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女同、女性書寫,就是《殺死伊芙》的高分秘笈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文/Elapse

《殺死伊芙》第一季2018年開播,豆瓣最終拿到8.7分,而第二季在2019年開播,豆瓣則拿下8.9分。

第三季首集播映後,已經在豆瓣衝擊到9.2的高分,除去《殺死伊芙》的「死忠粉」給出五分的好評之外,站在客觀的角度,以目前第三季的反響來說,這一季保持第二季的水準不成問題。

前兩季的《殺死伊芙》,不僅一舉捧紅了吳珊卓和朱迪·科默,更讓本劇集拿到了第71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劇集提名、第77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劇集提名等殊榮。

《殺死伊芙》究竟有何魅力,可以讓兩位女主「名滿江湖」的同時,又不失去「好看」的因素?

被訓誡的「她」變為「她」去訓誡他人

從古至今,女性在各個地域文化當中多是從屬的身份。

無論是《聖經》當中的夏娃與瑪利亞,還是傳統中國社會下的《女德》《女誡》,女性在在男權為主的主流社會下,多半是訓誡的對象,性別、身體、欲望都是被壓抑且克制的。

1789年《人權與公民宣言》的誕生,也催生了第一批女性主義運動思潮的來臨,連西蒙·波伏娃都認同接受傳統是父權神話的一部分。

而《殺死伊芙》反其道而行之,將厭倦軍情處工作的女警伊芙塑造成具有敏銳嗅覺的「神探」,將殺人如麻的變態殺手設置成「有情有趣」的女同身份,「貓鼠遊戲」開始變得有聲有色、別具心裁。

原本被訓誡的「她」開始在劇集當中去訓誡他人,在前兩季當中被閹割的男性在劇集中視作「繳械投降」,槍既指代劇集當中男性的地位被蔑視,也暗指男性的生殖器在變態殺手薇拉內爾心目中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此外,伊芙的丈夫更是個悲催且哀傷的角色,當得知自己的妻子開始對變態殺手有異樣情感時,自然「為愛逃離」,結果他與他的愛慕者都受到薇拉內爾的懲罰。

這種顛覆性的劇集改變,讓所有的女性可以出離原有社會的傳統,讓「不守規訓」開始變得合情合理。

被社會訓誡的都是男性,讓更多觀看《殺死伊芙》的女性觀眾找到後現代女性的認同感,這也正是《殺死伊芙》得分一直維持在8分以上的秘笈所在。

棋逢對手的特工殺手原本就有「愛」

如果說第一季中,伊芙給薇拉內爾的那刀是她們與過去告別,那麼第二季片尾,薇拉內爾給伊芙的那一槍,則是她們「愛」的延續。

對伊芙來說,第一季的《殺死伊芙》是在殺死過去的自己,在與小變態的姬情追捕中實現自我蛻變;

而在第二季的《殺死伊芙》是惺惺相惜的兩位女主被愛吸引,為愛廝殺。伊芙開始與軍情六處「十二門徒」作對,薇拉內爾內心開始變得柔軟,「love——it hurts」更是攥足了無數觀眾為之心動一刻的眷戀。

這些細膩且豐富的人物刻畫要歸功於《殺死伊芙》前兩季的金牌編劇菲比·沃勒布裡奇。

雖然本劇改編自英國作家Luke Jennings的系列小說,但電視劇版從上到下都透露著濃濃的「菲比氣息」。

《殺死伊芙》繼承了她在《情迷意亂》(Crashing)和《倫敦生活》(Fleabag)這兩部成名作裡的黑色幽默風格。

在「喪」的總基調下,故事無時無刻不在調侃性別、階級等一系列社會議題。

諸如在跟蹤兇手的危急關頭,突然插入一段對於婚外情的長篇大論,或者被識破的雙面間諜,轉而吐槽自己是因為英國落後的全民醫保制度才走上犯罪等橋段,都是沃勒·布裡奇的常用手法。

