件好事情。

我的好友向向剛好最近也和我分享過類似的心得。

她女兒前陣子脾氣比較大,一言不合就要懟起來。為了了解女兒多一點,向向找來了幾本兒童心理學書籍,默默在看。

有一次,女兒見她坐在那裡看了很久,就來問:「媽媽你看什麼書啊?」向向故作神秘,順手把書藏在背後,說:「不告訴你。」

說完就起身走開,把書藏在書架比較隱蔽的一個角落。正是這神神秘秘的樣子讓女兒很好奇,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執念。

過了幾天她幫女兒整理房間時,發現這本書居然在女兒的枕頭底下,而且折頁的地方是全書的三分之一處。原來,女兒憑著一二年級的認字水平偷偷把這本書看了一小半!

「她一開始應該是覺得我在研究她,好奇書裡邊都都有哪些對付孩子的招兒,知己知彼才能贏得了我,所以乾脆也跟著看起來。」向向說,一本好書通常不會把孩子往對抗的路上引,女兒看著看著,反倒是似乎增加了對我的理解,很多事都能共情起來了。

所以,當你下一次幾乎要脫口而出地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說「不可以」、對孩子饒有興趣的一件事想要去掐斷時,請一定暫停一下,想一想,然後告訴自己:越阻止,越要做!


