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個不嘮叨的媽媽」,孩子的心聲,做父母的要重視

2021-01-18 芽甜寶貝

每個女人當了媽媽以後,好像都會患上一種病,「嘮叨」。

你怎麼還不起床?快點要遲到了。天氣這麼冷,你怎麼穿怎麼少,趕緊去穿衣服。還坐著幹嘛?快點去寫作業!一整天下來,媽媽對孩子就沒有停過嘴。

如果父母總是這樣重複地嘮叨孩子,一句話反覆不停地去說。那麼,孩子時間長會習慣你的嘮叨,不在把你的話放在心中。不管你以後說的是對還是錯,他都認為你是在嘮叨他。

很多時候,「嘮叨」的父母,總覺得自己替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不領情,早就不耐煩了。甚至都產生了厭煩和反抗的心理,那媽媽對孩子的「嘮叨」的原因是什麼呢?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怎麼樣才能不嘮叨,有能到達目的呢?

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小雅:每天鬧鐘一響,就能立馬聽見媽媽的催促聲。快點起床,再不起床就要遲到。我剛剛從床上爬起來,媽媽又在嘮叨,快去洗臉,別忘記刷牙。還沒有等我從廁所出來,媽媽的嘮叨聲又鑽進了耳朵,別磨蹭了,趕緊吃飯。下午放學一進家門,就聽見媽媽的嘮叨,趕緊去寫作業,寫完作業再吃飯。好不容易寫完作業,想看電視放鬆一會兒,耳邊又響起媽媽的嘮叨聲,別看電視,眼睛會壞掉的。每天都在媽媽的嘮叨聲度過,我腦子都快炸掉了,真的快受不了。

澤凱:我的媽媽簡直就是嘮叨狂魔,從早晨開始,她嘴巴就沒有停下來過。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要嘮叨。起床晚了要嘮叨,吃飯慢了要嘮叨,看一會兒電視要嘮叨,寫作業慢了要嘮叨,就連衣服穿少了也嘮叨。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她能那麼多話。因為媽媽事事嘮叨,所以常常會和她吵架,家裡充滿了火藥味道。慢慢的我變得不想理她,每次她一嘮叨的時候,我就當著沒有聽見。不然我應一句嘴,她能回我10句。

欣欣:每天放學一回家,剛進門的那個瞬間,就能聽見我媽媽的聲音。然後就開始對我嘮叨不停。一到家,就喊我馬上去寫作業,寫完作業,馬上又喊我練琴。就連我想休息一看,停一會兒音樂,她都嘮叨,說讀書的孩子,不要聽音樂。吃飯的時候也是,喊我什麼都要吃,不要偏食,我現在每天一回家,心情就會很不好。感覺自己開心不起來了。

從孩子們的心聲,可以看出來,孩子們對父母的嘮叨有多麼的不耐煩,多麼的反感。都能理解,父母對孩子們的嘮叨,是關係孩子,和關心孩子。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的這種「嘮叨: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父母影響。

1 父母的嘮叨只會讓孩子反感

父母覺得自己這樣是在為孩子好,早晨叫孩子起床,是怕孩子遲到。嘮叨孩子穿衣服,是怕孩子著涼,提前孩子什麼都要吃,是怕孩子偏食,沒有營養。父母覺得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是父母卻沒有問過孩子的感受,父母們不知道自己對孩子每天的嘮叨,已經讓孩子造成對父母的反感。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因為父母的嘮叨,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遠和惡化。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怪孩子不聽話,想想自己是否太嘮叨了。

2 父母的嘮叨,讓孩子變得沉默

就像澤凱說的,因為媽媽很愛嘮叨,所以常常會因為這會和媽媽吵架。後面厭倦了每天都在充滿火藥味的家庭氣氛裡。後面他乾脆就選擇不和媽媽交流。每次她媽媽嘮叨他的時候,他就當作沒有聽見。所以父母們的嘮叨,對孩子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帶來的都是負面的影響,那為什麼不能換一種方式呢》

怎麼樣做一個不嘮叨的家長:

1 長話短說;

拒絕說教和長篇大論,越簡短越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很多家長張口就剎不住車,大道理講個不停,還認為這就是跟孩子的共情,沒想到反而卻成了家長和孩子溝通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毫無意義的嘮叨。

為什麼呢?因為信息量太大,孩子還太小,大段的語言描述是他們不能理解的事情。他們只聽見前面幾個詞,後面你說得再多也會被孩子的大腦自動過濾。

2 給出明確指令

與其一直叨叨叨,還不如給孩子清晰明確、現實可行的指令,明確告訴孩子:「我希望你把玩具都收拾好;再看5分鐘就關電視;給你一小時時間專心完成作業,完成後你才可以走出房間做其他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指令中包含時間、任務和你對他的期待,清晰明確,現實可行。