薇拉內爾碰掉小女孩冰淇淋是可愛的,穿著粉紅蓬蓬裙給伊芙寫信是俏皮的,在牛津與情敵約架是英俊的,說服變態殺手Ghost是貌美的。

而伊芙則有著從一而終的丈夫,做著有條不紊的文書工作,生活優渥卻不失情趣,這樣穩定且幸福的家庭和工作生活,估計是所有女性觀眾為之神往的「伊甸園」。

當貓鼠遊戲已經脫離警匪原定的故事路線,「貓」(伊芙)開始變得不是權力的附庸,而是逃避權力甚至對抗權力的,「鼠」(薇拉內爾)開始好奇這場追逐,甚至開始迷戀伊芙萌發出更多的愛時,這場棋逢對手的愛戀才剛剛開始。

著名影視評論家亞當斯曾論斷:「最令人感到興奮的事,莫過於女性書寫的重新發現,那麼隨之而來的作品總令人眼前一亮。」

雖然薇拉內爾的所作所為,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十足邪惡,但她也有著讓人同情甚至心動的角色加成存在。

而反觀伊芙,雖然她對於真理的追求讓人敬佩,但她對於職業道德和倫理界限的跨域,也為角色蓋上了一層灰色的濾鏡。

正是這種從角色到劇情的模稜兩可,使得《殺死伊芙》在讓觀眾摸不著頭腦的同時,卻又忍不住想要繼續看下去。

要把BBC America出品的最新劇集《殺死伊芙》歸到雙女主的劇集之內,更多觀眾腦海當中浮現的是《七月與安生》《破產姐妹》又或是《宿敵:貝蒂與瓊》這類題材。

而《殺死伊芙》雖然有著懸疑片的諸種要素卻又充滿了喜劇味道;要說它是單純的百合片,又似乎過於簡化了故事豐富的內容。

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這種難以界定的多樣性,才讓《殺死伊芙》成為了電視劇集的一股「清流」。

第三季《殺死伊芙》繼續延續女性主題路線,增加了薇拉內爾導師達莎的角色,甚至在第一集開篇就為「小變態」薇拉內爾上演了婚禮的橋段。

為情神傷、為愛躲藏的伊芙,則隱藏在韓國餐館打工度日,甚至讓男配肯尼在第一集就離奇死亡。

如果說第一季的《殺死伊芙》是在螢屏上為觀眾們建立女性平權的思想,第二季的《殺死伊芙》則開始讓女性之間愛的碰撞變得合情合理,那麼第三季的《殺死伊芙》勢必在女性心理的書寫與塑造上有了更為豐富的幻象。

英國女權主義思想家朱麗葉·米切爾( Juliet Mitchell 1940—)把婦女解放運動稱為「最漫長的革命」,其著名論文 《婦女:最漫長的革命》1966年就發表在英國文化研究重鎮《新左派評論》( New left review)的最後一期上,顯示了以湯普森、威廉斯和斯圖亞特為首的文化研究界對性別不平等的關注。

