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人當了媽媽以後,好像都會患上一種病,「嘮叨」。
你怎麼還不起床?快點要遲到了。天氣這麼冷,你怎麼穿怎麼少,趕緊去穿衣服。還坐著幹嘛?快點去寫作業!一整天下來,媽媽對孩子就沒有停過嘴。
如果父母總是這樣重複地嘮叨孩子,一句話反覆不停地去說。那麼,孩子時間長會習慣你的嘮叨,不在把你的話放在心中。不管你以後說的是對還是錯,他都認為你是在嘮叨他。
很多時候,「嘮叨」的父母,總覺得自己替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不領情,早就不耐煩了。甚至都產生了厭煩和反抗的心理,那媽媽對孩子的「嘮叨」的原因是什麼呢?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怎麼樣才能不嘮叨,有能到達目的呢?
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小雅:每天鬧鐘一響,就能立馬聽見媽媽的催促聲。快點起床,再不起床就要遲到。我剛剛從床上爬起來,媽媽又在嘮叨,快去洗臉,別忘記刷牙。還沒有等我從廁所出來,媽媽的嘮叨聲又鑽進了耳朵,別磨蹭了,趕緊吃飯。下午放學一進家門,就聽見媽媽的嘮叨,趕緊去寫作業,寫完作業再吃飯。好不容易寫完作業,想看電視放鬆一會兒,耳邊又響起媽媽的嘮叨聲,別看電視,眼睛會壞掉的。每天都在媽媽的嘮叨聲度過,我腦子都快炸掉了,真的快受不了。
澤凱:我的媽媽簡直就是嘮叨狂魔,從早晨開始,她嘴巴就沒有停下來過。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要嘮叨。起床晚了要嘮叨,吃飯慢了要嘮叨,看一會兒電視要嘮叨,寫作業慢了要嘮叨,就連衣服穿少了也嘮叨。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她能那麼多話。因為媽媽事事嘮叨,所以常常會和她吵架,家裡充滿了火藥味道。慢慢的我變得不想理她,每次她一嘮叨的時候,我就當著沒有聽見。不然我應一句嘴,她能回我10句。
欣欣:每天放學一回家,剛進門的那個瞬間,就能聽見我媽媽的聲音。然後就開始對我嘮叨不停。一到家,就喊我馬上去寫作業,寫完作業,馬上又喊我練琴。就連我想休息一看,停一會兒音樂,她都嘮叨,說讀書的孩子,不要聽音樂。吃飯的時候也是,喊我什麼都要吃,不要偏食,我現在每天一回家,心情就會很不好。感覺自己開心不起來了。
從孩子們的心聲,可以看出來,孩子們對父母的嘮叨有多麼的不耐煩,多麼的反感。都能理解,父母對孩子們的嘮叨,是關係孩子,和關心孩子。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的這種「嘮叨: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父母影響。
1 父母的嘮叨只會讓孩子反感
父母覺得自己這樣是在為孩子好,早晨叫孩子起床,是怕孩子遲到。嘮叨孩子穿衣服,是怕孩子著涼,提前孩子什麼都要吃,是怕孩子偏食,沒有營養。父母覺得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是父母卻沒有問過孩子的感受,父母們不知道自己對孩子每天的嘮叨,已經讓孩子造成對父母的反感。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因為父母的嘮叨,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遠和惡化。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怪孩子不聽話,想想自己是否太嘮叨了。
2 父母的嘮叨,讓孩子變得沉默
就像澤凱說的,因為媽媽很愛嘮叨,所以常常會因為這會和媽媽吵架。後面厭倦了每天都在充滿火藥味的家庭氣氛裡。後面他乾脆就選擇不和媽媽交流。每次她媽媽嘮叨他的時候,他就當作沒有聽見。所以父母們的嘮叨,對孩子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帶來的都是負面的影響,那為什麼不能換一種方式呢》
怎麼樣做一個不嘮叨的家長:
1 長話短說;
拒絕說教和長篇大論,越簡短越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很多家長張口就剎不住車,大道理講個不停,還認為這就是跟孩子的共情,沒想到反而卻成了家長和孩子溝通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毫無意義的嘮叨。
為什麼呢?因為信息量太大,孩子還太小,大段的語言描述是他們不能理解的事情。他們只聽見前面幾個詞,後面你說得再多也會被孩子的大腦自動過濾。
2 給出明確指令
與其一直叨叨叨,還不如給孩子清晰明確、現實可行的指令,明確告訴孩子:「我希望你把玩具都收拾好;再看5分鐘就關電視;給你一小時時間專心完成作業,完成後你才可以走出房間做其他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指令中包含時間、任務和你對他的期待,清晰明確,現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