相關焦點

  • 積極人生劉一凡:親子衝突:孩子不在屈服於父母的嘮叨怎麼辦?
    所以我們要避免嘮叨,少說多聽。避免嘮叨跟情緒管理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想要管理好情緒,首先要覺察你的情緒,你要覺察你有壞情緒了,你才能夠有下一步。所以要覺察我平常同一句話是不是說了兩遍甚至三遍,包括講課我都會覺察,我有沒有反覆的表述同一個觀點。那我是怎麼做的呢?
  • 父母的嘮叨,是害了孩子的慢性毒藥
    家長也有太多的期許:希望孩子茁壯成長,希望孩子將來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嘮叨是愛,還是控制?家長的嘮叨要表達的信息是關愛和期許,而孩子收到信息卻是不信任,是指責,是控制。一位媽媽說,孩子不讓給他夾菜,還委屈地說:「媽媽,在你眼裡,我連夾菜都不會嗎?我到底是有多蠢!」孩子的話一下子戳痛了她。連夾菜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嘮叨動怒。這是有多麼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啊!可是,媽媽也是為了你好。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拿過的東西要放好,該放哪裡就放哪裡,不要等一等,等一等之後你就忘記東西是從哪裡拿得了,還怎麼放好?」每次面對孩子不聽話,自己不止疲憊的嘮叨了許多話孩子就像耳旁風一樣沒有聽到,家長都會覺得:「這到底是不是我親生的?」,一陣「狂轟濫炸」以後自己也氣到不行。
  • 媽媽的嘮叨像一把「刀」
    我看到過比較極端的例子,當孩子說「不要再嘮叨了,讓我靜一靜,我真想去死」,家長們往往更來氣:「我還不是為你好,嘮叨你是愛你、關心你,換做大街上的人,誰稀罕嘮叨你……」家長們覺得孩子這麼說,可能是誇張了。可是殊不知,說出這樣的話,也許他們當時真的有想要離開家、甚至離開這個世界的決絕。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 父母的嘮叨=唐僧的緊箍咒
    小軍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喜歡念叨的人,每次在家裡面都是只聽見她的聲音。有一次,小軍放學很晚回家,只見她媽媽開口就念:「怎麼這麼晚回家,是老師留堂了還是路上貪玩了,怎麼不提前和我說一聲,你知道我有多麼擔心你嗎?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差勁…笨父母才會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
    因為孩子,根本不會講道理!而且越小的孩子越不講道理!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 為什麼聽不懂 不知道這些場景家長們有沒有很熟悉,是不是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孩子在小區樓下玩得興起,死活不肯回家;看到別人的玩具,非要一模一樣的,不買就蹲在地下耍賴皮;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跑跑跳跳,追著餵飯;說不讓動什麼非要上手看看,一下就把東西弄壞了。
  • 女兒玩手機不做作業,媽媽一直嘮叨像繞口令,網友:我聽了都嫌煩
    教育一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讓家長頭疼的難題,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能夠更加優秀,努力付出教導,苦口婆心。可是孩子不聽話也不愛學習,成效不明顯,大多數父母做的其實都是無用功。女兒不做作業媽媽一直嘮叨,網友直呼自己都嫌煩有這樣一位媽媽,是深受教育孩子的折磨,就想求助育兒師的幫忙:其實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這種問題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見,為什麼要專門提出這件事來說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 孩子為什麼不說話?不是性格原因,孩子:爸爸媽媽快來幫幫我
    只是,孩子一言不發躲到身後,或者平時有事也不願意和你交流,父母可就要留心啦。1、父母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動向哪怕是親生子女,年齡閱歷不同也無法事事感同身受。生活經歷不同,也要交流才能更好地溝通。比如胳膊青了一塊,外向的孩子會說:媽媽我在幼兒園摔倒了,或者說小朋友推我了。有的孩子就自己忍著,什麼也不說。父母不了解情況,自然沒辦法安慰或提供幫助。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都這樣做
    「愛嘮叨」幾乎是每個父母身上都會有的標籤,不管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每次犯錯後父母總會不厭其煩地嘮叨,生怕你沒有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下次再犯錯。如果孩子不聽父母嘮叨的話,這時候父母會說:「我說了這麼久,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或者是:「我說了這麼久,你拿我的話當耳旁風是吧?」看到這裡,很多父母肯定想:「代入感太強了,我感覺我已經在嘮叨孩子了。」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有一次閨蜜送孩子去上學,結果馬上就要遲到了,兒子還在那裡磨磨唧唧慢慢悠悠,這時閨蜜徹底火了,不停地給孩子說:"就要上課了,你怎麼就不能快點,剛才我就提醒你很多遍了,可你就是不聽,還是在這裡磨嘰。"閨蜜還沒有說完,孩子就開始捂著耳朵並朝閨蜜吼叫道:"你有完沒完,你能不能夠不嘮叨了?"接著甩門就走。