時至今日,已經過去四十餘年,「她」不再被訓誡、不再被孤立,覺醒的女性劇集思潮就是最有利的證明。

《殺死伊芙》為女性平權運動鳴笛、為女性之愛喝彩、也為女性的多面性敘事用心書寫,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殺死伊芙》已經獲得第四季預定的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殺死伊芙 第三季》無聊的女同性戀的精神世界
    殺死伊芙第一季我以為是一部不走尋常路的特工劇,到了第二季我以為是一部不務正業的特工肥皂劇,到了第三部我恍然大悟,這是一個漂亮的白人玩弄一個醜陋亞裔的故事。這部劇越來越像是為了變態而變態,純屬是抖M屬性的女同性戀的無聊性幻想。過去外國人一直在拍男同主題的影視劇,女同雖然也有,但劇情始終差那麼…一大截。
  • 《殺死伊芙》第三季首播,獲9.3的高分,美劇版「鞏俐戰唐嫣」
    《殺死伊芙》第一季2018年開播,豆瓣最終拿到8.7分。而第二季在2019年開播,豆瓣則拿下8.9分。第三季是今日開播,剛剛結束首集播映,便已經豆瓣衝擊到了9.3的高分。當然,不排除追首播的觀眾是《殺死伊芙》的「死忠粉」,更願意給出五星的好評。不過,目前該劇第三季反應出來的質量來論,這一季保持第二季的評分,不成問題。
  • 美劇《殺死伊芙》殺死伊芙還是殺死傳統?
    說到新,殺手Villanelle塑造了女性殺手角色的新高度,品味時尚,張揚任性,冷血神經,大殺四方又創造力魅力十足。她像許多影視劇中的男性角色一樣大砍大殺,不負責任肆意妄為,發起狠來連自己的親媽都宰。這確實是一部女性主義的劇集,應該說這不光是女性主義的劇集,而是邊緣人士的狂歡劇集。劇中不是拉拉就是男男要不就是雙性,可以說是LGBT研究很好的樣本。
  • 《殺死伊芙》第二季高分回歸,依然是最好看的相愛相殺!
    在小編看完第二季目前播出的三集後,迫不及待地安利了身邊很多人,這部集驚悚、懸疑、諜戰、幽默、百合於一身的高分神劇,我不允許身邊還有人沒注意到它!肖,金·波德尼亞首播:2019-04-07(美國)類型:劇情/犯罪/驚悚集數:8依然愛這兩個女人將《殺死伊芙》形容為「大女主戲」,其實還看低了這部劇,畢竟不光男人不是主角,基本已經沒什麼男性角色了。
  • 《殺死伊芙》第三季|殺死伊芙,還是殺死所有人除了伊芙?
    備受矚目的新美劇《殺死伊芙》第三季也迎來了結局,這一季最大的看點,就是菲編——菲比·沃勒·布裡奇和其他一些編劇離開後,新的編劇團隊能不能接穩這個盤。答案是,並沒有!他們似乎學習了《權力的遊戲》套路,總是讓每一集有不同的意外發生,並殺死一些大家以為不會死的角色來製造懸念。恕我直言,這樣的套路,非常的無聊!
  • 4月國外新劇指南《殺死伊芙3》等高分美劇全面回歸!
    在這個萬物復甦的4月,隨著一波國產高分新劇的襲來,《紙鈔屋》、《殺死伊芙》、《傲骨之戰》、《國王:永遠的君主》等大部分定檔的歐美日韓新劇也如期而至!之前小編有給大家介紹近期上映的國產新劇,今天又給大家整理了一份4月國外定檔的新劇清單,周末宅家包你不會劇荒!Netfilx打造的大熱犯罪題材西班牙語劇 !
  • 三季結束了,《殺死伊芙》是大家最喜歡的百合劇之一
    《殺死伊芙》,一定算一個。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這部懂女人又極其性感的「百合劇」。近兩年,以女性為主的大熱劇集,不論是《使女的故事》、《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還是《美國夫人》,都在從更宏大的視角來反映現實問題,展現編劇和主創團隊對女性主義的思考。同樣是以女性為主角,《殺死伊芙》則是以更微觀的、沒那麼「偉大」的角度拍攝的兩個女人的故事,沒有女權、也沒有對現實社會女性生活現狀的諷刺。
  • 《殺死伊芙》第二季大結局:伊芙真的被殺死了嗎
    比上一季的大結局還要糟糕的是,《殺死伊芙》第二季的結局讓伊芙和薇拉內爾都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伊芙第一次殺了人,現在自己可能也面臨著死亡,而薇拉內爾則拋棄了這12個人以及她和康斯坦丁的夥伴關係。在《殺死伊芙》第三季即將開播之際,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令人震驚的大結局,以及這對伊芙和薇拉內爾意味著什麼。
  • 《殺死伊芙》成人版貓鼠遊戲,香豔刺激大尺度