【情緒】《娃兒發脾氣時正是培養高情商的好時機!》

【管教】《用對方法,娃發脾氣也能變成鍛鍊大腦的好時機!》

【管教】《如果不知道這個方法,應對兩歲T2的娃會抓狂!》

【心理】《面對幾乎每個娃都會有的這種「變態」行為,我們最好的應對方式是...》

【心理】《被吼後,娃的大腦會啟動「逃生機制」,身體真的會痛!》

【課程推薦】《沒被爸媽真正了解過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求關注!》

【正面管教】《「正面管教」就該這麼來,這套繪本中的爸媽給了最好的示範!》

【陪伴智囊】《厲害!4歲不到的兒子,練就出獨處5小時的能耐!》

【早期發展】《視動整合能力弱?85%的學習障礙或源自它!幼兒園階段是關鍵期!》

相關焦點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閨蜜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兒子竟然開始學著頂撞自己,而閨蜜也發現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甚至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像我閨蜜一樣,他們發現越是說教越讓孩子有反感,而有一位心理學家也曾對小學的孩子做過一個實驗,但問及孩子最不喜歡家長的行為時,有80%的孩子寫道討厭父母的嘮叨。
  • 為什麼你越禁止,孩子越愛說不、越愛跟你對著幹?
    對於現代父母而言,我們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使蠻力,要用巧勁,但是面對一個時時處處都愛說「不」,且不太能聽得懂道理的孩子,到底要怎麼辦呢?孩子總是「對著幹」,是不是表示他們將來不好管教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想和一個人「日久生情」,要掌握潘多拉效應的真實原理
    潘多拉效應在「日久生情」中的應用什麼是潘多拉效應?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取了火種,然後把火種給了人間,惱羞成怒的宙斯為了懲罰人類,便給了潘多拉一個寶盒。這個盒子裡有很多不好的東西,因此,宙斯千叮嚀萬囑咐讓潘多拉一定不要隨便打開盒子,不然人間和天上的神明都會遭遇劫難。一開始潘多拉很小心翼翼,結果最後還是沒按捺住心裡的好奇心,她打開了盒子,結果世界陷入灰暗之中。
  • 老婆總是和我對著幹,我該怎麼辦?
    相信大家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在婚姻生活中,老婆總是和你對著幹。不管你多麼能說會道,不管你有多少事實和數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如果老婆不想做某件事,你是無論如何也說服不了她的。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今天我們就來設法改善下這個問題。
  • 青春期孩子怎麼說都不聽話,與其和孩子「對著幹」,不如這樣做
    青春期的孩子怎麼相處?怎麼去影響和改變他們?我整理了八點拿給大家看一看。 第一,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首要的就是管住嘴,少說話,話說多了就沒有威嚴。孩子之所以討厭你,往往就是因為你太嘮叨了,關鍵時候說兩句才會起到效果。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在這篇文章中,杜寧和克魯格耐心地闡述了「越差越牛B,越強越謙虛」的道理。杜寧和克魯格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愛滋病的了解等題目。俗話說,「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指的都是杜寧-克魯格效應。達爾文說:「自信更經常來自無知而不見得是來自有知。」羅素也曾說過:「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情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他們闡述的是和杜寧-克魯格效應一樣的道理。
  • 青春期孩子怎麼說都不聽話,與其和孩子"對著幹",不如這樣做
    怎麼去影響和改變他們?我整理了八點拿給大家看一看。  第一,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首要的就是管住嘴,少說話,話說多了就沒有威嚴。孩子之所以討厭你,往往就是因為你太嘮叨了,關鍵時候說兩句才會起到效果。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特別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有些事情父母只要說到了孩子知道了,你就沒有必要逼著他承認錯誤,你越是不逼他給他空間,孩子後面呢多半都會改。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他們的心理。
  • 孩子不聽話,總和父母對著幹怎麼辦?
    平時讓他幹什麼他也不幹?無論是嚴厲的說,還是懲罰他,都沒用,越是不讓幹的事情,他就越想幹,作為成年人,我們先想想自己,你喜歡被人安排乾這幹那嗎?如果你沒聽別人的安排,願意受到威脅,會懲罰嗎?你想做的事情都不讓做,但是又不給一個充分的理由,你喜歡這種感覺嗎?
  • 愛欺負人的孩子都是咋想的?欺軟怕硬罷了!你越軟弱,他越欺負
    昨天去學校接孩子,在門口等孩子時,看到校內一個小男生在欺負一個小女生,女生背著書包背對著男生站著,雙手拽著門衛室防盜窗上的鐵條,男生從背後踢她書包,踢的位置在背部。男生從輕輕地踢到狠狠地踢,這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他一直在試探女生的底線,如果他第一次開始踢女生的時候,女生就阻止,他是不會有接下來的動作的。女生的忍讓給了男生欺負她的勇氣,她越不吭聲,他欺負得越厲害,甚至連旁觀者都加入了。
  • 為什麼你越愛越廉價?那是因為你不懂「阿倫森效應」
    在生活中,百分之98的女孩啊都搞不懂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越愛他,反而越得不到他的愛呢,看到這句話的姑娘,這句話有沒有戳到你的心呢?如果有的話請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專門為你們來解答這個問題,先來聽個寓言故事吧!
  • 光影效應:你越崇拜某個人,就越有人詆毀這個人
    作者:九霄雲客什麼是光影效應光影效應指的是,越是強光之下,陰影也就越深刻。我不知道是否有過類似的規律總結,也許是我才疏學淺,我暫且稱之為「光影效應」。你可以很容易理解它,在陽光普照的時候,你的影子會顯得更加深刻;而在光照不是很好的時候,你的影子就會很模糊。
  • 你越急孩子越慢,你越催孩子越拖,催促是最無效的應對方法!
    而在孩子2歲半到3歲的時候,時間觀念開始迅速發展。開始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概念。4歲孩子對於一天之中要做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前後的時間關係,大多已經有了理解。他們可以描述出在幼兒園都做了什麼事兒,但是,大多數還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具體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 養育孩子的禁果效應,99%的家長對此一無所知
    但家長們看見孩子擺弄電腦和手機時,心中總是警鈴大作:糟了,孩子要染上網癮了,必須嚴令禁止強行幹涉。殊不知越禁止,越有誘惑。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禁果效應,也稱潘多拉效應。它來自希臘神話,完美的女人潘多拉有一隻魔盒,諸神告誡她不要打開,但這反而引發潘多拉的好奇心與欲望,她終究忍不住打開了,罪惡與災難通通被釋放出來。
  • 人性的弱點之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更容易產生迷...
    在這篇文章中,杜寧和克魯格耐心地闡述了「越差越牛B,越強越謙虛」的道理。 杜寧和克魯格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愛滋病的了解等題目。俗話說,「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指的都是杜寧-克魯格效應。達爾文說:「自信更經常來自無知而不見得是來自有知。」羅素也曾說過:「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情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他們闡述的是和杜寧-克魯格效應一樣的道理。
  • 媽媽越能「忍」3件事,養出的孩子越自律
    要想讓孩子真正改變,媽媽們要做的無非就是忍讓!媽媽們越能「忍」3件事,養出來的孩子就越自律,長大之後就更容易成功。 而且如果你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急躁,脾氣也還會差,遇到事情容易發脾氣,所以說,為了不讓孩子和父母「對著幹」,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忍」,學會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 家長們要搞清楚你越是對孩子大吼孩子越不聽話
    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我們做家長的也是心急如焚,家長們很是著急,說也說了。罵也罵了,孩子就是不聽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孩子可能在課上做這些小動作:1.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容易走神,愛有小動作;2.學習效率低,作業拖拖拉拉,做題慢;3.記憶力差,單詞,課文記不住;
  • 孩子遇到挫折後哭泣,家長別一味地安慰,這樣做讓孩子越挫越勇
    有些時候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總是不忍心看著孩子哭泣,於是想方設法去阻止孩子,其實孩子受挫後,過於地安慰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孩子受挫後,過於安慰對孩子的影響1.孩子容易情緒激動當孩子遇到挫折之後,家長過於地安慰孩子,會讓孩子的情緒更激動。因為人在受委屈難過的時候,越是有人來安慰自己,情緒越難控制,而且情緒還越來越嚴重。
  • 運用好「暈輪效應」,就能讓一個男人,對你越愛越難以自拔
    當我們真正去認識他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被這種認知所影響,進一步覺得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會十分的優秀。這就是暈輪效應的影響,也通常被人們稱之為光環效應,而大多的成功人士或者是明星群體,都具有這種效應。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好暈輪效應,這將更加有利於我們處理人際關係。同樣情感專家指出,運用好「暈輪效應」,就能讓一個男人,對你越愛越難以自拔。
  • 孩子小時候很乖,一長大就對著幹怎回事?把它想成好的開端很重要
    文/爸媽快來看「你這孩子怎麼回事?一長大就變得這麼討厭」,這句話是清晨送孩子上學時,聽到鄰居媽媽對她女兒說的一番氣話,實際上關於這樣的氣話很多爸爸媽媽都說過,這是情急之時的一種情緒宣洩,也是對「孩子何時變得不聽話」的焦躁,孩子小的時候明明很乖,為何一長大就變得不聽話、處處和我們對著幹?
  • 女人在這種時候越軟,男人就對你越著迷,別不相信
    現實生活中,對於女人而言,想要真正抓住一個男人的心,就一定在一些行為舉止上有所改變,比如女人要在男人面前學會「服軟」。事實證明,一個女人越軟,男人就會越喜歡。所以女人若是想要男人更愛你,不妨在以下這幾個時候「軟」下來,他們就對你越著迷,別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