  • 李玫瑾教授:孩子小時候多嘮叨,長大了請閉嘴,中國父母都做反了
    充分踐行了,網上流傳的真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聚會時,丹丹忍不住吐槽:不知道為什麼我家孩子怎麼回事,跟屁股上長釘子似的,一會兒也坐不住,作業亂填亂寫根本不動腦,管他還擰著來。有個朋友忍不住說她:其實一點都不怪孩子,當初是你說要讓孩子快樂、自由地成長,啥也不用學,天天玩就行。
  • 嘮叨多少傷害就有多大,父母你們還在做嗎?
    「我媽簡直就是一怨婦,整天埋怨、指責、嘮叨,好像就沒有一件讓她順心的事情,本來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嘮叨破壞了,現在我一聽到她嘮叨就有發瘋的感覺,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潰了。」「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每次只要一聽到媽媽的嘮叨,我就把自己的門鎖住,再在耳朵裡塞上小紙團……」「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
  • 多聽聽父母的嘮叨,感受他們的心聲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都能夠稱心如意。尤其是年輕人都不愛聽父母說話,嫌父母嘮叨,父母老說我們的不足,自尊心強的我們肯定受不了,就為自己辯駁。今天我和父母坐在一起,我都三十多歲的人了,父母說我這也沒做到位,那也沒做到位,說我不會關心體貼人,不會考慮父母,我一直硬著頭皮聽著,我知道我有很多不足,父母總是希望我好,我也不能和父母辯駁,你一辯駁就顯得不孝順父母,幾次生氣著想說話,又心平氣和的說了幾句話,父母也不容易,多體諒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
  • 媽媽嘮叨八百遍,孩子為什麼總是「聽不見」,可能是你方法錯了
    媽媽一邊擔心他的安全,一邊又要擔心他摸到髒東西,牽他的手他也不願意,所以媽媽就只能跟在他屁股後面叨叨「好好走路」、「別亂跑」、「別亂摸」等。同樣的話,媽媽每天嘮叨八百遍,自己的耳朵都快要起繭子了,孩子反而把媽媽的話當耳旁風,總是「聽不見」。
  • 面對媽媽的嘮叨,我該怎麼辦?
    我原本在一個國企做財務工作,收入比較穩定,但工作量不小。去年,我的女兒出生了,我看了很多育兒的知識,都說孩子在童年非常需要高質量的陪伴。於是,在和丈夫商量之後,我決定辭職在家照顧孩子,至少陪到她上幼兒園。現在,四年過去了。去年,女兒上了幼兒園,但我並沒有像之前設想的那樣,回到職場去繼續做財務。在這四年中,我偶然學會了手工編織,而且越做越有興趣,越做越有心得。
  • 父母嘮叨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壞處?細數父母嘮叨的「三宗罪」
    文|TF別說是一個小孩,假如是你的上司、父母,不厭其煩的給你重複說過的話,換位思考一下,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一唱一和化身唐僧式的嘮叨,一樣會讓孩子反感。別總以為孩子好為出發點,就讓孩子聽你的,你這樣做對孩子學習不僅沒幫助,甚至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細數一下父母嘮叨的這「三宗罪」一、教育效果差一句話的效果往往取決於說話的人,而非重複的次數。家長反覆不停的講,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聽某一件事情反覆聽太多,就會感到聽不清了,就像夜晚的催眠曲一樣。
  • 一位媽媽的醒悟:嘮叨教不出真正自律的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沒有錯題本,不記筆記,天天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他數學差,我給他買了幾本練習冊,還有綠皮的口算本,結果他要麼不做,要麼找藉口:「做了也不考」;考試分數低,成績剛出來那幾天涕淚齊下,過兩天就忘在腦後,該吃吃該玩玩,跟沒事人一樣!
  • 為何孩子到了青春期,會特別討厭媽媽?無外乎這3點,母親要重視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少願意聽父母的話,也不愛與父母交流,甚至討厭父母,與父母作對。而這兩個時期的孩子都很難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最難管教。 三、父母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 1、媽媽要儘可能地少說話 李玫瑾教授指出要想把青春期的孩子管教好,首先要做的就是媽媽要閉嘴。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擁有一定的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而且很難接受他人的意見和批評。
  • 我不跟孩子講道理了,還是讓圖書幫我們講,比做嘮叨父母強!
    而對於女孩來說,他們喜歡做小公主,喜歡美麗的城堡,喜歡美食和洋娃娃。所以,在美好的童年裡,不要跟一個充滿冒險衝動,說要去找恐龍的男孩說「恐龍都死光了,你不要做夢了。」更不要跟一個女孩說「你不可能是公主,因為你爸爸不是國王。」也不要在孩子畫了一個藍色太陽的時候,急著去告訴孩子「太陽是紅色的」。
  • 一個8歲孩子的心聲:我想要爸爸媽媽離婚,我想要媽媽快樂
    前兩天,在知乎上刷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那些所謂的為了孩子不離婚的父母?其中的高贊回答,這樣寫道:高三畢業那年暑假,我幫著媽媽離了婚。如今,已經過去8年,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只是後悔自己做得太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