    不過當時許多網友都把關注點放在外貌上,不是調侃她是「女版林永健」,就是質疑她之所以能拿獎,是「迎合了西方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和種族歧視」。但其實只要看過《殺死伊芙》,就會知道這個獎她拿得絕對實至名歸。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的另一位女主演朱迪·科默,也在同年的艾美獎上封后。
  • 豆瓣評分9.2的高分美劇《殺死伊芙》第三季
    不,如今大家都等待的另一個受歡迎年代——殺死伊芙的第三季,幹掉夏娃的第三季,等待了一年後。用戶評價崩裂,豆瓣電影立即獲勝9.四分。這裡想當初,這部劇走紅國內的社交網絡,不僅因為劇情高能,更因為去年,吳珊卓憑藉第二季裡的表演摘得金球獎視後,創造了亞裔演員的歷史。
  • 《殺死伊芙》第二季終結:薇拉內拉為什麼殺死伊芙?
    伊芙:抱歉,讓你失望了。說完後,伊芙緩緩轉身離開,薇拉內拉一臉茫然,她舉起了槍,隨著一聲槍響,伊芙倒地,薇拉內拉終於殺死了伊芙,《殺死伊芙》第二季也隨之終結。說實在的,看完後心情十分複雜,伊芙愛不愛薇拉內拉呢?
  • BBC America續訂《殺死伊芙》第四季
    BBC America BBC America毫不掩飾對《殺死伊芙》(Killing Eve)的熱愛。 「我們怎麼能不非常信任《殺死伊芙》呢?這部劇被所有主要電視獎項都贏了一遍,而且還是近六年來成長最快的美國電視劇。」
  • 《殺死伊芙》第二季:雙女主在線演繹啥叫相愛相殺,還有……
    而今天要講的這部劇,才是正兒八經的解釋了一下,啥叫相愛相殺——《殺死伊芙》第二季《殺死伊芙》第一季2018年橫空出世,一時間風光無限。這次的再度回歸,豆瓣評分直逼9.3。其實,這種貓鼠追逐式的情節在影視作品裡並不少見,但想要拍成神作卻很難。以往類似設定的作品,往往聚焦於追逐的快感和緊張的對峙。
  • 如何評價英劇《殺死伊芙》Killing Eve?
    《殺死伊芙》由BBC北美拍攝,個人感覺還是偏美劇。看完第一季,編劇夠大膽,沒有留下明顯的伏筆就收尾了,是對第二季很自信嗎?可以說,這部劇令人喜憂參半,但真的比同樣高分的《使女的故事》好看多了。一個有精神病史的美貌女殺手,接受神秘組織的控制和命令,到處殺害各行各業頭面人物,初看是個犯罪片,然後是個帶有冷戰背景的諜戰片,很快觀眾又對女殺手的個人偏好更感興趣。
  • 豆瓣9.2,提前開播,《殺死伊芙第三季》未刪減快樂回歸了
    作者:羊肉串《殺死伊芙》第三季終於回歸了。《殺死伊芙》Killing Eve作為一名昆汀粉,聽到殺死XX,我第一反應就是暴力美學。比如說昆汀的經典巨作——《殺死比爾》,影片中烏瑪瑟曼拿著日本武士刀,穿著李小龍服裝大開殺戒的片段,早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 《殺死伊芙》第二季:維拉內爾果真殺死了伊芙?答案沒那麼簡單
    《殺死伊芙》講述了一個技藝高超的女刺客和特工之間貓捉老鼠的故事,維拉內爾因其瘋狂的行為以及變態的心理還有偶爾幼稚可愛行為獲得了眾人的青睞。但是隨著《殺死伊芙》第二季的結束,人們又看到了一個歇斯底裡的維拉內爾。
  • 豆瓣評分9.1的高分美劇《殺死伊芙》第三季來了
    用戶評價崩裂,豆瓣電影立即獲勝9.四分。不過當時許多網友都把關注點放在外貌上,不是調侃她是「女版林永健」,就是質疑她之所以能拿獎,是「迎合了西方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和種族歧視」。但其實只要看過《殺死伊芙》,就會知道這個獎她拿得絕對實至名歸。
  • 每季一問,今天伊芙被殺死了嗎?
    1 《殺死伊芙》前兩季的劇情並不複雜。 就職於英國安全局的伊芙(吳珊卓飾)在調查一樁暗殺事件時,憑藉自己超強的直覺與分析能力鎖定了一位女殺手。
  • 高分美劇《殺死伊芙》4月即將回歸,雙視後的演技對決
    《殺死伊芙》(又名雙姝)在情人節推出第二波定檔預告,將在4月26日正式回歸。這是對《殺死伊芙》人氣的肯定,同時也意味著,伊芙不僅不會第二季就BE,而且還能再活兩季,觀眾們也可以繼續再看到兩個主角心驚肉跳的互動。
  • 殺死伊芙第一季/全集Killing Eve
    朱迪·科默 Jodie Comer飾演角色:Villanelle朱迪·科默 Jodie Comer是一位英國女演員,她在BBC美國臺的大熱劇集《殺死伊芙》中飾演女殺手薇拉內爾,並憑藉這一角色收穫了國際知名度與諸多讚譽。2019年,朱迪憑藉《殺死伊芙》中的表演贏得英國電視學院獎的最佳女主角,以及第71屆黃金時段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